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國志讀後感(通用7篇)

讀後感7.28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國志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志讀後感(通用7篇)

三國志讀後感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近日都在讀三國,看的有點不知所措。記得小時候也讀過,但當時怎麼會知道里面的意思,只不過知道里面的一些典故,還有象古代書生一樣的尋章摘句,以求能在寫作文的時候賣弄一下,讓我的老師同學們誇耀自己一番,得到一點欽佩之情。如今,許多年過去了,本來不喜歡看戰爭故事的我,突然由於易中天老師和央視的輪番轟炸,我突然來了興趣,重新捧起讀起來。

看書的過程也是一個釋疑和解惑的過程,本來我對諸葛亮充滿了偏見,聽信了一句話,諸葛一生謹慎;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諸葛軍師,他是一個非常有創造性的人,創造了很多軍事上的奇蹟,如八卦圖,木牛流馬,還有很多深謀遠慮的軍事戰略,這些對於奉行仁義只會示弱的劉備來說,是諸葛亮讓他能夠三足鼎立而居起一,爲什麼這樣說,大家只要看看他爲了關羽之死,就要大起傾國之兵而伐吳,爲一己之私而廢國家大義,不聽任何人的意見,更不用說總結經驗制定戰略,終被陸遜不費吹灰之力而置於死地。由此就可以看出劉備在軍事上與政治上較曹操差的太遠,所以他的勝利可以說大部分是有了諸葛亮。

讀三國,同時也看到了性格決定了命運,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一介草民,張飛真是厲害,有勇有謀,但是他有缺點,而且是致命的缺點,就是視手下如糞土不如,最終他被自己的手下輕割頭顱。關羽也是厲害,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無人能及,最終因爲輕敵而敗在陸遜之手。由此可見,一個木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於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只有瞭解自己纔可以去了解別人。

爲什麼諸葛亮可以戰到最後,我想他的謹慎幫助了他,如果打不贏,何苦拿着腦袋去拼?試問曹操出征幾次又勝過幾回?但是他過的比誰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認爲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稱帝而他自己不幹而已!想到現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見,但也是幾番成敗!想當年說過"摸着石頭過河"是讓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是接踵不斷,暴富後面帶來的問題是什麼,貧困帶來的又是什麼,人們現在不相信政府,安居樂業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着迷霧,都感覺不到自己的未來,時刻怕下一個衝擊的是自己,所以現在房地產大盛其道,無予爭鋒!

其實,現在的人們根本沒必要去做無畏的煩惱,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沒必要爲現前的煩惱遮住了雙眼,人的一生,成敗只是一瞬,獲得一個好心情,有一個健康美滿的人生也許就是上天賜予的快意。

三國志讀後感2

《三國志·魏武本紀》對曹操的事蹟的記載,使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當然,人人都有缺點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覺《三國演義》把這些擴大化了。

最後,陳壽也對曹操進行了很公正,客觀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緊接着,我想說說荀彧。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看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許很多人說荀彧沒出過什麼奇謀,妙計。但是,我只能說,《三國演義》誇大了妙計,奇謀的作用。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鬥的勝負,他謀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個天下爲曹操出謀劃策。

他是個偉大的戰略家。多次糾正曹操的錯誤的戰略決策。簡單的說,荀彧就是爲曹操研究,把誰誰誰放在哪個州,對付誰誰誰。我軍應該先進攻誰,先跟誰停戰議和,先得那一塊地方,然後再怎麼怎麼樣。這是制定大的戰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這是我的理解。

再來說說蜀國劉備。

陳壽的評價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是個大英雄,有漢高祖劉邦的風範,與曹操相比,劉備的機權幹略,略顯不足。所以創下的基業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稱爲一代雄主。

這個評價比較中肯。劉備根本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昏庸無能,心慈手軟,愛哭鼻子的人。他是個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負,也有自己的能力。並且,具備了成爲曹操最大對手的資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蘇東坡這首千古絕唱描寫了一個真實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謀略,膽識,胸襟,抱負,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負。對他的遠見卓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話:“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大致是要周瑜率軍搶先佔領西川,吞併漢中張魯,然後回師襄陽與孫權北拒曹操,二分天下,並且可以圖謀北伐,一統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計無人主持啊。

三國真實個羣英薈萃,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亂世之中,英雄輩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詞寫得好:“湮沒了荒城古道,遠去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當生前事,何計生後評。”

三國志讀後感3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鉅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羣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徵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後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徵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於赤壁。此後三國鼎立,互相爭鬥,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爲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爲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爲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僞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後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麼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着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着百姓作戰,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爲什麼?是爲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爲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小學生。

風雲變幻,刀光劍影的三國時代,文爭武鬥,英傑輩出。三國鼎立,終歸於晉,激烈動盪之後,那一幅幅蕩人心絃的畫面凝固遠去,成爲歷史的瞬間。這個時代,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中短暫的一瞬,卻又是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國志中你可以體會到戰馬奔騰與士兵奮戰之聲。感受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壯懷激烈,你還可以聆聽到劉關張他們桃園三結義的誓言。

人們憧憬的那段風起雲涌的歷史,渴望瞭解那些血濺山河的英傑們,而人們也應知道,三國時代不單單是一個亂世英雄的舞臺,豪傑角逐也並不是這段歷史的全貌。當你想探尋三國曆史真面目的時候,三國志無疑是你最好的選擇。

三國第一英雄曹操。《三國演義》把曹操寫的那麼奸,我實在爲他不平。在中學時期,我學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負深深打動。《觀滄海》,《龜雖壽》這兩篇千古絕唱,我就感覺到,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要給結束分裂戰爭,給黎明百姓帶來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國志讀後感4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是歷朝歷代之必然之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載風雲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歌詞寫的是就是三國環節的事情。

東漢末年,皇上連續昏庸無道。造成天地羣英並起,割據天地。

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它是來源於蜀、魏、晉以外中立方米人員對諸葛亮的客觀性點評!三國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諸葛亮年輕人時耕讀於荊州市武漢市郊,地域上稱其臥龍山、伏龍。受劉備邀約出仕,隨劉備進軍四方,創建蜀漢政權,官封丞相。其爲蜀國立已過赫赫戰功,大公無私,鞠躬盡瘁。三國劉備則在三國諸葛亮的輔助下,由原來的拙於用兵之道,每戰則敗,奔亡不暇變成之所向披靡。乃爲爲一大賢臣,受三國劉備白帝城託孤,致死以統一中華民族還於舊都以民爲本,卻壯志未酬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光,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地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人物淚滿襟。

後《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是你一生真實的真實寫照,《出師表》幾篇好似陸游讚揚道:出師一表真實姓名世,千載誰堪上下間。你的忠貞不屈,你的一點智慧,歷史更爲你寫出了光輝的一筆!

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一代梟雄,卻被三國演義欺詐變成一個小人,其實要不然。但我卻覺得他不但並不是一個小人反倒應該是真英雄,真豪傑。實際上在爲一個頗有做爲的帝皇,曾說我心與曹操是互通的。三國曹操他在華北地區實行囤田對農牧業修補起了十分大的作用;三國曹操唯纔是用,國防安全上發展戰略戰略定位靈活變幻無常(老話一說三國曹操,曹操就到也是用以敘述三國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三國曹操在文學方面亦大有可爲,善於以詩詞描繪政治軍事理性化和理想化,雄心壯志,詩裏鋪滿不斷進取的精神。一代梟雄,縱風景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之隕,也是萬般無奈。可是他對歷史時間的奉獻的確不可忽視的。

多少人曾罵你奸雄,漢賊,我覺得,你告一段落中國北方近三十年的軍閥割據,使中國北方普通百姓得以平穩,歷史讓你寫出了光輝的一筆!

三國君王劉備,孫權,曹丕,哪一位獲得了天地?尤如海市蜃樓,富貴榮華稍縱即逝,功名,名與利,支配權,好似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國,風光一時,名垂千古。

三國志讀後感5

相信大家對赤壁之戰都不怎麼陌生,它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一場戰役,同時也給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講述的是曹操想帶領十五萬大軍搶奪東吳江南的地方。龐統的連環計成功後,周瑜決定用火攻來對付曹操,先讓黃蓋寫信詐降,讓曹操毫無防備。曹操不知有詐,黃蓋的船藉着東風飛快地衝進曹軍的水寨。赤壁之戰是靠了團體的智慧戰勝了曹操。因爲先是龐統出了連環計,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諸葛亮前來借東風,最後是黃蓋寫詐降書來攻打曹操。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一直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從促進孫劉聯盟,還是火燒赤壁。整場戰役,好像都是按照諸葛亮的計劃,步步爲營,把曹操趕回老家。

那事實真的是這樣麼,我在此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孫權爲什麼要與劉備聯盟?二是孫劉聯盟是諸葛亮搓合的嗎?如果不是,又會是誰?他又將如何搓合孫劉聯盟?但孫劉聯盟最終還是成了,那是誰解開了孫權此時面臨的困境呢?

透過上述一個問題,我們不難看出,搓合孫齊聯盟不是諸葛亮。爲什麼呢?因爲孫權不可能因爲諸葛亮的一面之詞,就與劉備聯盟。所以搓和孫劉聯盟的人應該是魯肅。因爲魯肅曾經也爲孫權規劃過藍圖霸業,其中就有說到讓劉備強大,令其與曹操爭霸,孫權再坐收魚翁之利。但現在孫權卻猶豫了,如果不和劉備聯盟,魯肅的計劃就泡湯了,所以魯肅很着急。而孫權又爲什麼猶豫,因爲他在算賬,全盤考慮攻打曹的好處與壞處,考慮聯盟的好處與壞處。而兩軍陣前那容得你猶豫,所以魯肅就來勸孫權:“張昭等人主張投降,是求自保,可主公您不一樣。”之後魯肅把賬給孫權一一算清,孫權才接受了與劉備聯盟。

透過對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搓合孫劉聯軍的第一功臣,因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在日常生活中團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團體可以互相幫助,把缺點彌補,當然還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難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動腦筋,想出化解困難的好辦法。考卷上有一道難題,我們不能空着不做,得透過腦子的思考來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們也需要勇氣,如果沒有勇氣的話,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麼抓住他,可你們沒有勇氣不敢與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赤壁之戰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生活中既要有勇氣,又要有智慧。智勇雙全,方得天下。

三國志讀後感6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爲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爲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

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志讀後感7

《三國志》中對老將黃忠的死只有寥寥數語:明年卒,追諡剛侯。

所以,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黃老將軍死前的遺言,我們不知道他是厭倦了亂世沙場還是惋惜自己不能繼續在沙場征戰,回顧一生,不知他是否還有什麼遺憾。

關於黃忠,史書的記載並不多,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回顧。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曾在劉表手下做中郎將。曹操攻克荊州後,在長沙太守韓玄處任職。劉備佔領荊州四郡後黃忠投靠劉備,隨劉備入蜀。

黃忠對於蜀漢政權,有兩大功績。

一是在收川戰役中率軍自葭萌關入成都,衝鋒陷陣,勇冠三軍。劉備攻下益州後,拜黃忠爲討虜將軍。

二是在漢中定軍山戰役中擊敗並殺死夏侯淵,立下大功,遷爲徵西將軍。劉備爲漢中王后,拜黃忠爲後將軍,賜爵關內侯,與關羽同列。

諸葛亮讚譽黃忠: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黃忠去世。有子黃敘,英年早逝,無後。

這裏可以說一下,黃忠與關羽不合在歷史上確有此事,一大原因就是關羽太高傲,劉備想拜黃忠爲後將軍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而今便令(關、黃)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也就是說,黃忠的功勞,馬超、張飛親眼所見,所以封黃忠爲後將軍,他們不會有意見。可是關羽在荊州,聽到自己與黃忠同列,一定會不高興。

事實也正如諸葛亮預料的那樣,當關羽得知自己與黃忠同列後,生氣地說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於是關羽不願意接受劉備的封賜,還是費詩一番勸解,關羽才最終接受。

以上,便是黃忠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