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彙編15篇)

讀後感1.9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彙編15篇)

論語讀後感1

這是無限崇高的榮譽,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讓他的畫像接受後世學子的膜拜。他的話不容質疑,每一句都是聖旨綸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說君子要守孝三年,結果後世出現了“丁憂”這個詞,無數官員因此失去了升官發財的好運氣;他講“夫夫妻妻”,結果幾千年中中國婦女的自由被剝奪了,淪爲被統治階層;他回憶說自己十五歲時要學習了,結果無數八股文高手爲此累禿了筆……孔丘啊孔丘,你在陳蔡間餓肚子時,能想到後世的輝煌嗎? 你如此受人尊敬,因爲你是“聖人”。韓愈、朱熹那些人就差沒寫篇文章證明你的排泄物也要比麝香還香了! 可惜,當封建思想落伍的時候,被罵的人中你是首當其衝的,你的名譽與地位一落千丈。

“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否讓你的廟宇發抖?“批林批孔”的運動是否讓你的畫像沾滿唾沫?一些專家談到封建社會餘毒時對你的指責是否讓你的“幾十幾代某某孫”蒙羞?…… 你要面對如此大的輿論壓力,因爲你是“聖人”。“擒賊先擒王”,要否定封建的腐朽思想,就要拿你開刀!好在事過境遷,現在人們對你的觀點以恢復平穩,大家都辨證的看你,你的功過是非雖然還沒有定論,但不會再讓你時而在波峯、時而在波谷了。你備受尊敬與慘遭批判的原因歸根到底是:你是聖人。莊周說:“聖人無名 ”。你這個“聖人”不是無名,而是得到名的兩個極端:盛名與罵名。

你說過對一個人不能只看大家的評價(“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見《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我想了解你,所以我讀《論語》。因爲雖然相傳《易》、《書》、《禮》、《詩》和《春秋》等是你整理的,一來這種說法未必正確,二來即使是你整理的也不是你寫的,反映不出你思想。而《論語》則不同,它甚至記載你“挑食”(“不得其醬,不食。”見《論語?鄉黨第十》)的問題。

《論語》的特點是寫的很平實,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等等,似乎與現在很多小學校園裏經常能聽到的“認真完成作業”、“和小朋友友愛相處”一樣。這些話,不及“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有高度,不及“北冥有魚”(《莊子》的第一句話)吸引人,不及“如是我聞”(《金剛經》中佛祖的第一句話)深奧。 可是,《論語》就是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孔丘談仁,認爲仁是修爲的最高境界。他的“仁”不同於我們今天的“仁”,其含義不僅僅是仁慈的意思,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是仁慈的意思。“仁”到底是什麼,我讀過《論語》後還是一頭霧水,只覺得仁是一種境界。我甚至認爲,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是很接近的,見性成佛和參悟大道也只是比仁者高一點而已。佛、道是類似於透過自我約束而達到終極約束的境界,即無拘無束,順其自然,反璞歸真。而仁者是達到了自我約束的最高程度,雖然還沒有突破極限,實現質變,卻也達到臨界點。關於仁是什麼的問題,《論語》中提到九十餘次;孔門弟子也不止一次問,僅樊遲一人就問了三次,孔丘給的回答卻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分別是“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愛人”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三者雖然都是修身的重要準則,可是也不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其中,“愛人”似乎含義最深,但由於只有兩個字,還需要透過其他語句理解。這樣一來,就沒有辦法確定什麼是仁的本質了。顏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問仁時,得到的答案也不過是“克己復禮”而已。因此,我說“仁”對於儒家來說,就如“祖師西來意”對於佛家、“道”對於道家一樣,是一個境界,而非實在的修身途徑。

論語讀後感2

假期裏讀了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論語》彙集了大部分中華傳統美德。講述了天地人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們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玉。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着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的特點寫的很平實,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瞭些,其實也是比較膚淺和隨意的。平時生活中我不會想起讀《論語》,不會想到透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當讀了于丹的書後,我知道了過去自認爲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讓我們現代人受益非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從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啓示和幫助。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寺院裏供着一個花崗石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的。終於有一天,這些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麼了不起?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說,因爲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看了這個故事後心理豁然開朗,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透過它我們可以比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可以做到從心所欲,淡定從容。“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間,生活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遺憾事,傷心事,面對這些瑣事心態不如放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對自己的缺憾正確對待,讓我們的內心平和些,知足常樂。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需要爲師,就必須學習,對一個好老師而言要求他能夠達到爲學、爲師、爲人的和諧統一的境界。學習要有積累,要博聞強記,要廣博。有了厚實的功底,才能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什麼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入乎耳,發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這是一種學習。還有其他“學習”嗎?有!于丹老師說,關於“學習”一詞,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標準說得好:是導致行爲改變的學習。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提出簡單標準,“學以致用”。經過學習導致一個人重塑整個價值體系,行爲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這纔是一個好的學習。今天這個資訊時代,可學的東西太多了,應當按照孔子所說的那種爲己之學,學以致用,才能在學習中汲取必要的營養,推動自己的事業。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爲神聖的精神聖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論語讀後感3

“沒人理解”似乎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面臨的問題,內心孤獨,無人傾訴,即便有人談心,但總是不明就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子女間的互不理解、夫妻間的互不理解、兄弟姐妹、同事、同學、朋友間的互不理解等等比比皆是。因爲這種種的不理解,我們生活中充滿了誤會、矛盾、痛苦等各種不和諧因素,家庭裏矛盾重重,公司裏勾心鬥角,生活就像一灘渾水,由此,上演着一系列的人生悲喜劇。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可能他很大程度上說的就是這種不理解,無法徹底溝通。

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人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總覺得自己了不起。當我們說錯了一句話或做錯了一件事時,起初內心會意識到自己錯了,但是一念閃過之後,就會找出很多的理由與藉口來支援和原諒自己。慢慢地,我們就覺得自己沒有錯。我們往往會安慰自己,我們之所以這樣,是不得已的、是有苦衷的、是情有可原的,假如再給一次機會,我們絕不會犯錯。之後,我們反而會去怪人家不理解你,更加不會有意識去理解別人的想法和看法。你說這樣的人是不是很自我呢?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若是無相當的自我覺察能力和個人修養境界,大部分人是無法克服和避免的,就會繼續在這樣痛苦的深淵和爲自己開脫的迷霧裏沉淪下去。

“沒人理解我”這一問題是否有解決之道呢?其實,兩千五百多年前,我國的至聖先師孔子在《論語》中早就提出過解決方法,什麼方法呢?我們可以透過《論語》中的兩句話中找到答案。

第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這句告訴我們,一個有學問道德的人,不被世人所瞭解時,內心裏卻能沒有着怨天憂人的念頭。

一般的人,所謂的凡夫俗子,遇到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者被別人誤解時,難免會生出怨恨、發泄的念頭,甚至於要去與別人理論或大打出手。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這個時候,人們就需要有相當的警覺性和自覺性。在這個大度心胸的基礎上,孔老又送來了第二句話。

第二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反而要擔憂自己不瞭解別人。

當我們遇到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者被別人誤解時,我們要轉念想想別人爲什麼會誤解我們,要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和看待問題的方式。如果我們轉換了看問題的角度,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如果我們努力瞭解了別人的想法和看待問題的方式,我們也就知道了別人爲什麼會誤解我們,我們就會釋然了,並據此再作出下一步的選擇和行動。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上述兩點:不知而不慍和患不知人也,那麼“沒人理解我”這個問題就會不攻自破。這也是孔子教導我們爲人處世之道的重要內容。因此,哲學詩畫認爲《論語》這本書真的是一本爲人做事的智慧寶典,蘊含了很多生活哲理在裏面,值得我們細細研讀和不斷髮掘,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踐行。

同時,哲學詩畫也覺得,作爲一箇中國人,能有這麼一位偉大的同胞人物而驕傲和自豪。以後再有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國家的,我要第一個站出來,批死他。

論語讀後感4

我常常想,什麼是“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有什麼用。現在,我從《論語》《孟子》中找到了答案。

剛開始讀,我覺得句子難讀,想放棄。媽媽告訴我,聯繫生活實際就不會感到乏味。真的,我越讀越愛不釋手,因爲我從中悟出了真理——“溫故而知新”教會我學習要常常複習,在複習中收穫新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學習與思考的聯繫以及它們的重要性;“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讓我懂得要謙虛,要實事求是……

如果你問這些足以挽救時代了嗎?那麼我要告訴你,書中教會我做人的句子,更是數不勝數。

讀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我又想起前兩天看到擁擠的小店裏一個人在買東西時拆開包裝,將別的袋子裏的東西裝入一個袋子。這不就是自私自利嗎?還有貪心小販以次充好、自來水摻甲醇,這些事都說明小人喻於利的道理。於是,我從中學會了要有原則有底線,不唯利是圖。

讀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我想起了感動中國的無臂鋼琴師劉偉。他10歲時因一場事故被截去雙臂,19歲時學習鋼琴,一年後用腳彈鋼琴的水平就相當於用手彈鋼琴的7級水平。23歲他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舞臺,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男孩的奇蹟。被截去雙臂不就是上天給他的磨鍊嗎?“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爲夢想插上翅膀。”這就是中國人民給他的頒獎詞,是全中國人民對他的肯定。今天的中國,還有什麼勵志故事趕得上劉偉的鋼琴聲?從劉偉的身上,我讀懂了面對困難,要相信自己,迎難而上。

讀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托起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浮現在我的腦海中。20××年7月2日下午,杭州濱江白金海岸小區,兩歲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臺,接着被窗沿掛住,隨時都有墜落的可能。這可是在10樓!一分鐘之後,妞妞掉了下來,剛好路過這裏的吳菊萍踢掉高跟鞋,張開雙臂,衝過去接住了妞妞。被緊急送往醫院的吳菊萍被診斷爲左手臂多處粉碎性骨折,預計半年後才能康復。“這是本能,是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事情。”吳菊萍一臉平靜地說。“在這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信仰迷茫、價值紊亂的新聞接踵而來,吳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奇蹟,喚醒了普羅大衆對傳統美德的自覺。”這是人民給予她的頒獎詞,更是她應得的讚美。

這就是國學經典的魅力。有它,纔會有感動中國的人;有它,人們纔會懂得生命的真理;有它,纔會有和諧美好的中國!因此,國家纔會這樣宣傳國學,弘揚國學;學校纔會要求我們“童聲誦國學,經典潤童心”要求我們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我們需要國學,國家需要國學。國學是人之本,民之基,國之根。國學像土,一畝心靈之土,爲無數幼苗提供營養,使它們開出美麗的鮮花。國學像水,萬物生長的生命之水,滋潤着小樹舒枝展葉,天天向上。在這個信仰迷茫的時代,是國學挽救了人們的良心,挽救了這個時代。

論語讀後感5

從前我對《論語》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透過學校開展的交流活動,我認真地學習了《論語》是我受益匪淺;現就我個人的理解和對我的幫助啓發與大家共同分享.

在於丹《論語》心得裏,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對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對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環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交什麼樣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書,他可以幫助你開啟你的世界.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那麼從朋友身上,讓我終生受益.

我愛人是當兵的,我們86年結婚到現在,我跟隨幾徑周折,前後調轉了5個學校,每一處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單無助,從內心渴望朋友的幫助,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師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識,相知的`機會,我在大家的薰陶影響下.我以我的熱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諧共處,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儘自己力量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志,去回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自然多了,當然也交往過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會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要換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長處.來補己之短.這樣無論與誰相處關係都會融洽.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其實,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給你適當的點撥與批評.會讓你從內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

光明.

多年來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最難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節剛過,人們還沉醉在與家人團聚幸福的時刻。我愛人胃病突發.經診斷讓我震驚,好似晴天霹靂、天旋地轉。當時兩腿發軟,不敢面對現實。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長春中日醫院工作。我急忙打電話向她諮詢病情。她首先給我安慰、鼓勵。然後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裏醫治。正確的分析去她那裏的利與弊。我在她的誠懇的邀請下,來到了中日醫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勵下,我的心漫漫地放鬆了,我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天能面對現實,精心照顧我愛人。每天她倒出的辦公室,讓我愛人在那裏面化療醫治,使我愛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很快讓我們夫妻二人度過了第一個化療階段的難關.

出院後,有幸得到學校孟校長和高校長與許多同志的關心幫助,給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記得孟校長還特意給我寫一封信,至今我還珍藏着.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還有任主任、付利波、金麗敏.....好幾位教師給我代課,使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家長反饋十分滿意,給我抽出更多的時間照顧我愛人,再半年時間裏,再所有病友中,我愛人恢復最快、最好。這都是朋友給予的勇氣和力量,換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透過閱讀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加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我將朋友視爲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時于丹老師也漸漸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勵讀書的熱情。是書籍讓我受益終生。讓我快樂、讓我充實、讓我更富有。讓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與力量。

論語讀後感6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章,這章的關鍵在學和學問的問題。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爲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

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後聯繫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局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於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註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後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爲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餘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於孝弟,在於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爲領導的道理,有作爲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穫。

至於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後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後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爲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了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瞭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麼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裏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後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後感7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透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於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孔子的《論語》說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8

(一)

有句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別說半部論語了,就單單幾則論語就告訴了我做人與學習的道理。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

這裏面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話說某一天,子路來孔子家學習,穿着非常華麗的衣服,慢慢的走了進來,孔子讓他換一件衣服,子路聽到後連忙回家,換了一件非常樸素的衣服回來了。卻還是原來的樣子。孔子就對他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班裏數學測試,成績出來後,我有一道題不懂,就去問老師。老師講過後,問我明白沒有,雖然我沒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說,怕老師說我笨,結果下一次考試又沒有答對,去掉了8分。

《論語》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會無往而不勝!

(二)

我讀了《論語》,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不要爲一時的利益就撒謊騙人,而自己在後面吃更大的虧。

《論語》是一本古代名人孔子說的話,由他的弟子們編寫而成,裏面有許許多多名言警句,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比如說:要誠實、有禮貌等。

我讀了以後,印象最深的是幾句關於誠實守信的名言警句,原來在語文書上學過,現在聯繫《論語》中的其他內容,我對“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兩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說出來的話,絕對不能反悔。

就拿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有一次,小隊活動,我打電話給9位隊員,他們都一口咬定:“我來!”,結果,只來了8個人,是洪偉沒來,第二次,他又沒來,後來的幾次活動,我們都沒有告訴他,因爲他不夠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林杭每次都來,現在我們總是第一個通知她。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不是沒有,而是很多,讀了《論語》,我告訴自己:要做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樣誠實守信的人,不欺騙別人。

(三)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眼前,是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又這麼生動、形象呢?不知道?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於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只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己的大腦,才能成爲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該感到無比快樂與榮幸,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瞭解就杞人由天,應該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麼學習,我知道了該怎麼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讀後感9

作爲一名曲阜人,如果不讀論語,可以說是極大的資源浪費。當你忙碌了一整天之後,吃完晚飯,在家裏泡上一杯熱茶,拿起論語細細品味,真是一種享受啊!上學時,看着人家背《論語》也跟着背了不少,透過資料書淺顯的弄懂了意思,但當時只是把它當成一種任務而已,從來沒有一種享受的感覺。現在,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閱歷的增加,感覺《論語》越來越難讀懂了,有時看上一則,會品味半天,感覺還挺有滋味的呢。

對於城市道德的建設,對於個人修養的提高,《論語》都是一本好的“教材”。我們青年人可以從中汲取到很多的營養。下面我就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是一個淡泊爲志的人,他不會巧言令色,但是他沒有辜負孔子的期望,他的見解也高出同門一籌。他知道孔子的學問其實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所以他說:“我每天多次的自我反省:爲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呢?老師教給我的東西,一些好的傳承,我真的去實踐、去履行了沒有?”現在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反思呢?“反思能使人進步”,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如果一個人爲別人辦事能夠盡心竭力的話,如果一個人對待朋友能夠言而有信的話,那他的本職工作也肯定能夠做好,本職工作做好了,他在工作中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賞識和肯定,這對於他是有

利而無害的。我們的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我們的城市需要這樣的人,所以我們要努力使自己成爲這樣的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在外要友愛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弟子”有兩層意思,一是年紀較小爲人弟和爲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很多人認爲應該解釋爲前一種,但我覺得也可以是第二種。中國古代老師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而學生也把老師當作父親來尊敬,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這裏能體現出一種“尊師重道”的精神。而現在的我們對於“尊師”還不如古代做得好。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尊師”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師,教給我們東西的人,給我們指導和幫助的人,我們都要尊敬。孔子還告訴我們,要學會孝敬。而且把“孝”放在第一位,體現了“百善孝爲先”的思想。其實,孔子說的很對: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去愛的人還會去愛別人嗎?還會“泛衆愛”嗎?孔子不光告訴我們在家裏怎麼做,還告訴我們在外怎樣做:在外要尊重同門,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我們又不得不佩服孔子語言的藝術性,從“內”到“外”,由“近”及“遠”,語言嚴謹而又給人一種層次的美感。我們還可以看出,孔子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孔子是“以德爲重”,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們青年人多讀一下《論語》,對於我們自身修養的提高,對於

我們曲阜“文明道德城市”的建設都是有很大好處的。我會繼續享受我的《論語》之旅。

論語讀後感10

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爲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xx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着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 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爲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麼,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爲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後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麼,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裏都可以生存。並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裏鬥,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說了,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論語讀後感11

我喜歡國學,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寶典。讀過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後,我的心靈被震撼,我的精神被衝擊,我的靈魂被牽引。遠古時代的孔夫子似乎來到我們的身邊,用溫和的語氣跟我們訴說着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爲人之道、人生之道。

記得上初中時在教室裏讀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讀的不亦樂乎,卻不懂其意。心中疑惑我們現代人爲何要學習這些深奧難懂的古文。後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到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的道理之深刻,思想境界之高,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領悟、去實踐。

于丹教授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當今社會現實,闡述了其中的道理。看似深奧的古文古語,一下子變得簡單明瞭。對於我這個不愛動腦筋,文學功底不深的人來說,讀《論語心得》是瞭解《論語》的最佳途徑。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人心浮躁,精神空虛,人人都在追求物質,追求幸福。物質越來越豐富了,幸福感卻越來越少了。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到,想要生活幸福,活的有意義,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相處和睦,愛崗敬業,安於本職,奉獻社會。現如今的世界很亂,社會成了大染缸,是因爲人心變了。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了。對於如何拯救當今世界這個問題,曾有人說,到中國尋找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西方國家都在學習孔子,研究國學,開辦了孔子學院。因爲只有孔聖先賢才能拯救這個不安分的世界。平常的生活中,除了學生應付上課和考試,極少有人去認真學習《論語》,更不會將《論語》作爲生活法則去遵循和實踐。我想正是因爲我們缺乏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懂得處世之道、爲人之道。在生活中受挫,心態不平衡,總是與幸福無緣。

一個人如果偏離軌道行走,會越走越偏。價值觀錯誤,行事不端,這樣永遠無法擁有幸福,甚至走上不歸路。在社會交往中,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什麼職位,就做什麼事,不能越過職位,去做本不該你做的事。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意思是說,學生子貢問老師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人終身去遵循的,老師說,這個字應該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能強加給別人。做到寬恕自己,寬恕他人。孔子的言語總是溫和的,態度是謙遜的。他從不嚴厲苛責學生,更不會強令學生要怎樣做。《論語》並非古板教條,在那個遠古時代,一位聖賢老師以身作則,爲人師表,周遊列國,帶領門下幾千名學生。他們跟老師學習,與老師探討,研究學問,思考問題,尋找人生真諦。一個個學子與老師的故事在於丹的語言下栩栩如生,彷彿讓我穿越時空來到孔子門下,虔心做學問。

我們想要快樂的生活,就要做到修身養性。用心品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感悟《論語》中的真諦。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用豁達的胸懷,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安寧,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論語讀後感12

僅爲六週的中醫藥國際傳播課程主要講了中國古典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我驚歎於那些小小年紀的孩子竟然可以背誦那麼多經典的文章。當然這些古籍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論語》。主要是因爲對這本書接觸的比較早,而且裏面的語言對比其他書籍來說要簡單易懂的多,這樣一本書,它富含着道理,隱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一定會被現在的人們所接受,但他在我們看來,也是一本凝結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的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着一位古人的思想,它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我捧着這本厚實而蘊含着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地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撣撣灰塵,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着我心中的浮躁與狂妄……

在這次認真把《論語》讀完之前,自己對這本書的瞭解僅限於初中高中課本上的那幾句耳熟能詳的。書中的語言大多簡單樸素,數字之言所表達的深意確是耐人尋味的。有這麼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則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大致意思就是說:後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便敬愛自己的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的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理想,再就去學習文獻。其實仔細剖析一下這句話,說的很樸素實在,都是我們自己本就明白的道理,但細細想來又有多少人能夠真真做到呢?

孔子曾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在風和日暖

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鬱鬱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品質。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這君子的節操。

孔子曾諄諄教導我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於是,方孝孺面對朱棣的威逼利誘面無懼色,慷慨赴死。趙一曼面對敵軍的酷刑逼供寧死不懼,大義凜然;孔子曾循循善誘我們:“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於是,楊震面對十斤令人眼饞的金子毫不動心,堅守道德。關羽爲了盟誓毅然放棄曹操的厚待,執意回蜀;孔子曾指點迷津我們:“見義不爲,無用也。”於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承擔責任。段天強爲了救出落水兒童,奮不顧身,跳入冰河……這不正是《論語》帶給我們的啓迪嗎?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爲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讀後感13

要論國之學,經之典,《論語》可當其首。——丁子

學習《論語》,當注重內外兼修:文化強國,文化自信。近幾年,從閱讀到悅讀,再到全民閱讀,全國上下掀起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潮,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中華文化,需要文化傳承。中華民族,需要文化自信。

近期,參加中山市傳統文化讀書會兩期活動之後,再次對國學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論語》,有了新的認識。中山市教體局周信副局長,可謂這方面的專家。他的講座,沒有單純的說道論經,而是結合了自己的研究,結合了現實生活,結合了人的本心、本性,分享了他獨特的閱讀感受,深受啓發。

筆者認爲:學習《論語》,至少要三從:從師,從心,從本。

從師學習,道之自然:

讀幾句四書五經,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因爲,很多人讀的是表面,沒有入其實質,沒有內化於心。或略知皮毛,或一知半解,或斷章取義,或歪曲其義,如此而已。

其實,學者,就算是好學者,也當從師,從良師。對《論語》,應該說不少章節還是熟悉的,也是認真讀過的。特別是對於中文系畢業的文科生,不學孔子,不瞭解《論語》,是說不過去的。再說,作爲語文老師,也是在教學生學習《論語》。

不過,反省自己,至少到目前爲止,對孔子,對《論語》,更多的是停留於讀的表面,並沒有深層次的閱讀,更沒有系統的閱讀。至於學以致用,談及從學習到實踐的過程,也是相當不夠的。

細讀《論語》,發現:簡單的對話,卻包含了衆多的道,衆多的理,還有衆多的法和術。從學而篇到爲政篇,其實都是在談學習,就學習和思考,學習和運用。讀後感。孔子,不愧爲偉大的教育家,在生活細節中談學習,在日常對話中談學習,在爲人處事中談學習……從中,不難發現:學習,不止是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學做人,做有孝、有忠、有德、有信、有爲之人。

學習國學經典,就算是孔子這一偉大的聖人,自然也不可能穿透時空,能預見今日之學習,但是,其經典要義,卻是有指導意義。古之禮,古之法,古之德,古之行,不一定是現在流行的,或認可的,但是,至少在當時就是公德、公法。後人,自然要繼承,更要創新,然後進步發展。

只要認真讀了《論語》,作爲讀者,你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肯定會有不有的觀點、看法,甚至於有一些牴觸的情緒。應該說,這是正常的。如果,此時,有一位良師指點,有一位得道者點撥,我們是不是可以少走一點彎路呢?

說一個本人學習《論語》的經歷:

讀初中時,應該是第一次接觸孔子的《論語》,問老師:老師,這個“論”字怎麼讀?爲什麼讀第二聲?是言議論文中的”論”的意思嗎?

老師說:古代漢語,跟現代漢語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不同,語境不同,讀漢字,要讀準。

我,記住了老師的話。心裏想:老師真厲害,這讀音也知道。

讀高中時,老師再次強調:《論語》是重要的考試內容,大家要多讀多背,還要理解字詞的含義。

我記住了老師的話,心想:高考時,我能翻譯這些語句,拿個高分,沒問題吧?

讀大學時,老師沒有講字的讀音,字的含義,只問了一個問題:你,會怎麼學習?你,會怎麼做人?

工作二十多年了,遇見了很多的老師,也教了很多的學生,感覺:我還在學習,還在瞭解“學而時習之”,還在想着“不知而不慍”,還在學着“三省乎己”……

師之重要性,大家不妨再讀一回《師說》。

論語讀後感14

讀完《鄉黨第十》,《論語》就讀出一半了,覺得應該寫點什麼,儘管還有些朦朧

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雖說“潛龍勿用”,我無治天下之位、之責,也無需用心地想如何“用”,何況我也許也無治天下之才、之志,但卻深覺這話有理。呵呵!《論語》,字雖不多,但其蘊涵的道理卻多得很難說得清。

爲師之道。言傳,一部《論語》、一句句“子曰”,就是鮮活的例子。身教,夫子是講自己所做的,因此纔有顏淵的那句“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一句“評語”,看似文采斐然,實則爲“白描”。啓發式教學,“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也正因此,弟子們疑其有所隱,夫子才發出那句“二三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與學生交朋友,一句“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師生間“打趣”的情景活靈活現。

爲生之道。謙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明辨,“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思,“告諸往而知來者。”誠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負責,“不遷怒,不貳過。”努力,需知學習貴在堅持,“譬如爲山,未成一簣。”篤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顏回般,做個“語之而不惰者。”兼“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一定要孜孜以求,力求知之、好之,樂之。對“道”,要有份敬畏和渴慕,“朝聞道,夕死可矣”明白“道”、悟得“道”,即使一切在那一刻停息,也心滿意足!

遊學之道,。全面理解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爲人父母者還會以“養兒防老”爲由,不顧及兒女的志向和感受,固執地把兒女圈在自己身邊嗎?孩子有志向、有能力,想飛得高遠些,就讓他飛吧。人這一生,經歷過,纔會無悔。夢,是悔的根源。雖然夢碎,也會疼。

溝通之道。桓魋來找麻煩,衆弟子人心惶惶,夫子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提氣提神,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看似“知命”,順應天意,實則自信。把一切假於天,易被理解和接受,足見其表達技巧,深諳溝通之道。

敬神之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夫子還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夫子對神是個內心有份虔敬的人,但他的敬只體現在“祭”的那一刻,夫子是個典型的實踐主義者,決不把自己的得失寄託於鬼神。反讀現實,有多少人沉迷於卜神問鬼,而不是沉下心來,紮紮實實地做事呀!

休閒之道。“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多麼令人神往!內心有着寧靜和滿足,眼中的神采也必然是淡定、欣然的,舉手投足間氣定神閒。

娛樂之道。投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知足,“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留有餘地,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以及做事之道,“放於利而行,多怨。”識人之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自省之道,“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爲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更有爲官之道,爲政之道……等等。

用心體會,《論語》中蘊涵的道理,不勝枚舉。關鍵在於“信”,我們只有相信他,才能用心體會他的話,才能領會其中的深意,纔會樂於用他的理論、他的思想指導我們的實踐並從中受益。

論語讀後感15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讀過《論語》,之前對《論語》的瞭解,僅僅限於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溫故而知新”、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瞭解的只是鳳毛麟角。寒假裏透過拜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不能說大徹大悟,但也觸動了心靈。

于丹《論語》 心得 中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她的解說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在的個別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自己的成就。看《論語》心得,彷彿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爲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對於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於一時衝動而說出一些不經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知。但是現在於丹提醒了我們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因爲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現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後怕,好像忽然發現自己做過那麼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願今後不會再這樣不謹慎了。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總是放不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看了這段話,我明白了爲什麼自己會因爲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麼久都不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爲呢?

讀《論語》心得,使我心曠神怡,讓我感受到了《論語》是一碗心靈雞湯,可以加強氣質修養、淨化思想心靈;是一罈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