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曾鞏

曾鞏的《蔡州》詩文相關介紹

曾鞏2.51W

曾鞏的.《蔡州》是他的代表作,影響深刻,下面是詩文相關介紹,歡迎參考!

蔡州

【朝代】宋代【作者】曾鞏 【原文】

蔡州昔人居,遺堵不可尋。

青石久埋沒,荒煙起空林。

昔人依劉表,意氣傅至今。

廣路競朱轂,深藏閟黃金。

構難琦琮間,咎責積已深。

終貽覆宗累,苟得非所欽。

爲惡理當爾,足懲誇者心。

作者介紹

曾鞏,生於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爲“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

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南宋理宗時追諡爲“文定”,世稱“南豐先生”。漢族江右民系。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人物生平

年幼聰慧

曾鞏祖上世家爲學者,祖父作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爲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作文章,說話不平凡。

結識良友

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並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里,侍奉繼母。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爲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爲主,詩賦爲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一。[1]在這之前,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爲人處世的態度。

任職歷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五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爲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定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羣衆擁戴。

晚年生活

元豐三年(1080),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爲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爲讚賞,留任爲三班院勾判。

元豐四年(1081),朝廷認爲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爲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元豐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書舍人。曾鞏述說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類型

《元豐類稿》 著述

《續元豐類稿》 著述

《外集》 著述

《衛道錄》 著述

《大學稽中傳》 著述

《禮經類編》 著述

《雜職》 著述

《宋朝政要策》 著述

《詩經教考》 著述

《隆平集》 著述

《答李沿書》 文章

《與王向書》 文章

《回傅權書》 文章

《贈黎安二生序》 文章

《越州趙公救災記》 文章

《醒心亭記》 文章

《遊山記》 文章

《道山亭》 文章

《辭中書舍人狀記》 文章

《戰國策目錄序》 文章

《宜黃縣學記》 文章

《墨池記》 文章

《胡使》 詩作

《追租》 詩作

《東軒小飲呈坐中》 詩作

《人情》

標籤:詩文 蔡州 曾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