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讀後感1.0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1

從幼兒教育抓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代就提出來了,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更是文化上的精華。《忠孝仁義禮智信》一書是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傳統文化爲核心,每一部分精選了若干傳統故事,並進行精短的點評,透過品讀書中的小故事,使我瞭解到了古人的思想特點,認識了古人的行爲方式,和他們進行了一次跨時空的“對話”,也使我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書中的前言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在當今社會,提倡“忠孝仁義禮智信”仍有現實意義,並沒有過時。如果一個社會,是非混淆、美醜顛倒;盜版書屢禁不止,山寨產品受到推崇;假唱替身成爲常態,公平正義受到抑制,社會信用付諸流水,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由此可見,傳統美德教育既是結合當前我國社會風氣和思想道德領域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着眼於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全局,面向中華民族未來的重要舉措。

幼兒時期對於人一生來說,是個性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傳統美德的最佳階段。毋容置疑,作爲幼教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弘揚傳統美德是我們的神聖職責。認清了這一點之後,我又習慣性地思考着:我們究竟應該對幼兒進行哪些傳統美德教育呢?如何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呢?

一、注重幼兒“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長大,所謂的“四”指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媽媽,“一”就是孩子了,兩大家子人都圍着孩子轉,只知道如何讓孩子在物質上過得好一些,卻忽視了對孩子“孝”的教育。試想一下,一個連父母也不愛的人,怎麼會真正地愛祖國、愛人民?一個連父母都不關心、不體貼,不孝順的人又怎麼會在社會上爲祖國和人民承擔起責任和義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盡孝,絕不單純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是爲了鍛鍊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孝敬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整體教育的呼喚!

爲了讓孩子們深切地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關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活動,比如“三八節”活動,“父親節”活動,邀請家長來園參加各種親子活動,引導幼兒關心自己的家人,一起和爸爸媽媽做家務等等。

記得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年輕的媽媽親自打水給老母親洗腳,她的兒子也學着媽媽的樣子端了半盆水請媽媽洗腳。廣告詞溫馨提醒:上行下效。確實,要是每個老師、每個家庭均能致力於孝順教育,那麼我們的“幸福父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陽光。

二、注重幼兒“仁”的教育。

“仁,就是以人爲本,富有愛心”。對於幼兒“仁”的教育主要是善良、友愛教育。善良、友愛是一個人一生能團結他人、奮發圖強、成就一番事業的基礎。讓幼兒樹立並永遠擁有善良的心以及和他人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他會快樂面對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永遠充滿對生命的讚美、對人生的追求。因此,我們要把善良、友愛教育貫穿於幼兒美德教育的始終。

培養“仁”的美德,可以透過故事、角色表演、遊戲等方式,與幼兒一起學習和欣賞各種美好的情操,引導幼兒學習和模仿。如故事《三隻蝴蝶》、歌曲《我的好媽媽》《螞蟻搬豆》等藝術作品都蘊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題,給人以愛的思考,給人以快樂。在《三隻蝴蝶》的故事表演中孩子們體驗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萌發了他們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情感。在歌表演《螞蟻搬豆》中,孩子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瞭解到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在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動中,幼兒獲得的不僅僅是活動本身的快樂,而是心靈的一次次洗禮,只要教師堅持不懈,使他們從小具有憐憫弱小、扶助弱小之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習慣成自然,形成善良、友愛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幼兒“禮”的教育。

“禮”,在書中的解釋是這樣的:禮,就是要注重禮儀,尊重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行爲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當今社會,大多是獨生子女,自私、霸道是孩子們的通病。家長把孩子看成寶,儘量滿足孩子們的各種需求,在這種注重物質供給忽略精神教育的“疼愛”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禮貌用語和禮貌行爲,比如看到熟人不會主動打招呼,有客人來不知道如何招待,在生活中不會主動說“謝謝”和“對不起”,滿口粗話、髒話、頂撞老人,卻被家長視爲“小事”,或在公共場合中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吵大鬧等等。所以許多人都感嘆:現在的孩子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見幼兒的禮貌教育是多麼重要。`

基於這點,每週利用晨談時間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未嘗不是一個有效的途徑,誇大表揚有禮貌的幼兒,或者運用詩歌、故事、表演等方式,使幼兒從中受到啓發,激勵幼兒學會禮貌用語,從而提高幼兒講文明講禮貌的意識。

四、注重幼兒“信”的教育。

“信,就是要誠信守法,一諾千金。”對於幼兒教育,主要還是誠實教育。我國幼兒園的保教內容中明確指出:向幼兒進行誠實教育。

從小養成誠實的品德,是幼兒園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年紀小,知識經驗缺乏,他們對行爲準則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楚,辨別是非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都較弱,無法抵禦他所喜歡的東西對他的誘惑,及不良的教育影響導致幼兒產生不誠實的行爲等。在對幼兒進行誠實教育時,要仔細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根據幼兒的特點,配合家長進行深入細緻的教育工作,同時教師要注重言傳身教,在孩子們面前樹立榜樣,當然,教育有法又無定法,對幼兒進行誠實教育也一樣,面對各種各樣的幼兒不誠實情況要靈活地處理。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將幼兒的誠實教育進行到底,幼兒的明天一定更燦爛。

除了以上說到的“孝仁禮信”美德之外,對於幼兒的“忠義智”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學會隨機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同時發揮藝術作品的效能。同時我們要懂得:對幼兒傳統美德的培養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像春雨滋潤萬物一樣,點點滴滴、細緻入微,需要家長和教師長期努力和辛勤培育:從最日常的行爲做起、從最具體的道理講起、從最小的漏洞堵起。只有這樣,才能爲祖國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的建設者。也才能彰顯中華美德、傳承中華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2

寒假裏我最感興趣的是《中華美德故事》書,這本書讓我漸漸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讓我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認識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價值。 本書有很多的神話故事、精彩的童話寓言,裏面富含豐富的內容,讓我充滿好奇。

中國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傳統美德是最寶貴的財富。《中華美德故事》最感人的就屬《孔融讓梨》了,小小年紀的孔融就能主動將大的梨讓給別人,自己吃最小的。現在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篇故事給我的映像也很深:宰相季文,身居高位,卻以儉爲榮,他穿舊衣,吃普通菜,信簡陋房,不講排場。相比之下,我們不少同學比吃比穿是很不應該的。 孔子曾說過“言必行,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纔會嬴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我。從書中我還懂得了在生活中應該遵守諾言,敢於向別人承認錯誤,知道錯了要及時改正。

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相信每一個讀了這本書的人都會從中學到很多的知識,懂得很多的道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3

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爲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後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着去了。妻子回來後,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捨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殺豬。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爲兒子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說話不算數,答應別人的事也沒有及時做到,爲這事沒少惹老師和父母生氣。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後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矇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纔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仁義禮智信讀後感4

中華傳統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義禮智信”,作爲其核心價值觀,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我國的千古聖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經受住歷史長河的淘洗而歷久彌新,至今仍具有恆久的魅力和普適的價值。孔子所倡導發展的“仁義禮智信”,作爲人們虔誠遵循的道德規範,已深深地溶鑄在民族精神之中,成爲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體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

傳統美德的“仁”,作爲做人之本,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爲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來倡導,強調“仁”應體現於日常人倫的一點一滴之中:對人,要“愛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己,要“修己以敬”,“剛毅,木訥”;對事,要堅持真理,“當仁不讓於師”,甚至“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爲仁由己”,仁不是從外部客觀得來,而是由主觀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應是一段依於仁,行於仁,實現仁的旅程。

傳統美德的“義”,作爲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徵,是君子內在的本質,她只有透過具體行動才能表現出來。孔子認爲,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比個人的實際利益更高的價值,這就是道義,“君子義以爲上”、“君子義以爲質”、“行義以達其道”,對於天下的事情,都應“直道而行”。義,自身具有不爲功利價值決定的獨立的價值,在義利問題上,孔子主張應遵循“見利思義”的道德原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把住義與不義的底線,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公益。

傳統美德的“禮”,既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直觀表徵,又是個人道德素質的外在標誌。孔子倡導“克己復禮”,其“禮”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仁”、“恭”、“敬”、“讓”、“情”等方面。孔子認爲,人的一生,不學禮則無以立身,不知禮則無以自立。“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人們學禮知禮,所重視的並不只是禮的外在表現,而是體現在禮的形式之中的社會道德功能和意義,掌握做人做事的規矩,透過不斷的修身、反省、自律,實現“內聖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設和諧發展的理想社會。

傳統美德的“智”,是知人與求是的理性原則。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種道德認知與道德理性,他認爲“仁”與“知”互爲前提,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品質,“擇不處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孔子還把“知”作爲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好學則智”,一個人要成爲智者,應該好學、樂思、勤問、篤行,透過學習與實踐,吸納人類的智慧,豐富心靈的世界,涵養生命的氣質,提升修養的品級,從而達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傳統美德的“信”,是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謹而信”,做人就應該保持自己的本色,任憑歲月流逝,也決不能減弱誠信在心靈的光澤。他認爲,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自己的至誠至信。“信則人任焉”,一個人忠誠與信實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在這方面進行培育投資的人,雖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質方面變得富有,但可以從贏得的尊敬和榮譽中得到回報。

當今時代,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類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倫理道德的精神支撐,需要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不斷的道德實踐和道德修養。我們應以未來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從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她深層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賦予她體現時代精神的創新內涵,在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讓孔子思想中無窮的精神文化養分,長久地播益於我們的道德人生和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