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詩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讀後感2.1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詩經》讀後感1

這是一首感念母恩而自責的詩。前兩段,它用溫暖的和風比喻母愛,用棘樹,比喻子女。棘樹在和風的吹拂和照料下茁壯成長,子女也在母親辛勞的照顧下長大成人。

後兩段,則透露出子女因無以爲報而自責的心態。寒泉(後世用“寒泉”這個詞來形容母愛)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滋潤着人們,怎能不圖回報呢?黃鳥用婉轉的歌聲,取悅着人們,做子女的不知慰勞母親,豈不連鳥兒都不如嗎?

後世歌頌母愛的詩作,最出名的便是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其實中國式的母愛就是這樣,它像凱風,像寒泉,像春暉,體現在細微之處,在無言中默默地奉獻。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子女們總因無法回報,而易感到自責和遺憾。

但母愛從來就是不圖回報的呀。

《詩經》讀後感2

天黑啦!天黑啦!爲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君主賣命,我怎麼會在泥裏打滾!

這是一首對統治者表示抗議和怨懟的詩。它的篇幅很少,結構很簡單,或許是底層的勞役者創作並在他們中間流傳的作品。

周代是貴族社會,貴族奢華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間的權爭,都以勞動者的血汗堆就。無論是築城、做工還是僅僅是爲伺候貴族的衣食起居,勞動者並不被看作是與他們平等的“人”而存在,甚至還有身份更加低下的奴隸們,像鬼魂一樣在史書中毫無存在感,又像家畜一樣被貴族無情地驅使。

這樣一個階級,當然有滿腔的怨懟,敢怒敢言卻不敢反抗,於是便以詩歌的方式去控訴。

爲什麼這樣簡單的一首詩,給人的精神衝擊卻無比劇烈呢?正是它採用的設問的句法,用“明知故問”強化了感情的表達。

《詩經》讀後感3

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今天下午,我和陳建一一起去上遠方文學課程。今天講的是《詩經》!

歷史上第三個朝代,是周朝。周朝是當時的第一大國,有300萬平方千米,周天子總共分了800多個諸侯國。但是怎麼能保證這些諸侯們能治理好自己的人民?於是,周天子找了一些40多歲的,沒有結婚的老光棍,還得有文化。把他們叫過來,給他們進行更上等的培訓,讓他們周遊列國。把民俗風情,人們所唱的歌和當時的情況記錄下來,最後,進行篩選。有305首,被稱爲“詩300”。

秦始皇焚書坑儒,可秦始皇十分推崇法家思想,只留下了醫學書,農耕社會的書,剩下的書全部燒燬。後來的漢朝,有幾百年的歷史,漢朝十分推崇儒家經典和儒家學說,就又開始收集了305首詩,編輯到一塊,就有了後來的《詩經》!

老師講的真有趣啊!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

《詩經》讀後感4

《詩經》很有名,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但到後來,《詩經》變成了貴族的音樂書。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燬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人人都熟悉《詩經》,因爲《詩經》很有名,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非常有名。

我從小到大也背過一些經典的詩,我從咿呀學語時就開始背誦,一直到我幼兒園、小學,目前我已經可以背誦100多首了。我不光把他們背下來了,而且還熟練地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有一次我旅遊,結交了一個朋友,我們離別時我給他寫了一首詩作爲紀念,這首詩是仿照李煜的《相見歡》來寫的。詩文是這樣的:

《送別》

一聲別,朋友走了。

無耐朝來孤獨晚來悲。

不知聯繫,又不知姓名。

只望下次能再見。

這也充分體現了“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以後,我一定要多讀詩、多背詩,多作詩,繼續把經典傳承下去。

《詩經》讀後感5

《詩經》是中國詩史的源頭,它積澱了豐厚的上古文化內涵,具有不朽的詩史意義,開創了中國詩歌關懷現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現普通民衆思想情感的詩歌之路,它的賦比興手法更是後世詩歌藝術表現的基本法則。

餘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是《詩經》中最具代表性的106首,今譯明白曉暢,註釋簡潔,且保留了詩歌的韻味。餘先生在選編時以抒情性、藝術性較強且內容具有代表性爲原則進行遴選,在忠實原詩、講求出處的基礎上,以準確、生動、優美的文辭對這些古詩歌進行譯註,其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能突破古奧生澀的文學語言的迷障,自由徜徉於古典詩歌的長河中,獲得美的.愉悅。

在讀餘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後,我深深感受到《詩經》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內容上的豐富,還有藝術手法的燦爛。

《詩經》讀後感6

這是一首亡國之際抒發悲痛的詩。

本詩重章疊句,乍看起來似乎不知道在說什麼。作者看着平原上大片隨風搖曳的莊稼,心中似乎有無限的情緒想要表達,但是又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只能反覆哀嘆——懂得人自然會懂。

聯繫“王風”的背景,我們可以推測到,這是西周滅亡、王室東遷之際,當時的亡國之民們悲涼哀嘆的詩句

本詩最大的特色就是“鬱結”,這種巨大的悲痛和無奈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即使表達出來也無法緩解,於是悲涼哀痛、酸甜苦辣各種情緒就在胸中縈繞不散,讓人非常痛苦。他只能夠咬着牙齦長言詠歎不已。

有一種說法,說這是東遷之後有人路過曾經的故都,看着曾經繁華的城市、祖宗的宗廟舊址,現在已成了一大片田地,由此產生的懷古悲今之情。這並不是學界主流的看法,備此一說。

《詩經》讀後感7

文|許灼洋。提起詩經,人們總會想起雎鳩關關的聲音,以及君子奏着琴瑟與淑女交好的情形,但詩經能夠流傳千年,其中魅力必然不光只有這些。

詩經作爲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中記載着古代勞動人民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

詩經中的“風”相傳是周天子派史官遊走四處收集民謠後彙集而成的。新聞人在收集新聞的時候,應該像史官一樣,腿腳能奔走。

詩經中的詩是感人的,我認爲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它在紀實,這也給了我一定的啓示,我們的新聞必須要紀實,我們應該搬運事實,不能捏造事實。

在新聞的寫作中,“賦”這一寫作技巧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中描寫的就非常細緻。我們在寫新聞消息的時候也應該像這樣,把事情交代清楚。

《詩經》讀後感8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集。以前叫《詩》,被讀的人奉爲經典,才叫《詩經》,也叫《詩三百》。《詩經》的內容是詩詞,後來成了貴族的教材。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古人對他非常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燒燬過《詩經》,但《詩經》是容易背誦的,所以又得以流傳。

我覺得:詩經是一部好書,是古代小學教材,我想起了我們的教材人教版語文,裏面無論是內容還是插畫都是非常好的。人教版語文裏面有許多好文章,《翠鳥》讓人們保護動物;《路旁的橡樹》讓人們愛護環境;《七色花》讓我們關愛他人,想必,《詩經》裏面肯定會有想人教版語文裏面那樣的好文章。

《詩經》在秦始皇時期被燒燬,但爲什麼又流傳下來呢?一定是因爲它容易記住,二是因爲它的名氣。我們寫文章也要學習《詩經》,寫那樣特別容易記住的文章,只有這樣才容易被別人記住。

《詩經》讀後感9

《詩經》主要講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的詩歌,工三百零五篇。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的唐詩和宋詞也是廣爲流傳。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背誦唐詩三百首了,如今也積累了不少詩集。現在,我還開始接觸一些英文詩歌,讀着讀着,我發現除了內容豐富,讀起來也特別的朗朗上口。不過,讀了這麼多中外有名的詩詞歌賦,我最喜歡的還是李白的《望天門山》。這首詩豪邁的氣勢和豐富的想象力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古詩詞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它博大精深,首首經典,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它,感受傳文化的魅力。

《詩經》讀後感10

讀《詩經》,就好似讀一部古人風情史,像清泉緩緩撫過青石板,清新,自然,沒有一絲雜質。

愛是最長情的告白。《詩經》中的愛情,並不轟轟烈烈,沒有一個“愛”字,卻處處流露着愛——

雎鳩鳥兒關關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無數天的徹夜未眠,心裏只有她的倩影,這是愛而不得的煎熬。

西風乍起,乾熱的風夾雜着絲絲涼意,微紅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搖曳,水光瀲灩,搖不去的是對伊人的愛,更搖不去對理想的追求。

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綬帶飄飄,她心中泛起層層漣漪。約會不遇,失落惆悵。“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愛,纏綿悱惻,穿越歲月,仍引人共鳴。

像是品味陳釀的美酒,細品《詩經》中的愛,歷久,彌新。

《詩經》讀後感11

《詩經》主要講寫了:《詩經》是我國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最早它叫《詩》,後來讀書人又改名爲《詩經》,也叫《詩三首》。

裏面的內容從裏到外,都是能唱出來的古詩文。最後,《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還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透過文章我瞭解了,寫每首詩的人可真的了不起,比如:韓愈寫的《馬說》、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等等,還有一些有許多千古名句的古詩。

我記得,老師讓我們一起仿寫一個美麗的古詩,當時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喊起來。在喊完後我們都垂頭喪氣,悶悶不樂的開始寫起來了。我們都很少有人寫得很好,可是老師對我們和藹可親地說:“你們已經很努力了,你們再努力一點點就會更好了!”

我們聽了這句話,我心裏想:老師這樣對我們,我和同學們也一定要回報老師。

《詩經》讀後感12

《詩經》這個文章主要寫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稱爲《詩》,被漢代的讀書人奉爲經典,才改爲《詩經》,也叫《詩三百》。孔子就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古人們對該書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燬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

我的感悟是:中國的傳統禮儀道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學習,吸取精華部分。在古代,學習《詩經》也成爲小學生的必備課題,呂老師現在要求我們背誦詩詞也是想透過背誦讓我們瞭解古代文化,從中吸取做人做事的道理運用到現實的學習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