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

讀後感1.6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1

看到關於蘇小姐跟方鴻漸在香港玩了兩天之後作者關於方鴻漸的部分心理描寫:只有九龍上岸前看她害羞臉紅的一剎那,心忽然軟的沒力量跳躍……讀到這句“心忽然軟的沒力量跳躍,”的時候,突然會有一種真實感,彷彿這一幕就發生在自己的眼前,畫面感真實的存在於眼前,看到這些自己的心也軟到沒有力量跳躍,這種描寫就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讀書的速度語調都慢了下來,甚至還會停頓下來靜靜享受一下這種心忽然軟的沒力量跳躍的感覺,更有甚至也許會回憶一下自己的曾經,那段懵懂而又美好的歲月……

其實這就書的力量,一種無形但又確實存在的力量。讀到某些東西,產生了共鳴,然後回想!這種回想就好比一種反思,但是比反思高明的是,每每這種時候的回想,我們可以用旁觀者的態度,全面、客觀的看待人、物、事,會得到一種完全不同於當時的體驗。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2

《圍城》算不上內容多精緻結構多精密意義多深刻的一部小說,只是在通篇幽默又辛辣的比喻中,倒也深切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方方面面,而小說中幾十個人物,除唐曉芙外無一不似漫畫中的誇張小丑狀。至於主人公方鴻漸,雖不失爲一個有點小魅力及小聰明小善良的男人,卻也如漫畫人物般有個最大的特徵——懦弱。

小說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也許作者正暗示了方鴻漸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會一直繼續下去,無法走出命運這座圍城——他所經歷得一切,從留洋回國到婚姻狀況的惡化,無一不在這座因性格而圍困的圍城之內——若不是因爲懦弱,缺乏意志,他不會受鮑小姐引誘,不會下不了決心與蘇小姐攤派,也不會在唐提出分手後不作任何努力讓一段感情就此錯過,也不會在三閭大學任人欺侮直至解聘。而小說最後幾章,婚姻矛盾的升級,從表面看是因爲兩人感情基礎不夠,以及雙方親屬的過分干預,但本質上還是方懦弱的性格所致——如果他堅決一點,就不會糊里糊塗就中了孫柔嘉的計與這個並不喜歡的女人結婚,也不會任自己的家人明目張膽的欺侮自己的妻子。

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對《圍城》的最好註釋之一。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3

沒有深入貼心的閱讀,你就沒有獨到特別的感受,作者透過細讀《圍城》,解構了一個全新的感悟,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圍城》裏的精神危機》。

閱讀一本書,像浸泡在溫泉中,酣暢淋漓,心醉神迷;閱罷如同出水,不禁哆嗦,一身冷汗。帶給我這樣感受的,唯有《圍城》。

一本諷刺小說能引起讀者如此反應,不可謂不成功。一方面,我讚歎作者刻畫人物一針見血,又不至於誇張;另一方面,我爲自己某些人性的弱點或多或少遭到作者赤裸裸地披露而惶恐不安,急欲克服。這得益於作者用高超的技巧來記敘事情,卻不評論,從而觸發讀者的心理反應,使讀者自己生出批判的意義來。

印象最深的便是李梅亭買紅薯,這件事總讓人揣測他自私、吝嗇的性格,卻又驚覺,若這是當時的自己,大概也會生出如此的想法和相同的行動吧,不然如何猜得熟練而世故?讀書以自喻,我該暗暗敲響反省的警鐘了。

不過作者在自序裏寫道:“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由此可知,《圍城》所突出的重點並不在於探討人性,而在於反映“某一社會”、“某一類人物”的存在狀態。那時的社會正處於抗戰前期,其最大的時代特徵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最能見證文化變遷的學者或文化人,自然是那一類人。

這本諷刺小說的矛頭指向的是部分陷入精神危機的文化人,他們有的學習西方文化,不料生搬硬套——看看三閭大學的“導師制”,本來是要向西方一流大學看齊,與國際接軌的,不料竟變成了倡導教師一天三餐都跟學生同桌吃飯之類非馬非驢的鬧劇。

有的學者志在傳承中國文化,不料抱殘守缺,這有鑑於方鴻漸先生的家庭觀。有的人明明碌碌無爲,卻偏偏貪圖風光,於是把這無聊的聰明用於各個場所,一旦有所成效,就披上皇帝的新衣,裝模作樣,旁人爲了顯示自己的品味,連聲讚歎,助長了不正之風。

倘若沒有最後一段,小說也僅有智者的痛快,沒有仁者的悲哀,沒有蠟燭點亮了黑夜的同時流下眼淚閃耀的神聖光芒:

“那隻祖傳的老鍾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爲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一切歸於平靜,平靜地經歷暴風雨的洗禮,然而平靜是妥協的無奈,是祭奠的惋惜,是雨後沉悶的瘴氣。

隨着方鴻漸墜入原始的睡或者稱爲死的樣品,他的靈魂掙開肉體的束縛,歸於縹緲,歸於虛無。我嘆至此,再無“圍城”。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4

一直以來很想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苦與沒有時間,寒假期間,終於花上時間,認認真真地把這書看完了。我總以爲這類大師級人物的書,應該是很有深度的。但看完之後,總覺得有些悶,一種讓人說不出來的滋味。並且夾雜着些許的無奈。

記得以前在網上看到過對錢先生這本書這樣的一段評價,大意是書中某些場景,某些對話,是你非得深思之後才能忍俊不禁了。對當時這個社會的深刻譏諷,我想如果在古代,錢先生一定是位兩袖清風,脫離世俗的文人。書中令我忍俊不禁的地方實在是太多,我就舉一個例子吧。這個場景是描寫蘇文紈和曹元朗的婚禮場面和二人的窘態,更是把兩位的表情描寫的唯妙唯肖,曹元朗穿了黑呢禮服,忙得滿頭是汗…我只怕他整個胖身體全化在汗裏,象洋蠟燭化成一灘油。蘇小姐也緊張難看…新郎新娘臉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幹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斷頭臺,是了,是了,像公共場所“謹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積犯相懲的表情。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去讀一下的書,書中對真實社會的描寫實在恰當。也反應了人們對真實社會的無奈。“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恐怕是最能形容這本書的句子了吧。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5

錢老先生的圍城早就有所耳聞 不過一直沒有拜讀 前段時間拾起這本書 發現其越來越有意思? 方鴻漸對待愛情的態度感覺就像我自己 畏畏縮縮的? 面對面對職場的他 又做不到面面俱到 對於這個正處於大學圍城中的我更是一種提示 而後來他和孫柔嘉的結合 以後的婚姻也不怎麼“太平”一切的爭吵更多的是來自於暫且稱之爲方鴻漸的幼稚吧? 而更多的幼稚更是來自於他的不思進取一切都保持着不以爲然的樣子 雖然說到國外而且也沒有學習國外的技術以及思想? 反而帶回了壞的舉止? 他的一生都在進城和出城之間徘徊 這無不是一種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然後跳進去的行爲 但是方鴻漸身上的有些點還是能在自己的身上而對應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

咋說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愛情 真的是令人羨慕 人這一輩子和自己懂自己的人相處是最美好的了? 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 在懂得人眼裏 無論你做什麼都是最好的 我承認兩位的愛情我實在是太羨慕了? 不知道我的那位麼時候回來

現在的我可能對這本書的理解尚淺 不過我以後會再次讀的 希望再次讀的時候能有比現在更深的感受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6

第一次讀《圍城》這本書,花了不少時間讀完。當然書名卻早就聽說過,看了書之後和自己之前以爲的書的內容所差甚遠。原以爲 想婚姻,戀愛本像圍城 的樣經典的話會在全書反覆提起,不想卻不是這樣。不過全書也無不透露着“圍城”這一資訊。讀書的時候倘若不看其他書友的評論我還真不一定就能讀出書中人物的話中話來,所以從對話中倒是“學習”了不少。讀完此書,還是不能理解爲什麼這本書的評價如此之高,看了幾條書友的總結評論,無一例外的大加讚賞,然鵝並沒有說出書好在哪裏,有人舉出一兩例作者用詞用句特別考究之處,但並沒有讓當下的我覺得十分驚豔。不過看評論好多人看了不止一遍,想 或許這本書放一放再去看,我或許能體會到評論中的感覺。

讀書時,喜歡去把自己和書中的人物對比,遇到他們身上表現不好的地方趕快回想自己過往是否有過類似不當之舉;看到其中的人物(孫、趙)心細爲家人朋友之事操勞退讓之時,也會思考自己如何學習一下。

書看到最後,感覺故事像是突然的結束,結束的很意外。總之,目前還是沒能完全理解此書,歡迎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和我討論。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7

讀了《圍城》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了。方鴻漸這個人,在錢鍾書的筆下似乎是一個除了會點舞文弄墨、卻有百般缺點、一無是處的人。他的文憑是買來的,志大才疏、胸無點墨、性格軟弱又好強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現出假裝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時還很虛僞。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給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對愛情執着,有時候往往透着一些可愛。

在學業上,出國留學的他居然沒有取得文憑,他居然花錢買張假的,這裏就體現出他的可愛來。既然作假,國內又很難被查出,自己卻還是擔驚受怕,怕被發現。好像是一個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親發現。

在愛情上,方鴻漸也透出他的可愛來。他同時和三個女性交往,既愛這個,又喜歡那個。後來結婚後,居然發出談戀愛無用的感慨。事業上,方鴻漸是不得志的。處處是別人的棋子,可是方鴻漸卻無奈接受,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放棄,表現出堅持的可愛來。

看《圍城》這本書的過程中,裏面的幽默、諷刺的用語給了我歡樂;看完後,對主人公方鴻漸的悲劇有深深的感慨。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8

這兩天剛看完《圍城》這本書,故事的更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與同船的鮑小姐有些青睞,初嚐了愛情的滋味,但卻有另一位大家閨秀蘇文執小姐對他有了好感。回國後,他透過蘇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不想方卻對這位唐小姐產生了好感,但由於某種原因,兩人的感情也並沒能長久。

後來經過好友趙辛楣引薦,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同行時又認識了孫柔嘉小姐,倆人也不過是普通朋友,可最終走到了一起,不過他倆的感情實在糟糕透頂……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說這本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語言平淡無奇,所寫之事也只是人間的是是非非。不過書中卻始終貫徹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婚姻感情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中的人想出來”,這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吧。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9

讀的過程因爲各種有趣的文字和比喻所以很有意思,讀到楊絳的後記又想起我們仨來,有些難受也有些感動。現在的結婚理念距離書中的時代有很大不一樣了,自由戀愛至少在城市中已經是日常,而不會被視作異類。這本書後都說婚姻是圍城,大家對裏面除了唐小姐和趙辛楣之外的幾個角色都多有苛責。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很多真實的影子,也都有各自行事的原因,也都有好有壞,沒什麼可苛責的。就故事裏來說,方鴻漸和孫柔嘉感情之所以悲劇還是因爲自由戀愛在當時纔剛剛在年輕人中受追捧,婚姻又受雙方家庭的制約太多太多,兩個人急着敲定婚姻,沒有時間留給彼此去真正瞭解彼此和彼此的家庭。結婚後匆匆接觸彼此家庭,又沒有感情深或者階級差距到相互包容忍讓,於是對彼此家庭的排斥.厭惡.仇視等等情緒都搬上明面上來講,可以說是雙方家庭把兩人推得越來越遠了。現實生活中雖然婚姻也並不比書中的各種瑣碎與拌嘴好到哪去,但感情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有無數像錢鍾書和楊絳這樣的神仙眷侶,自有志趣。現代人對於婚姻的認知開始產生各種分歧,也不是當時社會的圍城式婚姻所能概括的了。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10

借來的書評――世上有多少方鴻漸

年輕的時候驕傲自詡不凡,在最好的時段被大家包容吹捧。

但遲早社會會揭開你的面具,發現下面的你軟弱無能,假的文憑,一般的家世,不中用的傲氣。

你看不上愛耍小聰明的蘇小姐,你放棄了你的紅玫瑰唐小姐,生活開始磨平你的棱角,它給了你一段世俗的婚姻,你的存在對於她而言是自保,是可以掌控,然後開始了一段充滿對生活妥協的婚姻,處處都是瑣碎的吵鬧。

然後慢慢發現你的每次謀生都需要仰仗你當初的朋友,曾經愛慕你的女生在你面前輕視你與你的妻子。

你的人生一路下滑,這時你覺得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

其實你是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軌跡的,你可以掙脫這桎梏,你在留學時本可以努力拼搏獲得博士學位,在上海時本可以不與周家翻臉,你在拒絕了蘇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紅玫瑰,你甚至在三閭大學可以試着謙虛去爭取留下來的機會,可你沒有,你終究是不中用的無能。

可被困在圍城裏的何止你一個,世俗之人都囿於這圍城中,我也在進圍城的路上。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11

學習是這樣,愛情也是如此。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追求幸福的時候往往是最幸福的,而當幸福真的來臨的`時候我們卻容易患得患失。“細細想來,的確是這樣。當我們努力去追求我們喜歡的那個她時,我們好像一下子有了鎧甲,又好像一下子有了軟肋,我們會變得小心翼翼,因爲想在她心裏留下一個完美的自己。

當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當我們的努力有了結果。我們會經歷一個短暫的甜蜜期,可是短暫過後,生活的瑣碎可能會讓彼此無徵兆的生氣,無理由的吵架,我們可能會發現彼此的缺點越來越多,以至於產生厭惡之感。

當一個人安靜地時候,我們腦海裏呈現的都是上大學以前那純真的,無邪的,美好的回憶。我們開始感嘆時間爲什麼如此的殘酷,爲什麼消逝的如此的快。我們“致青春”、“憶童年”,現在才恍悟兒時的我們是多麼的童真,少年的我們多麼的歡快,17歲的我們是多麼的快樂。但那都已經成爲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圍城‘裏面,我們總是在抱怨總是在怨天尤人,可當我們真的走出來的時候又開始悔恨,開始追憶。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12

《圍城》,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圍城》。我驚呆了。

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是寫一些抗戰時期的事情——“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裏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後騙來了個博士學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後發生的事情。我終於明白了這大學生的平常生活和豔遇等事件與“圍城“二字有什麼關係。不過,在說“圍城“二字之前,還是先來說說這本書,這對理解有好處。作者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說:“這書寫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許正是這樣,作者才寫出了本書。讀完後我暗下決心:無論做每件事,都要像鴻漸最初對待唐曉芙一樣對待它們。

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決心,就盡最大力來將它實現吧。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13

畢業四年之後,重讀圍城,感受更多,第一次讀圍城其實沒有讀太懂,大概覺得是方先生和孫小姐進入了婚姻的圍城,再讀圍城,其實不僅婚姻人生大概也是圍城,方先生其實是衆生相,不主動,不推辭,隨波物流,好高騖遠,自命清高,有國外留學的經歷卻沒有拿得出的好文憑,對唐小姐愛慕,卻也沒有努力的去追求,每一次的工作都是別人安排,也從沒想過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工作,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遇見孫小姐,也是隨意的進入了婚姻,他瞧不起周圍的李先生,顧先生,最後在三閭大學卻被迫辭職,也沒有想着努力去把工作做好,得過且過.方先生應該是比較悲哀的吧,到後面也一直在懊悔,對他,我只能用八個字來概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步錯,步步錯,本來手握一手好牌,卻被自己打爛了。

人生的每一步都比較重要,走錯一步都有可能是一個致命的轉角,此刻在我腦海裏想到了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爲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14

這段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錢鍾書的《圍城》。覺得書中最經典的句子,莫過如描述婚姻彷彿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圍城》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抗戰初期動盪不安的中國社會,故事中的主人翁方鴻漸的婚姻、愛情、生活、事業就象當時社會環境,處處不如人意。

但現實生活中,婚姻圍城內外在困擾着人們。就說圍城內的人們吧,整天抱怨婚姻不幸,“老婆別人的好”、“別人的丈夫才象男人”這些思想的人隨處可見。更有甚者老婆之外養着二奶、三奶、四奶,特別是有些貪官,情人幾十個。

再說圍城外的人們吧,有好多人都想快點衝進城裏,可是礙於房呀、車呀、錢呀,不得不望城興嘆,止步於城外。於是乎有些叛逆者,用“裸婚”來宣泄。可笑的是有的人把“11.11.11”光棍節看得非常神聖,大搞相親會,還打出“非誠勿擾”的標語;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專門選這天登記結婚,差點把圍城的大門擠破。

總之,《圍城》裏的方鴻漸也好,現如今的人們也好,對待婚姻要好自爲之。

圍城讀後感:《圍城》裏的精神危機15

《圍城》給予我的感覺是陳年老酵的佳釀一般。細水常流,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圍城》的一大亮點莫過於詼諧幽默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比喻,是使人一望不能忘懷的傾國的美人。每一個篇幅都能欣賞到錢老的深厚的文學底蘊和一雙洞悉萬物的慧眼。他是生活的欣賞着,能隨心所遇的運用生活的常理,使我等望塵莫及。如肚子肥凸的像青蛙在鼓起,聲音像雪球似的在滾動。早晨的市面彷彿被裏的人面。

故事放映的是主人公從出洋到歸國的經歷,背景是抗戰時期,國人的迂腐可笑可恨,可悲可恥。鴻漸是一個地道的光說不練嘴把式的人,靠天,靠朋友,靠父母,靠妻靠丈,無能至急,誇誇其談的人。彷彿中國的一個縮影,依附與人,賣國求存。國尚如此,況與人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