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

讀後感3.26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1

暑假裏,我看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施耐庵在這本書中描繪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英雄好漢:忠義雙全的天魁星呼保義宋江,武藝高強的天雄星豹子頭林沖,無比勇猛的天殺星黑旋風李逵,見義勇爲的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在這一百零八位好漢之中,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那及時雨宋江了。

宋江,字公明,綽號“呼保義”人喚“及時雨”,是《水滸傳》中的核心人物,是作者全力塑造的“忠義雙全”的典範。宋江精明練達,喜好結交英雄豪傑,爲人仗義疏財,總是能在人危險時出手,助人排憂解難;宋江扶危濟貧,一心爲國盡忠,於家盡孝,具有濃厚的忠君思想和整體觀念。宋江原爲山東鄆城縣押司,整日舞文弄墨,書寫文書,是一筆刀小吏。晁蓋等好漢劫生辰綱事發,被官府緝拿,幸得宋江相告。晁蓋上梁山後,派劉唐送金子給宋江酬謝,誰料書信落入閻婆惜之手,無奈,宋江殺了閻婆惜,因而被髮配江州,與李逵等人相識。後因在潯陽樓題反詩,被判死罪,幸得梁山好漢相救,才從刑場逃出,上了梁山伯,當了副頭領。後來,晁蓋在曾頭市中箭而亡,宋江坐了頭等交椅。受招安後,宋江被封爲武德大夫兼楚安州安撫兼兵馬部總管,帶領梁山泊好漢破大遼、戰幽州、擒王慶、捉方臘,最後被高俅等奸臣下藥毒死。

我之所以對宋江記憶最深,是因爲他的爲國盡忠、於家盡孝。宋江的爲國盡忠體現在他爲國征戰上,因爲他爲了朝廷平安,不惜虧折許多好漢,破大遼、戰幽州、擒王慶、捉方臘,平定各方戰亂。宋江的爲家盡孝體現在第二十二回,他爲了不連累家人,自願開除祖籍。

所以,我也要像宋江一樣,報效祖國,孝敬父母!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2

今天我讀了《水滸傳》,知道里面的主人公是宋江,水滸傳上寫了宋江和一百零八名好漢一次次打敗霸主和惡霸,有魯智深打敗的鎮關西,武松醉打蔣門神,楊志賣刀殺了牛兒,這些壞蛋和惡霸最終還是被殺死了,有的霸主仗着自己家有錢或是當官,到處胡作非爲。

在水滸傳裏,宋江是出了名的人,他開始是獨自一人,在一個地方認識了武松,武松後來到了梁山泊,梁山泊的原寨主沒有熱烈招待他,可晁蓋等人逃到梁山泊,梁山泊的原寨主卻熱烈招待他們,武松很氣憤,便殺了原寨主,以後,梁山泊寨主便是晁蓋,晁蓋便坐了第一把交椅。

後來宋江來到梁山泊,再三推辭,做了第二把交椅,再打曾頭市的時候,晁蓋因氣憤曾頭市的人教小孩兒罵他們,親自帶兵打曾頭市,不想被曾頭市的人用毒箭射中腦袋,回梁山泊中毒而死,晁蓋死後宋江派吳用上山請盧俊義,請盧俊義下山後,在宋江和盧俊義的領導下,打了幾場勝仗,打敗了曾頭市。

從此,梁山泊的人由宋江和盧俊義帶領,盧俊義坐了第一把交椅,宋江做了第二把交椅,吳用做了第三把交椅,再往後的一百零五位人按年齡大小來排列,大的排在前,小的排在後。《水滸傳》就結束了。

我最喜歡《水滸傳》中的李逵,他拿着兩個大板斧,挺威風,他比武松還厲害,武松打死的是一隻老虎,李逵一下打死四隻老虎。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3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文學罕有的一部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小說,它的產生,跟我國文學史上許多家喻戶曉、爲人民喜愛的名著一樣,是有進步思想的文人作者採取民間流傳的羣衆創作,加工再創作而成的。

北宋末,宋江等一百單八人揭竿起義。到了南宋,在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持續劇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這些起義英雄爲人民羣衆傾心愛慕,廣泛流傳,以致紛紛起而效尤。北宋腐朽政權面對嚴重“內憂外患”,一貫對外屈降,對內鎮-壓。鎮-壓了內部,纔可以偷生苟安混下去。但這個政權“民窮、財匱、兵弱、士大夫無恥”,他們哪有力量“安內”?說宋江在京東起事,宋徽宗此時對蠢蠢欲動的金國視而不理,卻唯獨想拔出宋江這眼中尖丁,不久,北宋亡國了。南宋統治者是更加無恥的投降主義者,而當時南北廣大人民羣衆對金統治者侵擾是堅決抗戰的。他們一批批建立山寨水寨,對金反侵略、反擴張,對宋反投降、反壓迫;與南宋統治者相對立,形成大是大非黑白分明的陣線。苟延殘喘的南宋統治者處此局勢,當年侯蒙的獻策“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自然而然成爲他們“安內”最好的政策。

宋江等一百單八人聚義梁山,受招安徵方臘的事,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人們痛罵誤國的奸臣賊子,比照之下,對巨盜宋江之流深表敬慕和讚賞。贊說其:“不假稱王,而呼保義,豈《水滸傳》是“英雄傳奇”的開山之作,是中國最傑出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數百年來,風行宇內,雖屢遭禁燬,仍然保持着長久的生命力。其思想之偉大,見地之超遠,爲古今人不能及也。”《水滸》抒發對現實社會的感想,文筆從容、蘊藉,饒有趣味。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4

前些天,我讀了《水滸傳》,水泊梁山那替天行道的大旗,那一百零八將栩栩如生的性格長久的留在我的腦海裏,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林沖,最可憐的就是宋江。

林沖這個人有兩個特點:一是忍;二是狠。高衙內欺辱他的妻子,他忍了;誘他進白虎堂,判他去充軍,他忍了;解差用開水燙他,甚至要殺他,他忍了;從八十萬禁軍教頭到看守草料場,他忍了。他忍,是因爲他對朝廷還存有幻想。當到了“風雪山神廟”時,幻想破滅了,他忍無可忍了,大開殺戒,一口氣殺了六個人。投奔梁山,王倫不肯收留,他忍了,寄人籬下,當晁蓋上山時,他又忍無可忍了,殺了王倫,體現了一個“狠”字。

在說宋江,他從來就是腳踩兩隻船,對朝廷充滿幻想,總以“給兄弟們一個好的出路”給自己留條後路,於是,聚義廳變成忠義堂,人人得而誅之奸臣高俅倒成了座上客,導致林沖氣的吐血,他接受招安的日子,也是林沖吐血身亡的日子。接着,他又征討同樣是起義軍的方臘,結果兄弟們是死的死、亡的亡。最後朝廷對他還是不放心,賜他自盡,他臨死還帶上李逵。可謂可憐、可悲,令人心生厭惡。因此,我喜歡豪爽、仗義、百折不回的武松、魯達,以及對朝廷徹底死心的林沖。討厭和宋江一路貨色的吳用,盧俊義。

總之,我喜歡着本書,那栩栩如生的一百零八人將伴我同行,這就是我讀《水滸傳》後的一點感受!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5

今天我看完了水滸傳的第三十回,使我獲益匪淺,與大夥兒簡潔明瞭的溝通交流一下。

說起這五回裏要我最很感興趣的是哪一回那麼就非第29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蔣門神莫數了,在這裏一回中創作者對武松與蔣門神的描繪十分細緻,例如蔣門神:“那廝不專長大,原先有一身好本領,促使好槍棒;拽拳飛腳,相撲爲最。自言過其實言道:三年上泰嶽爭交,不曾有對;四海之內沒我一般的了!因而來奪小弟的路面。小兄弟不肯使他,吃這廝一頓手腳打了,2個月起不能牀。”

武松此生最是聲望心地善良,專愛伸張正義,聽了以後,不聞不問身體狀況,馬上要前往。到快活林,先是有心找茬兒,接着將蔣門神的媳婦一下子丟進酒罈子裏。那酒保,“提”過一個來,雙手“揪”住,也望大酒缸裏只一“丟”,都裝在了酒缸裏了。另一個酒保,也落個個一樣的運勢。可以說打得酣暢淋漓!蔣門神來了之後,你看一下武松:“說時遲那時快,那時快;武松先把兩個握拳去蔣門神面部虛影一影,猛地回身便走。

蔣門神大怒,搶將來,被武松一飛踢飛起,踢中蔣門神小腹上,雙手按了,便蹲下。真有點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覺得。可是與魯智深不一樣的事,武松較爲明智,沒把人擊敗,武松原本就相關司在身,在被一個簡直殺頭的罪!

施耐庵《水滸傳》經典讀後感六篇6

讀了這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林沖對我的衝擊都是深切的,梁山好漢了一半本性都要從林沖來發掘,來體現。林沖來到梁山之後,白衣秀士王倫小人見識,容不下林沖這一條好漢,非要林沖拿什麼“頭名狀”來,林沖豈是那鐵石心腸的無義之徒,三日拿不到頭名狀就將被王倫趕下山去,就在這最後時刻,卻與另一條好漢青面獸揚志得遇,好一場英雄會,殺了個天昏地暗,不分上下,正是英雄惜別英雄,不打不成交,一場虎鬥,成全了一對英雄情義。

可是小人王倫非但不醒悟,心裏更懷了芥蒂。可憐林沖英雄血性,殺掉惡賊,剛剛衝出道德的匡束,一片赤誠來投奔,卻遭遇了一盆冷水,這且不說,關鍵是看到揚志,一條好漢,仍有一個自由之身,可以自由地行走天地之間,光明磊落,堂堂丈夫,而自己也曾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而今卻不得不寄人籬下,看人嘴臉,有家歸不得,有苦無人訴,一想到這個,不免感慨萬千,百感交集,看着揚志上船將去,剛剛結識了一個知己之士,卻轉眼又要離去,能不傷懷?

實實感人!有時想想,人那,究竟怎樣的生活才能無憂無愁,無煩無慮呢?即如智深,毫氣沖天,一身剛直,俠肝義膽,快人快語,多麼可愛。爲什麼林沖就不能這樣?爲什麼林沖就要顧慮重重?其實,人還是要看開一些纔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直言快語也是一生,爲什麼要瞻前顧後,處處小心,處處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