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賀

李賀寫詩的故事

李賀5.59K

唐代著名的詩人李賀的寫詩的故事是怎麼一回事呢?李賀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被人們稱爲詩鬼。

李賀寫詩的故事

李賀寫詩的故事概述

李賀很小就有“神童”之稱。相傳他7歲時就已經閱讀了大量書籍,能寫出很漂亮的文章和詩句。當時的大文豪韓愈和皇甫聽到這件事,就派人要來李賀的詩作,閱後十分驚奇,竟懷疑不是出於李賀之手。韓愈說:“如果是古人的作品,我們或許沒有看到,現在詩人的作品,我們哪能看不到呢!”

於是他和皇甫一起從洛陽到昌谷去拜訪這位“神童。”

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本來是唐皇宗室鄭王的孫子,因爲晉肅的“晉”與進士的“進”同音,李賀因避父諱,不能考進士,後來韓愈爲他寫了一篇《辯諱》,使他做到太常寺奉禮郎。這天李晉肅正在家閒居,聽說大人來訪,慌忙出迎。韓愈和皇甫走進客廳,便提出要小公子李賀寫首詩看一看。

這時李賀正在後院玩耍,聽說有位韓大人和皇甫大人要見自己,就連蹦帶跳向客廳跑去。韓愈正說話間,忽然看到一個孩子,清清瘦瘦,濃眉大眼,跑得滿頭大汗。他頭上的髮辮歪向了一邊,肩上還搭着一件長褂。不用說,這就是小李賀了。李晉肅向客人介紹後,李賀恭恭敬敬施了一禮,韓愈兩人說明來意,李賀欣然從命。只見李賀從從容容拿過文房四寶,望望客廳外兩位大人的車馬,長長的羊毫筆就龍飛鳳舞起來。皇甫??一杯茶尚未喝完,小李賀已經交卷了。韓愈接過一看,上寫《高軒過》,兩人不禁拍案大驚,連誇:“好詩!真李家千里馬也!”從此李賀的詩名便不徑而走,傳遍京華。

李賀作詩寫文,總是經過細心的觀察和深刻的構思,從不生搬硬造、東拼西湊去模仿別人。他平時很注意積累素材,觀察生活,錘鍊文字,深化意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騎一匹瘦馬,後邊跟一個小書童,背上一個書包。他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凡是認爲有意義的事,都隨時記下來,放到書包裏。凡詩不先寫題目,晚上回家以後,再拿出來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詩文。

他的母親常常看到兒子揹着一書包紙片回來,又每天寫到深夜,心疼地說:“孩子啊,你要把心嘔出來嗎?”

李賀仕途失意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爲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爲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李賀在洛陽仁和裏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裏雜敘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這一年李賀二十一歲,韓愈調爲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爲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爲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覈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爲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