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讀後感5.17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看完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觸。這本書主要講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們在撒哈拉租了一個房子,在哪兒和鄰居發生的;和撒哈拉威人發生的;和沙漠軍團發生的;三毛和荷西發生的點點滴滴。在這本書裏,三毛的文筆很幽默,特別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寫也很細緻,一個小表情,一個小動作都寫上去了,這點我們要學習。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裏的故事,我也對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簡單的瞭解。他們叫撒哈拉威,如果別人用語言傷害了她們,她們就會說:你傷害了我的驕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們的只是黃沙。但三毛、荷西還是要堅持,面對這麼不好的生活,還留了下來。他們把自己的家裝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別人都說他們建成了藝術宮殿。三毛和荷西在那裏結了婚。也成了名人,因爲大家知道他們身上有新奇的東西,都跑來跟她借,如:紅藥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還,不借還要罵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濃的體臭,那些人幾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個洗澡的地方,叫“泉”,結果裏頭臭氣熏天,雖然被人熱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還是在家裏洗澡。一直這樣,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裏的生活,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撒哈拉的故事》寫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經歷,文字極爲靈動,帶着我們一起感受鄰里間、朋友間、愛人間的點滴。帶着對美好愛情的嚮往翻開書頁,它卻給了我更爲寬闊的世界。開篇寫三毛做出讓荷西及其同事歎爲觀止的中國菜,沙漠的寂寥便被忽略不計,反而生髮出了一絲浪漫。安全、用水、飲食的困難,三毛無意間是有在透露的,但她總能巧妙的化解。正如荷西所說,去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倔強而浪漫的決定,三毛自己說:“我並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三毛感受着不美好、無奈。她把在墳場邊的家打造成撒哈拉沙漠最美的王國。沙漠豐富了三毛的人生,三毛點綴了沙漠。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也不相信什麼天造地設的一對,幸福的生活有相互的磨合、妥協、付出,羨慕兩人間的愛情其次,要學習他們的相處之道。

這一本書營造的美好,讓我暫時沒有翻開《夢裏花落知多少》的勇氣。一如當初看了《秋天的懷念》,便失卻了翻開《病隙碎筆》的勇氣。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這些天讀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感觸好多。

之前,我看這本書總是囫圇吞棗,看到精彩的片段纔會停下來好好多看一眼。然而,一個從前毫不知情的作家,在我看來其實並不需要多認真的去讀。很快,我竟被三毛輕鬆樸實的。語言所吸引,所牽引,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想往下看。

其實這本書並沒有很刻意、很特別地突出哪個道理,但是我卻能夠在三毛生活中發生的瑣事,她身邊的人,說的語言,都能知道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意。如還沒有成年並不想被婚姻束縛卻必須要離家嫁給陌生人的姑卡;如一心爲愛追尋就算傷的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的沙崙;如就算對方是殺害親人的仇人卻依然捨己救人的沙巴軍曹;如一生爲他人工作卻無怨無悔、勤勤懇懇的啞奴……

我想,讓他/她們變成如此不堪是因爲自己,讓他/她們歷經約束的痛苦是因爲命運。

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出生不同,出身不同,生活也自然就不同。無法改變的,這是命運。

而不去爭取,不去奮鬥,不去努力,苦苦尋求出路,卻坐以待斃,那受苦,受旁人冷落,受壓迫,是自然的。這是自己。

這本書就是這樣,想表達的不明顯,卻在樸實的語句中體會到三毛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在她的經歷中,我學會了勇敢,也體會到了堅強與樂觀。

這就是這本書的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自從讀了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就一直對沙漠充滿了好奇和期待。這次終於有機會和媽媽去了大西北遊玩。大西北不僅有遼闊的祁連大草原、美麗的青藏高原、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還有連綿不斷的戈壁和荒漠。這次,我們有幸走進鳴沙山沙漠。

來到鳴沙山沙漠景區入口,遠遠望去,浩瀚的沙漠像一片黃色的海洋,一頭頭駱駝,在大漠中慢慢移動的身影,像一葉葉小舟在大海里航行,乘着風、迎着浪。望着人們踩着專爲遊客準備的嵌在沙漠裏的木梯一步步向沙漠頂峯攀登着,好像一條條五顏六色的絲帶在舞動。

走到沙漠腳下,我和媽媽戴好防沙眼鏡、穿好防沙鞋,也順着人流一步步向沙漠頂峯爬去。當腳踩在軟綿綿的沙子上,有點一腳深、一腳淺的感覺,好像快要跌倒了似的,心裏不免一陣慌張。但是,攀着攀着,發現只要順着前人的腳印一步步踩上去,就不覺得那麼困難了。

等到我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轉過身來發現左前方不遠處有一汪碧綠的泉水,形狀像一灣新月似的。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月牙泉。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快要登上頂峯的時候,一輪紅彤彤的太陽正小心翼翼地向月牙泉邊高高堆起的沙漠背後躲去呢。此情此景不禁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寫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生活。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有滋有味的生活。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甚至是撿來的東西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不過也差一點因此喪命,無法用科學證明。

三毛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看到那麼破的家也很難過,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去到這樣一個地方會如何生存,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東西都很貴,特別是水,雖然她們能夠掙錢,但是開銷也很多,所以她們也並不富裕。

但我很佩服三毛的樂觀主義精神,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就想辦法裝飾自己的家,甚至於用了裝棺材的木箱做了桌子。有了一輛車的時候,三毛也會跟荷西搶着用,鄰居們也是有求必應,三毛甚至還充當了老中醫,治好了不少鄰居的小病,不過也證實了一句話,一次不幫助就會影響一萬次的好,具體咋說的我忘了,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最震撼的還是臨近打仗的那一段,讀起來驚心動魄的,總是替三毛捏了一把汗。巴西里的死觸目驚心,沙伊達被羞辱我也是難以接受。還有啞奴,雖然生活很難,但他自然狠狠的愛着老婆孩子,這種感情應該是最純粹的愛情了。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三毛的樂觀與開朗,欣賞她助人爲樂,正直無私的品質,也很羨慕她和荷西的情感,相親相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撒哈拉沙漠荒涼而神祕。有時它在狂怒中嘶吼,有時它在夜裏靜默,卻始終倔強地不肯留下一滴淚水。

因爲撒哈拉要把故事埋在沙裏。

沙漠的風無疑是沙漠的主人。三毛只消把耳朵一探,全都是呼啦呼啦、夾着碎石礫凌冽的風,只好把頭稍稍往裏縮。過了一會兒,又覺得不太甘心,又把頭往前伸了一點。深呼吸,再來一次,好,慢慢地靜下心來……這次是終於聽到了些許聲響:滴啦嗒啦喜慶的聲音,是誰家的女郎要出嫁了?穿起黑色的長裙包着身子,在男眷即將到來之前裹起頭巾。極樂宴會開始了,所有的人開始唱跳,舉杯祝賀……全然不知房裏俏女兒對即將經歷的人事的羞澀忐忑吶!

風愈來愈強勁,夾帶的說話聲也越來越清晰了:是駱駝的足蹄,是生病女人的呻吟,是房頂上的山羊和聒噪的鄰居……三毛越聽越起勁,正欲把脖子伸長一些以便可以聽得更清楚些,突然一隻大手用力把她往回扯。

“你不要命啦!”,是荷西。

“很有意思呢,你要不要來?”,荷西瞪大了眼睛,以示拒絕。三毛撇撇嘴,扭過頭來繼續聽,這時風聲卻是小了,隱隱約約聽不清是婦女沐浴泉咚咚的聲音還是賣魚人吆喝聲。

撩開自制的窗簾,窗外黃沙依然肆虐,模糊間有當地人裹緊了頭巾艱難前行,荷西在叫她,她扭過頭應了一聲,再回頭時已不見了人影。

放在外院子的一尺高的木凳被黃沙埋了一半,怕是過不了多久,連凳面也要看不到啦!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三毛用行動告訴我們,人都應該心懷平等之心,種族,信仰,膚色,性別,貧富貴賤等等,都不應該成爲人與人對立的緣由。

作爲一個同志,我所在的羣體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視、仇恨甚至殺戮在當今世界依然時有發生,應該說,我們對於平等的訴求是強烈和急迫的。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我們對於社會上種植黃降鵲奶熱賜淺聊揮鐗模胬此呈艿模唐躺摹

我想,所謂平等之心,不應該只是對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爲自己的平等權益而勇敢發聲。通向平等的道路絕不是一兩個先行者的披荊斬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匯聚。願更多的同志能夠走出內心的恐懼,爲本應屬於我們的自由與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讀《撒哈拉的故事》後,我寫下了這樣的文字:“異鄉大漠的孤寂和貧瘠,卻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讀三毛的故事,彷彿自己也置身於撒哈拉沙漠中,與三毛和荷西一起,裝飾新居,幫助鄰里,飛馳大漠,體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內心卻無比平靜,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蘊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現在讀來,依然覺得自己當時總結得挺好,也以此作爲這第二篇讀後感的結尾吧,願今後能在書與生活中,體味更多這樣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