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生死場》讀後感

讀後感2.83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死場》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死場》讀後感

《生死場》讀後感1

讀完整本書,尤其是其中呼蘭河傳這一部分時,忽然發現原來是老早就與作家蕭紅見過面的,呼蘭河傳中的幾章選入過我們的課文,至於是哪一年級,不記得了。

首先不得不說不愧是魯迅先生的門徒,蕭紅筆下透着的也是那冷眼觀世界的文風。記得第一章是王阿嫂之死,形容最貼切的一段說,王阿嫂和那些婦女們向麥苗一樣,風一到伏下去了,地主一走,又直起頭聊起來了。王阿嫂總歸是死了,但也只是生死場裏不起眼的一例而已,這樣的死亡司空見慣,蕭紅看似平淡的描述裏似乎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再接着是看風箏,劉成仍是這大生死場裏的一位過客,他死了,卻是爲了革命而死,“我”是在看風箏的路上看到他的,亦如我在牛車上聽聞那趕車人和路人的辛酸,我不是講述者,“我”也和你們一樣,是位看客,也同我們一樣冷漠和後知後覺。

在接着是主篇生死場,這回是一個大的村莊的生死,三戶人不同的辛酸和生死印證了生死場這三個字,孩子一個個生着,大人懷着各自的苦難和不幸死着,誰都不記得誰,誰都那麼渺小,生着有其歡樂和苦難在前方,而死者也不是永久的解脫,他們還在東橋下吶喊哭泣,似乎永久得不到安寧。

“我”有二伯死了,歪脖子磨倌的老婆死了,團圓媳婦也死了,每分每刻都有人死,而“我”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不悲亦不喜,這大的生死場,他帶走了“我”可愛的祖父,可恨的祖母,然而“我”只是看着。

團圓媳婦死的那一段讓我記憶猶新,開頭我還罵着那胡老太太的假仁慈,後來我才發現了莫大的悲,不是那老太太,是所有人,是所有人的麻木和冷漠,是所有人的假仁慈害死了團圓媳婦,我和他們一樣是看客,也是把她按進滾燙熱水的一份子,我沒有阻止,我即有份,團圓媳婦呢,她也有罪,她像是在看別人一樣看自己:“看着吧,一會有人要洗澡了”,團圓媳婦眼睛大大的,笑呵呵的說(摘自原文),這是一個人人不自知的生死場,人們冷漠到連對自己都是那般冷漠,這是封建社會最大的悲。祖父理應是很善良可親的,但他也只是說二月份要讓他們搬走,哪有這樣虐待孩子的;抽貼的理應是個有良知的,但他也只是受了一百吊錢走了,誰來救團圓媳婦呢,連團圓媳婦自己都不想救自己。

打梆子的人還在徹夜的打着梆子,“我”有二伯還在叫嚷着上吊,他是怕死的嗎,不是吧,不是嗎?“我”只是客觀的存在和記錄者,“我”不說對錯,亦如我們一樣嘆着可悲卻也只是嘆着。

《生死場》讀後感2

蕭紅的《生死場》中的鄉村,真實的展現着中國的面貌,與國人的面貌。蕭紅筆下的人物是那麼的真實,金枝,麻面婆,趙三……我們看過了,認爲我們的農民就是那樣,鄉村就是那樣。其實魯迅也會用文字來以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國民性,但蕭紅與魯迅是不同的,蕭紅曾經談到過與魯迅的區別:“魯迅以一個自覺的知識分子從高處去悲憫他的人物,我開始也悲憫我的人物,他們都是自然的奴隸,一切主子的奴隸,但寫來寫去,我的感覺變了,我覺得我不配悲憫他們,恐怕他們倒應悲憫我咧,悲憫只能從上到下,不能從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輩之間,我的人物比我高。這似乎說明魯迅真有高處,而我沒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認爲蕭紅十分真實的寫到鄉村,剖析國民性。蕭紅並沒有將自己的家鄉寫的`有多麼美好與和諧,相反,她寫出了當時鄉村的真實的情況,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一切,這與沈從文是不同的,沈從文的文章展現了一個美麗的純淨的湘西世界,用家鄉的美好來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囂與浮躁,而蕭紅,用文字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東北鄉村。

如《生死場》中的一個片段:“母親以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塊茅草也要超過一個人的價值。”這是很真實的,莊稼是農民的命,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蕭紅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場》中,對生的堅強描寫的淋漓盡致。鄉村農民的生,如胡風所說:“蚊子似的活着,糊糊塗塗地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場》中有句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樣忙着生,忙着死。”生之堅強,中國農民是體現出來了的,爲了中國,爲了祖國,他們奮起反抗。

蕭紅還有一句話;“死人死了,活人計算着怎樣活下去,冬天女人們預備夏季衣裳,男人們計慮着怎樣開始明年的耕種。”

就是這種的生生死死生的堅強,死的掙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內在的,最本質的東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種美,永恆的東西實際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這種生生死死中,滲透着大喜,大悲,大愛,大恨。

蕭紅的作品中你會感受到蕭紅的心在跳動,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張力,人性的光輝。

《生死場》讀後感3

疫情當前,重讀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其中滋味與幼年時讀後有很大不同。

儘管我與女作者生活的時代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蕭紅那奇特的筆鋒描繪展開了一幅落後的,混沌的,殘酷的北方農村畫面給幼年的我以極大地刺激。那些場景似乎離我很遠又似乎很近。那些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們,麻木中有着深深地困惑,痛苦中有着覺醒。讓人看了沉重又有所思考。

蕭紅筆下一再強調的是農人生命價值的無意義與喪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農家無論是顆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母親在風暴中呼喊着孩子,爲的是從他腳上扒下一雙舊棉鞋,因爲那是孩子父親唯一一雙出門穿的鞋,而讓孩子赤着腳走在雪地裏,“鄉村的母親彷彿與孩子是仇敵。”“媽媽們摧殘孩子永久瘋狂着。”

一切都出自“本能”。

蕭紅的生死場不僅是天地,生死場中的女性身體表現了一種生與死的大場域。作爲女性我最關注的是文中女性的命運,所以年輕的金枝,年老的王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

五姑姐姐的難產,金枝的早產,李二嬸的小產。王婆服毒和小金枝被成業摔死,王婆生病。月英,打漁村最美麗的女人,毫無聲息地死掉了。不同年紀的女性共同面對的相同命運。從少女金枝到老婦王婆,漫長的受難圖。年輕時的金枝和成業有着青春狂熱的愛,但也有着面對生活困惑的憤怒,小金枝被成業慘慘摔死。愚昧之下,人性,時刻是魔鬼;流落到城市的金枝更是無根的浮萍,她無路可走。在貧困的荒蕪的鄉村,在夫權的重壓下,在文化的荒漠中她無路可走。王婆年老困頓,但是她有不屈的靈魂,她是文中最富於反抗精神的代表,她是北方女性中最可貴的人物。

我生活的時代已經與文中時代有了千差萬別,但是年幼時的我也曾經看到籠罩在北方農村的落後與愚昧。年幼的我在農村的姥姥家做客時,在大人暗搓搓的閒聊中偷偷聽過好多農村女性的悲慘故事。有被雪天打在雪地裏罰跪致死的農村小媳婦,有在農村鰥寡孤獨的自殺的老人,這些故事成了我最早的女性獨立的啓蒙。

今天,隨着時代的進步,農村的變化很大了,但是女性真正的獨立道路仍然很遠。女性的獨立應該是獨立於物化之外的,精神的徹底的自由。這是女性的生死場。

《生死場》讀後感4

《生死場》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鄉村的生活。

《生死場》是一部浸透着“悲涼”的小說,這種悲涼來自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現實的災難性和艱鉅性,更來自於人們對現實的沉重的心裏反應。在黃土地裏,貧苦無靠的農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着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連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着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着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裏祕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祕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祕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

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孃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着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着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決心。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用生命貼近現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展示人生的荒涼感。

《生死場》用了散文化的結構章法,書中寫了季節的更換,年代的輪迴,但時間的自然流轉卻沒有提供爲情節發展所需的因果關係,因而,那裏的生活只是一個個各自相對獨立的場景之間的空間組合。第一章“麥場”主要寫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寫金枝與成業的戀愛,第三章“荒山”寫月英的死和“鐮刀會”。整個小說沒有組織完整的故事情節,它採用的是一種散點空間單元,並透過時間轉換的節奏把其連綴了起來。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是中國散文美學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魯迅和胡風分別爲《生死場》的第一版寫了序言和後記。

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

我們才能夠真切地看見了被搶去的土地上的被討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動更緊地和他們擁合。——胡風

《生死場》讀後感5

無意間翻開《生死場》這篇,目光象徵性地掃過兩行。不知不覺中,《生死場》這篇已經深深震撼了我。胸膛中漸漸蔓延出一種奇怪的情緒:傷感、震驚,但更多的,是感動。

文中那位名爲阿牙的女孩,被菲尼克斯公墓僱傭。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站在一座新墓旁的跛腳老人,手裏拿着一幅畫,畫上有一幅漂亮的白紗裙,畫的背後,寫着一行極其簡單的話:我想念你,女兒。她告訴阿牙:她恨自己的女兒去做抽脂手術,也正是這樣,她死在了手術臺上;老人說,女兒安妮身穿的那條白裙,是她不眠不休地親手趕製的,那是她一直以來都希望得到的。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也像這位老人一樣的愛我,只要是我想要的,她都儘量滿足我。母親是多麼愛我 ,我悔恨現在才清楚地意識到。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爲了我,而我,卻很少爲母親着想。常言道,父愛如山,而母愛就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母愛,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情,而母親,是這世上最偉大的人。

好一個生死場,好一塊是非之地。這篇看似不合實際,卻依然能夠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人如果到死都不明白,哪些人在愛自己,哪些人又在恨自己,自己又做錯了什麼,這樣的靈魂,絕不會再被人憐憫。“乾淨的、承載着美好希望的靈魂,自然不會輕如草芥。只有那些犯了過錯,又一直沒有意識到的靈魂,才上不了極樂世界。”弗蘭克看似不經意間說出的這句話,卻能讓人回味無窮。安妮就是這樣,一直不明白媽媽的用心良苦,纔會過不了零號巴士的秤,上不了極樂世界。傻安妮,你醜了,你媽媽愛你;你胖了,你媽媽愛你;你老了,你媽媽依舊愛你呀!何必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母親,是這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最默默無聞、最不求回報的人;母愛,是這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最默默無聞、最不求回報的親情!我們要怎樣才能報答母親對我們這偉大的愛呢?正如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樣,連古人都知道,母愛是無價的,更何況我們呢?

讓我們敬,這偉大的母親,這偉大的母愛!

標籤:生死場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