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晏殊

《少年遊·重陽過後》賞析

晏殊1.21W

《少年遊·重陽過後》是北宋詩人晏殊所作。此詞詠木芙蓉。秋風蕭瑟,落葉紛紛,而芙蓉花卻獨自開得分外豔麗。這不畏嚴霜的木芙蓉象徵着愛情的堅貞、高潔,因此詞人要特地把它留贈給自己的意中人。

《少年遊·重陽過後》賞析

少年遊·重陽過後

原文

重陽過後,西風漸緊,庭樹葉紛紛。朱闌向曉,芙蓉妖豔,特地鬥芳新。

霜前月下,斜紅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將瓊萼等閒分。留贈意中人。

賞析

此詞詠木芙蓉。秋風蕭瑟,落葉紛紛,而芙蓉花卻獨自開得分外豔麗。這不畏嚴霜的木芙蓉象徵着愛情的堅貞、高潔,因此詞人要特地把它留贈給自己的意中人。

“重陽過後”三句爲景語,寫重陽過後自然景物的變化。西風悽緊,庭葉飄零,渲染出清秋蕭索的氣氛。緊接“朱闌”三句,作者悽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豔筆: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開白、黃或淡紅色花)枝梢簇集一處,淡雅美麗。這裏用對比、反襯手法,益見出清秋開放的芙蓉之可貴。

“霜前月下”三句着意刻畫的是:清霜中,明月下,那微斜的`紅花、淡黃的小蕊,是多麼鮮明美麗,真的要叫春天迴轉了。“霜前月下”,泛寫芙蓉開放的環境,從另一角度補充“朱闌向曉”句意:“斜紅淡蕊”,具體刻畫出芙蓉的“妖豔”:“明媚欲回春”,是芙蓉所引起的強烈感受,它似乎能把蕭瑟的秋季化作美好的春天。結拍二句承上抒懷:不要把這美玉般的花兒隨便地摘下來,還是留着它贈送給意中人吧r花及人,因人惜花,惜花亦惜人,此句爲點睛之筆。

這首詠物詞,詠木芙蓉的同時,自有詞人的感情。詞人要把這凌霜耐冷、獨傲秋庭的花兒送給意中人,實際上寄託着作者對堅貞高潔之品德的肯定與讚賞。

作者介紹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峯下,其父爲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爲“大晏”和“小晏”。

生平

晏殊14歲應神童試,真宗召他與進士千餘人同試廷中,他神氣自若,援筆立成。賜同進士出身。從祕書省正字官至知制誥,進禮部侍郎。後因事出知宣州,改應天府。又任禮部、刑部、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病卒於家,仁宗親臨祭奠。諡元獻。《宋史》本傳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他平居好賢士,范仲淹、韓琦、孔道輔、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

晏殊是北宋文壇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數文人的作風一樣,晏殊的詩文詞都是繼承晚唐五代的傳統,他“贍麗”之中有沉着的內容,所以不流於輕倩、浮淺,故爲當時所重。他的詞今存130餘首,風格上既吸收《花間》(溫庭筠)、(韋莊)的格調,也深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他一生顯貴,尤其善於寫旖旎風光,歡愉情趣,但他的作品並不單純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慼之感。如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種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個人一時的無名的悲感,也蘊含着人類永恆而無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類普遍的永久的無可逃避的命運。由這種主觀的悲哀推而至於客觀世界的運轉,又何嘗不如此。“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現在”的結論:“不如憐取眼前人。”(〔浣溪沙〕)這比起《花間》溫、韋的清詞麗句來,就看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詩詞成就

晏詞集中沒有朋友之間的合作,沒有一首是“次韻”之作。這可見晏殊填詞,純爲抒寫自己的性情,不是爲應酬而作(替歌女寫作不是普通所謂“應酬”)。因爲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時以詞作爲進身之階或交友之贄,沒有把詞當作“敲門磚”,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詞中也沒有如柳永、張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種羈旅愁苦,這是由於他一生富貴,仕途坦蕩決定的。

《東都事略》說他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傳者惟《珠玉詞》3卷。汲古閣併爲1卷,爲《宋六十名家詞》之首集,計詞131首,清人輯有【晏文獻遺文】收入【宋四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