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四世同堂》有感

讀後感1.6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四世同堂》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四世同堂》有感1

前幾天,我閱讀了《四世同堂》這本老舍的書。這本書講了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統治下北平城內的亡國奴的生活,讀完了這本書,我感到心中十分澎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八年日本統治的北平城內的小羊圈衚衕這個地方鄰里之間發生的事情。但這本書不僅寫了這些事,還在這些事中濃縮了整個北平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的狀況,寫出了老舍對於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華北的罪行的痛恨,以及對在北平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讚揚,表達了老舍的愛國的情感,透過《四世同堂》中大量的人物刻畫將北平的這個地方寫的活了起來。

《四世同堂》中有兩個對比最鮮明的人物:錢默吟和冠曉荷。前者是有骨氣的一位老人,而後者是一個只想生官發財的小人、漢奸、走狗,錢默吟原本是一個每日作詩賞花的清閒的老人,冠曉荷是一個在衚衕中最受人討厭的人,當日本侵略者到來時,他們因爲不同的選擇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錢先生由於被誣害入了獄,在獄中受盡了苦難,但在獄中,他漸漸明白了國家安定的重要性。在他出了監獄之後,他在一座寺內當了一個聯絡的祕密的通信員,在一段時間後,他再次被捕入了獄,但很快,日軍投降,錢先生被放出,成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反觀冠曉荷,他在日軍來到初期就如蒼蠅一般活動了起來,爲做上官他不惜一切代價,最終下場則是被他所熱愛的日軍活埋進了土裏,妻子大赤包在當上所長後也死在獄中,他與錢先生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四世同堂》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鮮活的北平,從中我們可以感到老舍的愛國情懷,它教了我們愛國的道理,教給了我們有國爲纔有家的道理。

讀《四世同堂》有感2

她,一個文文弱弱的女子;她,戲份不重,卻扮演着孫媳、兒媳、妻子、嫂子、母親、管家這麼多的角色;她,一個最忍辱負重卻又隱忍不發的機敏女人;她,一直堅強地支撐着整個家,她的生命和這個家裏的掛鐘一起擺動着……她,就是韻梅,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中,微不足道但卻不可替代。

上有老,下有小,用這句話形容韻梅的處境再準確不過了。在那個戰火紛飛、人人都提心吊膽的日子裏,上要順承老人的心意,下要照顧、教育子女,還要給丈夫築建一個溫暖的港灣,盡己所能讓全家人過得更好一些,這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啊!而韻梅,這個長着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的弱女子做到了。她無時無刻不在爲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操勞着、奉獻着:照顧生病的老人、安慰失意的丈夫,還要護着孩子不受欺負,更要讓全家人都吃飽飯、吃好飯……她不辭辛苦地付出着,爲了她愛的這家人,從無怨言!即使面對丈夫的無端冷淡,即使小叔子是那樣粗暴無恥,即使天上還掛滿星星的時候就去排隊領糧,即使巡警的鞭子在臉上抽出一道道深深的血痕……但爲了這個家的和睦,她無怨!爲了這個家的幸福,她無悔!哪怕有再多的即使,她還是堅強地屹立在那兒,在國難家患中撐起了一片天空。真不知道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如果少了她,該怎樣繼續運轉下去。

其實,韻梅的默默操勞、默默奉獻,她溫柔的心、偉大的愛,她無私無畏的精神、永不服輸的心靈……正是那個特殊時代中國一個普通婦女的縮影:當北平淪陷、抗日戰爭爆發,她們走出家庭,心裏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國家;雖然不能像男人一樣親臨戰地,但她們平凡生活中的勇敢和堅強,是對國家、家人和親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援。

我又看到了默默走在夜色中的她,文弱但卻堅強……

讀《四世同堂》有感3

最近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深深被作者的表達技巧和文字魅力折服。思緒飄蕩,彷彿穿越了時代的長廊,回到了那個年代,書中躍然紙上的人物似乎已出現在眼前,我看見了主人公……

起風了。

瑞宣推開門,落葉飄滿了整個街道,地上也積了一層,快要遮住了馬路原來的顏色。風還沒有停歇的意思,一個勁兒扯着那棵大槐樹,似乎想要將枯葉吹個乾淨。

瑞宣猛地打了個顫,想把木門關上,一眼看見門上斑駁的印記,想起那對丟了的門環,不知做成了什麼,也許早已成了槍炮子彈,撕裂了同胞的身體。如今的勝利,正如他當初堅信的那樣,這終究摧不毀這個民族的靈魂,哪怕有藍東陽、冠曉荷這樣的人。

他想起了錢默吟。自日本人來了後,巷子裏的人,數錢先生首當其衝,遭遇了冠曉荷的無妄之災,可在國家淪陷,民族危難之際,誰又能倖免,正如那句古話:傾巢之下焉有完卵。縱如藍東陽之流也只能靠賤賣人格苟活,他們洋洋得意,自以爲可以高人一等,卻失去了更可貴的靈魂。哦!不!他們沒有靈魂,他們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過程中附帶出來的殘渣,這些殘渣以前有,現在有,但他們絕不會成爲主流,他們的猖狂是短暫的,蓋不住錢先生們的耀眼光芒。錢先生是一個英雄,戰士們在前線衝殺,錢先生以筆爲戎,隱藏在敵人身後,就像埋在碳灰下的火焰,讓這寒冬裏不只有寒冷,還有溫暖和希望。他爲錢先生這樣的好友而感到自豪。

想到前線的戰士,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弟弟,瑞全。他感到一絲驕傲,祁家在這非人的時代終歸出了一個血性男兒。此時,他不屑於去想另外一個弟弟瑞豐,對於那個弟弟,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悲哀馬上便被瑞全的勇敢和剛毅佔據。每當想到瑞全,眼前總浮現出他走路的樣子,堅定的步伐,筆挺的身軀,兩隻手有力地擺動着,帶動他曬得有點黝黑的身體向前走,前面,是透着亮光的地方。他渾身因弟弟而充滿了力量。

他又有點羨慕瑞全,因爲弟弟做了他想做又不能做的事。這時他終於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被家所困,想到了曾經的迷茫和現在的醒悟。不錯!每一個人,只要他想,總能找到反抗的方式。小妞子拒絕吃共和麪不也是無聲的反抗嗎?“小妞子,小妞子……”,他眼睛溼潤了,默默在心底輕輕叫喚了兩聲。屋裏傳來了爺爺的咳嗽,把他的思緒拉了回來。他止住悲傷,身後這個家還在,他又有點欣慰,家還沒有垮,他守住了。他知道,家的遭遇正是這個時代的寫照,現在終於盼來了希望,國與家已經融爲一體,早已血脈相連,如今,正一起迎接新氣息的到來。

又響起了一陣風聲。瑞宣照着聲音望去,大槐樹搖動着枝丫,飄落了一圈枯葉,他緊了緊身上的衣物,雖然有點寒意,卻讓人精神舒暢。他用力吐了一口氣,看着自己呼出的白霧迅速消融在疾風中。

讀《四世同堂》有感4

一本《四世同堂》,一段抗戰史,一把辛酸淚。小說真實地再現了八年抗日戰爭中的國與家,反映了小羊圈裏的小人物對家國利益的不同追求。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的小羊圈衚衕作爲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衆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話惶惑、偷生、饑荒的社會心態,再現了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他們都是些小人物,但是對革命的態度是不同的,國與家的利益有時候是有衝突的。在這部小說裏,我們看到了知識分子的無奈,看到了中國北京老一代市民的忠厚老實,看到了長房長孫的糾結與痛苦,看到了漢奸走狗的無聊無恥,也看到了主動投身革命的新一代青年的形象。

祁家是在小羊圈衚衕裏生活得最長久的一家,也是最德高望重的一家,小羊圈衚衕裏的最長者祁老人備受鄉鄰愛戴。祁老人及其兒子天佑老人忠厚老實、善良慷慨,是北京了老一代市民的典型,祁老人很享受當前四世同堂的局面,卻不料日本一顆炮彈開啟了中國國門,也開啟了他的家門,最初他以爲只要在家關上大門,插上門閂,準備好糧食足矣,直到他的重孫女小妞子活活地餓死,他纔開始有了反抗意識。

祁瑞宣是小說中着墨最多的一個人物形象,它是集多種角色於一體的矛盾人物,他是知識分子,是熱血男兒,在國家危難時理應拋頭顱灑熱血;可他同樣是長房長孫,是父親,是丈夫,因此他又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面對日寇的入侵,他無法像瑞全那樣一走了之,他只能終日處於痛苦與矛盾中。

當時的知識分子是無奈的,錢家詩小羊圈衚衕裏的第二家,錢詩人原本與世無爭,平時只喜歡弄一些花花草草、寫詩作畫,過清貧的生活。當他得知他的兒子被日本人殺死時,爲報子仇,他逐步從事地下工作,爲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爲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而野求先生迫於生計,無奈之下不得不向日本人低頭;同爲知識分子,他們選擇的方向是不同的。

冠家是生活在小羊圈裏的另外一家,他們一家連同瑞豐夫婦是漢奸的典型,漢奸都沒有好下場。大赤包賣國求榮,最後冤死獄中;冠曉荷始終自稱良民,爲日本侵略事業竭忠盡智,最終得到一個被活埋的下場;招弟在整個家庭的薰陶中一步步走向墮落,只爲了浮華的外表,她的手上沾染了無數無辜百姓和革命戰士的鮮血!她墮落,她骯髒,她沒有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死在初戀情人之手或許是她最好的歸宿;貪圖富貴的瑞豐夫婦最終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高第、瑞全、小文夫婦、錢詩人的兒子等是新一代青年的代表,他們熱愛祖國,誓死反對侵略,爲中華民族譜寫了一篇篇勝利的篇章,也實現了崇高的生命價值,他們是民族的自豪與驕傲!

《四世同堂》主要是以小羊圈裏祁家、錢家、冠家三家爲代表,真實形象地再現了北京小市民在國家危難時的選擇;有的時候,國與家的利益並不是一致的,對某些人來說,忠孝也不能兩全。爲了保家衛國,他們有的舍小家爲大家,積極投身於革命;爲了名利虛榮,也有的人去當漢奸走狗、賣國求榮。老舍爲本部小說取名爲《四世同堂》,卻描寫了一部民族抗戰史,高度地讚揚了那些舍家衛國的革命者形象,也揭露諷刺了那些爲貪圖名利不惜賣國求榮的漢奸形象。以小見大,假如全民族抗戰,沒有漢奸,沒有其他情感,人人爲國而戰,那麼近代以來的屈辱戰爭,我們能不能逆轉乾坤?衆志成城足以抵抗堅船利炮。當然國與家的利益,忠與孝的品德也是人們自古以來就考慮的問題。

《四世同堂》體現了老舍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家國利益的思考,尤其是對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性格進行冷靜地審視與考察,反映了當時水深火熱的中國社會和中國小市民痛苦的覺醒歷程,進一步引發了讀者對家與國的思考及傳統文化的審視。

讀《四世同堂》有感5

古云:“千百年來碗中羹,怨似深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半夜屠門聲。”

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過。戰爭和文明始終交錯,既對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着催化和促進作用,又時刻威脅着人類的生存。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的直接原因;國家內部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

戰爭是殘暴的老虎,是殺人不眨眼的兇手,是無限膨脹的貪婪,是一切痛苦的'源泉。戰爭中的孩子觸動了世界最敏感的神經,他們的臉上寫滿了擔憂與恐懼,他們的眼中充溢這無奈與絕望,他們是戰爭的犧牲品,是貪慾的犧牲品,是純潔無辜的犧牲品!

戰爭極易引起民族之間的仇恨感。作爲中國人,沒有人能忘記日本侵略者對我們慘無人道的壓迫和對中國神聖領土的蹂躪與踐踏。《四世同堂》中寫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軍向窮苦的平民百姓強硬徵收上等好糧,但在如此“籌資”的背後,殘忍的日本軍閥卻向百姓們發放“共和麪”。所謂“共和麪”,也就是各種顏色混合的一種又像茶葉末子,又像藥面子的東西,不是米糠,因爲它比糠要粗糙的多;也不是麩子,因爲它比麩子稍細一點。它一定不是麪粉,因爲它不肯綿綿軟軟的和在一處,而是你幹你的,我幹我的,一些誰不肯合作的散沙。抓起一把放在手心上細看,有的東西向玉米棒子,一塊一塊的,雖然經過了磨碾,而拒絕成爲粉末。有的雖然也是碎塊塊,可是顏色深綠。是肥田用的豆餅渣滓!有的挺黑挺亮,那是高粱殼兒,有的……夠了,有豆餅渣滓這一項就夠了,人已變成了豬!湊上前聞一聞,這黑綠的東西不單連穀糠的香味也沒有,而且又酸又黴,又澀又臭,像由老鼠洞挖出來的。因爲“共和麪”,千萬的中國人餓死病死,千萬的中國人死在日本人手裏!罪惡在蔓延!侵略者蠻橫專制地鉗制人民的思想,他們野蠻地燒燬新書,試圖壟斷我們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將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他們瘋狂地扼殺有思想有文化的知識分子,阻礙我們文明的進程。只要一個民族的文化還存在,這個民族就沒有真正地滅亡,文化能將人民團結在一起,它就像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爲身處苦難和黑暗中的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

在南京大屠殺中,侵華日軍於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六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等戰爭罪行。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在大屠殺中有二十萬以上至三十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殺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燬。而日本學者衆說紛紜,但有部分人卻試圖抹殺事實。日本兵完全像一羣被放縱的野蠻人似的來侮辱我們的城市,他們單獨的或者二、三人爲一小集團在全市遊蕩,實行各種罪行,終至在大街小巷都橫陳被害者的屍體。江邊流水盡爲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屍體……

戰爭,也許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和平卻不需要任何理由,世界和平是人類共同的夢想!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憎恨戰爭。但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卻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在中國,九一八的炮聲,盧溝橋的槍聲,南京大屠殺中三十萬死難同胞的呼喊聲,時時使我們警醒。進入二十一世紀,和平與發展依然是人類社會的兩大主題,在全球多元化的趨勢下,需要建立的是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讓世界各國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誰也不是世界的主宰,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對和平的努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正如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梅納赫姆·貝京所說:“和平是生命之美。和平是陽光。和平是孩子的笑容,是母愛,是爲父的快樂,是家人的團圓。和平是人類的進步,是正道的勝利,是真理的凱旋。和平既是我說的這一切又超越了這一切。”歷史證明:戰爭終將一無所獲;讓我們相信:和平不是夢!

讀《四世同堂》有感6

在《四世同堂》中,有這樣一羣無恥的投機者,包括藍東陽、瑞豐、冠曉荷、胖菊子等。他們始終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高處,在他們眼裏,從來都沒有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於是,在國家處於危難時,他們爲了官職、錢財,會毫不猶豫地出賣自己的國家、民族。

藍東陽渴望得到一個校長的職務,當他從瑞豐口中得知有一個校長的空缺,當場就問瑞豐花多少錢運動。他沒有什麼才氣,但最關心權力、金錢與一個文藝者的稱呼,他從來不考慮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

冠曉荷的理論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希望能趁此找到做官的機會。他四處奔走,把日本人的佔領當成自己升官發財的機會,把日本人當成最好的朋友,他舉報錢詩人,以此來撈得爬升的資本,他關注南京的戰況,生怕走錯方向。

而瑞豐又無聊又沒腦子,把冠曉荷當成偶像,他爲了弄到錢,盼望當特務,胖菊子利用關係給瑞豐弄到一個科長,當瑞豐丟了這個官時,她又投奔了藍東陽,後來又攜款逃跑,她不是嫁給人,而是嫁給他們的官職,她只在乎吃穿,不在乎爲此而嫁給一根木頭。

老舍是在警示中國人,他展現出了部分中國人醜陋的一面。若大家不注意的話,中國再遇到危難時,也會有一些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出賣國家和民族。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知、有道德,只有把握住最根本的東西,才能保證這個國家的強大,如果一個人道德敗壞,那麼本事越大,危害就會越大。

讀《四世同堂》有感7

記得我看完舒先生的《四世同堂》後恰是某個冬日的黃昏。朔風已止,冰雪早融,殘陽的餘暉成了地上的陣陣落紅。一句話總在腦中縈繞,總在心頭翻涌: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這部血淚的結局末句美好的讓我心動,白描的敘寫成全了“青”“靜”的衚衕,也掀起了我內心深處對北平的萌動。

戰亂時的北平與我隔了多遠呢?很近,不過百年的光陰荏苒,再也不用穿越了古國數千載的風聲去尋覓感動,再也不用跋涉了他鄉逾萬里的征程去探求憂忡;但又很遠,超過數輩的夢魘輾轉,再也無法親眼目睹,再也無法親身體會。不過愛上層樓,欲說還休。

我細細摩挲過每一書頁的字裏行間,切切讀過每一鉛字的滄桑厚重,掩卷後也深深沉思過每一人情的獨特鮮活。這是一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無數原本平凡的人們傾情上演的因戰爭牽扯而勉強存活的悲劇,屬於北平、屬於歷史的悲劇。它真切又無奈地刻畫了被逼尋死的商人、冷眼旁觀以致誤入歧途的學者、市井勢力的婦人……這人間的大戲臺如何能與文氏夫婦戲臺上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小人間相媲美?這紅塵太苦太污太錦簇,這人情總浮總疏總麻木,每個人一定要歷經人生匆匆聚散,嘗過塵世種種煙火,承擔歲月帶給我們的滄桑,還需掙扎輾轉於炮火烽煙、槍林彈雨的炮烙,兀自堅守珍重。可是當那一場遠去的戰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淡去痕跡時,“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經歷了戰火硝煙後的平靜帶走了那些屬於戰火疲憊的時代瘡痍。流年分明安然無恙,山石草木依舊毫髮無傷,只是曾經許過諾言的城池在低過屋檐的光陰裏早把韻味深藏。

戰爭只是增添了人世常有的悲歡離合,北平還是北平,人們依舊是人們,仍要繞着鍋臺打轉兒,哄着懷裏膝下的孩子防着哭了病了。年節裏,剩下的人們仍會聚在一起就着白茶缸子,說着不變的家長裏短,大口灌着碎茉莉花茶葉沫子沏的茶水時街上正好傳來叫賣的吆喝。夏天裏,仍能在祁家大院裏的棗樹下乘涼、趕象棋。北平這座城池特有的美景仍然長盛不衰的讓人們嚮往、渴慕。

這場災難,讓多少人成熟,讓多少人覺悟,讓多少人失去生命,又讓多少人堅定了努力活下去的信念?我不曾知道,無從知道也無從探覓,只是私自心下想着:經過戰火洗禮、經過災難砥礪的民族一定更能珍愛和平、好自珍重。

於是,風帶走了歷史,喚醒了新的希望。北平草木心,笑着活下去。

讀《四世同堂》有感8

放下書,我忽然覺得“四世同堂”這四個字有些沉重。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輔以北平小羊圈衚衕各色人的榮辱浮沉,真實地記述了北平淪陷後人們的生存狀態,形象地描摹了日寇侵略下北平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和反抗鬥爭,刻畫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說中有很多正直的人。如祁老太爺一家,拉車的小崔,唱戲的小文……他們都有一顆愛國心。其中抗日意識最強的是錢默吟老人。他進過日本監獄,被日本人打瘸了一條腿,其二兒子也在山頂與日寇同歸於盡。出獄後的錢先生仍堅持革命,四海爲家,到處發放抗日傳單,勸年輕人逃離北平……我看後十分震驚,驚歎於他如此強烈的愛國心。他也有家庭牽掛,孫子尚在襁褓之中,但他置家庭與生命於不顧,毅然進行抗日鬥爭。在他與祁瑞宣的謀劃下,祁瑞全、劉師傅逃出北平,尤桐芳、高第堅決抗日,爲內憂外患的中國抗日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北平局勢有所改觀。

有正面人物就會有反面人物,書中的冠曉荷就是千千萬萬個漢奸的縮影。他與其夫人大赤包每日只想着如何討好日本人,如何多撈一點兒油水,如何找官兒做……他們的嘴臉被老舍先生刻畫得醜態百出。我不禁握緊了拳頭,在心中感嘆:這些漢奸太可惡了,不知亡國之恨,只知賣國求榮,這樣的人一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果然,他們到頭來反被日本人殺了。

書中還描寫了日寇在北平的殘暴行徑,其中重點描寫了錢先生在由學校改造的監獄中度過的日子以及瑞宣在獄中看到的情景。日寇的種種罪行令人髮指,正如書中所寫:“他們已經把殺人當作了一種藝術。”

這本書很能引發人們的共鳴與深思:日本侵略者的卑劣行徑讓中國人民變成了命如草薺、寄生在別人籬下的可憐蟲,多少人喪命於罪惡的屠刀之下。活在今天的我們應極力避免這種歷史悲劇重演。但只說不做是不行的,我們應發奮讀書,讓中國人民真正地站起來,不再受外國的侵擾,不再受這樣的屈辱。

當然,書中更體現出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氣節,嬌生慣養的我們,更應該把這一優秀品質發揚光大。

我們不應忘記,這屈辱的歷史。

我們不應忘記,這些偉大的英雄。

我們不應忘記,身上肩負的使命。

我們不應忘記,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樑。

讀《四世同堂》有感9

書名:四世同堂

內容簡介:在抗日戰爭年代,北京一個小衚衕裏,發生了許多事情,這個小衚衕裏,有正義、關心國家大事的好人,也有陰險狡詐、見風使舵、唯利是圖的漢奸、走狗,還有老實本分、挨餓受凍的遊民,這些人物在一起,構成了許多可喜可悲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連接在一起,就構成了這本反映當時民生社會的疾苦和漢奸們獻媚討好、揮金如土的小說——《四世同堂》。

讀書體會:

又來拜讀老舍大師的傑作了,讀老舍的書,覺得非常美好,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語言,就像一篇日記一樣,但是這本看起來平平淡淡的書卻讓人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語言下隱藏着無可比喻的美,就像我在《平凡的美》裏說的一樣:這種美是平平淡淡的,值得每一個人去讚揚,它像水一樣,沖淡你的情緒,讓人把鬱悶情緒一掃而光,它像一朵雲,無處不在地陪着每一個人,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我們需要這種美,需要這份情感。

讀着這本書,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爲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爲國家的災難所感到悲痛,但是,當看到有人爲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感到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要在國家危難的時刻去盡力做,使我們的祖國不受侮辱和侵略。

一個國家,必定有忠愛他的公民。這是我讀這本書的感受,國家是一個團體,我們是這個團體中的人,更要愛護她,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來保護她,這樣國家纔會富強,我們纔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國家是一個精神,他的全部精神來源是他的公民,國家是人建立起來的,就需要人來愛護他,可是在祖國困難的時候,那些漢奸小人們見風使舵,投降了敵人,擾亂民心,這些人就像牆頭草一樣,一看見自己的國家不行了,馬上投奔敵人,而且幫助敵人,殺害自己的同胞,這些人真是中華民族的敗類,在他們心裏,根本就沒有愛國這兩個字,他們心裏裝的,只有金錢和自己。

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國家,可不單單是喊口號而已,要從身邊小事做起,要爲自己的國家爭光爭氣,要有強烈的愛國精神,隨時挺身而出,爲國家做貢獻。老舍用這本書告訴我們:愛國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而不要背叛自己的國家。

老舍大師用平淡的語言,不僅描述了整件事,還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更將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我讀着這本書,對老舍大師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讀了這本書,我想告訴大家,愛國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不僅要有愛國的心,還要有愛國的具體行動,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來報效國家!

讀《四世同堂》有感10

祖國是我們的母親,她哺育了我們成長。可幾千年過去,她也承受了千災百難,美麗的面容千瘡百孔,我們的職責就是捍衛她,保護她!讀了《四世同堂上》後,我的愛國之情更加強烈。

書中主要講述了祁家四世同堂在北平的一個衚衕裏生活。當時正值抗戰時期,祁家頂樑柱祁瑞宣雖然想參與抗戰,但迫於家中需要只好留在北平。三弟祁瑞全在他的鼓勵下逃出北平去抗戰。可二弟祁瑞豐夫婦卻去巴結衚衕裏的冠家,與冠曉荷一同爲日本人做事,成爲了漢奸。不僅如此,冠家還陷害錢家,致使錢家家破人亡。可惜最終祁瑞宣被日本人抓去,祁家陷入慌亂之中。

書中,祁瑞宣的愛國精神令人感動,他有知識有能力,卻沒有投靠日本人,祁瑞全更是直接上前線與日本人搏殺,他們雖然沒有錦衣玉食,精神上卻是富有的,他們都有一顆愛國之心!截然相反的是,祁瑞豐和冠曉荷根本不關心國家存亡,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見風使舵,成爲日本人的走狗,甚至不惜以陷害他人來提高自己的位置,這種人真是可恨!

一個國家能否強盛在於這個國家的人是否熱愛自己的祖國。這讓我想起曾經學過的《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是真正的英雄,寧願跳崖犧牲自己也要保衛祖國,他們雖死猶生!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愛國英雄:王二小、劉胡蘭、董存瑞、楊靖宇……他們懂得“有國纔有家”,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這本書真是給我極大的震撼。它讓我認識到:雖然我們現在還只是孩子,但只要多積累知識,懷揣一顆愛國之心,將來就一定能爲祖國打造出更美好的前程!

讀《四世同堂》有感11

寫在前面的話

讀書與作文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讀書可以開闊眼界,積累素材;可以豐富思想,提升境界;可以借鑑方法,學習表達。所以,詩聖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本期編選的作文,均取材於學生自己的閱讀。這幾篇作文,不但表達了作者對所讀作品的感悟,而且聯繫現實生活表達了自己的認識。這些作文的可貴之處,是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如何從讀書中獲取寫作的素材,汲取思想的營養。多讀書,才能寫出好作文,即是編選本期作文的主題。當然,精於立意,巧於構思,善於表達,也是這些作文共同值得學習的地方。(劉宇新)

作品:

讀了《四世同堂》,我百感交集,心中有憤怒,有遺憾,然而更多的卻是羞恥和疑惑。

暫且不說冠曉荷、大赤包那些賣國求榮的漢奸,他們坑害百姓巴結日本人的手段確實令人不齒,單說人心本來就有善惡。假如日本人不侵略中國,那些漢奸也會成爲爲害一方的惡人。然而,最讓我感到恥辱的是北平百姓在日本人欺凌下選擇的逃避。

整篇小說有衆多人物,基本描繪出了抗日戰爭期間北平社會的全貌。但在故事裏所有出現的人物中,自發參加抗戰的只有祁瑞全一個人,就連錢默吟也是在被日本人逼上絕路時才覺醒反抗的。在那個困難時期,善良的北平人都對日本人恨之入骨,面對威逼利誘,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不合作,但同時又選擇了懦夫最擅長做的事忍耐。

北平淪陷,城中居民沒有組織參與大規模的武裝反抗,都極其老實地做了良民,不僅自己遭受折磨,他們一手創造的安定環境也間接地爲日本帝國主義的進一步侵略擴張奠定了基礎。

我一直不理解,像那些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輕人,他們自然知道武裝鬥爭纔是拯救民族的最好方法。他們讀過書,不缺知識;他們恰同學少年,不缺精力;他們敢愛敢恨,不缺熱血!那這羣在當時足以代表中國未來的新青年,爲何不願站起來,領導其他被奴役的人抗爭呢?還有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市民,早已在困苦的生活中磨練出了堅強的內心與體魄,有的甚至粗通拳腳,但是他們也只願在閒暇的時候用最骯髒的語言詛咒日本人,而從不敢考慮奔赴戰場從軍殺敵。這又是爲什麼呢?

祁瑞宣,是小說中的一個正面形象。他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願爲日本人做事,但他也認爲要把全家四代都帶出城去參加抗戰是很困難的。然而,畢竟事在人爲,只要主觀上想逃出日佔區,總還是有辦法的。想想那些婦女和老幼,完全可以到後方做義民。把北平人困在城中的,是日本人,但也是他們自己。我隱隱約約地,彷彿感受到存在一種外力,在不斷地壓抑着人們心中的鬥爭慾望。這難道就是被熱愛和平修飾了的中國懦夫文化嗎?

我猛然想起,小說開篇齊老太爺說的只要存夠三個月的糧食和鹹菜就能消災避難。或許這句話反映的民衆心理,便是造成中國近代百年屈辱歷史的一個原因吧?

點評:

自己的發現與永恆的價值。

《四世同堂》的作者老舍,以抗日戰爭爲背景,描寫了北平小羊圈衚衕里人們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的生活,是一部謳歌弘揚中國人民偉大愛國精神的不朽之作。而高昂同學在閱讀《四世同堂》之後,他的感受是爲北平人民在日本人的欺凌下選擇的逃避感到恥辱。他希望青年學生站起來,領導被奴役的人們去抗爭;他希望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市民奔赴戰場從軍殺敵。對此,有人可能認爲高昂同學有些幼稚、偏激。那麼,應該如何看待他的這種閱讀感受呢?

應當看到,小說作者所寫的時代生活,距離今天的學生已經久遠。同學們對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下人民淪爲亡國奴的生活狀態不十分了解,認識上有侷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但也應當看到,一部創作於1943年的《四世同堂》,在歷經70年後,還能夠激發起青年學子心中的憂憤,引發其深思,這正是史詩般地展現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偉大曆程及生活畫卷的《四世同堂》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傳世價值。由此,再看高昂同學以自己的理解對老舍筆下的北平和生活在那裏的人物做出的評判,就可以說他是在用心閱讀,用心思考,是將自己真實的閱讀感覺寫出來。當然,相信高昂同學以及今天的學子們會隨着閱歷的不斷豐富,去形成新的、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讀《四世同堂》有感12

讀前13章,僅僅100頁的篇幅,但我好像對那時的北平己略知一二。

在作者的娓娓敘述下,像是電影一般的劇情發展,讓我己略略熟悉了祈老太爺的那一家子和在小羊圈周圍那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每個人都特點鮮明,各有各的特色。錢老人、冠曉荷、大赤包……他們似乎代表着那時北平許多黨派,猶如諸子百家般;有反對戰爭的,有討好日本人的,有滿腔熱血的青年,要打仗,爲國報仇的,還有對國事一概不理而只想安安穩穩地過日子的……他們都成了每種思想的結晶代表,日常生活中各種觀念互相碰撞、互相影響,當一件事來臨,每個人的反應也不徑相同。

作者描寫得很細、很精緻,就像十年磨一劍似的耐人尋味。我總覺得紀實性、歷史性的小說應寫得面面俱到,才能經得住時間的推敲,讀起來也感到很踏實,這便是文字的風格。

有的,像曹文軒筆下的景,就像是在浮雲中游走,他低聲地吟,如仙人般灑脫,我也就感覺到一種“羽化爲仙”的飄飄然。而像詩歌,就有如陽光般明媚,豔麗的顏色是她的裙襬,耳邊的清風是她的步伐。她咀飽滿的熱情向前奔跑,是高口目着的,歡快得惹人眼目。

而老舍,這位實實在在的人民藝術家,讀着《四世同堂》,讓我感到說不出的親切!那曾經是歷史,是曾經的歷史。雖然僅僅讀了前13章,還沒什麼曲折的情節,但僅從人們的對話間,就透露出對日本的痛恨、憤怒和焦急咀及一點點的膽怯,同樣也是在對話間,一種無形的壓力己不知不覺襲來,從祈老太爺下令準備破缸時;高第偷偷報信時;再到錢先生被抓……沒一刻輕鬆過,每個人的心都揪着,伴隨着廣播裏亡國的消息與遊行人們踢踏的腳步,愈發地明確,愈發地讓人緊張、透不過氣來……這些災難密密麻麻地織成了一張嚴實的網,籠住了北平。

讀《四世同堂》有感13

這是一部半純白,半陰暗的書,這本書向讀者展現的既是北平城中的人生百態,也是抗戰時期中國厚重的血淚史,正如老舍先生所說:“他們生,他們死,他們興旺,他們衰落”在那個跌宕起伏的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又有多少人人不是理想奮勇向前。

老三祁瑞全是整本書中唯一起來反抗的人,在那個兵慌馬亂,飢不擇食,道德倫理喪盡的年代,瑞全作爲一個青年人,在抗戰來臨之際並沒有選擇退縮,相反他不願意做亡國奴,毅然的離開北平,將自己燃燒的青春,鮮活的生命奉獻給了祖國,我彷彿看見他的眼睛裏跳動着炙熱火花,身體裏流淌着熱血。他是整部書裏的純白。

每當奏響國歌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那時候祥瑞全式的年輕人,他們有理想有追求,在國家危難之際,不畏困難英勇向前,最終用自己的血鑄就了抗戰勝利的光輝一頁,在今天,作爲一個活在當下的年輕人,祖國的朝陽,我們也應該向瑞全那樣,擁有夢想和追求,努力成爲祖國的棟樑,爲祖國的輝煌再添一份榮耀!

而書中的冠曉荷和他的妻子與瑞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爲了一己私利巴結日本人,坑害同胞,最後作繭自縛慘死在日本人的槍桿下。他們是整部書的陰暗,但這又怎能怪的了他們呢?人心有善也有壞,在那個特殊時期於他們這些尋常百姓家而言,於貪圖榮華富貴者而言,小心翼翼的巴結討好日本人或許是他們唯一的生存方式。

相比較漢奸。最可悲的是那些善良的北平人民,北平淪陷,北平的百姓自然對日本人民恨之入骨,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不合作,但同時也選擇了懦弱的忍耐!

掩卷而思,覺得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我的腦海中上演着他們的故事;掩卷而泣,突然覺的這部書是如此的厚重大概是因爲它承載了我種種難以言表的感情吧,亦或是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那段屈辱史吧!淚已在眼眶裏打轉,我爲瑞全的果敢流淚,爲北平百姓流淚,爲漢奸的不齒行爲流淚,更爲祖國那段血淚史,那段屈辱史流淚!不知不覺兩行淚已流下。

風起了,書頁被吹翻了,卻沒能吹乾我的淚,沒能讓我釋懷。

讀《四世同堂》有感14

讀名著,讀名家,他們是經過歷史長河大浪淘沙的沉澱,經住起考驗,經得起咂摸,語言各有特色,蘊含着思想透視人性的財富。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是部經典,拍成電視劇的人物形象至今還在腦海裏,人到中年後再讀又是一番理解。她分爲《惶恐》《偷生》《饑荒》三部,有人說這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三部,我比較認同。

小說的歷史背景放在日寇鐵蹄下的老北京,近景是“小羊圈”衚衕。書中娓娓道出衚衕內所有人的悲喜怒哀及在非常時期的命運。邊讀邊歎服作家貼近着每個人物的心理,直接或間接地道出他們的心聲,讓你隨着每個人物行走轉換着你的情感產生無限的浮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部作品是老舍在日本投降後於重慶見到來看望他的妻子後開始寫的寫的,構思在戰亂中。我想戰亂的許多故事使他產生創作的衝動。激情下必有好作品,八十多萬字的鉅著由此誕生,衝擊力經久不衰。

對人物的愛憎。

正面人物:瑞宣,瑞全,錢默吟,高弟,尤桐芳,李四爺一家,日本老太。反面人物:大赤包、胖菊子,冠曉荷,瑞豐,藍東陽,招弟,丁約翰,牛教授......

夾縫裏求生存的:祁老爺子,天佑夫妻,韻梅,白巡長,程長順,野求,衚衕裏的其他小人物。

瑞宣算是這部書的穿針引線的人物,他一肚子的學識卻深受傳統教育的薰陶,在家與國前選擇了家,在大是大非前選擇了是。他鼓動身邊的每一個能調動的人勇赴國難。他先是拒絕爲日本人做事並苦悶地活着,後明白合作後能更好的挽救未來而全身投入救贖,從此獲得最大的人生價值活得很踏實充實。

我們同樣是有國有家的人,同樣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強盛,也曾爲失去方向時徘徊苦悶無奈。是“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是莫言還是振臂吶喊,當現實殘酷地展現在面前時沉默的還是大多數。“忍”的文化深入骨髓,不忍怎麼過,得過且過。日本的忍術是爲了更有力的打擊,而我們的忍成了軟骨病。與世無爭的錢默吟經過一番磨難站起來了,高弟在家破人亡後覺醒了,李四爺遭到欺辱後反抗了,桐芳爲着美好的未來犧牲了。這些人物無不給我們無限的反省深思。

大赤包老舍連個名都不給她,可見對此人極度的厭惡。對她的一切——穿着打扮,行事風格,心裏活動盡所有文字醜化。這是一個老佛爺,憑着一點錢一點地位以爲世界都是圍着她轉,懿旨派揚,損人利己,自以爲是。她腐朽了自己不算把周圍的一切都污染了,丈夫,女兒,狗肉朋友,最終自己沒落下好下場,她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好結果。

藍東陽着墨不多,老舍對其的厭惡達到了極致——在報紙上發表了幾句歪詩,發現聖賢的屎是臭的就自以爲是學者,痛恨周圍一切比他好的人好的事。只有大家纔有這樣平常中洞穿,平常中見犀利的言語。野求爲了生存替日本人做事,自己恨自己不說最終結局是衆叛親離。所以做人的基本底線得堅守,小文夫妻那種精神貴族做派只有也只有老舍能描摹得出。待人的若即若離,不卑不亢,沉浸於自己的天地中,與世無爭。可惜只因小文太太沒正眼看日本人被槍殺,小文的反抗也是那麼弱小而賠上了性命。其他的小人物們只會嚼舌,遇到需承擔責任時都成了縮頭烏龜。

正反方人物的衝突中我看到作者明確的愛憎態度,對筆下正面人物的喜愛對反面人物的厭惡毫不保留也毫不吝嗇筆墨。小說中人物由彷徨逐漸明確方向,由可愛逐漸醜惡,由熱情逐漸木訥,由不自主逐漸奮起的變化展現無遺,最終結尾匆匆地展現“好人好報壞人惡報”的現世觀撫慰着讀者善良的脆弱的心靈。

小說中情節固然吸引讀者,人物的命運更牽掛着讀者,更有小說中人物的提煉,透過人物看到人性看到人生。幾個場景的衝擊給我留下深刻的影響。錢默吟大兒子死在中秋,正值瑞豐接近大赤包一家。小妞子拒吃共和麪死在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全文結束。讀罷回味悠長。讀完後覺得瑞宣韻梅瑞全身上都有善良人的影子,大赤包以及她的附庸就活在我們身邊。

對國家的重認識。讀了此書後我深刻感受到侵略者永遠是殘忍無情的,他們是爲掠奪而來——做紙棉衣給前線的僞軍,發明創造共和麪,活埋生病的人,利用漢奸特務,一旦有閃失就會翻臉無情。對自己的人一樣,男人打仗,男人死後女人充軍妓。他們在殖民地上永遠是一等公民永遠凌駕於被殖民者之上。

沒有國哪有家更何談個人的生存,難怪國難當頭時那麼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國榮家榮人榮,國辱家辱人辱。儘管身邊還有有許多不好的現象,有呼籲聲就有拯救的時刻。

一部鉅著的語言、思想、手法豈是一篇小小的感受說得盡道得完的。繼續讀名著吧,遠離快餐書籍。名著讓人更深刻更通透更豁達。作者:劉宏

讀《四世同堂》有感15

今天,我整理書廚時,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四世同堂》,書已經有些破損,紙張也泛黃了。我想:這本書真舊,肯定沒什麼好看的。便把它放了回去。可是,我轉念一想:要是不好看,爸爸怎麼還會收藏那麼久?想着,我便隨意翻了幾頁。一開始,覺得書裏出現的人太多了,根本就讀不懂,後來,我一頁一頁的看,終於發現了它耐人尋味的地方。

《四世同堂》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發生的故事。主人翁是一戶生活在小羊圈衚衕裏的人家和他的鄰居們。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衚衕,但那裏面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卻足以代表那個時代全中國人民的不同心態,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害得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也有爲了升官發財,虛僞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

在這本書中,老舍先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表現出了人們那濃濃的愛國情。但是,讀着讀着,我又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一個有着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泱泱大國會被日本侵略?我覺得,正是因爲像大赤包,祁瑞豐這樣的人太多了,祖國纔會被欺負,所以,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同時,也是愛我們自己。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幸福,但依然不能忘記愛國。我們可以好好學習,建設祖國,可以隨手撿起廢紙,保護環境,也可以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將它發揚光大……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標籤:有感 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