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育爲誰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0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爲誰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爲誰讀後感範文

教育爲誰讀後感1

寒假中,我拜讀了學校發給每位教師的《教育爲誰》這本書。本來想着裏面的內容多是些空洞無味的教育理論和繁瑣難懂的教育觀點,可一拿起來細讀這本書,就放不下來了,一篇又一篇,直到把它讀完。從沒有一本書能讓我有如此高的讀書效率,其帶給我的內心震撼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李老師說:我們現在的教育實在太熱鬧、太喧囂、太緊張了,各種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種評比、賽課、檢查、培訓、參觀、會以、表格使人不堪重負,以至於有教師說現在只能"抽空"上課。

對此,作爲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我真是深有同感,備好課、上好課成了我們的一個奢望,因爲學校裏有太多的與教學無關的雜事耗費着你的時間和精力。

對於目前教育上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李老師用《教育爲誰》這本書適時地發出了清醒的吶喊。"別把教育簡單化"、"讓校園寧靜些,再寧靜些"、"教育爲誰"、"|教育的起點在哪裏"、"什麼是真正的特色"……每一篇裏的每一段,每一段裏的每一句都振聾發聵,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和思考。尤其是"讓校園寧靜些,再寧靜些"這一篇,更讓我有深深的感觸。書中說:現在的校園一會兒維穩,一會兒疾控,一會兒創衛……還有各項初檢,複檢。什麼都要從娃娃抓起,使得現在的校園成了超市,商場,熱鬧非凡。喧譁囂叫中,教育沒有了。越是寧靜的校園,才越有真教育。

文中寫了蘇霍姆林斯基任校長時每天的作息時間。迎接學生、檢查作業、上課、閱讀、寫作,簡簡單單,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無不與教學有關,無不與學生有關。如此充實而專一的日常工作,如此寧靜而單純的校園環境使得蘇霍姆林斯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時間,也使得有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給教師的建議(上、下)》《帕夫雷什中學》《愛情的教育》《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豐碩的成果。"無以淡泊而明志,無以寧靜而致遠"也是這個道理吧!

書中引起人共鳴和反思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簡單化、作秀般的"德育創新",讓人想到: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淚下"、一次性的"強烈反響"就真的能夠收到持久的實效嗎?李老師說:德育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馬卡連柯說:不要以爲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纔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者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麼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着重要意義。

是啊,很多時候,教師的行爲決定了學生的行爲,這是我們意識不到的德育,這也是最真實最自然且最有效的德育。李老師說: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專門"創新",更不用一天一個花樣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德育,不是爲了透過上級驗收而"彰顯"的所謂"特色",不是爲了擴大學校影響而"打造"的所謂"品牌",而不是爲了"人"——教師和學生——本身。

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解釋,真讓人從心底裏佩服這樣的見解。在"傻傻的美國人"中,李老師寫了幾件在美國購物遇到的幾件事情,由此想到:孩子從小就在充滿平等、尊重、信任、自由、寬容的環境中長大,還需要"德育"嗎?是的,德育就是生活,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聲感謝……不都是德育嗎?真正的德育就在我們身邊啊!

在"問候與呼應"中,李老師針對中國和美國的兩種截然不同現象進行了反思,在國內,朋友之間見面也常常"你好",但這種問候往往發生在熟人之間。而在美國,常常在大街上碰到素不相識的人對我微笑點頭。李老師說:禮貌這事兒說小就小,說大就大。這讓我想到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問候別人,大家都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真讓人慚愧啊。

書中給人的教育太多太多,再次細細品味,一定會收穫更多……

教育爲誰讀後感2

寒假中抽空看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爲誰》一書,看完此書,感覺內心是不平靜的、心情是複雜的,感覺他是以爲有思想、有夢想的老師,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踏踏實實去工作、去爲每一個生活在他身邊的孩子而努力。對照李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涯感覺自己就是那渾渾噩噩過日子的教書匠。沒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沒有獨特的教學行爲、整天就幹些瑣碎的小事,實在是天壤之別。

《教育爲誰》是李鎮西老師近兩年思考的精彩彙集。本書圍繞核心問題——“教育爲誰”從常識雜談、文化在此、恕我直言、他鄉感悟、書評影論、人物傳奇等角度展開論述。他主張,在花樣翻新的教育現實中,教育要返璞歸真,迴歸自然,遵循教育常識;面對眼前一個又一個的孩子,要堅守良知;學生的需要,就是教育的出發點……所有這些,都是對我們教師價值的深度叩問和思考。

本書的很多章節都引起了我的共鳴:例如:《別把教育簡單化》一篇,李老師這樣說我們的教育“我們走了很遠,卻忘記了爲何出發”。他一直對花樣翻新的新潮理論心存警惕,認爲那種“一抓就靈”的偏方是把複雜的教育過於簡單化了。平時大家都會用這樣一句話來要求我們教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好像無論什麼樣的學生只要老師用心去教育就能變成人才,可我們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有那些不和諧的音符,無論你用盡渾身解數都無濟於事,於是向同行求助、向專家請教等等,結果收效甚微。李老師用真實的例子告訴我們,不要把教育簡單化:在我從教三十多年的歲月裏,每帶一個新班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用上個班的“豐富經驗”“現成方法”等等來“重複昨天的故事”。我什麼方法都用過,但從來沒有也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我也幾乎(本來這裏可以把話說絕對些,但爲了謹慎我還是用了“幾乎”這個詞)沒有複製過自己教過的任何一個班,而是讓每個班都是“唯一”的。因爲教育是千變萬化的,十八般武藝都得用上;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只能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如果一定要說規律的話,這也許就是教育的“規律”。另外《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一文他用袁隆平的經歷告訴我們:在決定孩子成才的因素中,學校教育永遠是第二位的`,家庭教育才是第一位的。人格,是無聲卻有效的教育。如果千千萬萬的父母,都能夠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孩子,讓孩子點點滴滴地學會做人,富有教養,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在他想感悟一部分中,《傻傻的美國人》一文中我看到了國人和美國人的差距,他們不是傻而是對人的平等和誠信,從《說的和做的》一文中認識到了:中美基礎教育的差別在於,美國不但說而且也做,中國則往往只說不做。

讓我更有感觸的是《讓夢想照亮“家園”》一文,看到年高考以後用燒書用來慶祝的孩子們,想到12年前,同樣是這樣一羣人,他們將跨進小學的頭一天晚上,該是怎樣的興奮。然而,12年過去了,他們怎麼如此仇視自己曾經那麼嚮往的校園生活呢?難道孩子天生就不愛學習嗎?當然不是,是我們的“教育”造就了孩子對學校的仇視。想想現在的應試教育把孩子逼成了學習的奴隸、每天早起晚睡、每天唸誦着:辛苦我一個,幸福一家人。孩子對學習哪裏還有興趣可言,哪裏還有快樂存在?

李老師說:不少孩子之所以厭惡學校,就是因爲他們的學校缺乏“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因此,當我讀到楊鋼先生的《家園成就夢想》一書中的這段話時,特別感動,也特別有共鳴:“愛與責任的交織,自由與夢想的交融,早已積澱爲我們特有的家園文化,它深深的植根到每個人的心裏。”讓學校生活充滿家的氣息,這也是我的教育夢想。

許多年前,我在拙著《花開的聲音》中寫過一段話:“能夠給我的學生留下充滿人性的溫馨記憶,就是我的教育信念。如果他們感到在李老師身邊生活的三年,是他們生命中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我便有了職業幸福。”我也有和李老師一樣的教育夢想,讓生活在我身邊的孩子像在幸福的家裏學習一樣,我平時也是這樣做的:讓每個孩子喜歡上我、喜歡上我的語文課、喜歡上我所帶的班級。平時我要上課時總有幾個孩子跑到辦公室來接我,有人幫我搬作業、有人幫我拿茶杯、有人挽着我的胳膊,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同事們笑着說:你待遇挺高呀,每天都有那麼多孩子來歡迎你。我聽着甜甜的笑了。

我們班特別淘氣的幾個男孩子,一到我的課堂上就變得好乖,我知道他們知道我愛他們,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尊其師,信其道。愛能讓孩子們緊緊地圍繞在我們身邊。讀完這篇文章我要永遠記住:“家園”,意味着愛心、意味着人情、意味着溫馨、意味着安全、意味着責任、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舒展。

我想:只要我們擁有夢想、用心做教育,擁有多麼淵博的知識、多高的個人修養我不敢說,但讓孩子們在家園裏安心學習,是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