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通用5篇)

讀後感2.5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通用5篇)

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1

暑假,閱讀了凌志軍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全書分別以“起跑線”、“相信你自己最聰明”、“我到底要什麼”、“爸爸和媽媽”、“大腦的成長”、“學習是一種態度”、“情商時代”和“大師在哪裏”爲主題,展開闡述。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本書,講述了30多名微軟小子成長過程,在他們的成長曆程中,作者努力探尋30個“微軟小子”成功背後的成長規律。他們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他們並不一定擁有比常人更智慧的大腦,但他們都是經過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直至成功。

書中打動我的細節有:美國許多學校的牆上都貼着大方、友善、誠實、自重、合作、自控、責任、同情心、堅韌等鮮豔的字型。教室的牆壁上沒有成績單,有的是一張張笑臉相片,下面寫着類似“傑克今天用兩種方法解決了問題”的語言。這些細節都是愛的流露,更是對成長的關注。

在微軟小子的故事中,作爲老師的我反思我能爲孩子們的成長做些什麼呢?首先,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讓孩子們學生學會關愛、尊重、寬容、廉恥。其次,我們要端正觀念,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眼中有“人”,真正關注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心靈感受,遵循孩子們的個性和成長規律,因勢利導。讓孩子學會關注自己。最後,我們落實在自己的教育行爲上,我們應該果斷地指出是非,熱情地讚揚他們的優點,真情地鼓勵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幫助孩子們認識自己,科學地指導改進的方法。我相信,如果我們對孩子給予了科學的、人性的、全面的培養教育,就不愁哪個孩子不能成功!作爲父母師長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們追求知識的興趣,孩子天然存在差異,但相同的是都喜歡父母師長用正面的方法來鼓勵他們的進步,而不是用負面的方法來嘲笑他們的過失。用我們的耐心和愛心陪伴他們的成長。

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2

我很喜歡凌志軍先生的著作《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作者凌志軍是人民日報社進階編輯,資深記者,當今中國時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學生E,既有很高的情商(EQ),能快樂、享受學習(Enjoy),並做到傑出(Excellence)。全書以“起跑線”、“相信你自己最聰明”、“我到底要什麼”、“爸爸和媽媽”、“大腦的成長”、“學習是一種態度”、“情商時代”和“大師在哪裏”爲主題,鋪陳展開,一一闡述。

每一次我看完這本書,都有一股強烈的震顫在心中迴盪,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成長”是一個關乎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話題。每個學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該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儘快成材,每個老師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學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績。《成長》這本書記錄了微軟亞洲研究所30餘位研究員的成長故事,談的正是這批被稱爲“微軟小子”的中國人成長的過程。書中描繪了一篇篇引人入勝、意味深長的小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有歡笑也有悲傷,有激情也有悵惘,有的讓人拍案叫絕,有的讓人熱淚盈眶。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一大批聰明、主動的學生不斷超越自己,挑戰極限,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師長用勞動和心血爲學生的成長之路默默付出……

《成長》像一本故事集,《成長》更像一部奏鳴曲,《成長》是每個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靈驛站。每次看這部《成長》,我都心潮澎湃。翻開《成長》,在開篇有這樣一句話:“所有天才都是可以教育出來的。”在從事教育事業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裏,我希望透過授課、與學生交流等方式來分享和分擔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生存感受,並且儘可能地提供一些我的經驗讓他們選擇參考。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爲像這些“微軟小子”在關鍵的時候遇到的優秀的、讓人難以忘懷的老師一樣,讓我的學生懂得如何在現實中放飛自己的理想,進而明白成長的意義。讓他們知道:“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從一份責任感出發,我在從事教育事業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充實和滿足,也有一種莫大的幸福感將我圍繞。這種幸福感,來源於學生們給予我的信任,也來源於他們不斷成長所帶給我的鼓勵,更來源於我深深感到我生命的價值。投入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帶給我無比的'振奮,每一刻都讓我留下了深沉的回憶。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從事教育事業的過程中,我感到的不只是責任,我在工作中的收穫也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凌志軍先生把《成長》一書結論歸納爲“我們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那就改變對教育的看法”而我時常會問自己:“在國家大的教育背景下,我如何透過教育端正學生對教育的看法?怎麼能把E學生的精髓傳授給我的學生?”。在過去的工作中,我有幸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的成長和成功。然而成功是一個目標,成長則是達到目標的道路,是成功必經的過程,在青年學生的成長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注意,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讀完這本書,使我更加明白了優秀的、讓人難以忘懷的老師在這些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成長》一書對我一直以來從事的教育事業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學生的成長是一個艱苦而快樂的過程,教育的力量在與引導,在於矯正,在於關愛。我相信,在優秀的老師幫助和指導下,他們成功的概率將會大大增加。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將時刻帶着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去幫助青年學生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3

微軟中國研究院裏有一批年輕而又極其優秀人才,比爾蓋茨曾這樣對他們進行概括“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面的專家”,比爾蓋茨也習慣把強烈讚揚的詞彙用在他們身上“絕妙”“完美無瑕”“傑出的人才”。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就是講述了這批優秀人才形形色色的成長故事,他們外表看來平凡普通,成長過程也很平常,他們的“絕妙”與“完美無瑕”來自於他們自身的不懈努力,來自於學校與老師恰當的教育,當然也離不開他們的家庭教育,他們每個人也都飽受挫折,但是他們站起來了,使自己更堅強,更“聰明”。

他們的成長與優越的家庭背景沒有任何正比的關係,事實正相反,與貧寒之家聯繫密切。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有一定的道理。他們那一羣人,並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但他們卻成功了。在他們很平常的成長故事裏,我們發現一些與衆不同的東西,這些與衆不同的東西透射出一種共性的東西,形成一種教育理念,在此我個人大膽的作了下總結,如下:

1、孩子超越常人的表現是緣於後天的教育,而非天賦;

2、教育是培養孩子自信的過程,自信是建立在對自身價值的深刻理解上,而不是建立在成功上,因爲沒有人永遠成功而不失敗,真正自信的人並不在意某些“公認標準”,他們更在意自己內心的感覺;

3、每一個人都是在真正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纔能有發自內心的渴望和熱愛,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潛力,這個環節至關重要;

4、家庭教育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興趣,溝通理解,信任,這點尤其重要;

5、大腦的成長與知識的積累不是一回事,優秀的學生應該擁有廣泛的興趣,全方位訓練自己的大腦;

6、學習是一種態度,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卻能導致巨大的差別;

7、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8、老師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非師道尊嚴和一本正經,而是溫暖如春和循循善誘;非知識淵博,而是洞察力和遠見;非教給學生如何應付考試,而是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和做事。

上述教育理念,作爲一名教師和孩子的家長,我是很受啓發。

作者凌志軍先生將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比喻成一座大廈,裏面容納了億萬學生,每一個學生在這裏都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大廈並非我們經常見到的那種形狀,是一個金字塔,塔有五級,學生則有五種類型,分別對應金字塔的五個層次:

A、厭學型:不快樂、厭煩、心理上的強烈反感和牴觸,恨不得把課本摔到老師臉上去;

B、被動型:消極、被動、麻木,在父母老師的督促和環境的壓力下取得進步;

C、機械型:全身心投入刻苦用功,按部就班的朝着一流的方向努力;

D、進取型:自信、主動、積極、樂觀,把必須作的事情做的最好,持續性的保持着一流的成績;

E、自主型:擁有上一級學生的特徵,此外還有:自主、自由、堅韌、快樂,有個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學習而又不是完成學習,不以分數衡量成敗,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獨立的意志,有強烈的興趣,有一個執著追求的目標。

作者當然是非常喜歡E的學生,我相信每一名教師和家長都喜歡,其實每個學生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個老師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學生取得喜人的成績。但是,作爲一名教師,每天面對的是各種資質的學生,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成績是評價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所以不管是誰都會過多的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個性的培養相對就少一些。這樣就導致那些成績落後的孩子漸漸地失去自信,失去一段學習其他事物的寶貴時間。

針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凌志軍先生在這本書中就介紹過這樣一個人物:他家境貧寒,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時他栽了跟頭,語文考了不及格,總分也很糟糕,連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險,可他不在乎人們對成功的定論,在成長中學習,一路摸滾打爬,成了令人羨慕的世界級科學家,他就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講臺感慨萬千,他也曾經做過碌碌終生的思想準備,但成績僅僅是一組蒼白的數字,他隨着成長的步伐不斷向新的高度挑戰,相繼獲得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哲學碩士學位,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他回顧成長的道路問心無愧,他說他沒有達到事業的巔峯,但是他沒有愧對成長,這就是成功。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能說每個學生都喜歡學習課本中的知識嗎?答案肯定是——不能。因爲有些孩子喜歡音樂;有些孩子喜歡體育;有些則喜歡科學;有些喜歡動手操作等等。如果能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巧妙地根據學生的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那麼就能使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樹立自信。就像書中提到的,在微軟公司裏,研究人員的成功可能是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測試人員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隱蔽的"臭蟲",支援人員的成功可能是幫助客戶及時解決了問題。這些不同類型、不同資質的人才都能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凌志軍先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他教會了我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如何去教育學生。教師應該相信每個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不能忽略課堂與日常言行中的細節,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鼓勵孩子去不斷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們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這將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其實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教給他們課本以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課本以外的東西,那便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去做一個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教會他們如何學習,教會他們朝哪個方向走去。

一寸光陰,一寸金,只有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完成好每一天的教學任務,纔會有實在的收穫,才能不愧對教師這一職業,纔不至於讓孩子虛度光陰。

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4

一、做一個自信的人很重要

書裏提到自信非常重要,我覺得也是這樣,不過我想自信可以轉換成另外一個詞,就是用愛來做事(一個人不相信自己,那就是因爲他對自己不夠滿意,更深層次的就說明他不愛自己。其次,愛和自信的本質都是正面能量)。那些微軟小子他們做事的動機是“愛”,所以他們能把事給做好,他們覺得自己一定能行,結果吸引力法則,他們就真的能行。

而我是什麼都怕,看我表面上很開朗,但是心裏很怕,比如:連帶行禮也怕,帶操的時候數節拍也怕。根本原因就是我不自信。那以後在做什麼事之前就給自己一個暗示,說我可以做到的,其實也沒那麼可怕。這樣就能給自己傳遞正面能量。

二、做自己,不要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想法

在成長的過程中,微軟小子們都不管別人是如何看自己,可能自己做出一些別人認爲的蠢事,但是他們還是有自己的原則。這表明他們是在做自己,自己認爲對的就要去做。

我覺得我並沒有做自己,爸爸媽媽老師覺得什麼重要我按照他們說的去做,並沒有自己的想法。那現在就要想清楚我到底要什麼。想清楚之後,要爲了自己的成長去做,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三、學會獨立

“你不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獨自去尋找奶奶家”——獨立。我這一點做得不太好的體現在與,在我一個人的時候,不會控制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不高,認爲沒有人知道,就可以偷一下懶。這說明我現在還需要別人的要求和提醒,不夠獨立。

爲了讓自己學會獨立,首先不要害怕,越怕做得越不好。其次,學會思考,先把計劃想好再開始實行。最後,對自己要求嚴格,這樣就能避免出現偷懶和放棄的現象。

四、不要羨慕別人,因爲每個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

“無論你出生在寒舍還是豪門,起點都是一樣的”“不要羨慕別人家的‘超常兒童’,你不比他少什麼”“即使你發育不良,也能跑得很遠”——所有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而我總是覺得那些晚來的新生都比我厲害,是因爲他們天生就比較好,但事實是因爲自己不努力。以後不要總羨慕別人,不要以自己的缺陷來障礙自己,給自己一些信心,透過自己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五、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只是一個結果,而成長是一個過程。所有事都重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而結果是不可把握的,能把握的就是現在做事和學習的機會,在學習做事中獲得“成長”。只要過程中儘自己的努力,結果就不重要了。

我怕結果,所以我失去了很多做事學習的機會,結果成長的就很慢。不要再去想無法預知的結果,要珍惜和創造做事和學習的機會,還要抱着享受學習、而不是完成學習的心態,堅持做到最好,這樣就能獲得成長。

看完《窮人缺什麼》和《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兩本書後,我發現這兩本書是有關聯的,窮人都很想追求成功,但是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這就是一條思維線。

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有感5

教育,是個永恆的話題。當下時值高考剛過,頃刻之間此題更是風靡每個角落,無論茶餘還是飯後,大街還是小巷,城市還是農村,男女老少都將此題搬到了桌上。近日閒來無事,翻閱了凌志軍先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感慨良多,感觸頗深!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之下,中國的教育便千篇一律的盯上了分數,而孩子自然而然便成爲一個個由學校和家長一起打造的精美零配件,同時都寄希望於這些零配件予以走向成功。孩子們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樂的同時,倍受煎熬。於是乎,青少年兒童輕生的、離家出走的、仇視父母師長的等等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都浮出了水面。於是乎,兒童心裏專家多起來了,學校心裏診室增設了,醫院呼籲必須給孩子解壓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羅列了一個個普通孩子憑藉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成爲世界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的成功案例,以此來說明在人們眼中的神童只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孩子,他們許多都出生在貧寒的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與我們大多數孩子一樣擁有着正直樸實的父母的愛。同中求異,他們擁有極高的情商,他們的童年都很自由、快樂,他們都有自己最大的興趣和愛好,他們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而不是父母想要什麼。

在此,又回到我們的教育話題,我們一起來看看2000後的孩子,他們在做什麼呢?

早在媽媽肚子裏時,他們必須完成每日的胎教;幼兒園裏,父母們爭先恐後,上午音樂、下午舞蹈、週六鋼琴、週日英語,孩子們每天像趕集一樣,而家長則不遺餘力。小學了,書包基本不用背,得用兩個輪子在地上滾着走,瘦小的雙肩無力承愛沉重的書本負荷。八、九十年代裏那些個美好的童年已被老師和家長們剝削得所剩無幾。放眼一看少年宮,培訓社,雙休日、寒暑假必定成爲最熱鬧的一隅。

“我的童年有一個夢想,能像白天鵝般舞動在臺上,我想讓我的孩子完成我未能實現的夢想……”

“我家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完整的唱好些歌,我想讓她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同樣的三歲,張家的孩子能背唐詩三百首裏好些詩了,我家孩子也要趕緊學了……”

從此,孩子們再也沒有了自由!爲着這些父母們的夢想,父母們的喜好,他們得不到尊重,更不能向權威吶喊:我想要!我決定!我喜歡!

自古代起,科考成爲我們所謂的國粹後,分數,也便決定了每位孩子的命運。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廣州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因考試考了98分,極度鬱悶,家長也稱壓力大,我不禁爲孩子抱屈。分數,當然能代表一孩子在書本上的學習成績,我想問,綜合素質呢?思想品德呢?孩子的情商如何呢?統統都沒有,唯有分數高,便能博得父母、老師的莞爾一笑。

凌志軍先生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跨過了未必萬事大吉,未過的並不代表着失敗。”就拿現在的高考來說,每年六月份,整個中國就像應對一場早已備好了的仗,這場仗的參與者不僅僅是高考生,更多的是父母,老師,同時也包括國家的一些行政職能部門。家長們更是摩拳擦掌,陪考到最後一科。所以有社會評論家們說:高考,不知道是高倒了孩子還是考倒了父母!

凌志軍先生說:“並沒有發現考試分數第一名的孩子與日後的成纔有必然的聯繫”。可是在我們父母和老師的心中,排隊文化與狀元崇拜是幾乎每個家庭樂於談及的一件事,甚至有些家長總會這樣要求孩子,如果考不到第一名,你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學習已經讓很多孩子都覺得,我不是爲自己學,我是爲了我的父母和老師而學。

我們強烈呼籲教育的多元化,按部就班的過坎制度讓孩子苦惱,讓他們不堪重負。在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千篇一律,在一條流水線上教育出來的孩子,被習題、試卷、分數、名次緊緊的包圍得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想,也便丟失了特性。

多年前,80年代的我們這批人,在經過家長和老師嚴歷的教導後,有部分便在高考這個坎上成功的跳進了大學校門。回頭發現,大學不是我們所想的伊甸園,想學的東西沒有學到,於是惶惶不可終日,消磨了4年寶貴的青春,也耗費了父母含辛茹苦攢了大半輩子的積蓄。現在想想,用四年讀大學的時間來學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東西,或許比現在更有用處!這就是我們一成不變的教育所留下的諸多遺憾。

一個八歲的男孩,在他四歲的時候,父母便發現其模仿能力很強,對音樂節奏挺有感覺,並能跟着電視上有些音樂起舞,其母說:“讓這孩子學舞蹈吧”。其父說:“男孩子,學啥舞蹈,這是女孩子做的事,要學就學藍球,游泳”!孩子本人挺喜歡跳舞的,有時隨便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我們都覺得嫺熟至極。後來,這孩子被少年宮的舞蹈老師相中,並表示可以破例收一名男孩,然而,父親的話已根深蒂固深入他心,再感興趣也還是放棄了。

我們不能改變教育,但我們可以改變對教育的態度!我只想告訴全天下的父母:每位孩子都是神童,都是天才,但是需要每位家長作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強求。讓我們的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在自由中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歷練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