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

讀後感1.1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歡迎閱讀與收藏。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當我讀到龍應臺在《目送》中發自肺腹的這一段話,我的腦海裏總會浮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關於目送的故事

記得上幼兒園時,每次我都是緊緊拉着媽媽的手,進教室時還不斷回頭看着媽媽。後來上了小學,媽媽每天送我到學校門口,我總是像小鹿似的邊喊着媽媽再見邊頭也不回地衝進校園。上二年級時,媽媽給我報了一個鋼琴班,這個班離我家不遠,步行只要二十分鐘,剛開始都是媽媽送我去,去了幾次後我強烈要求自己去,在我的倔強下媽媽只好同意。

那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去上課了,下課時正是交通高峯期,我站在斑馬線上東張西望,看着一輛輛汽車從我面前駛過卻不敢過去。好不容易到了馬路對面,我的鞋帶突然開了,正低頭綁鞋帶時,我忽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媽媽,原來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回家,就悄悄跟在後面。我一下撲到媽媽懷裏,那一刻心裏是那麼幸福。

母愛是無形的`,它需要心靈去感受。母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母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有時我想我會不會長大後也像《目送》中的兒子,慢慢地和媽媽漸行漸遠。但不論在哪裏,媽媽一定都會默默地注視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以後一定要用愛去回報媽媽。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2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寫盡了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是xx作家龍應臺對生活的記錄。

在她的文字中,時而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而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亡有大歡喜,因爲我藉此知道它曾存活。”這是她對死亡獨特的見解,面對不可抗拒的輪迴,她選擇了從容面對。這是人們無法做到的釋然。在生與死的交替間,我們既然沒有選擇的權利,爲何不欣然接受這一切突如其來的驚與喜。你不必訝異,她只是看透了人生。“家,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涼,但是家可以更寒冷。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但當這裏少了以往的喧鬧,或許安靜,又或許寂寞。那孤寂在空氣中凝聚,一點一點朝自己靠近,那種情景,連空氣都陌生了。我們都不珍惜有家的溫暖,當家殘缺時,一切都變成了回憶,一切都失去了色彩。

讀到這裏,左手邊的.心房不禁顫抖了一下,它提醒了我,也教會我珍惜,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現今的人們都在追尋幸福,可那模糊地詞彙你是否真的知道到那裏尋找。貪婪的人類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在追尋的路上,你們不斷卸掉身上沉重的負擔。只有失敗的那一刻愚蠢的路人才會發現原來早已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幸福。

幸福其實很簡單,不需要你追尋,只需要你珍惜。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3

我一直是一個念舊之人,對那些已磨損或無用的舊物總有一種留戀之情,若將其丟棄,總會感到可惜,對故人也有一種難捨之情。

偶爾閒暇,總喜歡找出幼兒園及小學的畢業照,對照片上的人逐個進行回憶。幼兒園畢業照上一張張無邪的臉大多在我心中已沒有印象,只是依稀記得:啊!這人小時與我要好得很;嗯…他好像經常欺負我。可真要我完整的說出個故事來,我卻語塞了。只見照片上的小人笑的那麼燦爛

再看小學畢業照,一個個青澀懵懂的臉在我腦海逐漸清晰起來。一個個動人的場景也浮現出來。記得班主任的最後一個教師節;記得聖誕夜的狂歡;記得舞臺上的共歌。這些都成回憶,我們都已長大。

暑假裏,我如往常一樣去一位退休教師家中補課,與以往不同,這天老師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老師更是興致勃勃的與電話那頭的人講個不停,時而眉飛色舞,時而緊皺眉頭。我很是好奇,又不敢問。倒是老師先與我提起:“誒,過幾天就要參加一個小學同學會了,可聽說已經有好幾個老同學不在認識了,悲傷的同時,我也感到幸運,至少,我還健康的活着。”他很是悵然,我默默地看着他沒有說話,看着他額頭的皺紋拉到眼角。我在想這場景是否就想《目送》裏的場景一樣,在人生八十歲的時候,他們是否已互相忘卻,又互相回憶,互相介紹,又互相想起。那應該是一個相聚的場景,一個溫馨的場景,也是一個令人感觸的場景。

老師的那番話,是他對流逝歲月的無奈,也是對自己沒有徹底對歲月妥協的慶幸。

“青春是手牽手坐上了,都不回頭的火車”正如歌中所唱,時光的旅途中,沒有站點,你無法回頭,無法退行,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欣賞沿途的風光,憧憬下一片大美光景呢?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4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裏是沉重的。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有三生嗎?如果有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已過去,第一天上班的早晨,我是否也是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

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5

人的一生有限,不可重來。但往往會有人說,時間太少,來不及做。每個人都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做無限的事,一生過得精彩,不後悔。其實這沒有答案。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方法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所以導致結果也不同。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這是來自書中的原文,作者的這段話,不知打動了多少人們的心。但作者想要表達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

當一個人的一生步入中年,年輕時所追求的名利、地位、金錢都身在何處?但平靜下來才發現,自己的父母已漸漸的老去,年輕時答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已煙消雲散,允諾要把他們接到身邊來住的話語已拋在腦後。自己的孩子已慢慢地長大,不再願意呆在家裏,想要自己出去探索,獨自飛翔。所以現在回想以前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時間和日子花在了根本記不得在做什麼的`事情上。爲什麼不花一些時間與父母一起聊聊天、說說話。不多花一點精力陪孩子一塊玩耍。反而把時間放在工作裏,放在手機上,放在發呆中。

想讓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其實不是掙到許許多多的金錢,不是得到多高的名聲和地位。反而是與家人們一起談天,一起玩耍,來一趟說走就走的美妙旅行。我相信,這一定是會永遠記在腦海中的回憶。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好好的陪伴在家人朋友們身邊,好好的珍惜當下的時間。讓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6

目送,是爲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此刻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

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爲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時候,你僅有你自我。你纔是你自我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纔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7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是我認爲《目送》這本書中的精華所在,因爲它讓我感觸頗深。

爸爸步行送我上學時,我素來是一到學校就進門,從來不跟爸爸道別,我似乎能看到爸爸那落寞的眼神。

記得有一次,我到了學校門口,回頭想看看有沒有其他同學到校了,好一起走到教室。也就是那一次,我的心好像顫抖了,我的堅強也淪陷了。我看見爸爸還站在那,看見了他那憨憨的笑容。我想,他以爲我是專門回頭看他的吧……我恍惚了,眼神也變得逐漸空洞起來,並僵硬地向爸爸所在的方向揮了揮手,在心裏吶喊:爸爸,我愛你!

就好像我們的家長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我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

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不自覺。有時我就想,如果沒有父母對我的督促,我是不會取得現在的好成績的`,總是他們在幫助我。

現在逐漸長大了,明白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們不能只依賴父母,成長的路漫漫,父母又能陪我們到幾時?如果我們不學會自己堅強,那麼我們的路也許就不會走的那麼遠了。

父母在爲我們鋪路,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走好這條路。

父母一直都在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們,彷彿我們即將要創造奇蹟。

愛就像是雨露,澆灌我們心靈的種子;愛就像是小船,我們乘着它乘風破浪;愛就像是翅膀,我們擁有它,就能直上雲霄,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8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我如今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讀完這本書時,我合上了書,閉着眼,回想着每一篇的內容,又想了想,作者說的真對。之前的我認爲,自己的親人們都是命中註定的,無法改變的。現在的我認爲,既然上天給你了會對你好的他們,就一定要好好珍惜,如今,媽媽在你耳邊嘮叨的話,頓時成爲了一種幸福,爸爸爲你念的一句句詩,頓時成爲了一種美妙的意境。曾經,一個記者去採訪一位103歲的`老人,她一生中經歷過很多,也有過悲慘的戰爭,但是,她卻說,快樂的去過一天和不快樂的去過一天都是去過日子,不過,需要你來決定,是選擇快樂還是不快樂。

在《目送》中,我讀懂了許多,有時候,我們用非常細微的“動”去量時間。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漲落、日影的長短,不都是時間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濱,我看每天金星出現的海平線上的點,冬天和夏天不同。在臺北的陽明山上,看夕陽下沉時的那剎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對啊!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作者也寫出了自己對時間飛逝的無奈與惋惜。一隻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嫋嫋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了一圈,又是一段時間。

在人的一生當中有多少人,目送着你的背影,又有多少人,被你目送,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好好的去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尤其是最愛你的親人們。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9

《目送》這本書是我讀三年級時候聽說的一本好書。我曾多次看見過這本書的名字,有時候它的名字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終於有一天,我得到了這本書,我就把這本書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這本書寫作者龍應臺的一生經歷過生老病死。在她的第一篇散文中,“華安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寫到了她自己兒子離別時的種種憂傷;還從《如果》到《散步》中寫到了她對父母的一種沉重的心情;在第二篇《雨兒》中她寫到患有老年癡呆症的母親;在第三篇《十七歲》中她寫到的是青春的兒子的“獨立”。

當我讀《目送》這本書的時,有時候眼淚就像下雨一樣往下掉;有時候嘴巴笑得好不攏。讀了這本書常常讓我想到自己的未來會是和龍應臺一樣嗎?我常常想到自己就是龍應臺,我長大,自己的父親去了,母親老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和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10

人的一生必定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四種自然規律人之常情,同時還會夾雜着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痛苦……人生如此豐富,可,它對於你來說是美好的還是一場噩夢呢?

父母的離去與衰老,兒女的離別,朋友的牽掛,自己的衰敗破落以及孤獨寂寞……這些,你承受的了嗎?

《目送》是一本記敘了作者龍應臺遭遇的散文集。開啟書閱讀它,你會覺得這樣的人生真是悲慘啊。你會想,自己會遭遇這些嗎?會不會很痛苦呢?

剛開始讀它時不瞭解作者的一切只感覺奇怪,感覺淒涼。兒子漸漸地長大,青春期的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讓人不禁替她感到傷心。年邁的母親智力出現了問題,總是問着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問題,有時候真覺得作者很孝順,因爲我看着都感到了不耐煩。

父親的離去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痛苦,傷心。但對於作者來說痛苦是加倍的,傷心是加倍的。從最後作者回憶的與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出,瞭解作者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作者與父母及其兄弟一起移民至香港,在香港並無親朋好友,不會像我們一樣也許從小就經歷過許多生死離別的'場面,今年太爺爺過世了,再過幾年太奶奶過世了或者什麼三叔公八大姨重病過世等等的傷痛。

就像作者所領悟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人不可能完全一樣,人生的道路也同樣不可能相同,經歷的艱難當然也就不一樣。

不管是什麼,經歷了就會明白,就會成長,就是磨礪,會讓自己更好,更多的認識到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我們會因幾次的考試不理想而失落、挫敗,這些都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考驗,如果這都禁受不了那以後得人生我們會怎樣呢?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11

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閱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

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小學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溼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說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說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爲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兌換。……

“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12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爲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爲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13

目送,是爲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現在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爲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纔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纔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14

第二次讀龍應臺的《目送》,比起高一時候第一次讀後的闔書落淚,這次在落淚之餘,心裏還泛起了層層漣漪,多了一些感悟。或許一本好書就是要多次地閱讀才能讀懂其中的情感和道理,而少年也要在經歷一些世事之後才能成長吧。

《目送》一書分爲三輯:“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一共有七十三篇散文。龍應臺用手中的那管筆,寫盡了親情、友情的細微和動人之處,也述說自己對生命的叩問和思考,以及對世界的人情關懷,而其中最觸動我的便是她筆下的親情,“父親的逝去”和“兒子的遠離”這兩部分充滿了溫情,而讀罷之後又覺得莫名的感傷。

書的第一篇是寫龍應臺送別兒子華安,她在機場目送兒子遠去,心中萬般不捨,“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此時她的期待全都幻化成灰,心裏的落寞自然不必多言。接着龍應臺又回憶起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目送棺木中的父親,而那也是最後一次目送。同時作爲母親和女兒的龍應臺,從這兩次刻骨銘心的生離與死別中,從一次次的目送中,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下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想,龍應臺該是有一顆多麼堅強的心,才能說出“不必追”這三個字,而這三個字背後又隱藏着她多少的無奈和感傷。

《目送》中龍應臺與父親的感情以及她與兒子的感情特別令人動容,那種濃濃的親情蘊含在字裏行間,在這些文字中漫步一番,便足以使人滿含淚水。

龍應臺的父親在退休前是憲兵隊的隊長,就是這樣的一位父親,他在女兒小的時候會用湘楚口音教他讀唐詩宋詞及古文經典;用小貨車送女兒去大學報到時會對女兒深感抱歉;在過馬路時執着地要伸出手牽女兒過街,儘管那時候女兒並不領情;他還有些膽怯地請求女兒陪他一起參加憲兵隊的同學會,在同學會上表現出以女兒爲傲的神態。父親含蓄的.愛就隱含在這些微小的細節之中,而龍應臺直到爲人母之後才漸漸懂得。父親年紀漸老,晚年生活不能自理,龍應臺一直細心照料父親,每天都給父親打電話,開頭的第一句必定是問候父親今天好不好。她帶着父親上街買衣服;讓兩個兒子找有趣的話題陪她父親談話;她牽着父親的手重新教他走路,用父親教她的詩來作爲走路的節拍;她細心地用棉籤替父親清理眼屎,毫不厭惡地清洗父親的排泄物;在最後她帶着父親回到故鄉,按照湘楚風俗來安葬父親,聽司儀用楚音招魂,讓父親葉落歸根。龍應臺對父親的愛,都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在父親去世之後,龍應臺還常常懷念起父親,遺憾沒有用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去對待父親。

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天下的母親並無二致,她在送別兒子時會滿懷期待地希望兒子回頭看她;在和兒子同行時看到有趣的東西會興奮地指給兒子看;在過馬路時也會不由自主地伸手牽着兒子;會苦口婆心地勸兒子多吃魚,勸他出門多添衣。但是龍應臺的這些關愛卻得不到兒子的迴應,兒子有時還會覺得丟臉,兒子的不領情刺痛了龍應臺的心,而在她年輕的時候,對於父母的愛,卻同樣也是不領情的。但兒子也自有表達愛意的方法,龍應臺寫到兒子回家爲她做了一頓很精緻的西餐,她在一旁看着,說學會了下次要做給兒子吃,而兒子卻說自己是想要母親學會照顧自己。其實,龍應臺與父母的關係,也恰是她與兒子的關係,其中的那份親情是一脈相承的,龍應臺遊走在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中,盡力把每個角色都做到最好,正是因爲這樣,書中所描寫的情感才能如此地打動人心。

而我,僅是扮演一個女兒的角色,都無法做好。小時候與父母親密無間,到了青春期卻漸行漸遠,甚至很想逃離家庭的禁錮,因此在填寫志願時我選擇了韶關學院,特地選了離家遠的學校,便是不願再受拘束。父母目送我登上離家的列車,同樣地,我也沒有回頭,一心想的是儘快逃離,如今想來覺得甚是可笑。“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爲桑田”,或許只有在離家之後,才能懂得親情的可貴,才能讀懂文人筆下的鄉土情結吧。

我想,所謂的“親情如水”,大抵就是如此,水潺潺而流,漸流漸遠,卻是割不斷的,正如親情,雖然子女長大了終要遠行,父母只能以目送之,心恆念之,而子女是身雖遠行,心懷父母。

《目送》讀後感心得體會:以目送之,心恆念之15

相對於《野火集》堅硬如匕首般的文字,龍應臺只側了側頭,優雅地轉了個身,我便感受了她深藏於心的仁厚與深情。

那個曾經在我的記憶裏擲地有聲、尖銳與冷峻,四處颳起“龍捲風”的女人,如同披掛煞星鎧甲手持日灸的嗜戰者,臉色絕少柔美與溫情,她的威猛與激烈,恰似野火般灼灼烈烈,所過之處,體制種種弊病仿若陰森森的白骨堆積成的高塔……那個時候,龍應臺就是個戰士。

而在某一天,天命之後的某一天,她被無聲無息流淌的歲月帶到了一個路口。就在她停頓片刻的時候,她目送了父親的離去、母親的.衰老、孩子的長大……這次,她的震動來源於時間。

在時間的鏡子裏。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用手使勁地搓捏着臉上的面板,好讓右眼下那道越發霸道擴張的眼紋平展下去。十歲的女兒嬌嫩的聲音深刻地提醒;媽媽,你現在已經是狗尾巴草了。只有狗尾巴草才能襯托出她這個祖國的花骨朵的美麗來……

我去上班,女兒上學的時候,遲暮之年的父母便做在沙發上開着電視打瞌睡……

是什麼貼着我最爲敏感的神經?

在灰濛陰冷的季節裏,一滴來自任何方向的雨滴,都會引發一場莫名其妙的憂傷,龍應臺在《什麼》裏說,“是因爲我自己開始求索生死大問……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

卸下鎧甲的龍應臺,竟然是個碎碎叨叨的母親、是個不會煲粥的女人、是個牽着失智母親的手散步的女兒……而此刻的她,竟然這般的柔美,仁厚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