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村莊讀後感

讀後感1.6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村莊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村莊讀後感

村莊讀後感1

看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是繼沈從文和汪曾祺之後,我第一次看到當今中國作家如此具有靈性和才華的文字。他就是劉亮程。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於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淨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着你,風永遠吹着。

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當代最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時候,懷裏揣着《聖經》和《康拉德小說遜,還有一本就是《瓦爾登湖》,海子把它當成命運之書。梭羅說:一億人中只有一個人活的詩意而神聖。只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才會了解瓦爾登湖是多麼的深邃純淨。我一直覺得,大師就象深邃純淨的湖泊。

一個優秀的抒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永遠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徵——永恆主題,那就是對某樣美好的事物的反覆歌頌,很多詩人飽含深情的反覆歌頌落葉和露珠。這一切來源於熱愛。

劉亮程作品的永恆主題就是村莊。他筆下的村莊,似乎賦予了生命,我想,身臨其境也不過如此吧。他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村莊本身。

村莊生活是很苦的,我去過很多村莊,一般都是看到他們的貧窮和落後,還有漫天飛揚的黃土。我到達村莊之後想念城市的精緻物質生活,我在城市想念村莊的安靜和安寧,還有清新空氣。

如果讓我當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我是不會去的。我寧願在城市之中當個平庸的小職員,隨波逐流。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缺乏的,是一顆感恩的心,是一顆詩意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我所欠缺的,正是劉亮程作品中所表達的。

這是我的生活麼?每天在物慾橫流的都市中心力交瘁的廝殺。無法擁有那種簡簡單單的生活。記得自己十六七歲的時候,離大自然是很接近的,一場雨或者一場雪,都能使我感動。記不清上一次在雨中飛奔是什麼時候了,似乎很多年以前,上個世紀吧。真的那麼久了?我從十七歲開始蒼老。現在無論看雨還是看雪都沒有最初的心境了。雨雪不會再給我帶來任何的感動。我失去了很多,還有那份簡簡單單的快樂。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是屬於他自己的,他靜靜的講述着自己的生活,講述着自己的美學理念,講述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思想境界。而我,在世界上一個微小角落生活着的人,只能從心裏無比嚮往。

這發現,使我深深的悲哀。

海德格爾說:人,詩意的安居。

海子說: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如果能夠,我真的願意每天面對着暮色蒼茫的水面。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我也喜歡看,可我寫不出如此優美的評論。

村莊讀後感2

初夏的日子,窗外蛙聲四起,讀着《廈門晚報》好友陳滿意寄來的新作,內心難免感慨萬千,與滿意相識已有好多年了,那個時候他還在《石獅日報》工作,碰巧我上班的地方離報社很近,經常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上看到他的文章,那種樸質無華的文風,那行走在鄉間生活的點滴記憶,都在他的字裏行間呈現。可以說讀滿意的文章如同在讀精美的詩篇,那些富有詩意的標題,哲理的文字和情真意切的描述,讓我覺察到未曾謀面的皖北小村山山水水,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一個個栩栩如生立在我的眼前。

鄉愁與鄉戀是每一個在外漂泊遊子的心聲,同樣在外漂泊多年的我,也走進滿意筆下的故鄉情結,他那種對鄉土的熱愛和念念不忘的故鄉記憶,總是在他的筆下不斷地展開。那些從“籬笆牆上溜走的歲月”就像飄蕩在“田埂上的浮雲”被“風篩過的五月”一樣慢慢地走進“鄉村夏日”和“天高雲閒故里秋”的“鄉村秋夜”,我想即便秋天裏的“蘆葦是歷史的邊角料”也好,畢竟從“五月.麥地.鄉村”走過,向來“秋天,敬重一株莊稼的生命高度”在“大風吹雪盈空際”我好想聞聞那“跨進臘月門檻的年味兒”,更懷念“那年春節的麻雀餃子”說實在那物質貧乏的年代麻雀餃子味道真的太香,讓人食之難忘。

鄉村的四季在滿意的眼裏處處都是美景,看看“草尖上的村莊”就知道“春來草暖泥土香”,六月的夏夜裏“想起鄉間的吆喝聲”那一樹嘰嘰喳喳的“喜鵲是村莊的標點”在農家“一片小院鎖清秋”裏看着 “粘貼在季節深處的冬”無處不是鄉音所在,鄉愁所思,真好想“找一本書來溫暖鄉村的這個冬季”。其實無論是“行走在麥梢上的記憶”還是“睡在故鄉的月光下”也好,故鄉的水是清甜的,故鄉的風是醉人的,特別是從“吹進村莊的風”裏讓我體驗到作者裝在心靈深處稻花的香味和故鄉那種割不斷理還亂的鄉愁。

看看當今的鄉土散文家,能像滿意這樣將散文寫得如此出神入化、通俗耐讀,意境深遠,實爲難得。翻開書頁裏的白紙黑字,那紙是輕輕的,被風一吹,就能自動翻頁。而每一頁裏面的文字,卻是深沉的。當回憶的樂章停留在鄉間的小道時,從“苦難的歷程”到“在村子上空散步的嗩吶”,我彷彿看到了皖北小“巷子裏的男人”在追着“窮親戚”向“媒婆”詢問,不要忘了讓鄰*妹子們早點下嫁到這個幾乎要被世人“遺忘在鄉下的渡口”,有着像“鋦鍋胡”“麻四”等好男人在“落寞渡槽”默默等待妹子歸來,可別讓他們從春天的“泥暖草生”到“一春夢雨常飄瓦”等到夏天去“捉蟬”依然不見妹子來,難怪人們常說“人是行走的莊稼”,可惜等到“霜葉柿子紅”時依然只見沉重文字如同砂粒般落入眼簾後,便再也揮之不去了。真不知張藝謀的《歸來》畫面何時能在皖北小巷出現。

人世間最讓人難以割捨的是親情,無論你離家有多遠,家永遠是漂泊者的港灣,因爲那裏是親情所在,繫着父母的厚愛,滿意的筆下母親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母親的代表,從“母親不認識“母親”,以及“母親的豬年狗事”讓人明白母愛真摯無私,母愛不求回報。“母愛是看不透的溫暖”,從“給母親的過節費”到“娘穿雙布鞋進城”我們看到的是人間的甘甜有十分,做母親寧願自己只嚐了三分;生活的苦澀有三分,做母親卻吃了十分;其實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那無言的父愛在“父親的竈臺母親的愛”和“壺裏酒淡父愛濃”一一呈現,那怕是要砍下“最後一棵梧桐樹“也要送孩子讀書,讓我明白了爲什麼人們常說父母的愛是人間最爲永恆的話題,是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文章,是世界上最感人的風景線。

“又到槐花飄香時”那“鄉間椿發一樹情”、“風吹榆錢滿枝頭”的日子裏,回想起“半牀閒書伴枕眠”時,看着掛在“牆壁上的紡車”曾經是母親用勤勞的雙手給自己搖滿了幸福的童年,那停留在“鄉村磨房”沾滿母親的汗水,真的好想把那“留兩個柿子看樹”的柿子摘下來給母親品賞,是作者的念鄉惦母所在,直到現在作者依然忘不了“寒似雪冬暖如年”裏父母就是用無言的愛,爲兒女們支撐起一片愛的天空。是啊!閱讀人世間的父愛和母愛,讀出的是深沉,讀出的是寬厚,讀出的是滿眼淚花。

行走在“黃河故道”上,“故鄉的雲”和“故鄉的小河”總是讓人倍感親切,在異鄉誰不思鄉念土,誰不懷念那逝去的童年,呆在“老屋”的屋檐下,“溜牆根嗮太陽”,凝望“匍匐在歲月腳下的老井”和“村口的石碾”,那些留在記憶深處的“鄉村散記”被一根長長的玻璃線把童年一顆顆散落在田野地裏的記憶串起。最難忘的是鄉村裏的年味,無論是“請財神”還是“記憶深處的元宵燈火”,總少不了“醬鹽豆飄香”,就連那“鍋餅”的香味直到現在仍在舌尖停留。

再次“觸手蒼涼的故鄉”,“奎湖春水”還在,卻不見當年“一條幹凅的河”。“又聞鄉間布穀啼”的時候,恰逢“梧桐花”開,紫色的花朵如同滿樹的“桑葚紅豔豔”的,那紫紅的桑葚成了鄉下童年最美的天然食品。特別懷念在鄉野裏和小夥伴們一起鬥“蟋蟀”,過去在草叢間“把鵪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昔日的“土地.土人.土坷垃”早已沒了往日的繁華,隨着村民大量外出,田野早已荒涼,唯有父親的“鳳凰”傳奇和“寸草鍘三刀”的故事總是在記憶深處不斷延伸。通讀《喜鵲是村莊的標點》,讀出的不僅僅是充滿詩意筆調,讀出更是親情、鄉情和對農村生活的不了情。

村莊讀後感3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清流。

對於一般人來說,黃沙樑只是一片沒有歷史、無人問津的荒野,而對於劉亮程來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片安謐的淨土,一個屬於他的村莊。

翻開清新淡雅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乾淨、純粹的文字。在劉亮程的眼中,一切的花草樹木、風雷雨電,大到整個村莊,小到一隻小蟲都是有靈性的存在,在他的筆下,一隻狗不求回報的爲人服務,一隻鳥孤獨沙啞地鳴叫然後盤旋離去,彷彿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在人所不知道的領域,慢慢滋長起來。

在這些原生純樸的文字裏,你可以讀到一種特別的寂寞。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着,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是劉亮程,是我,也是這世上的所有人。

“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辦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乾的人很多,到了最後,便成了某一個人的。”“所謂永恆,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但這件事物還在。時間再沒有時間。”

劉亮程的文字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僅在於他那原生態到近乎飄渺的描寫風格,還在於它所透露出的對大自然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領悟。是的,生活在如此偏僻的一片荒地上的人無疑是寂寞的,可是他卻沒因此自暴自棄,而是用自己細膩寬廣的胸襟包容和發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並樂在其中,寂寞對於他是一種享受,是萬物的饋贈。

在他一個人的村莊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改變一隻麻雀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大事情,人有時候也可以稍稍通一點驢性。樹的一生本來就要比人遭受更多的風雨,一條路也擁有生命的伊始與終結,甚至連被這個村莊呼進呼出的空氣,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在這裏,不單單是一個索取者,還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做整個大的輪迴中的一小環,不奢求什麼,也不抱怨什麼,欣賞着這個因自己而改變了些許的村莊,也欣賞着村莊改變了自己的地方。

他的村莊,就好像就是濃濃濃濃的陽光下,一個小土房,幾條看家的狗,幾個老鄰居,自家的畜牲,門前的路,路旁的花,花旁的樹……連帶上自己也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然後把它們寫下來,關於這個村莊的生生死死,幸福與不幸。

享受這種寂寞是專屬於劉亮程的幸福。讀完他的文字後,在我的心底裏的某個安靜的角落,貌似有什麼東西,正在默默地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在那裏,我彷彿聽見了流水的聲音,風吹過的聲音還有落葉的聲音。那像是一段悠揚綿長的音樂,緩緩地演奏着,很纏綿,耐人尋味;那又像是一段人生的音樂,明明很長卻又彷彿很短很短。如黑暗永恆的鎮魂歌,繞樑三日不絕如縷;又如蟄伏一冬破土而出的生命,在經歷了死亡的黑夜後展開了希望的羽翼。

村莊讀後感4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汪洋中的燈塔。”惠普爾曾說過。假期裏,百般無聊的我,想利用書這個時間“加速器”令我的小腦袋更加充實。

在書櫃上,擺放着許許多多、琳琅滿目的新書,我急切的挑選,啊!就是它了——《小村莊的天空》這本書,以新奇的書名把我的目光聚集在這個題目上。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是一本精彩的勵志小說,它告訴我們人生總是在轉角處遇到美麗的風景。

書中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生活在城市中的唐睿很孤單,因爲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他。又因現在孩子競爭力太強,可憐的睿瑜得參加各種才藝班。突然有一天,他父母要到大陸發展生意,就把睿瑜送到鄉下爺爺奶奶家。睿瑜的爺爺可是個吹牛大王,奶奶呢?擁有勤儉節約又樂觀的品質,他倆都十分疼愛睿瑜,捨得爲他花錢。雖然在爺爺奶奶無微不至的照料,他漸漸適應了沒有電子產品的農村生活。可是,與新同學相處,成了他目前最大的困擾。他在學校捱了餓,遭冷落,都不敢跟奶奶講,怕她擔心。他開始有點不願讓同學生認識他的爺爺奶奶,怕被同學看不起,編造各種謊言不讓他們參加家長會。當謊言快要被識破時,奶奶並沒有戳穿它,奶奶保護自己的行爲讓他很感動,最後,他承認了自己的虛榮心,懇請爺爺奶奶原諒。慢慢地,同學們漸漸接受了大方的睿瑜,他也和“一分頭”那個曾經數落他的人成了鐵哥們。他在一分頭的推薦下,加入了棒球隊,發現了運動比打遊戲有趣多了。他參加了比賽,夢想成爲第二個王建民,用自己平時的努力,換取了成功,雖說追夢過程艱難,但他堅持了,最後就勝利了!當然,這也少不了爺爺奶奶的功勞。他和大家度過了快樂難忘的一年,也發現了小村莊的天空和城裏的天空不一樣,比城裏溫馨許多……

《小村莊的天空》是這麼感人有趣的書!書真是汪洋大海中爲船指路的明燈!

讀完這本書,我領悟了一個道理:有夢就有希望,有努力就會有收穫,有目標就要有追求!夢不是白做的!是靠無限的付出與努力,不斷追求!超越自我!

村莊讀後感5

黃沙樑,是這本書裏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字眼,它是一個村莊的名字,這個在地球上佔有一席之地,不知何經度,何緯度的一塊土地,一個被人們忽視的小村莊。在作者劉亮程的筆下,這個小村莊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作者眼裏,這是他一個人的村莊,他的每一次提筆,都是對村莊,對故鄉虔誠的禮拜。這是一段鮮爲人知的關於村莊的歷史。

這個村莊是個什麼樣子的,在作者筆下,透過樸實無華的描述,這座村莊浮出了水面。我都不知如何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村莊,我只能靠想像力,事實證明它不一定可靠。貧窮,落後,偏遠,我暫時想到的只有這麼多。早些時間,在哪裏看到過一段形容飢餓的文字,很多人看過後都表示欣賞,覺得形容的很飢餓。文字己經透過遣詞造句發揮了它的力量。讓更多的人體會到了那種飢餓感。還有一篇文字說是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到一個關於上帝的字眼,卻讓讀者看完後覺得到處都是上帝,心裏懷有深深的敬意。這也許就是文字的力量。回過頭來,我們看看這個村莊,文中並沒有提到飢餓,沒有說因爲飢餓出現恐慌,更沒有說因爲飢餓餓死過人。但當我們看完後,覺得這個村莊一直沒解決溫飽問題,大多時間處於飢餓狀態。作者在一篇文字中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了這種生存壓力,幾隻老鼠爲了分幾粒麥子,被一頭牛的一泡尿衝進洞裏淹死了。由動物類比到人,這是一個暗喻。更直接有效的傳達給他人以生存艱難和危機。這個村莊離外面很遠,到另一個村子要走一天一夜,去收割一次麥子也要走一天一夜,去拾個柴禾也要趕着牛車走一天一夜。由此我想到這個村莊處於荒野上,或者戈壁上,與外界聯繫幾乎斷裂,這個村莊的人自給自足,他們看不到外界一點點微弱的光亮,在與世隔絕的這樣一個小村莊,安靜的活着。

什麼樣的地方纔叫村莊,首先要有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人,劉二,馮四等,有房子,不管是露雨的,土打的牆的房子,快要倒的房子。有人有房子還不夠,光有房子和人的話,我只能想到兩個地方,監獄和難民營。不過這兩個地方似乎還有飯吃,而且不用勞作。有句話說的好,有牛有馬的地方纔叫村莊。是個村莊就得有個村莊的樣子,狗啊,雞啊,驢啊……一樣也不能少。牛是拓荒牛,在人類開天闢地的事業中,牛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狗看家護院,雞打鳴,驢拉車,村莊就該是這個樣子的。站在田地裏看到自家的煙囪往外冒煙,就知道吃飯時間到了,有事沒事扛着一把鐵杴在地裏這剷剷,那裏平幾杴,手裏閒不住,不停的忙活着,這就是地地道道的村民。樹木和路一樣也不能少,一個向上不停的瘋長,一個向四面八方不斷延伸。一個關於成長,一個關於出路。村莊並不是孤立的,它在不停的運動,靠近城鎮。作者的文字從偏遠的村莊抵達城鎮後,儘管停留在城市的邊緣,但場景卻變得遼闊起來。這個變化過程有點雨過天晴,或者說大霧散後的感覺,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生活總是需要我們懷着希望,不是嗎?

很早以前,就聽人說過,如果一個人能把桌子上放的一個杯子描述成一段文字,那這個人就不是文盲,如果能把一個杯子寫到上千個字,那這個人就是個秀才了,如果能寫到上萬字,那麼這個人肯定是個知識分子,受過高等教育,如果能寫到幾十萬字,那麼這個人就是個人才了。在這裏,劉亮程做到了,他成就了村莊,村莊成就了他,他透過長期的細微的觀察,把一個微不足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莊,寫出了洋洋灑灑的幾十萬字。簡而言之,他爲一個村莊作了傳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村莊,我們就不曾發現這些事物,對事物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劉亮程的落筆是衆人始料不及的,他從來沒有用過美麗啊,動人啊,偉大啊,這些個華麗的詞藻和字眼,他用的都是些鄉里鄉親的口語,簡單,樸素,通俗。這些文字後面隱藏着一個人,他就是劉亮程,這讓我再一次覺得人品和文品是多麼的一致。很多人都書寫過自己的村莊,但從來沒有人能像劉亮程這樣細微的描述,之前人們習慣於宏觀上的描寫,而忽略了構成村莊的各個部分,和其隱蔽地帶。在劉亮程筆下村莊裏的事都值得關注,小到牆縫隙裏的兩窩螞蟻,一棵樹上指向家方向的一截樹幹,太陽先照到哪裏,後照進哪家,如此細緻的書寫,離不開個人的生存經驗和長時間的細心觀摩。

在村莊的寫作中,作者劉亮程極其的冷靜和沉着,他用他獨有的眼睛看着周圍,書寫的自然,平實,與村莊周圍的環境做到了完全融入。比如寫到父親的死亡,很多人在對待死亡問題上會顯得失去方寸,進而衝動,失去理性,在書寫上則表現爲氾濫,毫不節制,收不住因疼痛而顫動的筆。作爲一個書寫者,有必要學會剋制與容忍。作者劉亮程的書寫拿捏的很有尺度。他在文中是這樣表達的,我看到父親扛着一把杴和往常一樣出去了,到了中午,母親覺着不對,就喊起來,然後去找,找到了父親插在河邊上的那把杴。多少年來我總覺得父親並沒有走遠,他就在村莊附近的某一塊地裏那一片密不透風的草莽中,無聲地揮動着鐵鍬。他乾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家和兒女,也忘記了累……這樣的句子沒有刻意的的訴說逝去親人的痛苦,更沒有直接談論死亡,而是從側面烘托出一個場景,在人的大腦裏衝擊出一個具體的影像。留給我們的,卻是心靈上的震憾。

村莊會不會消失,事實上村莊確實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促使村莊不像以前我們所熟悉的村莊,許許多多事物發生着變化,牛少了,沒了,代替它的是鐵牛,機械化。許多農具都掛在了牆上,生鏽了,鈍了,沒有人再想起用它們。村莊邊上多幾個土包,多少年後又剷平了,種上莊稼。事實上村莊不會消失,它只是被異化了,我們懷念舊事物的時候,又擋不住歷史的車輪,在一次一次回望中老了,最終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村莊是永恆的,即使變得面目全非,但在一代人的心裏,村莊就是他們生活過的老樣子。我們可以在心裏還原一片淨土。

有人把劉亮程喻爲鄉村哲學家,開始時我一直不理解,不是很贊同這種說法,我覺得哲學是哲學家乾的事,而散文家只要寫好散文就是了,彼此不該混淆,應有所區分。在讀了劉亮程的這本書後,我對這個說法有了新的認識。目前我正在讀第二遍,借用別人的說辭,好書不是那些我在看的書,而是我還在看的書,在看第幾遍的那些書。

村莊讀後感6

學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幡然醒悟,我們人類因爲自己的無知和自私,把自己送進了絕境當中。

這個村裏的人們,拿着一把斧頭,到山上去,把那些粗壯、結實的大樹一棵一棵地砍下來。蓋房子、造犁,還有的隨着屋頂的柴煙消失在了天空。人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卻沒看到未來的損失麻煩。看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破壞了家園,使大自然失去了生態平衡,帶來了致命的災難。在一個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沒喘氣兒,一連下了五天五夜,終於在第六天黎明停了,可小村莊卻不知被洪水捲到了哪裏。

人們往往只顧自己,不管別人。我希望人們一定要吸取這個小村莊的這樣的教訓,做事不能損人利己,只想眼前。我們要愛護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樹一木……大家一起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村莊讀後感7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爲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麼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衆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說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麼是人情味?我說,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願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瞭解我,懂得我,以至於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說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說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願意陪伴你一輩子那~

現在浪漫也說了,人情味也結了,而關於孤獨蒼涼的問題,我還沒有說。

《第二輯風中的院門》裏,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劉二之風”吹走了。“劉二之風”,莫不是一種時間之風,周杰倫《東風破》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劉二之風”偷走了記憶之河裏匆匆流動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蒼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亦是《東風破》,異曲同工,我們無法抵擋這種種。

《第三輯家園荒蕪》中,家園荒蕪例外,時間,又是時間,不僅把這人事,更把這變遷中的景緻也摧毀有人常說,因爲改變,所以懷念。這句話用在這裏在確切不過了。“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祕。”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的時候,昔日的黃沙樑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荒蕪了,它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所以,“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故而,這蒼涼,當時時間匆匆流失的蒼涼,是一個旅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有這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靜,我們會想,誰沒有這一個人的村莊呢,我們是村莊中的一員過客,再浪漫也有離開的一天,心底的蒼涼,纔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劉亮程被譽爲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他的《一個人的村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鄉土小說和散文詩的結合。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學無可挑剔,或許,如果不是一篇紀實文學,而是一篇小說,那麼,這將又是小說中的一個珍品,更是藝術品了。

村莊讀後感8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裏,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爲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着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裏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裏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着一個作爲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樑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裏人與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裏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着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着不着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爲題,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着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敘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爲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並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敘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敘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着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閱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雲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字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淨而有節制的敘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閱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後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嘆。

關於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完成着對於黃沙樑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爲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爲了告別。本書最後部分以“家園荒蕪”爲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乾的標本,透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輓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村莊讀後感9

《一個村莊裏的中國》翻了一半,在熊培雲先生的筆下的村莊,與我出生的村莊類似。也許是我們這代人共同的記憶吧。

我出生的那一年,正是村裏分田到戶政策實施的那一年,我還記得我村莊的西北角有一塊三四分地,我們稱之爲自留地。村裏唯一的拖拉機,是橘黃色的,他最後分在了我家,小時候我還駕駛過它耕過地。

我家最初也有一頭驢,在家境困難的時候,父親想賣了它。我陪着父親一起去了鄉村集市,集市裏還有牙祭這個角色,他們幫別人爲牲畜估價。

驢被賣掉,從此我再也沒有騎過驢,旅遊的時候,到了風景區也不願意去騎馬,心裏有一種情結吧。

我家裏,也有一顆棗樹。

奶奶去世的時候,院子裏沒有足夠大的地方作爲靈堂,棗樹就被砍掉了。小時候奶奶總是抱着我和弟弟妹妹們,坐在棗樹下,喊着媽媽的名字,哄着我們入睡。奶奶走後,我家搬到了新宅,老宅子荒了。去年回去的時候,看到院子裏有一些棗樹苗從地下生長起來。

奶奶是一個地主家的女兒,上過黑學,信過一個我不知道名字的宗教。在她的踏板牀一旁牆壁上貼着一副畫:是一個老虎下山的畫。她整日燒香、上供。

後來奶奶皈依了基督教,成了基督教徒。我時常拉着板車去教堂,那時候她眼睛已經失明,更多的時候我捧着聖經念給她聽。

教堂裏,多數信徒是奶奶一樣年紀大的人,他們的信仰隨着農活忙而中斷,清閒的時候又回到了教堂,但這一切並不妨礙他們的信仰。

奶奶一生教我從善,她相信有天堂,她夢想着化爲一隻小羊回到主的身旁。

奶奶去世後,她成了最後一個能夠入祖墳的人,土地承包之後,各家人去世之後,都安葬在自己的墳地裏。

祖墳上,有一塊碑,碑的主人是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個大學士,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部級官員。碑曾在文革期間被人推倒在地,沒人將它扶起來。

我家是祖墳的主脈,一直沿向東南方向,是爺爺和奶奶的合葬墓。

安葬奶奶時,衆鄉鄰齊心合力將碑樹立起來。

也許很巧合,自從那一年過後,村裏大學生多了起來。

鄉鄰都認爲是族上靈了光,而不是覺得大學擴招的原因。

村莊讀後感10

近來看了一本書,叫《丫丫的村莊》,看完後我覺得受益良多。

書中講了一個農村小姑娘丫丫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又溫情的故事,在丫丫稚嫩的童年中,在她還不懂得滄桑時,就不得不經歷着、忍受着生活中一些無可避免的事情。

書裏的第一章儘管是在講兩個村子的人在爭吵打架,但是是到了後來,就慢慢地體現出了人性的美,例如奶奶的關愛他人、丫丫的善良等等。讚揚了村民們那種高尚的品質和美好的心靈,讓每一位讀者去領悟、去學習。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一句話,今天我終於真正知道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地爲人着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幫助。但是是我發現,以前的我和好多人一樣,愚蠢地認爲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都只會去接受而不會去給予。

這種心態的結果,我曾經有過十分深刻的感悟:在二年級的時候,經常仗着自己的身高比別人的高,又是體育組長,還是班長的好朋友,而常常跟同學爲了一點小事就開始爭吵、打架,還警告他不可以告訴老師。漸漸地,同學們開始疏遠我,起初我也不怎麼在意,但是是,過了不久,連好朋友也開始孤立我了,我也嚐到了不高興的滋味。到了後來,我看了一本跟《丫丫的村莊》內容差不多的書,我開始反省自己的言行,去嘗試學會關心別人、寬容別人。

我的嘗試獲得了成功,同學們也不再孤立我了,我也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快樂了。在一本書中有這樣一句哲理: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只能靠自己,認識你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態度和看法。不對他人無禮,別人自會對你友好,給予他人,也能讓自己更加快樂,這就是“樂他人之樂”!

《丫丫的村莊》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了獨特、迷人的一個小村莊,還讓我真正懂得爲他人着想、給予他人的快樂,讓我得到許多不能用金錢衡量的精神食糧,學會去愛別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着,人恆敬之。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標籤:讀後感 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