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范進中舉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8.95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范進中舉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范進中舉讀後感(精選5篇)

范進中舉讀後感1

走馬觀花地讀完了《范進中舉》全文,忽然覺得頭腦裏好像有一件寒氣正侵蝕着我全身的各個血管。原來過去的讀書人是如此的貧困潦倒,原來在封建社會中生活的人們是如此的趨炎附勢。

范進在中舉前後人們對待他的態度真是不能相比較。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可當范進中舉的消息一得知,這對待范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兇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范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范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爲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再如,范進聽聞自己中舉,卻發了瘋了,拍手、大笑,頭髮散亂,滿臉污泥,一身的水,想像起他那副狼狽的樣子,忽然覺得他有點可憐。家境貧寒,寒窗苦讀幾十年,只爲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受不了刺激。這都怨那罪惡的封建制度,它深深地毒害了知識分子,給知識分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如果我是那時的君主,我一定不會讓封建制度再去毒害人。相反,只會推陳出新,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會蒸蒸日上的法規。回想當時的狀況“做官的錢財夠吃幾輩”多麼龐大的數目,這些都是勞苦大衆的血汗錢呀!都讓當官的收進自己的口袋裏了,可見當時朝綱的腐敗,真是不堪入目。說到自己,現在環境優越,家庭情況良好,卻不安於自己的職責,不努力學習還讓父母擔心真感到羞愧萬分。

爲了不再復古,也爲了地球上生存的一切小生命,大家行動吧!用我們行動來的努力,讓世界的明天更加美好!

范進中舉讀後感2

我今天讀了《范進中舉》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了范進年年考舉人,到54歲時,才考到舉人。

范進本來就家境貧寒,所以因爲他堅持要每年去考,所以家裏變得越來越窮。當聽到范進決定要考舉人時,他的丈人就罵了他一頓,范進就悄悄的去考了,回去之後他丈人知道就又罵了他一頓。

當范進考上舉人時,家裏人的態度對他轉化了,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丈人不敢打罵他了。說他是天上的.星宿。相鄰們說他是新貴人,還從說叫他范進到叫他範老爺。他我看到范進高興瘋了的那一點,我覺得很好玩。范進是個虛僞的人,當張鄉紳給他銀子時,他再三推辭,最後還是收了,然後立即叫渾家開啟看看,可見剛纔的再三推辭是假的。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封建社會對讀書人的毒害。我對范進丈人的評價是他對范進毒害一開始還罵他現世寶,可當范進中上舉人時,對他態度就不一樣了。我突然想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道理,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一個人出名,連他家的雞和狗都會出名。就像孔乙己那樣,偷了丁舉人家的書,被打折了腿。丁舉人家的書,在那個社會是不同的。

范進和孔乙己的命運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我們目前的社會比那好多了,那時考試叫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都是寫一篇文章。現在考試都是語數英、物理化等。這就是社會的進步,這就是考試科舉的進步。

范進中舉讀後感3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范進中舉後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醜惡靈魂,同時透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范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范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來,他去考鄉試,卻被家裏人拒絕,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後,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爲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爲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隻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裏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看得出來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麼區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麼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爲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後來科舉制度的廢除。回到現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

范進中舉讀後感4

讀過《范進中舉》這篇文章的人,想必都會油然而生憤懣和憐憫之情,也會對社會有無限鄙視和唾罵之感。種種的不愉快、種種的糾結感都聚集到了一起,一個悲劇就從此在歷史的記憶裏上演,而這個時代就是范進的縮影,無不讓人百感交集。

一個飽讀詩書的熱血青年早已逝去書香年華,但讀書的身影依舊,他,就是范進。從未放棄的他每次都參加科舉,始終還是被殘酷的現實社會抨到了自身的潛力。沒錯,在當時的社會,單憑潛力是在沒有說服力的,那些養尊處優的“謙謙君子”到成了“賢士”。然而,像范進這樣的寒門子弟只能用時間的無情鑄就堅強的自己。

岳父的一再欺辱,街坊的一再鬨笑,妻子的一再嫌棄,似乎鑄造了一個時代的笑料,他的人生漫長而淒涼。家裏的柴米油鹽早已空空,走進走出只剩下那滿屋的塵土飛揚,家,就只是一個空蕩蕩的家。二十歲便開始應考,年復一年,一直苦埋詩書,書中苦,書中累,也在書中大發感慨,直到五十四歲,花季早逝之時纔有幸中舉。中舉本是好事,最起碼是給奮鬥的一個交代,最起碼也是給寒窗幾十年的一個回答,但這還來不及享受的幸福卻一併給前來獻上殷勤的親衆一個最大的回饋——瘋了。

他瘋了,是給假獻殷勤的親鄰最好的禮物,是給阿諛奉承的世人最好的耳光。痛苦是大家的,也是范進的,痛進骨髓,痛在血液。世態的炎涼,有誰能體會,世人的冷漠,有誰知曉,還是范進,還是拼搏無數的范進才能知曉。范進求官終已實現,可是這個夢想似乎來得太遲,就像幸福沒有跟上,這邊讓范進的人生更加痛苦。幸福被等得太漫長,漫長到最後的不適應。自己也終究只是一個心酸故事的一角罷了。

范進的人生充滿淒涼,貧困不是錯誤的抉擇,努力更不是尋覓對錯。自己雖然能夠裝點自己,但還要民衆的襯托,給予生活的希望和陽光,點燃希望的火炬,傲立在終點熊熊燃燒。光明總能掘縫而出,我們不要做了那個擋光的人,我們要給別人光一般的能量,不要讓無助的人更加無助。人心黑暗是無情造成的,范進的天空已然黑暗,我們更應該撤去無情,不是嗎?

世間要少一點冷漠無情,多一點激情關懷;世間不需要趨炎附勢,需要真誠對待;若世人都能多一點溫暖,就能融化冰山,若靈魂多一點溫度,世間便能時時春暖花開。人心是有溫度的,歷史是可以改變的,那些傷感的故事可以不再重演。世間需要溫度,也只有溫度才能溫暖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心,也只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是溫暖的,才能告訴每一顆平凡的心,地球是溫暖的。

悲劇總能讓人大發感慨,理性纔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讓悲劇不再重演,讓范進進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角色,讓他成爲歷史的痕跡,用溫情妙筆匯出更有希望的明天,無情隨風飄逝,讓才子都能垂青於時代的階梯。

范進中舉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范進中舉》這篇運用了鮮明對比手法的課文

課文主要以范進中舉前後周圍衆人對他的態度進行了鮮明對比。

合上課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篇課文給我的啓示有很多。

范進在中舉之前,家裏貧困,經常揭不開鍋。但對此,他的鄰居們也毫無同情心,不曾向范進伸出援助之手。作爲丈人的胡屠戶,也常盛氣凌人地將范進罵得狗血噴頭。范進對此表現出了逆來受順、忍氣吞聲。

終於,幾年的苦心孤詣令范進金榜題名,高中舉人。此時,他身邊的人們對他的態度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原本冷淡的鄰居,變得熱情起來,有的拿米,有的拿酒,前來恭賀;胡屠戶也一改往日的兇態,對范進稱讚不已,畢恭畢敬;鄉紳地主更是和他攀親結戚,巴結討好。

這前後因范進中舉發生的強烈變化,令我認識到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趨炎附勢、嫌貧愛富之類黑暗風氣的盛行。

雖說祖國現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但從中我也感悟到:只有自己有本事,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作爲一個新時代的中學生,我要做一個公平公正、表裏如一、擁有真才實學的人,爲祖國更好地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