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癌病房》有感

讀後感1.9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癌病房》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癌病房》有感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1974年被剝奪蘇聯國籍,驅逐出境,流亡美國。他的書籍直到20年後才被國家所接受。他所抨擊的,不僅僅是蘇聯極權主義的權威,他是位異見者,對於人類形式的主義,幾乎抱着批判的態度。然而事實證明,他更像是位歷史的先知者。《癌病房》這部書籍,具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的特點,解剖社會,突破思想禁區。

作者筆下,奧格列是一個年輕氣盛,敢於爲祖國而發聲的愛國大學生,卻因“言語之失”被“正常的社會”所拋棄。流放七年,勞改七年,失去了青春、愛情還有事業。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眷顧他,癌症又一次重創了那已經千瘡百孔的生活。他九死一生來到癌病房,在接受了兩週的放射治療之後,他活了下來。醫院裏,卓婭和薇拉讓他的生活重新擁有了色彩,最終他與薇拉相愛。但在出院之後,他發現了自己與世界所產生的隔閡,即使薇拉告訴了他家庭地址,他還是選擇了離開,不願與之共同揹負沉重的命運。“火車在執行,科斯托格洛托夫的兩隻穿着靴子的腳尖朝下地在過道上空晃盪着。”他淒涼的離去,更像是死去了。

這更像是作者爲自己塑造的角色,同時也鍾愛着這樣的角色。索爾仁尼琴與科斯托格洛托夫一樣,是時代的反叛者。在癌病房的日子裏,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他與進階幹部魯薩洛夫的一次次思想碰撞。其中之一“您可知道‘世代相傳的無產者’這一說法?”“哪怕他祖宗十代都是無產者,而他本人不幹活,也算不上無產者!”科斯托格洛托夫激憤了起來,“他是寄生蟲,而不是無產者!”科斯托格洛托夫步步緊逼:“您愛的不是祖國,而是退休金!而且希望早日到手!可我呢,在沃羅涅日城下負過傷,如今除了一雙打補丁的靴子什麼也沒有,但我愛祖國!“主角”科斯托格洛托夫此次與魯薩洛夫的這次辯論,便是令我深有印象之一。科斯托格洛托夫爲祖國而戰,僥倖從戰場生還,然而他的家人和他那年輕可愛的護士妹妹,卻都在列寧格勒保衛戰,喪生於轟炸之中。也就是這樣的人,因爲提出了對當時社會所存在的政治問題,被流放。無休止的勞作,少的'可憐的收入,卻仍然無法改變一個真正愛國之人的決心。他的愛與索爾仁尼琴一樣,是帶着批判,卻是堅定的。他們所希望的是國家更好,能擁有更完善的發展方向,而不是固步自封。再看所謂的高官魯薩洛夫,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登上了高位。當他聽見爲他所迫害之人證得清白,恢復名譽,折磨他的,更像是地位與權利的威脅,而不是腫瘤帶來的病痛,正如第二章開頭所說的,這不是癌,這是良心拷問下所受到的煎熬。

在這部名著中,舒盧賓也令我深有所思。他與科斯托格洛托夫一樣,都是時代的受害者,但是他們成爲了兩種人:反叛者和順從者。科斯托格洛托夫面對蘇聯當時的錯誤,選擇了發聲;舒魯賓選擇了沉默,迷失自我,也許他揹負了家庭的重擔,爲了生存,不得不放棄真理,成爲了時代的沉默者。或許最後的死亡,纔是他最好的解脫。

作者塑造了“癌病房”這一特定的環境,一方面展現了當時昏暗的社會狀況,但是這也體現了蘇聯醫療制度的完善,體現了生而平等全民免費的優異性。這也讓本不可能相遇的人,能夠同處一處屋檐,這裏的每個角色都代表着各自的社會羣體。體現了當代社會下,不同羣體的現狀。在這個病房裏,每個人都更像一個小社會,多種立場的碰撞與交鋒,讓我能夠窺視索爾仁尼琴眼中的當代蘇聯,也許這只是冰山一角,但也令我回味無窮。

學者陳建華先生曾指出《癌病房》,一是揭露了極“左”路線對人性的深度摧殘,二是對斯大林個人迷信時代的嚴峻審視,讚歎這是一部呼籲人性的人道主義作品,同是又是剖析社會“毒瘤”反思歷史和時代的作品。陳建華先生的解釋,讓我能夠更深刻的理解《癌病房》所帶來的深刻意義。同時這也在時刻提醒着我們,要從歷史的咀嚼中看待現實,避免出現同樣的問題。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曾說過:“總盯着過去,你會瞎掉一隻眼,然而忘掉歷史,你會雙目失明。”《癌病房》以及其多數作品都是在不斷回顧國家政治決策,爲未來的發展提出自我觀點及看法。即使,他的語言像利劍,但卻精確命中歷史的錯誤之處。就如,在迴歸祖國時,他依舊堅定着自己的本心,他拒絕了葉利欽的頒獎,他看到蘇聯的解體,看到俄羅斯的現狀,作爲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無比的心痛。他也批評普京在打擊寡頭方面的不足,與《癌病房》一樣,他在用自己的方法表達自己的看法,爲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作爲“俄國最後的良心”時刻提醒着世人所存在的不足,希望世界變得更好,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的。就如魯迅先生一般,敢於發掘問題,並改正之,定能使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

《癌病房》帶來了對社會的思考,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加有意義的東西,對人類幾千年來,逐步形成的尊嚴的維護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癌病房》裏也曾說:“人們的幸福並不取決於富有的程度,而是取決於心與心的關係和我們的生活觀。這永遠屬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幸福只要願意,便能得到,即使是一點點。當我們抱怨幸福遙不可及的時候,請低頭看看,或許有人在羨慕着我們,也許只是我們把幸福想的太高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