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白居易

白居易《魏王堤》全詩鑑賞

白居易2.02W

《魏王堤》是一首紀遊小詩,全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白居易《魏王堤》全詩鑑賞

魏王堤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作品介紹】

《魏王堤》是一首紀遊小詩,約作於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春,此時詩人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魏王堤是指洛水流經洛陽城內的一段堤壩,爲當時的一大景勝,因曾賜給魏王泰爲苑囿,故稱魏王堤。一般說來,花香鳥語的春季,最引人遊興,牽動詩情。但這首小詩寫的卻不是這樣的節令,而是春寒未退,美景未顯的時候。正因爲如此,這首小詩顯示的意境別具情致。

【賞析】

詩的起始兩句:“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寫冬去春來,但仍春寒料峭,那種百花爭豔、鶯聲燕語的春日繁華景象還遠未出現。看不到一點可以駐足觀賞的春天景象,詩人也只好在長堤上信馬閒行,頗爲無奈地消磨時光。但春天不可能沒有一點蹤影,細心而敏感的詩人突然發現了春已到來的跡象,那就是長堤兩旁的弱柳,已嫩枝輕拂,給人間帶來了一絲春意。

從全篇詩意來看,這首小詩可以說是一首尋春、覓春詩;在春天來臨之前,詩人已動春思,來到魏王堤覓春、尋春。這時雖仍然寒鎖大地,不見花影,未聞鳥聲,但從已變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蹤影。詩中用“懶發”、“慵蹄”來形容花、鳥,以“無力”描寫柳條,都給人一種嬌不勝寒的感覺,但春既已萌動,畢竟是鎖不住的,“何處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說,春天已在不易察覺中邁出了她的腳步,一個奼紫千紅的繁華春日,就要來臨了。憑着詩人的敏感,在本無春景可寫的記遊中,卻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詩以奇趣爲宗”(東坡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引),實際也未必盡然。白居易詩慣以平淡語寫日常平淡事,但憑着詩人的情懷和敏感,寫得別有意趣,令人喜讀,這首小詩正是一例。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詩歌合爲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爲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爲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爲“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爲有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荀鶴,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啓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纔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爲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爲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