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盤中餐》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2.8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盤中餐》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盤中餐》讀後感(精選6篇)

《盤中餐》讀後感 篇1

在網上找了電子版進行仔細閱讀,原來,它的封面、封底、書脊是連在一起的,並構成一幅秋收圖:勤勞的人們忙着收割,梯田從山坡上綿延而下,雲霧繚繞,稻穗沉沉,燦若黃金。

當我看到這個封面時,我終於明白了護封的心血,只有加上一個護封,才能保留這幅秋收圖畫面的完整。作者用白、黑、綠、棕等不同顏色描繪出的米粒,爲我們拼出了一碗“盤中餐”,那碗“盤中餐”裏,她又用不同顏色的米粒,勾勒出山水相間、雲走水流的田園風光,如此悠然自得。

作者在環襯裏描繪出了農家種植水稻的工具,如鐵耙、木犁、鋤頭、篩子、鐮刀、打鼓木桶等,並向讀者解釋了它們的用處。隨後作者把《憫農》作爲開篇詞,表達了對稻米的敬重、對農人的敬重,帶領我們去追尋一粒米的生命之旅,體味悠久的農耕文化。 故事順應二十四節氣,從雨水這天講起,山櫻花開得爛漫時,人們開始爲一年的耕種做準備。接下來,在不同的節氣裏,她依次向我們呈現出當地哈尼族人秧田、浸種、育苗、插秧、割稻、打穀、晾曬、碾米、慶豐收的場景。每個開頁都是一大一小兩幅精心描繪的畫面,它們與文字一起,爲我們描繪出了農人們敬畏自然、辛勤勞作的畫面。

每一幅圖裏都有深意,連雲朵的形狀都在不斷變化。下雨時,水稻葉子上掛滿了無數搖搖欲墜的雨滴……這本書,讓在城市裏離田野離自然很遠的孩子們,體會到了四季流轉中的播種、耕耘、收穫、品嚐的喜悅,可以說,《盤中餐》是給我們的一份禮物。

《盤中餐》讀後感 篇2

一開啟《盤中餐》,映入人們眼簾的首先是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正是這首朗朗上口中國人人人能頌會背的唐詩,正是這首倡導勤勞節儉的中國兒童的啓蒙詩,成了圖畫書《盤中餐》文字的主題。作者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元陽梯田和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以及唐詩《憫農》粘合在一起,這就註定了圖畫書《盤中餐》非同一般的“出身”。

《盤中餐》彰顯着元陽梯田之美,哈尼族民族之美,哈尼族民俗民風之美,大自然植物動物之美。以至於閱讀《盤中餐》成了一種美的享受。中國的原創繪本真是越來越好,值得推廣。孩子們在城市裏生活,已經遠離了農耕,不認識農耕工具,不認識農作物。透過閱讀《盤中餐》可以進行“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的主題語文課外延伸活動

聯繫課堂內外,開展形式多樣的農耕體驗式活動,參觀農耕博物館,結合繪本上一堂農具課;挽起褲腿,下到田間地插秧體驗活動;秋收時節收割稻穗,辨識穀物活動;誦讀二十四節氣,體味農耕智慧的一堂文化課等。

《盤中餐》讀後感 篇3

《盤中餐》讓我想到了生命的意義,看着書名,彷彿這是一本科學讀物,但其實透過這本書,我們能感受到生命偉大的成長過程。

對於“粒粒皆辛苦”產生了更深的理解,每一個小小的米粒都凝聚了稻粒自身的生命傳奇和農民的辛勤與智慧。教會孩子心生敬畏。現在的孩子遠離土地,他們似乎覺得去田間勞作距離自己十分遙遠並且也沒有興趣去嘗試,如果你曾親眼看到過、感受過稻穀的飽滿,又怎會心中充滿崇敬呢。

書中提到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是祖先的智慧結晶,可以作爲拓展課程引領孩子做更多的瞭解。

《盤中餐》讀後感 篇4

《盤中餐》以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爲線索記錄農民種植水稻的過程,讀過繪本不僅幫我們科普了知識還讓我們感受到了農民淳樸辛勞的生活。一股濃濃的大自然的味道從繪本中飄來,城市中的我們遠離土地,心中卻是渴望農耕的樂趣。這個繪本喚醒我們帶着孩子,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品味生活的情趣。

藉助圖畫和文字,伴着一粒種子的生長,體會到了生命的艱辛。我想讀過繪本的人一定更加珍惜飯桌上那不起眼的米飯,更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盤中餐》讀後感 篇5

《盤中餐》是一本可以爲學生科普農耕知識的圖畫書,作者將親眼所見的田園風光變成畫作展現於讀者眼前,將親身經歷的農耕之事化爲筆墨記錄於書中,讀者們就這樣一路跟着作者,感受了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也感受了一粒米到成爲盤中餐的`過程中,農民們需要經歷的的勞作、艱辛、等待與喜悅,這本圖畫書也許能幫助我們的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此外,作者創作《盤中餐》背後的故事也很值得我們和孩子進行分享,爲了繪本內容的生動、準確,作者長住于山中農戶家中,長期且近距離的觀察和記錄水稻栽種的過程,將二十四節氣貫穿其中,爲我們展現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盤中餐》讀後感 篇6

中國的孩子似乎在兩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會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了,這是根植在我們生命中的傳統文化。這首詩體現了農民的辛勞不易,同時讓孩子們從小就要懂得珍惜糧食的道理。

而這本《盤中餐》以一粒米的生命旅程爲內容,更好的爲讀者們展現了糧食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體現了我國悠久的農耕文明。與二十四節氣相結合,精美的圖畫配上詳細的文字,讓孩子從科普的角度更好的瞭解體驗糧食的來源和農民種植的艱辛不易。繪本里的農具很多我們都不認識,再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孩子們閱讀這本書就是"透過繪本去認識我們所熱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