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2017清明節手抄報大全

黑板報9.26K

在現代,清明節還是人們緬懷先烈的重要節日,是國家和社會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日子。下面我們爲你帶來2017清明節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清明節手抄報

2017清明節手抄報大全

2017清明節手抄報大全 第2張

2017清明節手抄報大全 第3張

2017清明節手抄報大全 第4張

2017清明節手抄報大全 第5張

寒食節是爲了紀念誰

寒食節又稱爲禁火節,清明節又稱“寒食節”,那麼寒食節是爲了紀念誰呢?寒食節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

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讓清明文化“文化”起來

清明節,在衆多的習俗與作用中,時刻蘊含着中國文化。

清明前夕,郭德綱親率德雲社衆人到侯耀文墳前哭祭,訴說“委屈”。儘管只有一束白花,看着跪倒一片的徒子徒孫,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明文化的壓抑。

中國已進入泛文化時代。其實,郭德綱完全可以讓形式更世俗一點:電子炮、鼓樂隊、花圈花籃陣......轟轟烈烈,豈不風光?但他沒有這樣做,“一花,一跪,一哭”大有意境,惠而不費,高調地表達了自己的訴求。郭德綱是有文化的。此次“四分真情六分示威”的“祭師秀”讓世人充分領略了中國清明文化的魅力。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從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中,只看到了德雲社衆人統一的黑衣黑褲,一起下跪叩拜的鏡頭......當這樣的視覺衝擊被一次次放大的時候,清明文化便只剩下下跪叩拜、一色白花之類的物質化外殼了。

有關專家考證,清明文化已經有2500多年曆史,其核心內容是祭奠、緬懷、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詠......飽含着中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間大愛的珍視呵護、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對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如果我們總是以煙花爆竹,紙錢魚肉,以焚香叩拜,紙船車馬……這些物質化空殼的形式來表現、傳承清明文化,21世紀文明又如何能夠接受得了?

但在今天的社會裏,包括清明文化在內的文化,都在拼命地用外在的物質形式進行包裝。到底是文化發生了扭曲還是社會審美髮生了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