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黑板報5.54K

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手抄報吧,手抄報是一種羣衆性的宣傳工具,它就相當於縮小的黑板報。那些被廣泛運用的手抄報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第2張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第3張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第4張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第5張

清明的黑龍傳說

隨着1891年青島開埠,包括招遠、棲霞等膠東一帶的農村人紛紛來到青島做生意或打零工,一些膠東的風俗習慣也融入到青島。舊時的青島農村一帶,清明前後也有趕山會搭臺唱戲,祭奠禿尾巴老李,保風調雨順又是一項民俗。

傳說黑龍江的黑龍祖籍是山東,姓李,父親是一個木匠。黑龍出生時大雨傾盆電閃雷鳴,在一聲炸雷聲中降生並隨着一道刺耳的閃電衝上天空。時隔數月後,一日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黑龍回家吃奶。可憐的母親被他的長像嚇呆了,當場昏死過去再也沒有醒過來。他的父親一看這形似龍的怪物頭在其妻懷中吃奶,尾巴翹在樑上就抄起手中的錛一下砍下他的尾巴,黑龍痛極了抓起他的父親拋棄到渤海。因缺了尾巴敵不過白龍,後來在闖關東的山東老鄉幫助下,戰勝了白龍佔居了黑龍江。此後黑龍爲紀念他的母親就築墳修廟(黑龍無他父親的墳廟就是這個由來)。從此以後,每年清明,黑龍就從黑龍江返鄉爲母親上墳,來時由西北方向,總是劈雷火閃還帶冰雹,禿尾巴老李就這樣得名。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青島的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節融合寒食節習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爲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爲禁菸節,因爲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爲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爲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作文

細雨蒙,透過細膩雨絲兒,彷彿能看透街上行人,就好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街上行人不多,嘆息,又是一個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開桌前,看天未暗又下着幾滴小雨,伴隨着這種天氣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齊綠,鋪滿老房子前面那塊地,聽爺爺說那是米麥,他還笑我沒見過這東西。下地後一股清晰味道撲鼻,似乎是從天空飄下餘地濺落在大地上,順便還吧藏在土裏香味帶了出來。是,這確確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麥,整支米麥裏都沾着春雨,一有什麼動靜,水珠就滴溜溜地滾進葉子於杆縫裏去。細看這支米麥,有六股,它們還沒成熟,青幽幽。一粒粒一顆顆,都有以根常常須沖天向上。爺爺告訴我它們是先長殼再長肉,成熟後可比現在大多了。

其實剛進老家小道,我先注意到並非這片麥綠,而是遠處大院子裏兩棵高達梨樹以那漫樹白花。看完這片綠,我就迫不待地跑是看這片白了,哦不是,是雪白。真很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站在這片雪下,滿地都是春風帶下來花瓣,零零散散,灑灑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轉了轉,欣喜發現14年前那棵枇杷樹結果了。有好幾棵枇杷樹在支小小土地裏孕育,生長。那是14年前媽媽懷我時候所吃枇杷,隨便一扔,誰知所扔之處必有發芽,它們我同歲,我一起成長。

時間還早,又哥哥去了後山,這個小小村莊依山而建,後山不是一座兒是一片。找了最近地方上了山。這是一條經常走路,小時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卻找不到什麼寶藏,今日卻感覺整座山都是寶藏,它正堅守着小時候夥伴們冒險留下快樂回憶。上山依舊做着那同樣事,走同樣路,吹一樣風,卻又不一樣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春風中,都沉浸在有趣回憶中。依舊做着看似幼稚事,採了一大把紅杜鵑,小時候也如此,彷彿上山就是爲這片春風春雨滋潤過紅色似,時間怎麼過還是如此風塵不變。

這些植物以這些山,完好地保留着我回憶,觸摸着空氣,觸摸着風,看到它們彷彿開啟了記憶,那扇陳舊門。

清明節作文

唐代詩人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年的四月前後,雖然春暖花開,但又時常陰雨綿綿。也許有些人認爲清明是一個悲傷的代名詞,但在我的眼裏,卻有不一樣的感受。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氣共有15天,這時候,寒冷的冬天已經遠去,大地萬物春意融融,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清明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俗話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你看,綠油油的田野裏開出了金燦燦的花朵,勤勞的蜜蜂正忙着採蜜呢。你瞧,遠處的農民伯伯也抓住這大好時機忙着耕田播種。

清明也是外出踏青遊玩的好時機。我們走在山間的小路上,隨處可見滿山的花朵,有粉色的杜鵑花,黃色的迎春花,白色的'梨花,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兒,伴着微風,不時有股淡淡的花草香鑽入我的鼻孔。山腳下,一羣孩子們在快樂地放風箏,歡聲笑語瀰漫了整個醉人的春天。

清明也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跟着我的家人一起去給我的外公掃墓,今年也不例外。到了那裏,首先,爸爸會把墓碑周圍的雜草和樹葉打掃乾淨,接着擺上我們帶去的貢品,點燃香火,燒紙錢……然後爸爸會帶着我們一起給外公叩拜。看着外公的墓碑,我彷彿感受到了外公和我們在一起,還在品嚐着我們帶去的美食呢。那一刻,我的心情既開心又難過。開心的是在這樣美好的春光裏我能夠來看望他,難過的是外公再也不能和我們享受這美好的生活了。帶着複雜的心情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墓地。

清明節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既有掃墓祭祖的淡淡哀思,也有春耕踏青的歡聲笑語,非常富有特色,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傳承。

清明節古詩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七律·清明祭》

遙知老弟拜新墳,異地同心亦斷魂。

事在尊親思不斷,人皆念祖理難分。

清明祭奠隨情況,博愛弘揚利子孫。

同悼同哀同告慰,滿含熱淚報深恩。

《七律·清明》

去年今日宿山村,細雨寒風欲斷魂。

父輩音容循幻夢,親人背影掩塵痕。

焚香揖拜思悠遠,泣淚吞聲念永存。

不孝兒孫身在外,天涯遙祭憶先尊。

《七律·清明懷古》

往昔戰地馬狂飛,且看皚皚白骨堆。

壯士捐軀酬熱土,黎民失所化菸灰。

改朝換代王旗換,稱霸爭權鼙鼓催。

遍地冤魂千古恨,蒼天暗慟滾沉雷。

《絕句·清明》

東風徐度柳梢青,細雨桃花謁祖陵。

地坼山崩天難老,神州今日祭清明。

《七絕·清明思親》

清明節日倍思親,淚灑陵園慰逝人。

祭母帶花沉痛悼,忠魂永世定長存。

《七律·清明祭母》

春風難負豔陽天,湖畔孤碑雨夜寒。

脈脈溫情浮腦際,諄諄教導涌心間。

二十四孝當銘記,朱子家規有警言。

泣淚女兒歌一曲,在天慈母永平安!

《極相思·念梅香》

寒天山頂芬芳,鐵蕊笑穹蒼。

霜中挺立,雪中不敗,歷盡滄桑。

疏影盼來春光燦。輕輕去、誰解情長。

桃花也好,梨花也好,怎比梅香·

《七律·清明祭》

嚴慈耕作背朝天,忙碌終生尚坦然。

孝敬雙親知冷暖,養活子女度時艱。

久經坎坷身心碎,歷盡滄桑肝膽寒。

作古只留荒冢影,清明祭掃淚長潸。

《清明抒懷》

年年清明今清明,先烈換得國新生。

從來英雄不怕死,贏得神州永太平。

緬懷先烈今祭拜,烈士豪氣貫長虹。

告慰先輩無愧疚,企盼今朝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