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清明節手抄報六年級

黑板報1.6W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流傳千年的詩歌縈繞耳畔,婦孺皆知。清明是個矛盾體,一方面,它依附於暖春四月,楊柳遍地生,百花未謝盡,到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以青春的面貌昭顯了強大的生命力,是外出踏青郊遊的大好時節;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國傳統的三大鬼節之一,籠罩在冥幻色彩的光環下,予人平添了不少的哀怨與愁傷,製造出穿插在暖春裏的心寒。清明節就在這一暖一榮、一寒一嘆中無止境地延續着,永不衰竭。下面我們爲你帶來清明節手抄報六年級,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清明節手抄報六年級

清明節手抄報篇一

關於黑龍的傳說

隨着1891年青島開埠,包括招遠、棲霞等膠東一帶的農村人紛紛來到青島做生意或打零工,一些膠東的風俗習慣也融入到青島。舊時的青島農村一帶,清明前後也有趕山會搭臺唱戲,祭奠禿尾巴老李,保風調雨順又是一項民俗。

傳說黑龍江的黑龍祖籍是山東,姓李,父親是一個木匠。黑龍出生時大雨傾盆電閃雷鳴,在一聲炸雷聲中降生並隨着一道刺耳的閃電衝上天空。時隔數月後,一日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黑龍回家吃奶。可憐的母親被他的長像嚇呆了,當場昏死過去再也沒有醒過來。他的父親一看這形似龍的怪物頭在其妻懷中吃奶,尾巴翹在樑上就抄起手中的錛一下砍下他的尾巴,黑龍痛極了抓起他的.父親拋棄到渤海。因缺了尾巴敵不過白龍,後來在闖關東的山東老鄉幫助下,戰勝了白龍佔居了黑龍江。此後黑龍爲紀念他的母親就築墳修廟(黑龍無他父親的墳廟就是這個由來)。從此以後,每年清明,黑龍就從黑龍江返鄉爲母親上墳,來時由西北方向,總是劈雷火閃還帶冰雹,禿尾巴老李就這樣得名。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 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青島的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節手抄報篇二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又稱禁菸節,至少在西漢就已形成。最初,節日日期及時長都不定,後來逐漸固定在冬至後105天或106天,也有說法是在清明前兩天。最初寒食節持續一個月,後來逐漸變爲三天,其間禁火,要吃冷食。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觀點:

首先是禁火說,認爲寒食節的起源來自於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隋代杜公瞻在注《荊楚歲時記》時說:“《周禮·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注曰:‘爲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也。”這一看法多爲後世研究者所認同,但對於周代爲什麼要在仲春修火禁則各持己見。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星宿崇拜說。“季春將出火也”,“火”就是大火星。許多學者認爲“禁火”的習俗是出於人們對大火星的崇拜。

這種說法乍看似乎有道理,但是爲了避讓大火星,老百姓不能生火做飯長達一月,又在乍暖還寒的氣候中,未免不合情理。而且,周代雖有禁火之制,禁的卻不是炊用之火,而是冶煉之火。

其次是改火說,源於古人的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古人認爲,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個火種,火用久了就要熄滅,需要重新取火。在換火儀式中,新火與舊火不能相見,要先熄滅舊火,再迎接新火。

最早提出寒食節應起源於“改火”習俗的是唐代李涪,他在《刊誤》的“火”條中談道:“《論語》曰:‘鑽燧改火。'春榆夏棗秋柞冬槐,則是四時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漸至簡易,唯以春是一歲之首,止一鑽燧。而適當改火之時,是爲寒食節之後。既曰就新,即去其舊。今人持新火曰‘勿與舊火相見',即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