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王之渙

王之渙事蹟

王之渙3.31W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原籍山西晉陽(今太原市),因五世祖王隆之任北魏絳州刺史,入籍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祖王信,隋朝時任朝諫大夫、著作佐郎,唐朝時爲蒲州安邑縣令。祖父王表,歷任朝散大夫、陽翟縣丞、瀛州文安縣令。父親王昱,歷任鴻臚寺主薄、雍州司士、汴州浚儀縣令。

王之渙爲王昱第四子,生於唐垂拱四年(688),唐靳能的《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以下簡稱《墓誌》)說他:“幼而聰明,秀髮穎悟。不盈弱冠,則窮文章之精;未及壯年,已窮經籍之奧。”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則說他“少有俠氣,所從遊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攻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託朋友爲自己謀求官職。終於在他30歲左右謀得冀州衡水縣主薄的職務。在任期間,因他才高氣傲,不願爲職卑折腰。幾年之後,父母相繼去世,又加上被人誣告,便憤然拂袖而去,“解印”還鄉。

在家閒居期間,《墓誌》說他“雅淡珪爵,酷嗜閒放。”悠遊山水,足跡遍及京師、洛陽、幽州及黃河南北,“夾河數千裏,籍其高風。”(《墓誌》)廣交文壇名士,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鄭臚、暢諸等著名詩人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唐才子傳》說他“爲詩情致雅暢,得齊樑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墓誌》也說他:“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唐朝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的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在“旗亭”聽歌妓吟唱他們詩作而“畫壁”比高低的佳話,雖帶有傳奇色彩,卻具有一定的事實基礎。《全唐詩》僅存的王之渙六首絕句都堪稱珍品,這些詩大都作於這一時期。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最爲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成爲千古名句;而“涼州詞”被民國時期的章太炎稱之爲“絕句之最”。

王之渙過了15年閒散的自由生活之後,在“密親懿交”的一再勸說下,於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才又出仕,“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執掌全縣的軍事、治安。

任文安縣尉期間,《墓誌》說他:“在職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稱。”“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他敢於秉公執法,懲惡除霸,扶危救困,贏得百姓的'敬仰、稱頌,至今文安仍流傳着他“回禮”戲貪官、懲治惡霸、興辦義學等許多傳說。

在即將升任京官時,不幸身染重病,於唐天寶元年(742)二月十四日卒於文安官舍,享年55歲。唐天寶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葬於洛陽北原。其子王炎、王羽和堂弟之鹹等家人以及文安人民哀痛至極,爲之送葬。

王之渙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一位黎民敬仰的清官。高適《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詩稱其“才華仰清興,功業嗟芳節”,是對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回禮”戲貪官】

王之渙任文安縣尉不久,一天上午,家人稟報,文安郡尉錢福應造訪。王之渙一愣,急忙出迎:“大人遠道而來,卑職不曾遠迎,望乞恕罪。”

“哪裏,哪裏,王兄乃當朝才子,本官仰慕已久,今日特來拜訪。”

提起這位郡尉,王之渙早有耳聞,是個愛財如命的貪官,人稱“錢串子”。但他畢竟是自己的上司,不能不以禮相待。

等錢串子用完酒飯走後,王之渙便開啟他帶來的禮盒,裏面放着100兩銀子。

唐朝官場重禮尚往來,收人一份禮,要回十分禮,否則就是不敬。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墓誌》)當官兩袖清風,哪裏有錢回這十份禮呢? 他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個好辦法。

第二天,王之渙讓人擔着一個大桶,擡着禮盒,來到郡尉衙門。錢串子見這麼多禮物,不禁樂開了懷。相互寒暄之後,立即吩咐下人設宴款待。

錢串子心裏一直惦記着禮物,不等席散便來到後堂開啟禮盒一看,一塊銅鏡,大桶裏是一桶涼水,便衝進客廳吼道:“好個王之渙,你竟敢戲弄本官......”

王之渙急忙打斷他的話:“大人且慢生氣,我送你銅鏡,表示你爲官正直,斷案如神,明如鏡;我送你涼水,表示你廉潔無私,兩袖清風,清如水。我的禮物可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呀。”

錢串子聽了,知道王之渙雖然取笑自己,但句句在理,無懈可擊,只得自認晦氣,悻然送走了王之渙。

後來,錢福應藉故來文安審查王之渙。一查,王之渙案件處理得頭頭是道,賬目一清二楚,便枉然離去。

【懲治惡霸】

一天,王之渙扮作商人,帶着隨從出門私訪。看見前邊村頭有個小夥子守着土堆哭,便上前問個究竟。

小夥子說:“我叫張森青,住前邊張莊,父親死了,我和母親就靠這塊地生活。那年冬天沒吃的就跟母親去討飯,到了春種時纔回家。一看,地讓王樂善霸佔種上了,他在地裏埋了界石,硬說是他家的。我告了幾狀也告不下來。今後我們母子可怎麼活呀!”

王之渙問清這土堆下面就是王樂善偷埋的界石;他知道張森青沒界石也沒地契,只是“祖傳之地,從小就種”,便對小夥子說:“城裏來了新縣尉,明天你只管大膽去告,保你沒事。”

小夥子走後,王之渙命人挖出界石,看清字跡便回衙讓人再刻一塊界石,連夜派人埋在王家界石底下。

第二天,小夥子來告狀了,見堂上坐的就是昨天碰到的老客,便大膽遞上狀紙。

王之渙看過狀紙,立即派人把惡霸王樂善傳來,喝道:“大膽王樂善,爲何霸佔張家田地,從實招來。”王樂善說:“分明是刁民加害於我,地本來就是我家的,有界石爲證,請大人明察。”

王之渙說:“本官馬上去檢視,若有界石,土地歸你;若沒有,本官判你霸人田產之罪。”

王樂善點頭答應。

他們來到土堆旁,王之渙命衙役挖界石。不一會兒,界石挖出來了,上面刻着:王家寶地,貞觀丁亥年。

王樂善笑着說:“王大人,我沒說錯吧......”沒等他的話說完,衙役又喊:“稟老爺,下面還有一塊!”

王之渙吩咐接着挖。不一會兒,又挖出一塊界石,上面刻着:張家寶地,武德戊寅年。

標籤:事蹟 王之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