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海納百川》讀後感

讀後感7.14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海納百川》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納百川》讀後感

《海納百川》讀後感1

學校發了一本“水世界和我們”的圖書,內容豐富,文章精美。我讀了第四章的海納百川一文。

這主要介紹了歷史上兩大名人,李世民和曹操的不同胸襟,用人的不同手段,從而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從文章中我深切體會到做人要胸襟寬懷能夠容得下別人的缺點,而利用他的優點來完成某些事情,不能抓住人家小辮不放。在生活中我也有體會,同學之間性格各異有時不免會發生一些小摩擦,例如我和陳冰琪在上體育課時曾經有小矛盾,相互不理睬了好幾天。但是,在圖文大賽時,我卻和她合作完成了圖文大賽的比賽,還得了三等獎,這是爲什麼?因爲我看到了她的優點。不應該和她斤斤計較,應該敞開胸懷,互相包容。現在我和她已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了。

文中李世民的胸襟如此寬大,所以也成就了他的“太平盛世”,使他成爲一代名君。而曹操的結局,與之相反。

海納百川,教育我們要有海一樣的胸懷,要聽得下不同的意見,要善於和不同的人交往,鍛鍊自己,磨練自己。做一個性格開朗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海納百川》讀後感2

作爲初升的太陽的我們,難免會遇到烏雲狂瀾,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青春意識的萌發,所謂"煩惱"的事就會接踵而至,對獨立的渴望,對家長的叛逆!以我的觀點來看,把作業明天交給我就可以了。學會吃苦,搬走心中的不可能--《觀海納百川.閩南韻有感》作文這就是我的“四星級”媽媽。900字作文”語氣了還帶着幾分悲和哀?

此次,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海納百川。閩南韻》之後,我便對閩南的認識更近了一步。先是形態可掬的木偶,36條線靈巧的帶動木偶的各個關節,演繹出許多的歷史故事。而誰又知道,在閩南木偶巧奪天工的技藝背後,又需要多少個春秋的心血?

包含百川,納容四海的閩南語,在歷史的長河中漂流洗滌了多少個歲月才爲如今的我們留下現在的精華。那首耳熟能詳的閩南曲《愛拼纔會贏》更是唱出了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更是告訴我們人的一生,三分天註定,七分靠個人的奮鬥打拼告訴我們成事多在人人爲因素,不可客觀。這當引起我蒙的思考,現在的我們何嘗不是抱着僥倖的心理智做着每件事?在課上,我們坐着自己的事而沒被發現,交作業時胡做一通,作業沒完成而去抄別人的,而這些我們又能僥倖多久呢?

而吃苦耐勞·樸實能幹的惠安女更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她們堅韌不拔的品質讓我感到,現在的我們是那麼的不值一提,而她們這種品質不正是我們缺少的麼?

名師點評:

感受不深刻

現在的我們,,吃點苦便受不了,遇到挫折變退縮。而惠安女的品質讓我想起一些話:“別小看吃苦,裏邊的學問大着呢。能吃苦的孩子,承受力就強,碰到挫折也不怕,慢慢的做事情的毅力就有了,自立意識潛移化地就培養起來了,成功的機會自然就多了……”也許,我們確實有必要的補充一些“苦”在苦中找到快樂,找到趣味,找到“甜“,在”苦“中,鍛鍊着我們的體力·智力·心理承受能力,讓我們自己得到真正的提高。

1958年7月,惠安女們聯合起來建造了一個庫容1。26億立方米的大水庫。

而回首往事,在遇到困難的日子裏,我們總是選擇逃避,而惠安女們卻在艱難的環境中扛着鋤頭,挑着簸箕建造了一個如此之大的水庫。讓我明白了。“不可能”只是人們逃避的藉口,即使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只要搬走心中“不可能”這塊巨石,像惠安女那樣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就可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學會吃苦,學會堅韌的品質,搬走心中的不可能,踩實腳下的土地,誰都會把握成功。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沒有誰能夠打敗你,除非你自己先倒下了。

《海納百川》讀後感3

應中央電視臺邀請,6月27日,市委書記黃少萍做客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文明之旅》欄目,與海內外觀衆一起,品讀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

“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節目在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鍾馗斬妖》中拉開帷幕。由精彩的提線木偶表演,到隨“旅行者”號宇宙飛船翱翔太空的閩南方言;由美麗大方、勤勞堅韌的惠安女羣體,到寓意吉祥、富麗堂皇的閩南古大厝“皇宮起”;由“御前清曲”南音到和平共處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由愛拼敢贏的泉州精神到蜚聲中外的海絲文化……黃少萍從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閩南文化符號切入,透過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向海內外觀衆娓娓介紹了閩南文化的.起源、形成、發展和傳播歷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厚淵源以及世界性的輻射與影響,特別是閩南文化在凝聚兩岸情感、推動和平發展上的重要作用。

“閩南人從遠古走來,在搏擊歷史風雲、馳騁浩瀚海洋的歷練中,形成了勤勞堅韌、開拓進取、愛拼敢贏的族羣性格,培育了敢於冒險、海納百川、相容並蓄的海洋精神,創造了跨越海峽、影響世界、令全球矚目的閩南文化。”黃少萍指出,開放包容的閩南文化,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舞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留下了中華文化發展和傳播的獨特軌跡。閩南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並融合了黃土文化和海洋文化。閩南人在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充滿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南音和木偶藝術先後入選世遺;閩南紅磚大厝體現了閩南人葉落歸根的家鄉情懷;民俗慶典“海上潑水節”則反映了海峽兩岸一衣帶水、同根同源的文化情緣;有海水處必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必有媽祖廟,有媽祖廟的地方必有閩南人。黃少萍總結說,閩南文化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爲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包容並蓄的人生哲學,重鄉崇祖的價值觀念,重義求利的生活理念。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閩南文化遺產的富集區,是20xx年文化部確定的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區。黃少萍表示,閩南文化的保護傳承綿延不斷、持續發展。泉州將生態概念融入閩南文化保護,透過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傳承機構設定、文化空間整體性保護、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等,有力推動閩南文化的傳承、保護、弘揚和創新,提高閩南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