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溫庭筠

溫庭筠 《贈少年》

溫庭筠1.67W

溫庭筠的《贈少年》表達了無限的離恨別情,抒發了深沉的豪情壯懷。

溫庭筠 《贈少年》

贈少年

作者:唐·溫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

【註釋】

①“客恨多”句:江海,泛指外鄉。忽遇友人本當高興,由於彼此失意,故覺頗多苦恨。

②“秋風葉”句:在秋風簫瑟的時節,詩人與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別,自然流露出無限離愁與別恨,給人以極深的藝術感染。“葉下,指秋風吹得樹葉紛紛落下,藉以渲染客恨。

③“淮陰市”:市,商業交換場所,古稱“市”,碑立於淮安老城府市口。

④“一曲歌”句:最後在高樓對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壯志告勉,表達豪放不羈的情懷。

【白話譯文

江湖漂泊,與君相逢嘆晚,卻苦離恨太多,

黃葉飄飄,洞庭風起,心海涌波。

知音酒不醉,夜別淮陰,祝君成功如韓信,

月照高樓,心緒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風歌》。

【賞析】

詩中的“客恨”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客遊他鄉,忽遇友人,本當使人高興,但由於彼此同有淪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覺頗多苦恨。尤其在這金風起浪、落葉蕭蕭的秋天,更容易觸動遊子的愁腸了。“秋風葉下洞庭波”,是化用《楚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句,描繪南方蕭索的秋色,藉以渲染“客恨”,並非實指。和下文的“夜別淮陰市”一樣,都是借意。

詩的前半融情入景,“客恨”的含意還比較含蓄。後半借酒消愁,意思就顯露得多了。“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淮陰市”,固然點出話別地點,但主要用意還是借古人的酒杯澆胸中的塊壘。這裏是暗用淮陰侯韓信的故事。韓信年少未得志時,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貽笑於淮陰一市。而後來卻征戰沙場,成爲西漢百萬軍中的統帥。溫庭筠也是才華出衆,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終不爲世用,只落得身世飄零,頗似少年韓信。故“酒酣夜別淮陰市”句,正寓有以韓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恥辱告別之意。所以最後在高樓對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壯志共勉,正表達了一種豪放不羈的情懷。

這首詩善於用典寄託懷抱,且不着痕跡,自然地與寫景敘事融爲一體,因景見情,含蓄雋永。暗用韓信故事來自述懷抱之後,便引出“月照高樓一曲歌”的壯志豪情。“月照高樓”明寫分別地點,是景語,也是情語。四個字點染了高歌而別的背景,展現着一種壯麗明朗的景色。它不同於“月上柳梢”的纏綿,也有別於“曉風殘月”的悲涼,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調相吻合,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豪氣。這正是詩人壯志情懷的寫照。詩貴有真情。溫庭筠多纖麗藻飾之作,而此篇卻以峻拔爽朗的面目獨標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拓展閱讀:《贈鄭徵君家匡山首春與丞相贊皇公遊止》溫庭筠

贈鄭徵君家匡山首春與丞相贊皇公遊止⑴

作者:唐·溫庭筠

一拋蘭棹逐燕鴻⑵,曾向江湖識謝公⑶。

每到朱門還悵望⑷,故山多在畫屏中⑸。

【註釋】

⑴鄭徵君:鄭姓隱士。徵君:不受朝廷徵召的隱士。匡山:即江西廬山。首春:春季三月(孟春、仲春、季春)之孟春,即正月。丞相贊皇公:即李德裕,被封爲贊皇伯。遊止:遊賞憩息。

⑵蘭棹(zhào):對小船的美稱,此處喻指隱逸的生活。逐燕鴻:喻指遠行。燕,一本作“徵”。[1]

⑶謝公:有謝靈運和謝安兩說。謝靈運純是一文學家,喜遊山玩水,可指代鄭徵君;謝安官高,曾謀劃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苻堅,挽救了幾乎被滅的東晉王朝,可指代宰相李德裕。就此句而言,似以鄭徵君比謝靈運爲宜。

⑷朱門:指貴族之家。

⑸畫屏:有畫的屏風。

【賞析】

此詩是對鄭徵君拋棄隱居生活而發出的感慨,是諷刺還是戲言不好判斷。首句寫鄭徵君離開隱居之地而遠行。二句寫他曾經過着如謝靈運般瀟灑的生活。既然是“曾”,那現在便不是如此了,飛卿此處慨嘆之餘似微有諷意。三四句寫鄭徵君的矛盾心理,隱匿時想博取功名利祿,而真到功名利祿之地時又有所猶豫,尚且眷戀着閒適的隱士生活。大概飛卿有婉言勸其安於隱逸生活、遠離是非場所之意。雖然此詩題曰“贈鄭徵君”,其實也是飛卿贈給自己的。從他的很多作品中不難看出其對江湖隱逸生活的嚮往,然而他終究也還是“一拋蘭棹逐燕鴻”去了,結果弄得上摸不到功名利祿,下探不着隱逸之趣,一生蹉跎漂泊。或許此詩對鄭徵君而言是相勸,對自己則是自嘲。

標籤:溫庭筠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