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

讀後感2.3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1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本夢雪教材,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有一個青年,剛剛年滿18歲,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當記者採訪這個青年趙某時,他後悔地說:“我要是早點知道‘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句話,就不會觸碰道德底線,走上犯罪的道路了。”

他的朋友馬某是把他引上犯罪道路的人。一天,趙某和朋友馬某一起吃飯、喝酒,馬某急需用錢,酒醉後想到了盜竊,於是問趙某是否可以一起去,酒醉的趙某竟然糊塗的答應了。

他倆來到一條街道,發現了一輛車沒有鎖好車門,車裏有一個錢包。於是馬某拉開車門,叫趙某進車盜竊。當趙某的手觸碰到錢包的那一刻,他突然覺醒了: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觸碰了法律,觸碰了道德底線,可是他已經無路可退了。

趙某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他十分害怕被警察抓住,他在不安中度過了對他來說像是一世紀一樣漫長的48個小時,48小時後,他被警方送進了派出所。

被盜事主在發現被盜後迅速報了案,警方透過調取了監控錄像找到了趙某和馬某,兩人最終落入法網。

馬某因爲一時貪念進了監獄,而趙某,則因爲一時糊塗進了監獄。如果兩人都能認真考慮一下,也不會犯罪了。這就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它告誡我:千萬不能像趙某一樣,輕易答應去做不好的事。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2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豐富多彩的,每個人的童年是自由的歡樂的,童年時多麼美好!

可我們錯了。當我翻開《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時,發現高爾基的童年就和我與衆不同,他四歲喪父,弱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只能與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別人譏笑諷刺他時,他還沒有抱怨,沒有頂嘴,默默的忍受着痛苦,以積極的心來面對困難。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興的吃下去。十歲時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變成了孤兒,可是他還是努力奮鬥着。他只能到“人間”自力更生,但是命運離譜的捉弄着他,無數的坎坷、挫折,他卻能利用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本來我以爲高爾基會進入大學的課堂,但是有些不一樣,他走進的是“社會大學”,這所大學知識更淵博,讓人閱歷更豐富。它能實切的感受,簡單但又深刻。

現在的我們,只會依賴父母,每天上上網看看電視,和高爾基的童年真是“跨世界”的對比。豐富的物質生活,讓我們的感官都麻木了,因爲有太多衣服,有太多玩具,有太多的用品,我們早已不興奮了。高爾基再難吃的食物,也都嚥下去,雖然穿着舊衣裳,但他還不挑剔。如果我們是高爾基,我們是否會抵擋不住困難?

高爾基顯然很小就懂得了人事情理,我覺得我們也要向高爾基學習,學習他不怕困難的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向學習的頂峯攀登!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3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這章內容是圍繞“誠意”二字展開的。大學“三綱八條”中第三條就是“意誠”,所以本章就用“所謂誠其意者”開頭,接着自然而然就有了後面的文字,行文的方法依然是舉例說明什麼是意誠。毋其欺、惡惡臭好好色、慎獨等都是爲了解釋誠意服務的。文中又一次用列舉事的方法來對小人與君子加以區別。

學習該章要琢磨“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的內涵。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由內心意念所控制的,或者說內心意念總能表現出來,因此君子都注重慎獨,慎獨是君子誠意的表現方式,簡單說就是心裏沒有“妄念”,有了“妄念”一定會透過自己言行表現出來。

人在羣居的時很容易受到約束,一些人內心所想與自己的行爲常是不一致的,因懼怕“十目所視,十指所指”,於是不得不做些“違心”之事,這是小人而非君子的表現,所以君子能夠做到慎獨。即使獨居獨處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因其內心本就沒有“妄念”,這纔是誠其意的內在含義。

本章的總的思路是,要想明德,先要致知,要想致知必先格物,格物之先須要誠意。或者說能靜下心來琢磨事物執行之道理的大前提是心無妄念,即意誠。意不誠者什麼事也做不成,這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具體實例了。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4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這樣或那樣痛苦的事情,知識程度不同。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師的呵護,陪伴下,對於“痛苦”這兩個字我沒有太深的感觸。然而,再讀完着本書後,真的讓我對這兩個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這位作者所經歷的痛,所經歷的苦,真的讓人都爲之心痛。好多次,都讓我留下了淚水。災難的降臨真的是不期爾至,猝不及防。着災難過早而又徹底的毀滅了縈繞在那個六歲小女孩那幼年的平靜與溫馨。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說話。”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後深有感觸,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了主人公青年時代的生活及命運,還使我懂得了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翻開人生的一頁書,相當於走向人生的道路。

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作,是高爾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講了:在一箇中學生的股動下,阿廖沙來到喀山準備讀大學,卻發現夢想根本實現不了,只好在複雜的生活環境中小心工作,並認識了很多有思想的熱心人,自己也成了一個有抱負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當看到《我的大學》這個名字時,我還以爲是講的阿廖沙在大學的生活,其實卻不像我想的那樣。阿廖沙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連上大學這個願望都那麼難實現。他那麼愛讀書,考上大學一定沒問題,可是他很窮,沒錢讀書,只能打工掙錢,掙夠錢了,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這並不妨礙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陝西省高考理科狀元李寧寧,她家也很貧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還免了所有學費,還給了獎學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只要學習成績好,不用爲錢發愁。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5

拜倫曾說過“逆境是達到真理的一條通道。”在高爾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就塑造了一位逆境成才的阿穆沙,他在三歲時,就已失去父愛,母親也離他而去,可是外祖母給予他溫暖,他的祖父比他去當乞丐,兩個舅舅要分家,這讓外祖父更加自私,殘暴,心狠手辣。阿穆沙也開始了他的艱苦生活,在麪包店打工,最終他在大學裏取得了成功!這一本書不但是在說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還可以襯托出俄羅斯19世紀時,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人是經過種種磨練後走向新生活。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一本書令人意味深長,讓我覺得,自己的童年比高爾基幸福,快樂得多,我要珍惜這一段美好的時間。還要像高爾基,一樣喜愛讀書,正如他所說“讀了一本書,就想對生活開啟了一扇窗。”,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會如何堅強起來,保護自己,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敢於向困難挑戰。

在生活中,當我在做雞蛋皮時,由於蛋皮太薄,導致在拿蛋皮時,有一小部分不小心粘在了勺子上,我手忙腳亂地拿着皮,心中猶如有一把大火在燃燒着。越來越越熱。唉,只好重做啦,我又做了一個,可還是失敗了。我有些灰心了,可是我不甘心,又做了一個,呵呵,成功啦!我開心極了!原來只要肯花時間,有持之以恆的耐力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

這本書就想一瓢清澈的水,灑在我臉上:猶如一陣迷人的花香,使我陶醉在知識的海洋;猶如那清新的空氣,然我再一次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6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麼?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愛好智慧”。

三個層次

首先,感受或接受到資訊,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

第二,把掌握的資訊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着太陽轉,這是古人無法瞭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

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着理性的光芒。

從資訊、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因爲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說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

身的生命裏,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象又洞察本質。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爲什麼要讓座?因爲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匯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7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此爲《大學》三綱領。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可結合《中庸》此章來領會《大學》三綱領之義理。

“明明德”向內成己,是內聖功夫,“親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業,“止於至善”則是“合外內之道也”。陽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於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程子曰:“親,當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養”。陽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親民”是以自性之明德直接養民、化民,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爲一體”之義,如此才能把三綱領貫通爲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這是“教”。

如果把“親民”當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層次,達不到大人之“學”的境界。“知者知人,仁者愛人”,這是明明德以親民,陽明所謂“兼教、養意”。顏子說“知者自知,仁者自愛”,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故不必再說知人、愛人。

朱子曰,“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個“使”字,把盡己之性與盡人之性割裂開,從而把“明明德於天下”也解得淺了。陽明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紹興知府南大吉聽到陽明先生講解大人之“學”如醍醐灌頂,喟然嘆曰:“甚哉,大人之學若是其簡易也!吾乃今知天地萬物之一體矣,[]吾乃今知天下之爲一家、中國之爲一人矣。‘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內諸溝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親民爲職者也,吾務親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此爲《大學》八條目。

朱子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親)民之事也”。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可結合《論語》此章來領會《大學》八條目的內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齊家、治國、平天下,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根據《中庸》《易傳》作《復性書》,闡述儒家心性學說。李翱不滿意東漢鄭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樣,研讀《大學》也要默識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於天下”,依此類推,“治國”是“明明德於國”,“齊家”是“明明德於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內而外的擴充,與其說是在談政事,不如說是在論心性,《繫辭》所謂“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子路問君子,孔子先說“修己以敬”。針對子路發出“如斯而已乎”的疑問,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顯然,三者境界不同。《中庸》曰“致廣大而盡精微”,“廣大”與“精微”是相輔相成的,能“博施於民而能濟衆”,則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極。從齊家、治國到平天下,外王事業越廣大,內聖功夫越精微。《大學》與《論語》區分內聖與外王,並且闡述得層次分明,《中庸》與《孟子》則說得更簡潔。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人我內外合一,本末一以貫之。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8

在五一小長假中,我閱讀了由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所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是自傳體三部曲。高爾基是一個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第一個偉大的代表。

本書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至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及其心路歷程。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是高爾基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基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世界的典型。

高爾基在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的家裏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還要忍受舅舅們的嘲諷,外祖父的打罵,哥哥們的白眼以及東家的辱罵。只有外祖母對他一心一意,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是外祖母給了他力量。高爾基酷愛閱讀,他向小裁縫妻子借書,向“瑪麗皇后”借書,向賣書的小販借書。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十六歲時,他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抗爭中他深入社會基層,飽嘗生活之艱辛,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社會知識……

讀完本書,我感悟頗多。高爾基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還能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着,閱讀書籍。而我們作爲父母捧在手心拍摔着,含在嘴裏怕化了的兒童,卻對學習不以爲然,只是漫不經心的應付着老師和家長。我們的父母,給我們創造了優秀的學習環境,我們難道就不可以好好學習,拼搏進取,天天向上,報答老師和父母嗎?讓我們一起向高爾基學習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建議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會讓你受益匪淺。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9

“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這是俄國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說的話,每當我想起這句話時,總要翻開高爾基的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回顧高爾基傳奇的一生。

現在,讓我們一起到書中遨遊吧!高爾基在童年時就父母雙亡,青少年時期漂泊流浪生活、複雜的社會經歷使高爾基親身體驗到俄國勞苦大衆飽受沙皇黑暗統治下的痛苦生活。他以小說的形式表達了他堅定的鬥志和決心。

書中的阿遼沙就是高爾基的形象,他小時候父母雙亡,於是,在外祖父家度過了苦難的童年,雖然有善良的外祖母疼愛他,但是脾氣暴躁的外祖父對他很嚴格,經常爲一些小事而打他。於是小小的阿遼沙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匆匆讀了兩年小學,漸漸長大了。外祖父的破產,把少年的阿遼沙趕向社會,他在漂泊流浪的日子裏當過鐵路工人、麪包工人、洗碗工。但是,不論在多麼惡劣情況下,始終不會放下他的書本。他曾因爲在工作的時候讀書入了迷而不小心燒壞了女主人的茶炊,被毒打一頓,背上血淋淋地插滿了柴刺,他卻沒有因此控告主人,只是讓主人允許他在工作之餘看書,讀到這裏,我被他那‘讀書狂’的精神所感動。可見阿遼沙多麼喜歡看書啊!書籍爲他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在青年時期,他也曾懷抱着上大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這個大學夢很快就因爲經濟的窘迫而破滅了,只好又繼續了他的工作生涯。

高爾基堅強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更體會到了他在社會上漂泊流浪的悲慘,正是他那不肯放下的書本,給他開啟了一扇扇知識的大門,最後成爲了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這本書包含了太多的含義,希望大家都來讀讀。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10

這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名叫《我的大學》。

這部裏有《來到喀山》《雜貨鋪老闆》《當面包師傅》《到鄉下去》這幾篇文章。主要講了在阿廖沙十六歲那年,背井離鄉,懷着一點上學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不能實現。希望破滅後,阿廖沙爲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裏,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麪包房的時候,聽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阿廖沙上了一隻拖船,離開了喀山,來到了裏海地區……

讀完之後,我有很多感想,在當時的蘇聯、俄羅斯有多少像阿廖沙這樣的青年,歷經重重困難,卻沒有上到大學,還經歷了可怕的事實: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無法讓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最好的伴侶,是最關心阿廖沙的,是本書裏最光輝的人物之一,可她卻去世了,爲什麼好人死得快,壞人活命長呢?

還有,我還喜歡阿廖沙堅強的品質,他做事堅定不移,堅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們學習,還有,他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性質、性格,反正,和壞沒有關係,只和好有關係。而且,他並沒有放棄那一絲的希望,經過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後,來到了裏海地區,這一段經歷,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偉大的、最讓人受益的大學了。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11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此章文字依然很短,但僅從文字內容看似乎和《大學》前幾章所講的內容沒有聯繫。聽訟,是審理案子的意思,審理案子與大人的學習又有什麼關係?

剛開始讀了幾遍原文總是不能理解這段文字的意思,後來發現是沒有聯繫前文進行讀的原因。數次讀後才明白要想理清這章內容就必須抓住“本”這個關鍵字。聯繫開篇第一章中的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再讀本章“大畏民志,此爲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就明白了這章的意思了。還要注意“知本”與“知之至”的關係。“知之至”中的之是到達的意思。“大畏民志,此爲知本”是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現象的背後都有本質,現象與本質就是“本與末”的關係。讀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學的內容,即“明德”,再結合小學的內容即“做事”,就會明白這章文字的意義了。簡單說格物的實質就是知“本”,知“本”後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學中的“事”,“德”就是大學中講的“本”。再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就知道這句話的含義了,審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讓類似案件再次發生。聽訟是“末”而必也使無訟纔是“本”。

讀經典要反覆的琢磨,仔細推敲,才能理解文字的內容。每一段話或者說每一個字都要聯繫全文進行讀才能理解此文字的含義,千萬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這樣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曲解文字的內容。

不同版本該部分的內容不完全相同,有的版本有最後一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有的版本沒有最後一句,我個人認爲有最後一句閱讀起來可能更爲通暢一些。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12

度過了繁忙的上個月,春雨的濛濛,低沉又煩悶的空氣讓積壓了一個月的負能量上升到了地平表面那接近30度的燥熱裏,趁着中午時間,我踩着單車,跑到附近一家大學對面的書屋,點了一杯奶茶,找了一本書,坐在靠窗的吧檯,耳機傳來天賦異稟的主題曲。

本是隨手拿起的一本書,因爲他的書名比較吸引我叫《你要麼出衆,要麼出局》,大致瀏覽一下書是記敘體夾雜着現實的毒雞湯,看書先看序,發現作者(李尚龍)很有趣,他的序言沒有那種讓人疲倦無聊難懂的字眼,更沒有刻意去修飾每個詞語,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帶我們回顧生活,上半個月看的是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因爲缺乏對時代背景和國家的認知,讓我讀起來很吃力,再加上裏面的故事讓我覺得很壓抑,決定棄讀。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節”忙起來纔好,因爲閒下來更累”,故事講作者去西藏看望一個好友,從魔都的緊張逃到安逸悠閒的西藏,他只待了兩天就待不下去了,好友便對他說“你只待了兩天,而我在這待了無數個夜晚”,每天一樣的生活,毫無波動的情緒,讀後感沒有新事物的衝擊,也沒有出現危機,這就是最讓人感到恐懼的,一直閒,會讓你不舒服,但也沒辦法改變,只有經歷了一天的爭分奪秒,回到家,躺下來的舒服纔是有意義的。我這個星期的焦慮在開篇就找到了答案。

今晚有個朋友問我,你是怎麼看書的,我說,喜歡的書多看幾遍,不喜歡的不看,當然不包括考證的,不喜歡也要嚼下去。看完這本書我只花了兩個鍾,書不薄,排版明朗,讓我沒有想要停下的動作,裏面還有很多很多非常棒的文章,自己細細品讀。

到了結尾,看到可以關注微信或微博留言,編輯了一大段文字發送給上面的微信號,他只給我回了買這本書的連結……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13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讚頌先王並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後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麼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聖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聖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聖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於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複,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闢,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麼纔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14

《我的大學》是描寫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書。作者透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他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經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着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的大學夢很快就破滅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附近流浪,和搬運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們傳播着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 工等,這所特殊的大學——社會爲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新天地。

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裏。他會很早發現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麪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幹,自個兒養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裏,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裏,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面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己說:“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了,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高爾基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向我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有長有困難,但是隻有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大學》讀書筆記與讀後感心得體會15

《簡.愛》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文學作品,我被它深深地迷住了,和簡·愛一起經歷那些人,那些事。讓人高興的、讓人悲傷的、讓人沉醉其中的,….

《簡.愛》的故事是這樣的:主人公簡·愛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後,舅母把她送進孤兒院,來到桑恩費爾德,當男主人公羅徹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師,羅徹先生脾氣古怪,經過幾次接觸,簡愛愛上了他。在他們舉行婚禮時,梅森闖進來指出古堡頂樓小屋裏的瘋女人是羅徹司特先生的妻子,簡愛不願作爲情婦,離開了桑恩費爾德。來到一個偏遠的地方在牧師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鄉村教師的職業。在牧師向簡愛提出結婚時,她想起了羅徹司特先生。當趕回桑恩費爾德時古堡已成廢墟。簡愛趕往羅徹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撲到了羅徹司特先生的懷裏……

. 簡·愛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自己爲原型裏面有很多事夏洛蒂的回憶和遭遇。

簡·愛有着自己的尊嚴,她努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在愛情上她的感情是熱烈的,可是絲毫沒有忘記平等的要求。她對羅切斯特先生說過一段知名的話:“我的靈魂跟你一樣,我的心跟你的一樣,我的心跟你的心完全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並不是透過習俗、慣例,……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都經過墳墓,我們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爲我們是平等的!”

正是這種敢於向惡俗勢力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讓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形象獲得了永生。我永遠不會忘記簡·愛的敢於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因爲我們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