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關於家族歷史的手抄報

黑板報3.33W

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世界,而一個家庭的成長與傳承也折射出了一個社會的進步。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關於家族歷史的手抄報,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家族歷史的手抄報

我們這個民族應當是最具有歷史感和歷史意識的,於我個人而言,垂髫之歲就在父母的竹條下讀《二十五史》,當時就感覺到老祖宗們的歷史意識之濃,實在嚇人。大至天象五行,雲行雨施,小至帝王將相們的日常行事,甚至與妃子相從,都無不記錄在案,而後人讀史,又有無數的“札記”予以分析剖判,以至於在篇幅上,更有超越於正史之外的野史存在。所以,如果以歷史爲專業,相信幾乎沒有一個人能稱得上通家,因爲就史料而言,就實在太寬太泛而讓個人的智識爲之望史興嘆。

及至年長,開始關心域外之事,不時有種種揣想,在大洋彼岸的那片土地上,人們是否如我們一樣生活着?有種種資料爲我提供這方面的資訊,及至開始做學問,更發現有種種比較之學,有人就說,至少美國人是沒有什麼歷史感的,更有人嘲笑他們沒有歷史感是因爲根本沒有歷史。相對於煌煌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似乎他們三百年的歷史不過是彈指剎那而已。因爲我的確對此既沒有理性研究也沒有感性印象,也就持之爲常識了。

一日,一位在美留學的朋友打電話回來,請我幫他查一下他家的族譜,並掃描了發給他。我有點奇怪,我自家的族譜還只聽說過,從來沒見過呢。不過我還是照他的話做了,他後來告訴我,他女兒上小學,老師交待的作業之一是把五代人的名字寫出來,並儘可能多地把能搜尋到的“祖先行狀”寫出來,評比的標準很簡單,誰寫得多就可能拿到優。我幫他整理的資料大約有五十多頁,他幫助其女兒一個字一個字地譯成英文,然後交上去了,那位年輕的老師給的評語是“你的文字給我展現了一個奇妙的世界,那是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文化與境遇,我相信,你的工作爲我以及我們班的同學們提供了接觸一種全新世界的可能,爲此,我要感謝你和你的父母所做出的努力”。朋友的小女兒還特別打電話回來感謝我,雖然她操着奶聲奶氣的英語和我講話,所問的卻全是那些她從未見過的祖先的英雄事蹟,雖然那些已然逝去的老人一生躬耕于田畝,乏善可陳。可是在這個他們所未曾知曉的後輩心目中,他們卻是她在異國他鄉惟一可資的故土情懷,因爲她一直未曾踏上過所謂的“故國”。

於是我也對自己的祖先產生了興趣,特意打電話回家,老父從書房的一角把一大捆黃紙找出來,然後親自跑到郵局給我寄來,這一大包東西曾經經歷了百年歲月滄桑,然後又跨越了大半個中國來到我的手中。我在北京的房中享受着暖氣,一邊望着窗外偶爾掠過的寒風,翻看着那與我息息相關的千年歷史。我生長在江南,但在同學們和同事中,老是把江南比作才子風情,柔弱氣息加以笑謔。而此次我細翻自家家譜卻發現,從人種而論,我的祖先卻出自燕趙之地的渤海郡,數百年前輾轉南遷,終致於在湖湘之地某個小鄉村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而至今天有我。平時別人說我是“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原來還可以在血統上找到論證的啊。古書上說“燕趙之地多悲歌慷慨之士”,慷慨赴難,千金一諾是戰國時代俠士留給我們的印象,“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講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原來,這些人都是我先祖的鄰居啊。家譜的記載極其詳盡,細到大家族中幾房生了幾個小孩及每個小孩出生的具體時間,甚至還有小孩出生時的祥瑞等等,還有族人的爭吵及其排解,以及每個老人出去時的記載,包括是什麼人來做的法事。也記載了當地的自然變遷,比如在清代,我的老家對面發生了一次大的山崩,以至門前河流改道,沖毀田地無數。而在長達百年的遷徙中,家譜的修繕居然也未中輟,其中記載了祖先們所到各處的所見所聞,甚至還有對於當地地方官的評價。煌煌一部家譜,不但是整個家族的歷史記載,同時也反映了歷史社會變遷的點點滴滴。

我開始有點明白爲什麼在美國的那個教師會給小學生出這麼個題目了,朋友的小孩把她整理好的作業寄了一份給我,她不僅列舉了五代以內的事蹟,也把整個家族近五百年的歷史都列舉出來了,一本A4紙做成的大冊子,她把家族的發展劃分爲五個階段,其間包括各位先人的活動,事蹟,以及子孫繁衍,還有許多照片,而沒有照片的先人,她則根據其記載揣摩替其畫像。當涉及到家族遷徙的時候,她還畫出了詳細的線路圖,中間還附有地名的中外對照,今古對照。而在作業的最後,她設了一尾聲:拓土異域。試想一想,幾歲的小孩,居然會有“拓土”的意識,算是難得了吧。看得出她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家族歷史。透過一個週末的作業,教師“四兩撥千金”,讓學生不但熟悉了整個家族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還讓他們開始學會了探索,學會了研究,也學會了審美,甚至,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去做評價。其收穫,應當是幾道算術題或語法題難以相匹的吧。

我有點理解別人看待歷史的方法了,在他們看來,歷史不是軍國大事,也不是政治迭變,歷史只不過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罷了,點點滴滴即成風雲。當然,這樣看來,歷史書固然可以是政治家、軍事家和天才人物的舞臺,但歷史卻是無數小人物聚合而成的時間之流,沒有人能剝奪我們在歷史中的生存和發展,一切,事實上都取決於我們。而我先前的見識,即認爲我們實在是一個有歷史感的民族,因爲我們有那麼多的史書,這一見識也沒有錯啊。只不過,歷史好像沒有歸結到每個人的權利,作爲普通民衆的每個人,就任由歷史留在了家譜中而不聞不問,真的,如果連自己家的歷史都弄個不清不楚,甚至連曾祖的名字都弄不清,奢談歷史,未免荒謬。

1977年,美國出現了一個廣播“ROOTS”,那是典型的尋根節目,沒想到節目收視率極高,而後出現了一系列的尋根書籍,黑人作家Alex Haley著書探尋自己家族歷史,描述他的一個祖先如何被奴隸販子在海灘上抓住,扔進了船的底艙被帶往美國,而開始了在異域的生活。隨後,在猶他州的鹽湖城建立了家族史圖書館,每天約有2000名讀者前去尋找資料,到上世紀80年代後,美國人口普查機構建立了一些網站,以便人們查找自己家族的發展史,不過其中只列出一些基本資料,如名字,家庭人員,工作,出生死亡時間和地點以及死亡原因和婚配記錄,而人口普查時的資料卻多得多,甚至還包括對其財產的估價,可惜的是,即使近親也無法查閱這些資料,開放的可能性是72年之後。但是,人們對於所謂“家族歷史”的興趣卻未稍減,這直接導致了數以萬計的商業網站的產生,它們透過各種途徑獲得一部分資料,當然其最終目的卻是推銷其“歷史套餐”,類似於調查機構的性質了。

其實,無論是在美國人那裏還是在我們中間,歷史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不過只是大家注意家族歷史的出發點和重心不同而已。比如說,在外面參加學術活動時,別人都會問:師承何人?這不就是典型的歷史追溯嗎。而每次回到家鄉所在的那個城市,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別人介紹說“此乃某人的二公子”,那不也是歷史意識在起着作用嗎?只不過,在這些場合,歷史只是扮演了婢女的角色,主角還是當下的這個人,或者說,歷史只是一種邊緣意識,轉瞬之間便消逝無影蹤,而在所謂“家族追尋”當中,歷史卻站到了聚光燈下,而成爲照耀人心智的某種智識工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