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春》有感

讀後感1.97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春》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春》有感

讀《春》有感1

是誰爲大地披上了一層彩色的花毯?是誰爲春天披上了一層特有的芬芳?

是春花。

在散文家,詩人朱自清的筆下,春花的色彩更爲絢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花散了遍地,在大多數人眼中並不足爲奇,也不曾細細觀賞它。但是,朱自清先生用他所觀察到的春天,爲我們展開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春天畫卷。

春在何處?

在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冬去春來,一年四季不斷的交替,輪迴。讓我們從今天起,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與大作大家朱自清先生俯下身來,觀察春天的腳步。一草一木皆爲春,讓我們將自己瞳孔裏煜煜發光的春天描繪下來。

萬紫千紅總是春。要觀察春的步伐,不妨先觀察處處吐露u。的春花。讀起朱自清先生的《春》,讓我不由的追憶起記憶中的春天,放逐夢想與希望的春天!

作者朱自清用動人的筆觸來描繪他所看到的春天,爲我們呈現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勤的畫面。

除了春花,就是滿山遍野的春草。它有破土而出的堅韌,以及勃勃生機,活力,作者筆下的春草更俏皮活潑,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在我們欣賞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筆的同時,又不由的感嘆春天的美好,給人帶來活力,希望和力量,而春草,又將活力與力量充分的展現。這是一種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時間在一點點溜走,不要再等它消散,趕快,換上一件綠色的衣服,投身到春天的懷抱!

讀《春》有感2

當我升上了中學後,不管在班上的排名,還是在級裏的排名,總是裏第一的寶座千里之外!你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只是隨手扔一下,就這麼嚴重。”“是啊。灰灰睡覺時,總是把身體縮在一起,發出汪汪的聲音,我想應該是想媽媽了?結果把森林夷爲平地,把草地變成沙漠。

可以說,他是作者嘔心瀝血地寫出來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的。

靜靜地讀着“序”,我突然間感到一股暖流騰了上來,彷彿此時此刻,那位偉大的作家——巴金,正一臉慈祥地坐在我面前,與我對話。

這本書裏沒有一個人是主角,也沒有一個人有什麼“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個所謂的“家”早已變成了口中的代名詞“苦海”。

又看了看這本書的背景——那是一個充滿了陳腐觀念的社會。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這本書中的人物,他們被舊觀念束縛着,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羨慕那些雖被束縛住卻仍不放棄的人,是什麼力量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呢?

在這本書裏,作者着重刻畫那些醜惡現象,來諷刺黑暗的舊社會,同時也深刻、細緻地描繪了“覺慧”、“淑英”等“進步青年”。

我認爲,巴金這麼用心地刻畫這些人物,不僅是爲了諷刺舊社會,還體現出他作爲一個“愛國者”,迫切的想讓祖國強大,舊社會拉開新的一幕,脫離沉舊、的老規矩。

那麼,我將用巴金寫過的一句話結尾:春天,是我們的!

讀《春》有感3

是誰爲大地披上了一層彩色的花毯?是誰爲春天披上了一層特有的芬芳?

是春花。

在散文家,詩人朱自清的筆下,春花的色彩更爲絢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花散了遍地,在大多數人眼中並不足爲奇,也不曾細細觀賞它,但是,朱自清先生用他所觀察到的春天,爲我們展開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春天畫卷。

春在何處?

在“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冬去春來,一年四季不斷的交替,輪迴,讓我們從今天起,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與大作大家朱自清先生俯下身來,觀察春天的腳步。一草一木皆爲春,讓我們將自己瞳孔裏煜煜發光的春天描繪下來。

“萬紫千紅總是春”。要觀察春的步伐,不妨先觀察處處吐露的春花,讀起朱自清先生的《春》,讓我不由的追憶起記憶中的春天,放逐夢想與希望的春天!

作者朱自清用動人的筆觸來描繪他所看到的春天,爲我們呈現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勤的畫面。

除了春花,就是滿山遍野的春草,它有破土而出的堅韌,以及勃勃生機,活力,作者筆下的春草更俏皮活潑,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在我們欣賞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筆的同時,又不由的感嘆春天的美好,給人帶來活力,希望和力量,而春草,又將活力與力量充分的展現。這是一種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時間在一點點溜走,不要再等它消散,趕快,換上一件綠色的衣服,投身到春天的懷抱!

讀《春》有感4

慶長和清池的故事更像是一場追逐。

漫漫人生路,即使他擁有13年慶長所無法追及的歷史,又何妨,終究是在兜兜轉轉後發現彼此是唯一綿長的牽絆。

在一起時,歡欣,滿足,擁有真實;不在一起時,各自獨立,有所追求,彷彿生命毫無交集,可還是峯迴路轉。

生命永遠充滿矛盾,越是依賴牽絆,越是掙扎疲憊不堪。

太過用力讓彼此在生命裏烙下揮之不去的印記。

有句話說:“其實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的羈絆很脆弱。”但我並不這麼認爲。我是與慶長相似的女子,在所有的感情中渴望真實,渴望確定,因此求得心安。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一絲絲的光線都在優柔寡斷,徘徊不前。他們不斷地思索、對比,這其實也是和內心真正的自我進行較量。若執意求個明白,定會讓別人新生顧慮不得不狼狽走開。久而久之,便習慣孤獨。

起初,你我之間隔着一層無形的紗,離着一些距離看對方,偶爾能瞥見紗後真實而美好的畫面。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學着他人,亦步亦趨的向前邁着步子,以求得更爲真實,妄圖“識得廬山真面露”。漸漸放下心中芥蒂,敞開自己,透露出些許光亮,惟願能夠獲得共鳴。但你知道,事實往往事與願違。恍惚間我們發現,原來紗後立着一睹高大的牆,我們沒有捷徑,四處觀望,渴望牆上能夠開啟一扇小小的窗,維持我們心中小小的希冀,卻還是不得不在燈火闌珊時繼續尋找,趕路。

也許,我們有幸能夠在漫長的守候中迎來點滴星光。猶如兩顆本是堅硬潔白無瑕的貝殼,整日地躺在沙灘上,偶爾被海浪帶起暢遊一番,更多的,是慵懶地沐浴陽光,等待被懂得的人拾起並受到珍惜。

慶長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兩個擁有相似性格,相互逼迫至死,擁有強大個性的人,唯一能夠得到的,只有真相。

一如慶長當年問清池:

“這裏如此之美,我們可否停留?”

“不。這不是我們的終點。”

讀《春》有感5

今日的笑,明日的淚!在這10年間,這一方案基本已經完成,正在做地面與地心的連接工作,估計再過5年,就可以施行“地球后移政策”了。讀《春》有感作文"冰淇淋"時代的我們冷的牙發酸,不過只要你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其中的甜蜜。400字作文"的下課鈴,立馬讓我把這件事兒拋到了九霄雲外!我們去烤地瓜。

這種感覺很奇妙,每一次讀課文,我都會由心而發的有一種神遊其中的感覺,這種感覺很輕柔,每一次讀課文時,我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些景物,這種感覺很好玩,每次讀課文時,我似乎可以看到春天的風箏,那些可愛的風箏在天上飛,飛得很高。

《春》描寫的景物很真實,有花,有草,有雨,有風,也有風箏,小孩子。春沒有夏的烈,秋的愁,冬的無情。春只有可愛溫柔,春雨沙沙,春風習習,輕柔而可愛。春,不冬不夏,春天的雨細而密,春天的風,草,花,也是如此。風,溫而涼;花,多而美;草,嫩而綠,春天就是一顆流星,那麼美麗,又那麼短暫,春天是最美的。

面對如此美麗的春天,我何嘗不與朱自清先生一樣也心曠神怡的陶醉其中,讓我不由得想起古人的詩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春天是美的,朱自清先生的春天又何嘗不是美得呢?

讀《春》有感6

近日讀語文界的泰斗於漪老師教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案,感觸頗深。我不但被於漪老師精湛的教學設計所折服,更爲她在三次教學後記中體現的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所感動。她不愧是我們後輩學習的楷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中學教學的傳統篇目。如何能教出散文的特色,完成教學目標,並每次教都教出新意,這是許多教師都在不斷探索的問題。於老師的課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教學過程設計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複習舊知識,展現春的意境。

這一部分很能體現於漪老師的教學特色,那就是創設情境。於老師一開始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的圖畫,引導學生想象春的意境。然後複習回憶古代詩人描寫春的佳句,有詩人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鶴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舜欽的《淮中晚泊犢頭》(“春陽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銅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第二部分,進行比較,激發興趣。

這一部分於老師讓學生比較兩點,一是詩對春的描寫與散文對春的描寫的不同,二是學生觀察的春與作者描寫的春有什麼不同?我想這時的學生已經開始開動腦筋思考了。

第三部分,學生朗讀全文,要求:

1.提出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文中以迎接春天寫到描繪春天的美麗景色,再寫到歌頌春天,讀後分分看,哪幾節寫什麼。

這部分內容是機械讀課文,是整體感知課文,概括課文的要點。

第四部分,講讀體會。

這是教學的重點。於老師重點講析本文在描寫景物時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鮮明及抓住特徵進行描寫的特點,邊講析邊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背誦。正如於老師自己說的那樣,講析得有些過細,但對語言的品析,不如此做,對於初中生來說,他們很難理解語言的妙處。在對語言的品析的同時也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對學生的寫文是很有幫助的。於老師也說“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緻地觀察,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

第五部分,作業

1.讀全文,仔細體會本文用詞造句的妙處。

2.寫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題。

由作業可以看出於老師教散文一是重視品析語言,一是學寫。將學的知識轉化成學生自已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教學的方向。

從於老師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於老師每一步的設計都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爲目標的,在本課中於老師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品析散文語言的能力,比較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應認真學習的。

在感受大師精彩的講課後,我又讀了她的三則教學後記。我的感受有兩點。第一點:於老師每次教學後都對自己的教學認真總結,即使我們看來已經很完美的教案她也能給自己找出問題,這種善於解剖自己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回想自己走過的路,沒有堅持寫課後記,寫了也不夠認真。不能及時總結自己,是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第二點,於老師每次教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改進,而不是沿用舊教案,吃老本。這種不斷追求進步,力爭教出新意來的作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習永無止境,大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讀《春》有感7

大家都讀過朱自清的散文《春》吧。這篇文章是從春天的幾個方面來描寫春天的,讓春天的氣息從一字一句中透露出來,作者想讓春天快點來的希望和對春天將要到來的欣喜。

像文中所寫“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就讓人覺得春天又來了似的,心裏有了淡淡的喜悅 。綠綠的草,嫩嫩的芽,清清的水,粉粉的花和潤朗起來的山,紅通通的太陽的臉,孩子們將自己溶入春天的花兒般燦爛的笑。

當我讀到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彷彿感覺到漫山遍野的花擁到了面前,花兒散發着淡淡的香氣,讓你彷彿一聞就甜到了心裏,蜜蜂、蝴蝶,提着小桶,穿梭在花叢中忙忙碌碌的採蜜。那騎牛的牧童,雨幕中漫步的行人,似乎從你的面前走過。這花、這草、這山、這水,應了朱自清的三句話“春天像新出生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展招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它帶領我們向前走着。”

讀了《春》,我充分領略了春的美,春天孕育着生機,更是生命的始。

讀《春》有感8

是誰爲大地披上了一層彩色的花毯?是誰爲春天披上了一層特有的芬芳?

是春花。

在散文家,詩人朱自清的筆下,春花的色彩更爲絢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花散了遍地,在大多數人眼中並不足爲奇,也不曾細細觀賞它,但是,朱自清先生用他所觀察到的春天,爲我們展開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春天畫卷。

春在何處?

在“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冬去春來,一年四季不斷的交替,輪迴,讓我們從今天起,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與大作大家朱自清先生俯下身來,觀察春天的腳步。一草一木皆爲春,讓我們將自己瞳孔裏煜煜發光的春天描繪下來。

“萬紫千紅總是春”。要觀察春的步伐,不妨先觀察處處吐露的春花。讀起朱自清先生的《春》,讓我不由的追憶起記憶中的春天,放逐夢想與希望的春天!

作者朱自清用動人的筆觸來描繪他所看到的春天,爲我們呈現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勤的畫面。

除了春花,就是滿山遍野的春草。它有破土而出的堅韌,以及勃勃生機,活力,作者筆下的春草更俏皮活潑,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在我們欣賞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筆的同時,又不由的感嘆春天的美好,給人帶來活力,希望和力量,而春草,又將活力與力量充分的展現,這是一種藝術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時間在一點點溜走,不要再等它消散,趕快,換上一件綠色的衣服,投身到春天的懷抱!

讀《春》有感9

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孔子帶領弟子們去泗水河畔遊賞,借水來教弟子們做一個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其中我最爲深刻的是孔子說的話:“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岩,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中。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這句話寫出了水好像人一樣溫文爾雅、百折不撓、求真求善求美。孔子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學生。

孔子是借物喻人,讓自己的弟子學習真君子,他借水談論弟子們的志向中。讓子路和顏回的性格更加明鮮了,子路是個性格大方直爽的人,顏回是個溫文爾雅的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子路是個有福同享的人,顏回是個不爲自己表功的人。他們受到孔子的教育,更確定了他們自己的志向中。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要做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要溫文爾雅、百折不撓,還要多多學習,要學而不厭、見賢思齊、有教無類。孔子是誨人不倦樂此不疲,孔子採用了託物言志喻之以理。我們要逝者如期,川流不息,我們要做一個不爲自己表功的人。

讀《春》有感10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尤其值得一看的。他透過對一個家族興衰的敘述,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點兒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是一個臨於破曉的時代,是一個薄近黎明的社會,傳統封建與創新進步進行着抗爭。正是新舊過渡的時候,這就如同畫作中白向黑過渡時產生的灰,它不如黑白般顯明,但卻不可缺少。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家大少爺高覺新。我認爲他象徵了新舊交替時代的半個犧牲品。爲什麼是半個呢?因爲在《秋》的末尾並未說明覺新的最終命運,僅說“我請讀者記住他自己的那句話‘我的上進之心並未死去’”或許他會向封建屈服,又或許他能追趕上新時代,不論如何,他的上進心是熠熠生輝的,沒有讓他淪爲封建的階下囚。

看到覺新的一段人生,我不禁憶起魯迅先生對於孔乙己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對於覺新,我對他更多的是同情。處在那樣一個特殊時期,我不知當時的人們是否會偶覺恍惚,是否會有人念及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情?前方是黑暗的未知,背後是光明的深淵,有多少人克服恐懼走向前方,又有多少人向恐懼稱臣,只能待於原地或墜落身後的無底淵?覺新就是在這新與舊、白與黑、生與死之間掙扎。他身爲長子,就註定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去繼承家業,處理人情世故。他的老一輩都已被封建制度腐朽,同輩與年輕一輩的命運只因了那特殊的氣氛環境,覺慧、覺民、琴以及淑華、報社的同志都躋身黑暗,終究走上了新路見了光明;也有梅、大少奶、鳴鳳、淑貞、蕙被迫走向了看似光明,實則落後復古的路,面對的確是永遠的黑暗。那是一段艱難困苦的歲月,讓人想不明白,究竟過了多少個那樣的日子,一個社會纔有了全新的面貌?

我敬佩覺民覺慧的勇敢上進,另一方面,覺新的忍耐與生活對他的壓迫更令我感懷。是我太感情用事,還不能夠明辨世事吧?在很多人眼中,覺新該是改革中的怯懦者的形象,可在我心中,除開那的確有的怯懦與固執外,我對覺新還懷着同情與悲憫。我見了他的幾個叔叔阿姨(文中爲其阿爸阿媽)對他的恭維與爲維護自己利益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見了他的作揖主義;也見了他幾次在弟弟的激勵下決心進步,卻又被塵間繁雜拖入泥潭;還有他爲了維繫家族、照顧家人所受的委屈;他無數次被命運捉弄,痛失至親後在深夜失聲哽咽;他甚至連唯一的兒子海臣也失去了……世間苦難千千萬,但如覺新般接二連三地遭受厄運,人們不免爲之唏噓。覺新,無數次捧起進步書籍閱覽,在剛蓄集一絲力量後,卻無奈被“打回原形”。在時間的長河中,總有驚濤拍浪打在覺新的天空,但正如詩人普希金所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覺新的世界終將雨過天晴。最後,高家散了,各自的新生活也就此開啓。選擇新路的人解鎖了新的社會。

覺新的淚水、那一代人的淚水都會在新社會的春天裏化作汩汩溪水推動發展、孕育新生。還有那發自心底的聲音“我的上進心並未死”!

標籤: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