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二十四孝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

讀後感1.5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十四孝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十四孝讀後感範文(精選14篇)

二十四孝讀後感1

《二十四孝》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24位孝順父母的故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喝湯藥”和“棄官尋母”。《品湯藥》主要講述了文帝以仁、孝之名的故事。

他的母親病了三年,他常常忍不住看着自己的眼睛和衣服,這樣他的母親可以隨時使用它們。他先嚐了嘗母親喝的湯和藥,然後才讓她吃。

在他執政的24年裏,他強調德治,提倡禮儀,使西漢非常繁榮。作爲一個皇帝,漢文帝是如此的孝順。他怎麼能不受人欽佩呢?他也讓我明白,無論一個人有多忙,無論他的事業有多重要,我們都不能忽視父母。不管你工作多忙,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應該關心你的父母,經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並不想要太多,一聲呼喚溫暖,就足以撫慰他們孤獨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生母嫉妒,不得不再婚。五十年來,他的母親和兒子都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朱壽昌當官後,四處尋找母親。找到線索後,他放棄了官職去找他的母親。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見到了母親。多麼孝順的兒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個孝順的兒子嗎?”“當然,但有時……”有時我會很沮喪。

二十四孝讀後感2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麼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後,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現後,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着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爲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爲先。”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二十四孝》,裏面講了許多孝心小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扇枕溫衾》。

《扇枕溫心》講的是黃香侍奉父親,酷夏時爲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爲父親溫暖被褥。這讓我想起了媽媽,媽媽平時陪我學習,陪我練琴,還要幹活和工作,非常辛苦。

還記得今年七月的一天,我鋼琴考級,我被領進了考場,考場裏開着空調,考場外面很熱,我在裏面一小時,媽媽盯着炎炎烈日站了一個小時,等我出來時,媽媽的衣服已經溼透了,媽媽顧不上熱,先問我:“考得怎麼樣?”“很好。”“吃不吃冷飲?”“不吃。”看到媽媽的衣服已經溼透了,我想起了平時練時對媽媽沒禮貌,不聽媽媽的話,我的眼不禁溼潤了。

以後我也要像黃香一樣好好學習,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讀後感4

這就跟你問聲好!我們又見面了!你好嗎?在新的一年裏,你想我嗎?什麼?你不?暈啊,人氣不好!

順便說一下!這些天你讀過什麼書嗎?不!這些天你做了什麼?讓我們放鞭炮吧!

拜託,別胡扯了,轉移的主要話題。就在幾天前,我讀了一本魯迅先生寫的書,叫《晨花與日落》。什麼?我聽說了!嘿,讓我們看看我的感受吧!今天,我看了一本叫《二十四孝》的書!

我不知道在我面前有什麼東西在反對和阻礙着口語化,“馬虎”和“溫文爾雅”,但在我身後的東西卻讓我感觸很深!

“臥在冰上,求鯉魚”,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孝順父母,但這是不現實的想法。你看,如果冰很薄,我相信不管孩子們的體重增加多少,如果冰太厚,他們會破冰掉進水裏,我想我沒有必要這麼說!它會被凍死的!所以我明白的故事“躺在冰乞求鯉魚”不是讓你模仿(當然,它不能),但是你明白“孝道”不是模仿,而是你心中把這個孝道和有自己的行動表達!

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的強調。弟子規對長老的態度無疑是明擺着的。孝道本應是中華民族傳統中不可磨滅的觀念,這一點在著名的“雞喂牛,羊跪乳”的故事中得到了體現。

這篇文章說,當作者看到《二十四孝》的時候,他看到做一個孝順的兒子是多麼的難,所以他放棄了原來的計劃。事實上,我認爲,作爲一個孝順的兒子沒有把他自己的頭上,那麼嚴格,只要我認爲,我的母親,我的父親,和自己不讓他們擔心,爲他們分擔一些家務是一種孝順。雖然不像這樣感人,但至少是一種普通的孝道!

把案子壓在你頭上是沒用的。畢竟,時代在變化。你說有一天你的父母想要吃鯉魚,你說,“好吧,我想做一個孝順的兒子。”我想躺在冰上求鯉魚,可以嗎?古代的冬天並不冷,湖面上通常覆蓋着薄冰。我擔心在人們能站起來和躺下之前,冰就會融化。那時候,別說父母不能吃鯉魚,我怕我會跑到湖邊救人。此外,市場上還有鯉魚。爲什麼要問鯉魚呢?

事實上,這些例子想要表達的是“孝道”的精神。孝道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種精神。普通的“孝道”更溫馨。這是一種淡淡的香味,瀰漫在整個家庭,讓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那麼驚天動地,平凡的“孝心”,一個字,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溫暖而幸福。

二十四孝讀後感5

我看完了二十四孝之後很感動,現在我知道了孝是什麼:孝是在父母事業有困難能給予幫助,孝是在父母很累的時候端上一杯熱水,孝,大到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讓父母終身受益,小到只是在節假日給父母幹一些家務。二十四孝也正是如此,就讓我和你們一起來探討二十四小中的一孝——《懷橘遺親》。

這個故事講得是:從前,績兒和父親一起到袁將軍家做客,袁將軍用橘子招待績兒,績兒嚐了一口,覺得很好吃,心想:媽媽還在家裏,她最愛吃橘子,我把剩下的橘子都帶回家給媽媽吃吧,於是就趁袁將軍不注意,偷偷拿了幾個。

黃昏,績兒和父親該走了,在績兒和袁將軍道別時,那幾個橘子掉出來了,袁將軍調侃道:“來我家還要拿東西嗎”?

績兒父親大發雷霆,道:你這個逆子,怎能偷別人家東西呢?績兒說到,我看袁將軍家的橘子很好吃,母親也喜歡吃,所以就想拿一點,給母親嚐嚐,袁將軍看績兒是個大孝子,就給他了許多橘子。這個故事中的績兒看到好東西首先想爸爸媽媽,這不正是我們現代孩子所缺少的一種品質嗎?

現在我想對大家說一句話:“百善孝爲先”。

所以請從現在開始,好好孝順你的父母長輩吧!

二十四孝讀後感6

這幾天我觀看了二十四孝的故事,看完之後我的思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其中有一個故事我印象最深,叫做鹿乳奉親。

故事大概講的是郯子的父母都年邁了,還經常犯眼病,郯子很是心疼,想給父母把病給治好,可母親說他們時日已經不多了不用再治病了唯一的願望就是想喝鹿乳。

取鹿乳是多麼困難啊,一不小心連命都會丟掉,但郯子想着年邁的父母還是想盡了辦法取到鹿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也了卻父母的願望。

有一天郯子聽到在北山森林常常有鹿出入,就決定去北山。他跑到集市上買了一張鹿皮,披在身上,假裝成鹿的樣子進山去了。

他在森林裏繞來繞去眼看天就黑了,她心裏很是着急。

忽然,郯子聽到一聲叫聲,以爲是野獸,就連忙跳到旁邊的草叢裏,過了一會,也沒有見到野獸的蹤影,便擡起頭來看了看,竟然是一羣幼鹿,那叫聲一定是讓母鹿趕緊帶食物回來,郯子靈機一動慢慢的爬進了鹿羣中,果不其然,沒趴一會母鹿就回來了,郯子激動不已,也學着母鹿的樣子在擠鹿乳,擠完後連忙回家給父母喝。

從此他每天都用這個辦法獲取鹿乳。

有一次郯子正在取鹿乳時,有一個獵人拿着弓箭走過來,母鹿也發現了,一聲吼叫,小鹿都連忙跑開,就剩下郯子呆呆地蹲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眼看獵人已經拉開了弓,郯子連忙脫下鹿皮,叫道,慢,箭下留人,獵人驚恐萬分,不解這鹿怎麼突然就變成了大活人呢?

郯子見此就和獵人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獵人聽完給郯子豎了一個大大的大拇指,並送給了他一袋鹿乳,郯子向獵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就帶着鹿乳回家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孝心,郯子不顧生命危險取得鹿乳就是爲了孝敬父母,我們不用做這麼大的事,但我們可以幹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盡孝。

二十四孝讀後感7

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志,德之正也。父親如同高山,深沉而溫厚,爲我們遮風擋雨;母親如同細水,清澈而柔和,爲我們消散疲憊。自古以來,百善孝爲先,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而我們又怎能不知恩圖報呢?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那麼生養之恩又何以爲報呢?虞舜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向我們詮釋了他的博愛。

舜生母早逝,繼母的二個孩子總是加害於他:在舜修補糧倉時,他的父親和弟弟縱火行兇,舜機智逃脫;在舜掘井時,繼母與弟弟又密謀殺死他,舜使盡渾身解數才逃出昇天。可是,面對家人三番五次的陷害,善良的舜毫不怨恨,仍然敬父疼弟。

他的孝心感到了天地萬物,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除草,同時,帝堯聽聞舜的孝心與才幹,便把女兒下嫁於他,後又傳位給舜。

舜登基稱帝后,仍不忘友愛兄弟恭敬父母。

子曰:“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敬亦敬之。”舜教會了我們以博愛待他人,而閔損善待親人的品質也給了我們不少啓迪。閔損自幼喪母,孤苦無依,繼母還時常虐打他。

冬天兩個弟弟吃飽穿暖,而他卻只能穿上蘆花做的“棉衣”,挨餓受凍。一天,父親外出,閔損站在雪地裏冷得直打顫,一不小心把馬鞭掉到了雪地裏,父親嚴厲斥責他,朝他甩去一鞭子,蘆花隨着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這才知曉閔損生活的並不好,大怒之下,想要休掉妻子,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父親十分感動,便依了他。繼母聽聞,悔恨不已,從此待他如親子,一家人父慈子孝,共享天倫。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只有用最誠摯的孝心來報答父母。春秋時期有一孝子名郯子,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不顧自身安危尋來鹿乳治親。一天,郯子身披鹿皮鑽入鹿羣,擠取鹿乳,看見獵人射殺母鹿,心生不忍,便掀開鹿皮現身,將供奉雙親的實情告知,獵人敬他孝順,便贈以鹿乳,護他下山。

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當我們悲傷時,父母是慰藉;當我們沮喪時,父母是希望;當我們軟弱時,父母是力量。愛是一切感情的源泉,父母給予了我們所有,那我們又要用什麼來回報呢?唯孝而已,同樣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二十四孝讀後感8

《二十四孝》圖文並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爲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爲母埋兒、扇枕溫衾、拾蕭異器、涌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耽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

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爲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

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纔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見面,從不懈擔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

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雖然這篇文章裏木頭人的手指會流血不現實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順。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說話、行爲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

讀了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讓英雄走下神壇——讀魯迅《二十四孝圖》有感魯迅所有的文章裏面,我最喜歡的是《二十四孝圖》。而其中記得最深刻的便是有關“郭巨埋兒”的一段。

“郭巨埋兒”的故事是說一個孝子郭巨,家裏貧窮,生了兒子之後怕養不起老母,就要把親生兒子埋掉。我想,那些把這個故事改編潤色、一代代傳下去奉爲典範的人們,本來是要讚揚郭巨的孝順吧。可年幼的魯迅讀了後,竟然“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的”,竟然對這些孝子們產生了牴觸心理,“不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父親去做孝子了”。

這是何等的悲哀!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

就如同一個女子,任憑她再怎麼美麗,若是臉上抹了過於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讓人反胃而已。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

真正能讓我們這些在柴米油鹽間折騰着的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那些自願前往偏遠地區的志願者們,難道沒有過後悔嗎?難道從沒有在靜夜裏獨自流下過淚嗎?難道沒有抱怨過當地不可想象的艱苦條件嗎?難道沒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時,萌生回家的念頭嗎?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然而他們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溫暖着那塊貧瘠的土地。那些堅守操節,廉潔奉公的幹部們,難道沒有羨慕過別人富足的生活?難道沒有在賄賂面前感到一絲的猶豫?

面對着清苦的生活,難道沒有過委屈與不甘?面對妻兒親友的抱怨,難道沒有過歉疚、沒有過啞口無言?我想,這些都是有過的。

然而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圖那個“廉潔”的虛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那些爲人們所稱頌的英雄們之所以崇高,不是因爲他們的“完美”,而恰恰是因爲他們的缺陷,以及與缺陷進行的不屈不撓的鬥爭。

正是他們的缺陷,使他們離我們是那麼近,我們不用仰視就可以看到他們的面容;而他們對自身缺陷的戰勝,成就了他們的崇高。

爲什麼總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跡於芸芸衆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嗎?恐怕不見得吧。

失去了真實失去了親切的典範和偶像,立刻便斂去了那溫和的笑容,換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

讓我們的英雄走下神壇吧,還他們各自的本來面目,那些不見得多麼完美、然而充滿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環、然而閃耀着“人”的光輝的面容。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讚歌吧,歌唱那些軟弱、怯懦、猶豫背後的高貴與堅強,讚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二十四孝讀後感9

今天,我讀完了二十四孝,發現裏面全是孝子,還發現原來古代有這麼多孝子,我也希望我們像他們一樣孝順。

《孝經》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其中《孝敬父母》中有一篇是臥冰求魚,讓我深受感動,介紹的是窮人家的孩子王祥,王祥的父親早逝,他和母親相依爲命,王祥家中的生活非常拮据,一點兒微薄的收入僅能勉強餬口,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買別的東西。

有一年冬天,王祥的老母親因過度操勞而導致臥牀不起,王祥也非常孝敬母親,一直以來,兩人相依爲命,母親生病後,說起想吃鮮鯉魚。當時,三九嚴寒,天寒地凍,王祥每天都到市場上轉悠,但每次都掃興而去。

突然,王祥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自己去捕魚,這樣即新鮮又省錢。但河水全都被冰封了,要去哪裏捕魚呢?他看着厚厚的冰層,心中充滿裏焦慮。

終於,王祥想到了辦法,他毅然脫下子的衣服,趴在冰面上,試圖用自己身體的熱量來化解冰層,可冰層實在太厚了,很久很久以後,才漸漸融化,王祥已經凍得嘴脣發紫、手腳發麻,這時出現了奇蹟: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跳出水面來,投進了王祥的懷抱。回到家中,母親吃到了活魚,高興的熱淚盈眶,王祥也備感欣慰。

王祥爲盡孝而採取臥冰的極端行爲,不值得提倡。對於現在的孩子,只要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就是孝順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讀後感10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爲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說,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爲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說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說:“好,我要做一個孝子,臥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臥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說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說,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溫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溫馨、幸福。

寒假透過老師的推薦,我看了《孝經·二十四孝》這一本書,並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孝,自古以來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一代又一代得傳承着,迄今爲止,依舊被人們所重視。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個都沒有孝心的人,是沒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質中最爲基本的一個,但是卻又是最爲重要,很多人也並沒有做好的。孝,是一個人一生的作業,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富豪,還是流浪街頭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謝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出生到長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養育長大、教育我們,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天經地義的。一個孝順的皇帝,對百姓也能施仁政;一個不孝順的皇帝,再興旺的國家也會滅亡。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最基本的就是從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現在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繁忙”,經常早出晚歸、遊蕩他鄉,哪怕好不容易有時間陪父母,也總是厭煩地辭掉,寧願去陪朋友一起發呆,也不寧願回家看看愈發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檔十分火熱的綜藝節目《旋風孝子》幾位明星和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一起度過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動彌補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並沒有時間。這也引發了各大網絡的關注:孝,是否被我們說得太過於轟轟烈烈,而忘記了自己的本質?父母並不在乎你的官銜職位,而是想要讓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時候他們陪你一樣。盡孝並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堅持,爲父母做好每件點滴小事,讓他們感受你那顆最誠摯的心就足以。

從現在開始盡孝吧!我想我們都不希望有後悔的那一天。

二十四孝讀後感11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老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老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了。

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後母因偏向自己生的兩個小兒子,於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後來父親知道了,說要休了子騫後母,而閩子騫因爲看到後母和弟弟報在一起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後母。

讀到這我的眼眶不禁溼潤了起來,不說別人就說我吧,要是我是子騫,後母大冬天用蘆花絮給我做棉衣,當父親要把他休了的時候,我在一旁拍手都來不及,怎會跪求父親不要休她呢?

子騫的行爲讓我深深感到,後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後母,這是何等孝順啊!

我想:我們應該向二十四孝裏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衝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爲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二十四孝讀後感12

這個故事發生在元朝,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忠。李忠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爲命。母親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擔負起家庭的重擔,不但外出耕田勞作還回家紡紗織衣、打理家務、教育子女。

母親的堅韌意志和勤勞的生活作風爲李忠樹立了一個模範榜樣,讓他從小就懂得理解母親,並用幼小的身軀爲母親分擔家事、照顧母親。

他時時處處都念着母親的辛勞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獻給母親,還想盡辦法替母親分憂解愁。

李忠的孝心感動了鄉親們,他們不但常常伸出援助之手,還紛紛以李忠爲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自然災害時刻存在着,公元1303年的一天,李忠家所在一帶發生了猛烈的大地震,頃刻之間房屋倒塌,被壓死的村民不計其數。突然被震飛的山頭徑直衝向李忠家,千鈞一髮之際,奇蹟發生了:飛散的山頭突然分做兩支,從兩側繞過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步以外才又合攏在一起。李忠的家就這樣被保全了。

這真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孝子至誠的孝心行爲是順應天意的善行,連老天都照顧。孝愛是天地生靈萬物和諧的根本,父母愛孕育兒女孝,兒女孝又彰顯父母愛。

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兒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從古至今,以孝感動鄰里、感動天地的例子數不勝數。可是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兒女結婚後對父母不管不問,或者說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不孝的行爲反而增多了。

這到底是爲什麼呢?物質得到了極大滿足而孝行卻缺失?究根結底就是大多數人認爲孝就是讓父母吃好喝好穿好,滿足物質需求就可以了,殊不知父母的精神世界是很匱乏的。父母們用盡一生的心力和體力爲兒女創造最好的條件,可以說讓兒女生活好就是父母們不懈努力奮鬥的目標。

可是當兒女漸漸長大工作結婚生子後,父母們最大的目標也隨之消失,突然的閒暇讓父母無所適從,精神世界倍感空虛。

所以這時兒女的一聲問候、幾句貼心的話、給父母做的一頓可口的飯菜都是慰藉父母的有效方法。記得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歌詞中有這樣兩句話:常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爲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錘錘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爲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問個平平安安。

幾句話道出天下父母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理解兒女不能常回家看看,繁忙的工作、多變的人際關係、推不掉的酒桌應酬、子女的課後輔導……每天好多忙也忙不完的事,有時要忙到半夜,拖着疲倦的身體終於可以睡覺了,還沒睡醒鬧錶就在滴滴作響了。

好不容易閒暇下來的週末又要送子女去輔導班,會朋友等……我覺得《常回家看看》是很多上班族兒女共同的心聲,也相信這些上班族兒女會安排好自己的空閒時間常回家看看,盡一份兒女的孝心。

二十四孝讀後感13

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把我們撫養長大並教育了我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養育之恩兒女們永遠報答不盡。然而,如何孝敬生養我們的父母呢?等到兒女們事業有成,給父母買豪宅、買汽車纔算孝敬嗎?不,不要等,孝敬父母就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中外古今,都有孝敬父母的典範,早在我國東漢末年便有“黃香孝親”這一歷史佳話。黃香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到了夏天,十分悶熱,使人晚上難以入睡,於是黃香每到睡前就給他的父親扇涼,直至父親睡着。他強頂着睏意爲父親扇涼爽,不正是孝敬父母的體現嗎?不錯的,孝敬父母其實說易也易,主動做些自己能做的小事,不讓父母們煩心和過度操勞,不就是很好的“孝”嗎?古人用他們的行動指引了我們該如何孝敬父母。

這讓我想起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偏遠山村裏,有一個窮苦的三口之家,父親因病失去了勞動能力,天天離不開母親的照顧,家裏就靠兒子爲別人放羊維持生存。

兒子到了10歲還一個字不識,他想上學。母親決定拿出全家積蓄“供給”他,孩子臨走時跪着對父母發誓,他一定學成才,將來報答父母。

於是,他走出了大山。他幾十年勤奮刻苦,時刻牢記要報答父母,憑驚人的毅力出色完成學業,並且在科研方面取得傑出成果。

當他自感有能力報答父母時,他的父母早因貧窮而雙雙去世。跪在父母的墳前,苦澀悔恨的淚涌出眼眶……他全懂了,但太晚了。後來,有記者採訪他時,問他對當初的選擇是否後悔。“我十分後悔。”他說。“爲什麼?您如果當初不上學,今天您可能還在放羊呢!”記者問。“因爲我沒有做到人最基本的事——孝敬父母,後來的一切都是以犧牲父母爲代價的。”這位科學家把孝敬父母推遲到他事業有成之後,結果怎樣呢?多麼可惜呀!

顯然,他不是不想孝敬父母,而總是感覺機會沒有成熟。正是這種等待,給他帶來了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讓我們從中吸取教訓,孝敬父母不是一個多麼遠大的目標,萬萬不要只在心裏盤算將來如何盡孝,而眼前可以爲父母做的事卻不做,將來不一定有機會啊!人世間沒有後悔藥,爲了不讓悲劇重演,我們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從點滴做起,孝敬父母。

不單單在中國,德國思想家恩格斯同樣是孝敬父母的典型。

他父親去世後,留下了一筆可觀的遺產,引起了他幾個兄弟之間的財產糾紛,當時正值他的母親身患重病,爲了不使母親傷心,他主動放棄了那份屬於他的遺產,平息了家庭可能出現的糾紛。後來,他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財產,但我永遠不會有另一個母親。”

是啊,金錢財富固然是誘人的,可是父母卻是永遠的珍寶啊。他們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小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大到教我們做人做事,這些都無法用金錢去衡量。

因此,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就像恩格斯所做的那樣,爲了使他母親平靜舒適地度過餘生,他毅然放棄了自已的利益。恩格斯的這種做法,體現出了“孝”的精髓,他本人也成爲後人效仿的典範。

對於我們還沒有自立的青少年來說,我們的成長還離不開父母的撫育幫助,孝敬父母上還做不了太多,但是,我們努力做到尊敬他們,陪父母多聊聊天,多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同樣也是“孝敬父母”最好表現嗎?

二十四孝讀後感14

今天在帶女兒出去玩的路上,有看到一面牆上描繪出了多個小圖,而圖一側的標語是新二十四孝。

隨着公交車的速度,大致瀏覽了一下牆面的內容,這讓我想起某天在網上看到的新二十四孝語錄,內心感受便是:“孝,也需與時俱進。“

記得以前老師就有在羣裏給我們講過一次家庭聚餐中的事例,老師說聚餐時在教父親玩微信和炒股等,而且老師平時也時常有給我們透露過回家時與父母的一些聊天話題。

從老師的日常言行中,我們看不到任何大道理與說教,更沒有萬事開頭用一個“孝“字去概括,但老師的言行一直有讓我們感受到什麼是孝,怎樣去做,纔是給予父母真正需要的。

同理,在育兒的過程中,老師對孩子的愛也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且又極具力量地影響着孩子的一生。

連接與我們的當下,做的確實不好,很多時候對待事情的方式都是處於一種混亂的狀態,而且抓住的總是一些淺層的大道理,在距離落實於言行上時,又總是存有偏頗。

那做事情的本身是否就真的有那麼難呢?也並非如此,如新二十四孝中的內容,有些就是一個知道與照做的過程,即簡單又容易實施,與個人經濟、時間等沒有直接關係,與人自身的三觀有直接影響。

重溫新二十四孝的內容,從簡短的話語中感受到了那股力量與深遠的影響,聯想到我們課堂上老師講過的“做好自己“,在新二十四孝中便體現了一個承上啓下,自己如何做,做的怎樣,對一個家庭都有很大、很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