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晏殊

晏殊是哪個朝代的人

晏殊2.45W

晏殊,字同叔,江西省撫州市人。也是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是哪個朝代的人,我們來看看。

答案:宋代(北宋)

少年得志,以神童稱,景德二年(1004),以神童詔試,賜同進士出身。仕途得意,宋仁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位極人臣。

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開封,卒諡元獻。

晏殊雖多年身居要位,卻平易近人。當時名臣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張先等均出其門下。能詩、善詞,文章典麗,四六、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爲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

其詞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較深,典雅流麗,意象精美,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爲“北宋倚聲家之初祖”,有《珠玉集》存於世。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這件事,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次年,14歲的晏殊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的神色毫不膽攝,用筆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說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張九齡難道不是外地人嗎?"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道"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祕書省正事,留祕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祿寺丞,他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今江西撫州)服喪,服喪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職,跟從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編修寶訓,做了同判太常禮院。不久,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後再任職。皇上沒有允許。又被調任爲太常寺丞,被提升爲左正言、直史館,做了升王府記室參軍,掌書寫箋。年中時,遷升爲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誥、判集賢院。過了很長時間,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爲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詢問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皇上,皇上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

乾興元年(1022),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衆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援。爲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

創辦教育

天聖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標籤:晏殊 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