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一九四二》讀後感

讀後感2.65W

1942年發生了很多事,一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一如甘地絕食,一如宋美齡訪美又或是丘吉爾感冒,然而在這片我們深愛的土地上,鮮血染紅了土壤,淚水劃過了心田。一幕幕的人間慘劇,一場場的悲歡離合,悄然上演在河南。大旱、蝗災、饑荒、戰爭、流民、死亡,每一天都有人在絕望中死去,也有人在希望中殘喘。那個年代,那抹沉重,隴上心田,久久不散。

《一九四二》讀後感

一部改編自劉震雲先生《溫故一九四二》的電影用它的視角訴說着曾經的故事。銀屏上掠過一張張飽經滄桑的面孔,熟悉的是炎黃子孫的堅韌,陌生的是茫然空洞甚至絕望的眼神。坐在電影院中的我,呆呆地望着前方,隨着故事的展開,心一點點地下沉。淚水含在眼底,遲遲未落,卻不是堅強,而是,深知沒有資格。沒有經歷過那一場場劫難的我,雖然做不到劇中人爲了生存付出的犧牲與奉獻,但是至少我可以不再軟弱。

在廣袤的平原之上,戰火紛飛,哀鴻遍野。在幾乎遍及全省的災區內,每一個村莊,每一個縣城,每一座車站,每一條公路都在經歷着相似的故事與苦難。劇中的老東家範殿元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地主,狡猾、市儈。就是這麼一個人,也無法對抗這史無前例的災難,他被迫逃荒,親眼見證着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隨着逃荒日子的漸長,飢餓的陰影籠罩了大地,死亡變成了一種解脫。他甚至在老伴離去後,只是嘆息“早死早託生,來生千萬別再託生到這個地方。”真正的悲哀莫過於連他自己都失去了悲哀的權利。他的遭遇是三百萬災民的縮影,他的痛苦是萬千痛苦中平凡的一角。那個年代,那抹沉重,已不是言語能夠訴說得起的。

劇中人演着屬於他們的故事,我難以忘掉他們所有。

我忘不掉那個俏麗的女孩。作爲老東家的女兒,她讀過書,有知識。一張年輕活力的臉上閃爍着對生活的期盼。我忘不掉在剛開始逃荒的時候,老東家拽她上車,她懷抱着最愛的小黑貓,任性地喊:“要去和同學們一起保衛校園”。她倔強天真,很討人喜歡。我忘不掉她在嫂子生子後,撕着課本,將小黑煮成一鍋貓湯。她麻木地望着天,眼中是哀鳴與疼痛。我忘不掉她在大年三十將自己賣到妓院,換取5鬥小米,只爲了自己和父親能夠活下去。洛陽城裏是過年的歡喜,煙花束束,美麗而妖嬈。城外是她年輕生命的淪落,純貞逝去,只爲了生存。

我忘不掉那個年少的婦人。作爲長工家的媳婦,她堅韌而善良。她有着中國傳統女人的美德,她相夫教子,服侍婆婆。在逃荒的途中,爲了丈夫和孩子,努力地找着食物,寧可自己捱餓,也要家人能夠活下去。我忘不掉她在老東家面前用着嘲諷的語氣說出大家都一樣話時的狡黠與對命運的感嘆。我忘不掉她在丈夫死後,獨自撫養孩子,無論遇到什麼都不離不棄的偉大母愛。我忘不掉她年三十改嫁只爲了在賣掉自己之後,孩子可以有個去處時濃重的犧牲意味。她隨着養牛人的馬車漸行漸遠,路遠方,栓柱帶着兩個孩子還在原地。若目光可以穿透距離,我想他們的心,他們的愛也是相依相隨的。

我忘不掉那兩個男人,同爲長工的男人。一個是拖家帶口的瞎鹿,一個是愛慕着地主家女兒的栓柱。他們有着人性的狹隘與自私,但同時又有着責任與擔當。在逃荒途中,他們扛起了重擔,帶着女人,老人,孩子,開始着新的征程。我忘不掉瞎鹿爲了給家人驢肉,死在沸騰的開水之中的慘烈。我忘不掉栓柱爲了養女的玩具不落入日本人之手,而被屠刀穿心而過時染透了雪的血,紅白分明。

我忘不掉劇中的那些人,那些努力活着,爲了活着而閃爍出人性光輝的人。在那個年代,那個沉重的年代,他們用愛,用堅強爲我們撐起了一片天空。圍繞着老東家與兩個長工家庭展開的故事,落幕在一片桃花綻放背景之下。桃花開了,春天到了,我忍不住地想,會不會給豫中平原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哭聲、淚水沾染了每一個人的心,明明是見面不相識的路人,卻透過一部相同的影片,心中涌起同一片感動。我不知道該怎麼描述心中那縷不是滋味的情思,謹以此文鐫刻下我對愛、對人性的尊重,以及對那個年代,那抹沉重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