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規矩和愛讀後感(精選13篇)

讀後感1.1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規矩和愛讀後感(精選1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規矩和愛讀後感(精選13篇)

規矩和愛讀後感1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天職,是本能,可是,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呢?王濤博士的《規矩和愛》一書,給了我們深深的啓迪,我們給孩子的愛應該是有規矩的愛,而不是溺愛,不是寵愛。

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一出生,我們彷彿就成了奴隸,爲了孩子,考慮很多,甚至從胎教開始就做了很多努力,目的是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而實際上我們最終變成了孩子的奴隸。讀了《規矩和愛》有這樣幾句話我被深深觸動。

“先做父母,再教育孩子”,讀了這句話,我心裏一顫。原來我們一直認爲孩子怎麼怎麼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等,其實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學會怎麼樣做父母,卻去抱怨孩子的行爲不能讓大人滿意。

子所不欲,勿施於人,一點都沒錯。在家裏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家裏首先要乾淨衛生,其次要講文明懂禮貌,再次要有濃厚的學習氛圍。俗話說言傳身教,一定不假,我們做父母的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素養,規範自己的行爲,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不能奢望你躺在沙發上看着電視,你坐在那裏玩着手機,孩子能夠不受影響的進行學習;不能奢望每天在外面應酬喝得醉醺醺,搖搖晃晃回到家,還能看到孩子自己坐在書桌旁在獨立寫作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話我們也都懂得,但往往我們忽視了自己應該做到的說到的,應該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生活環境,卻陷入了要求孩子去聽話去學習,而自己的行爲不妥的境地,我們沒有成爲孩子學習的榜樣,卻成爲了他壞習慣的誘導者。

原來,教育孩子也是門學問,想教育好他們,我們先要學習如何做個合格的甚至優秀的父母。

下面幾段話,也是讀了《規矩和愛》後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一、爲人父母教育也是藝術,它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樂,也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痛。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

1、別以爲生孩子就是父母;

2、爲人父母要謙卑;

3、爲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4、爲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

二、爲人父母基本原則之一。

1、不佔有原則。

2、規矩和愛統一原則。

3、情商先於智商原則。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先做人,再做學問。

4、和孩子共同成長原則。

三、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寵”方法過嚴,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知爲人子,然後可以爲人父。

這段話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生活中,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確遇到這樣的問題。對孩子過於嚴厲,甚至有時動了棍棒,打手……而爲什麼沒什麼效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吃飯時不安心,手裏要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玩遊戲;學習時思想開小差,寫了幾分鐘就想着要休息。到底爲什麼?我反思,主要是方法不對,對孩子的行爲規範沒有約束,原則過寬,過寬最終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了敬意。而一旦大人發現孩子學習效率底下着急時又發脾氣甚而動了棍棒,打了孩子一頓,又犯了方法過嚴的錯誤,最後在心平氣和孩子溝通時,孩子說爸爸媽媽對他不好,誰誰從來他(她)爸爸媽媽都沒有打過他,等等。如何給孩子一個有益的疏導,給孩子樹立一個可行有益的行爲規範,真的需要認真思考。嚴與寬的尺度如何掌握,真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揣摩。

父母愛孩子,父母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要先學習做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嚴和寬的尺度,要給孩子有規矩的愛。

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這句話是《規矩和愛》書上說的,說的太棒了。書上教導我們給孩子樹立規矩應該注意的幾點,我感覺很有啓發。

1、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君子之心,常有敬畏。

2、做規矩需要樹立權威。

3、做規矩不能隨便。

《規矩和愛》真是一本好書,做父母的必讀的一本書,它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從做好父母開始,去給孩子建立規矩;它告訴我們規矩建立時應注意的問題,給規矩以權威,讓孩子對規矩產生敬畏感;它告訴我們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嚴寬有度、是有規矩的愛,而不應該是無原則的溺愛或寵愛。

教育孩子是門學問,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那我們就需要在學習中不斷摸索教育的方法,與我們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規矩和愛讀後感2

帶着敬畏的心情,我認真地將《規矩和愛》讀了兩遍。讀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王濤博士一段段肺腑之言震撼了我的心靈,彷彿夜航中的燈塔,爲我指明瞭前進中的方向,也解開了我心中的重重困惑。

從小,我的父母對我很嚴厲,我對"規矩"一詞並不陌生,這種傳統式的教育模式使我能約束自己,力求上進。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常有被忽略的感覺,也因此產生莫名的自卑感,不敢肯定自我,追求創新。而我愛人恰恰與我相反,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隔代疼"加上經濟優裕,自然嬌生慣養,依賴性強,受不得半點委屈和否定,個性十分張揚。兩個不同教育模式下成長的我們有了寶寶後,歡喜和矛盾接踵而至。因爲我們家在合肥,我在合肥上班,愛人在上海上班,婆婆家在蚌埠,要照顧公公和小叔子不能過來,"孩子由誰帶?"便成了核心問題。

本來,我想在自己家中請個保姆和我父親一起照顧孩子(因爲我父親腿有殘疾,走路不方便),可是婆婆和老公都極力反對,堅持要把孩子留在蚌埠。爲了"和平",我只能妥協。一家三口三個地方,每週往返於蚌埠合肥之間,疲於奔命,對孩子總抱有歉疚的心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直到一件小事徹底讓我醒悟。那是一個星期天中午,快到吃飯點,我在蚌埠突然接到單位打來的電話,讓我趕回合肥製作一份報表。此時家中飯已燒好,我胡亂扒了兩口飯就去收拾東西,嘴裏吃的是什麼自己都不知道。過了一會,突然聽到寶寶一陣大哭,我趕緊跑出來看,只見他跺着小腳對我說:"媽媽是個壞媽媽,把我最愛吃的雞心吃掉了,我要把你的肚子割開,再把雞心拿出來!"而旁邊的婆婆居然還在笑!我的心一下子給刺痛了。回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這樣奔波勞碌,是想給孩子和自己創造一個好的明天,可是忽略了重要的家庭教育,又怎麼可能給孩子帶來好的明天?如果教育孩子失敗了,那我們今天的成功又有什麼用?!反覆思考後,我決定辭去工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帶。不少朋友爲我惋惜,看到書中P6頁寫道:"如果經濟許可,選擇孩子!",我不禁爲我當初的行爲點贊。

接下來的難度可想而知,孩子已經四歲半了,某些不良習慣已經形成,此時做規矩讓他無法接受。我首先從吃飯立規矩,自己吃,定時吃,不準剩。一開始也擔心他吃不飽,可後來發現,這種擔心完全多餘。正因爲在家有了嚴格的訓練,才使他在幼兒園立於不敗之地,身體反而好起來了。接着,我又開始規定玩的時間,要有節制地玩,不能看電視、玩遊戲弄起來沒玩。最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很慶幸我們上了一個好的小學,經典頌讀讓我們全家愛上了閱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突飛猛進。正當我爲孩子的進步感到欣慰時,我發現我們的親子關係變差了。孩子開始有逆反心理了,怕我、疏遠我,有時也頂撞我。我一下子懵了,這可是我們小的時候不敢有的呀!直到讀了《規矩和愛》,我才明白過來。

原來,我們的規矩不統一。我的嚴、老公的鬆、婆婆的溺愛,都給孩子不一樣的標準答案,讓孩子無所適從。同樣是看電視超時這件事,在老人眼裏很可愛,在老公眼裏是沒關係,到我這卻是不允許,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爲是媽媽在故意找他碴,還經常打他,他肯定就不和媽媽親近了,有時還變成個"兩面派"。明白了這個道理,我迅速又上網買了兩本《規矩和愛》,一本快遞到蚌埠,一本塞進老公的包裏,讓婆婆和老公一起通讀這本書,尤其是P144頁《不同教育者之間的一致性》,然後我們進行一次溝通和交流。

首先我很尊重老人的教育經驗,並歡迎她參予我們的家庭教育,但是請她明白: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絕不能替代親子教育!接着,我又和老公商量誰成爲教育孩子的"頭"。由於老公在外地上班,我自然承擔了這項任務,那麼他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方的規矩。

最後,我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經常帶着怒氣打孩子。書中P115~125頁詳細地介紹了"爲什麼打孩子?"、"怎樣打孩子?"這一系列問題,其中"怎樣用愛打孩子"發人深思。書中說道:"爲人父母需要有謙卑、敬畏的態度,教育的孩子的過程,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決心!但我還是決定按照書中所說的那樣去做。當孩子鬧情緒,抓狂的時候,不能忙於和他講道理,先控制好大人憤怒的情緒,不去急着訓斥,訓不好就武力解決。而是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交流,並且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不僅要有語言上交流,還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輕聲輕氣地說重話!

這種教育的轉變很難很長,是對我們愛的檢驗,但是真的有效!漸漸地,孩子明白了,媽媽是因爲愛我纔打我,媽媽願意陪我一起去改錯。笑容重新綻放在孩子臉上,人也變得聽話、懂事了!回家能幹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還經常幫我捶背、按摩,前段時間自已製作時間表,讓我陪他共同執行。我靜靜地享受着孩子這些點滴的進步,感到很幸福,因爲我和孩子一起長大了!

規矩和愛讀後感3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人因愛而生,也爲愛而活。感謝鍾老師的推薦,讓我有機會拜讀王博士對於中國父母的教育,並讓我靜下來思考和揣摩規矩和愛之間的關係和重要性。現整理以下幾點體會:

1、父母之愛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學習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爲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爲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很多的。家長掌握孩子的命運,任何想要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換言之就是“身教”,無聲的教育,教育的真諦無他,榜樣而已。

2、愛與規矩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規矩聯繫着愛,而愛是如何做好規矩的紐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理名言,溺愛、忽略帶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家長是孩子的朋友、是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愛的質量、充滿理性的愛方能和規矩理性的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

3、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透過長輩的教育案例反思現在的我改如何去做?讓不適合的教育方法改變,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此爲基礎思考如何做規矩,不能讓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用嚴格教育替代嚴厲的教育。

4、培養孩子的敬畏感,做規矩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首先要營造父母的權威,其次在是做規矩。並不是嚴厲的父母纔可以做好規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樣可以讓孩子敬畏規矩。書中提到的周公的感人故事,“成王有過,則撻伯禽”,周公既做到了君臣之禮,又讓當時的成王學會了敬畏,後成爲一代明君。有獎就有罰,獎罰有度,及時的獎勵和必要的懲罰是必須相結合的。用杖替代手來打孩子,要帶着愛打,而不是一味着發泄憤怒。文中又提及一父親用杖來打自己,孩子做錯事有責任,父親也有教育的失職。使得孩子幡然悔悟,這是一位有着大愛的父親,這也是我們需要效仿的典範,認清現狀,並非所有的錯都是孩子的錯。

5、情商教育大於智商的教育,情商80%,智商20%,培養孩子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自我約束能力,讓孩子學會謙卑,幫組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的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信任是成功規矩的前提,這需要愛心,也需要耐心。自我反省,我雖有愛心,卻缺乏耐心。這也將是我日後改善的重點。孩子的成長也是等待的過程,只有聆聽孩子,進入孩子的世界,我們的愛心才能產生足夠的耐心。愛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體諒孩子所能夠承受的範圍,循序漸進地讓他們接受規矩。我們可以等待,卻不能放棄。

本書對孩子建立規矩的最終目是能讓孩子自律走向成熟,感受頗深,我希望能透過此書,改變教育的誤區,與孩子共同成長。

規矩和愛讀後感4

身爲一名母親,我也讀過了不少有關於育兒的相關書籍。有些是教導方法的,有些是說明溝通技巧的。有些是講解教養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衆多的同類書籍之中,我認識到了當今身爲父母的不易。而養育好一個孩子的前提是家長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者正確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計,教育爲本,身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無時不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衆所周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成爲了家庭金字塔頂端的小珍寶。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一如這句老古話般。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寵愛和呵護讓原本的小天使們或許化身成爲了小霸王。針對如此的教育現狀,其實很是值得用長遠眼光看問題的家長們觸目驚心到想要及早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爲。作家王濤推出的《規矩和愛》一書,儘管只是文字的述說,但是家長卻可以在看書的過程中學習並給孩子設定愛的規矩。

全書的開篇單刀直入地提到家長朋友們需要學習做合格的父母——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爲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爲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的。書中非常精闢而又獨到地爲衆多家長設定了爲人父母的四項基本原則:不佔有原則;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情商先於智商的原則;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總的說來,四大基本原則的背後則是蘊藏着無窮父母的深愛。儘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卻是實實在在需要家長朋友們關注和重視的。

在全書後半部分中,我們可以讀到更多細節方面的規矩要求。這裏的規矩是爲孩子設定的規矩;這裏的規矩是真正帶着愛的溫情;這裏的規矩是目標明確的教育方式;這裏的規矩是時刻培養孩子茁壯成長的衡量準則。爲了加深相關的觀點,書中還特地羅列了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以明確的目標,設定正確的教養理念,讓融匯着濃濃愛的規矩伴隨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生路。

弗郞西斯·培根說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使孩子們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透過通篇的閱讀,我其實感覺是受益匪淺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更讓我激發強烈的給家中小兒豎規矩的使命感。老人們常說從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們長大之後的一言一行與從小養成的規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的。家長們在這一點上勿必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美好的未來。他們理應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呵護。而方法何在呢?《規矩和愛》這本書給了我們最好的提示,讓有愛的規矩時刻伴隨他們的成長。

規矩和愛讀後感5

最近,閱讀了鍾老師推薦的王濤着作《規矩和愛》,對書中提出的有關孩子的教育觀點深有感觸。針對書中提出的教育理論,對照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有些地方做的比較貼近作者的觀點,有些地方做的和作者的觀點出入較大。不同的做法產生不同的效果,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有益的做法要繼續堅持,同時,要不斷修正對孩子成長不利的一些方式方法。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規矩和愛》裏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講就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最不缺的就是家長的疼愛。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好吃、好玩的先給孩子,孩子喜歡什麼玩具,想去哪裏玩都盡全力滿足。按照古代“孔融讓梨”的思想要求孩子已經不太現實,首先家長就不可能這樣要求孩子。但愛不是放縱,否則愛就變成了害,在有關孩子個人品德、學習習慣、性格培養等大是大非問題上,是必須有一定的規矩的。當然,規矩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平時一點一滴習慣的養成。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要求孩子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然會再做其他事情,這個好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所以在作業方面基本不要我們家長操心。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適當的懲罰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得孩子很小的時候,不知什麼時候養成了擠眉弄眼的壞毛病,怎麼講也改不掉,一次又在擠眉弄眼時,我們上去就是一巴掌,孩子當時委屈的哭了一會,但從此再也不擠眉弄眼了。當然,在教育過程中一定也有許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做事拖拉、不注意個人衛生等問題,一直沒有更好的辦法去糾正孩子的這些壞毛病。

作者認爲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我們認爲這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須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好與不好的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剛上小學時,孩子看電視、玩電腦的興趣比較大,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但不玩這些又會讓孩子與社會脫節,就與孩子約定平時大家都不看電視,玩電腦,週末可以多玩一會。家裏人也都比較配合,平時基本上不開電視和電腦,孩子自然養成了好習慣,只在節假日纔看看。

書中提到了情商與智商的關係,認爲情商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更多的作用。中國的父母往往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智商情況,孩子是否比別人家的聰明,就算是現在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在老師的教育培養下,我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還算可以,但明顯感到孩子小小年齡就有了不應該有的壓力。比如每次考試前孩子都很糾結,擔心考不到100分,擔心別的同學考試超過他,擔心當不上班長了。缺少男孩子應該有的大度和灑脫。作爲家長,我們只能儘量開導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爲了增長知識,不是爲了得100分。只要應該會的學會了,考試不要粗心,考不到100分也沒什麼。但要透過考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經歷一些挫折教育對現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總之,規矩和愛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兩方面,愛爲規矩之根源,規矩爲愛之保障。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但首先要讓孩子成爲一位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這需要每位家長做好與學校老師的配合工作,共同爲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規矩和愛讀後感6

“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這是現在普遍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理念,都說現在的孩子家長不只是有兩個。應該是六個,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現在的家長大多是獨生子女,而孫子和外孫更是心尖上的寶貝疙瘩,所以說這本書更是現在家長的一本指導書,學校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一直很排斥,以爲又是枯燥的理論學說,當這本書到我手上的時候,翻看看確是再也丟不下了。

整本書,將規矩和愛交給了我們,規﹑矩,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準法度。這是規和矩的意思,而規矩的意思是一定的標準、成規與指老老實實,恪守本分的人,而這裏的規矩指的就是我們的愛建立在標準與成規上,這是一種大愛,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多父母常常不忍心給孩子做規矩,這樣的錯誤行爲的根源就是父母自己沒有建立對規矩的敬畏。

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書上說,如果不給孩子做規矩,孩子就會給你做規矩;孩子今天給你做了規矩,明天就要對這個社會做規矩。做規矩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敬畏既是修身之道,又是倫理道德之底線,敬畏自然就是幸福之保障。在家庭中孩子能夠敬畏規矩,長大立於社會,方能敬畏法律。得尊重、禮讓、感恩,悲憫,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另一個是節律、規範,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規矩。這,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愛與規矩具有一致性,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矩是教條。要建立正確的規矩,在這規矩中充滿愛,才能培養真正健全的孩子。

不管你多有財富,請記住:再富不要富孩子。

不管你多有權貴,請記住:再貴不要貴子女。

記得看《離婚前規則》上母女兩個交涉的一段話,女兒說,都說我們這一代是被寵大的一代,其實我們不想被寵着。聽到沒,其實不想被寵着,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孩子們其實不想被寵着,我們對孩子或是學生,都不要溺愛他,溺愛到最後,不僅害了孩子還會害了自己的,而我要反思的是課堂上如何建立起規矩和愛共同能存在的一種規則和尺度,規矩和愛能培養出謙卑而自信的孩子,課堂紀律性是優秀課堂的保證,所以,我們要一邊愛着孩子一邊制定下規矩,這個課堂想想就美好。

規矩和愛讀後感7

首先,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你今天用怎樣的規矩和愛教育孩子,你就會給身後的世界留下一個怎樣的人;你給身後的世界留下一個怎樣的人,就會影響你身後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所以規矩和愛所成就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也是一個未來的世界!”

身爲一個母親,“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即快樂又主動的學習呢?”身爲一位教師,“怎樣才能把握好嚴與愛的尺度,讓孩子們快樂成長?”這些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愛孩子,他很快沒有規矩,管孩子,他很快感覺到你不愛他。怎麼辦?一愛就亂,一管就死。如何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感受到規則是愛的一部分;用懲罰的方式去給孩子規則,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規則呢?

十分有幸,在陝西省名師高秀琴名師工作室的推薦下,我讀了王濤博士的《規矩和愛》一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書中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讓我認識到要養育好一個孩子的前提,要先掌握知識技能和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去指導我們的行動,更好的工作。身爲一個母親,身爲一名老師,我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王博士說:“當孩子鬧情緒時候,我們不能和他講道理,這時他們沒有接受能力,沒有學習能力,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交流,而且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不僅要有語言交流,還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輕聲輕氣地說重話。透過這種交流幫助孩子避免以後再出現這樣的錯誤;對待孩子,我們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點,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進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們帶領……”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爲,如果要真正的做到,做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對於我來說,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在書中,我還學習到,對於所有的孩子來說,也要學習二點:一是讓他懂得尊重、禮讓、感恩,悲憫,簡單的說,就是愛;二是節律、規範,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規矩。這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愛與規矩具有一致性,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矩是教訓。要建立正確的規矩,不要超於孩子年齡段設立孩子做不到的規矩。要先理解孩子,對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寬容,管教時要帶着愛,讓孩子感覺到規矩的背後是有愛的。而不是讓他感覺冷冰冰,是跟他作對,讓他受苦的。這樣才能培養出健全的孩子。

其實,無論是規矩還是愛,無論我們的角色是什麼,我們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只要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觀察,多一些學習,多一些溝通,總會尋求出適宜的方法,相信我們合理的方法,也一定會讓我們的孩子快樂幸福的成長!讓有愛的“規矩”時刻伴隨他們的成長。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快樂的學習,一起健康的成長!

規矩和愛讀後感8

經王心怡老師推薦,我有幸拜讀了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王濤先生的《規矩和愛》這本書,讀後受益匪淺。雖然平時也經常讀書,類似的育兒類的書也偶有涉獵,但大多讀來感覺以說教,講大道理居多,丟下書後好像啥也沒記住,導致後來再也不想看這一類的書。但這本《規矩和愛》讀完後給了我很大的感觸與感動,尤其是那句經典的“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有一種振聾發聵之感,現就我對本書最有感觸的一點小小感想分享如下:

首先就是關於“規矩和愛”,王濤先生認爲,規矩和愛是教育的核心,規矩和愛是統一的,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規矩和愛都需要學習。看到此處腦海中就會不斷浮現出我在和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場景,當孩子聽話乖巧時,我們表現的和藹可親,各種友愛,很多時候還是無原則的愛,什麼規矩都已經拋之腦後。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那張憤怒表情的臉和高分貝的聲線,何曾想過用愛的方式與孩子平等溝通交流呢,想來實在是汗顏。此時的我們已將規矩和愛完全分離,看來作爲家長的我對規矩和愛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其次是關於“規矩和敬畏”,王濤先生認爲,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人類需要敬畏,孩子需要規矩,規矩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害怕父親而是讓他們敬畏規矩,爲此父母自己先要敬畏規矩。是的,人類需要敬畏,敬畏規矩,敬畏自然,敬畏一切未知。否則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得“天不怕、地不怕”,無視一切規則,正是因爲這樣,我們纔會經常在新聞中看到各種無法無天的小霸王。“子不教、父之過”,要想培養孩子敬畏規矩,首先要父母以身作則,對孩子最好的教導就是率先垂範,今後我也會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遵守交通規則,養成自覺排隊等。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段話時刻提醒自己及身邊的每一位父母:你今天用怎樣的規矩和愛教育孩子,你就會給身後的世界留下一個怎樣的人;你給身後的世界留下怎樣的一個人,就會影響你身後將是怎樣的世界。所以規矩和愛成就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也是未來的一個世界。

規矩和愛讀後感9

本人有幸拜讀了江漸名人王濤寫的《規矩和愛》,感悟頗深。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學方面也有許許多多,感人的傳說。有頭懸粱、槌刺股、匡衡鑿壁借光等。而這些傳說構成了中國人教育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兒時,聽得最多的也就是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罵成人;下等人打罵不成人。從中可以看出來,望子成龍的中國人,教育孩子,打罵不失爲一種手段。西方國家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仍然沒有忘記學習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文化,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國人很少有人潛心將西方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進行長時間的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告訴國人。江漸名人王濤做到了。下面說說我的讀後感,請斧正。

1、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交朋友,不斷聽取孩子的想法。要讓孩子體察出家長的親和力。給孩子定規矩,並因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規矩。

2、相信孩子,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事後與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增強歷練,提高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孩子好學上進的習慣,行成良好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注意孩子坐勢、走路姿勢、睡覺姿勢、吃飯、睡覺時間。教育孩子加強團隊意識,尊師愛幼、樂於助人、誠實守信,體現出平和的學習、工作心態。

4、人生的歷程是豐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們要與孩子一起樹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讓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關鍵的一分子,他也有責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經過不懈的努力後,會成功的,會苦盡甘來的。同時,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心,不斷的回報社會。

5、謙虛謹慎,慮心學習,知錯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調。

規矩和愛讀後感10

我認爲《規矩和愛》這本書寫的確實不錯,即有理論又有各種各樣的事例,擺事實講道理娓娓道來,細細品讀之後使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以後會成爲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我很認同書中所講的“真正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的理論,因爲孩子是各種各樣的,家庭父母亦然。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優越,所經受的磨難挫折並不多,甚至一個孩子受幾代人的寵愛。受各種因素和環境的影響,許多孩子缺少清淡的智慧,安靜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正所謂“奢華容易,教養太難”。

我的體會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我們做家長的,教育孩子一定講究方法和原則,因材施教,不能溺愛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書中所說的:“溺愛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爭取做到“規矩和愛”的和諧統一。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從心裏接受規矩,給孩子立了規矩要嚴格執行,實施時要言簡意賅,發揮出其權威性,該表揚進表揚,該批評時批評,培養孩子從小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所以,一本好書,一定多讀,多領悟借鑑並從中受益。在嚴父慈母的配合下,對孩子讚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時並施以規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記“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貴不要貴子女”的準則。在《規矩和愛》的指導下,理性地教育孩子。

規矩和愛讀後感11

“爲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只愛而不知教也。”這句話是出自司馬光的《溫公家範》,也是我讀《規矩和愛》一書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身爲人母,爲了女兒的教育問題,我曾翻閱了不少書,如《斯波克育兒經》、《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愛在左管教在右》等等。在閱讀這些書的過程中,我從未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像讀《規矩和愛》一樣,邊看邊記邊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需要寫一篇感想,另一方面也是想要總結一下在對女兒教育中的得失。

愛而知教,教之以義方,然何爲義方?在書中,在生活中,亦在感悟中。總結我對辛雨的教育,有成功也有失敗,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放羊”式的教育,教會辛雨獨立自信。在我看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其自然天成的個性、思維與行爲模式,作爲家長,只要遵循成長規律,適時給予正確指導就可以了。所以,從小我對辛雨是,她能做的事情讓她自己去做,願意嘗試做的事情鼓勵她去做,遇到困難首先讓她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她在一次次的鍛鍊中,逐漸肯定自己,慢慢的建立了自信心;同時,自理能力、表達能力、與人溝通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加強。

二是身體力行慈善助學,培養辛雨感恩愛心。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過:“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辛雨也是同樣的問題,6+1的家庭模式,長輩的無條件溺愛,讓她形成以自我爲中心的行爲模式,不懂關愛幫助他人,不願爲他人付出。爲了糾正她這樣的行爲,我和他爸爸想了許多辦法,說了一堆道理,但是效果均不明顯。後來,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中,我們聽取了一位家長的建議,參加助學活動。讓她在雙手傳遞的愛心中,懂得無條件去愛,去奉獻的意義;讓她在寬鬆的生活狀態下,學會去感謝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三是片面注重個性發展,忽視辛雨規矩的培養。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在我忽視對辛雨規矩培養的幾年後,她已經形成了是吃飯、說話、做事的隨意性,上學後就直接表現爲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拖沓馬虎,再立規矩糾正起來已是事倍功半。書上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執行能力都遠遠不成熟,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沒有規則、原則的愛,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愛,愛也體現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個性特點的前提下制定和執行的規則中。現在的我,已經認識到了錯誤,開始了給辛雨立規矩的漫漫長征。

四是帶情緒暴躁管教,造成辛雨逆反心理。我的個性有些急躁,說話做事都講求效率,在對辛雨做錯事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我會很着急,跟她大叫大嚷發脾氣。當有一天,辛雨也跟我大叫大嚷,而且就是不認錯的時候,我發現這樣的方式很難教育成功。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那麼在對待辛雨做錯事上,現在的我已經學會改變說話的方式,放慢語速,改直接指責爲婉轉提醒,並且給她辯說和回嘴的機會。還原事情的原貌,瞭解事情的發展,明白她心裏的想法後,再理性的從多角度分析結果的對與錯。對在一時一刻她所不能理解,且堅持己見的情況下,壓制住自己的情緒,推遲或隔天討論。慢慢的,辛雨的脾氣也開始收斂,會跟我就一些問題進行討論,也會認識到自己犯的錯誤並且道歉。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隨着孩子的成長,我還將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需要耐心和信心。借用鍾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讓我們在開始的立志、過程的挑戰和堅持的結果中,爲培養獨立自信、團結合作、積極樂觀的孩子而共同努力。

規矩和愛讀後感12

在讀過鍾老師推薦的《規矩和愛》這本書後,頗有感觸。“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我們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點,而要時時反省自己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精髓在於身教勝於言傳。如果自己沒有上進之心卻叫孩子要好好學習,恐怕只是白費口舌。路依遙,從小到現在,犯些錯誤很正常,但是我們作爲家長,對於一些原則性的錯誤,是需要及時糾正的,而且我和孩子的媽媽,包括爺爺,奶奶,平時我們的言行也很注意,尤其是在孩子的面前,否則孩子很容易學會一些不好的習慣。

教育孩子就像建房子,地基得先打正打實。忽視地基,迫不及待地想要快速建成高聳美觀的大廈,就算建成了,也是經不起風雨的。如果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和品格,只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高分,這樣的教育無疑是不正確的。如果孩子從小就得到父母的百分百愛和關注,活得快樂,受尊重,各方面得以健康成長,就算學習成績暫時不拔尖,他的將來也不會差到哪裏去。因爲這就像一棟地基堅固的房子,就算高層出了問題,它的根基還是正的呢。

分數不能代表未來。如果我們的孩子像漢堡包的那片牛肉,被老師和父母夾壓着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了剩餘的時間和空間來發展更重要的東西。未來,當社會不需要高分了,需要的是綜合能力高的孩子,該怎麼辦呢?而且我們要求孩子次次考高分,孩子也會在心裏想我們到底愛的是他們本人,還是分數?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如果他自己不知道主動學習,依賴父母押着他去學,就是考了高分也沒有用。所以,我們身爲父母不能太淺薄,目光要看得遠一點。對於路依遙,她的學習,我一般是注意細節,比如,字的書寫,平時語文和數學作業的完成,聽寫生字的掌握,這些平時關注的較多,除了學習,我還在週末孩子在家裏的時候,透過讓路依遙,整理房間,幫奶奶做點簡單的家務,讓孩子在多方面去體會,知道平時的小事也要有條理,當然,從目前來看,孩子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家長去發掘,去教育的地方,只有在不斷地,即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才能慢慢有所感觸,有所提醒,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最後借用一位哲學家的話,播種一種思想,會收穫一種行爲;播種一種行爲,會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會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會收穫一種命運。讓我們幫助孩子播種一種好思想吧,讓他們收穫一種好命運,擁有一個好人生

規矩和愛讀後感13

在我看了,規矩這個字眼比較刺激,但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其將來步入社會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麼看待規矩很重要,也在於每個家長的理解。給孩子立規矩,並不是說要給孩子禁錮在一個家長畫的圈圈裏,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我探索。具體說來,我的孩子現在兩歲兩個月,他可以掏馬桶水,可以拿着掃帚胡亂掃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門在外,動任何東西也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孩子在家瞬間就可以把家弄的亂七八糟,但是我們會在一旁輔助他的安全,告訴他避免發生類似呼叫120的事件。瘋狂玩耍之後,家長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儘管兩歲多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東西完全擺整齊,但是他可以知道哪些東西放哪。完成之後,給予一定的表揚,讓孩子享受收拾這個遊戲的過程。

在我們家,孩子的東西,他可以自主選擇玩耍,但是不是他的東西。我會告訴他,你動之前要問問媽媽:媽媽請問,這個我可以拿嗎?這樣做,也是希望他養成尊重人的習慣。當然,我會請孩子幫忙一起做家務,儘管有時候看來他的參與就是幫倒忙,但是多花一點時間和耐心,大人孩子確實皆大歡喜。熱心參與、團隊協作,這個也是我比較看重的情商培養之一。

有時候我都在和朋友開玩笑:我的孩子可以學習不好,但是習慣一定要好。只要他努力了,成績可以不好,只要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就足以。在我看來,儘管母親經歷了磨難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是孩子不應該成爲母親的附屬品。我們給他們的教育,不應該是上一輩所奉行的灌輸和管教,而是鼓勵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