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辛棄疾

辛棄疾的愛國詞

辛棄疾1.39W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詞人,他的詞飽含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了抒發深沉的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辛棄疾的詞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閃爍着愛國主義的光輝。

辛棄疾的愛國詞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北方,目睹了國破家亡的痛苦環境,從小就抱有殺敵報國、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辛棄疾投歸南宋後,成爲南宋朝廷的一員抗戰將領。先後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職,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長期被朝廷閒置。直至宋金形勢逆轉,金兵已入侵淮南時,朝廷才啓用辛棄疾,而此時的辛棄疾已身染沉痾,不久病死於江西鉛山。他的恢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始終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

詞是辛棄疾的主要文學創作形式,他的詞慷慨縱橫,繼承了蘇軾豪放的詞風。以強烈的政治熱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創作才情,多樣的藝術風格,開拓了詞的藝術境界。把詞的兒女閒情,唱和酬答狹窄範圍中解放出來,引向更廣闊更激盪的社會現實生活。由於辛棄疾的不凡才能與特殊的境遇,在他創作的詞裏處處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着鮮明的時代特點。

1 表現了詞人對故土的懷念,對敵人的仇恨,希望殺敵立功,收復失地,實現國家統一的思想感情

金兵入侵,南宋統治者苟安江南,不圖收復失地,大好河山淪爲異族之手,北方人民慘遭異族蹂躪,生靈塗炭,詩人空有滿腔報國之志卻得不到朝廷重用,無法施展扶危濟世的才能抱負,只能把對中原故地淪陷區人民的懷念,對敵人的仇恨,希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傾注在自己創作的詞中。如《菩薩蠻·江西造口壁》這首詞透過詩人登臨眺望,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破碎,人民遭難的痛惜心情,表現了他渴望恢復中原的強烈願望以及留在後方做官,無法上前線的惆悵和苦悶。在辛棄疾的《水調歌頭.和馬叔度遊月波樓》、《滿江紅.題冷泉亭》、等詞中這種對淪陷區國土和人民的懷念,顯得更爲深切。在辛棄疾的詞裏洋溢着作者對祖國深沉的熱愛和強烈的責任感。在他的作品中,多處可以看到“西北望長安。”(《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神州畢竟,幾番離合?”(《賀新郎》),“對嬋娟,從此話離愁,金樽裏。”(《滿江紅》)等句子,“長安”、“神州”實際上都是北宋的京城汴京的比喻,“離愁”則是中原父老望不見爲“整頓乾坤”而戰的宋軍,面對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現實而產生的悲愁別緒。所有這些詞作無不凝聚着詞人對中原故土的眷戀和對淪陷區人民的深切懷念而傾注在自己的筆端,從而成爲不朽的愛國篇章。

2 表現了詞人對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強烈不滿和對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對抗金斗爭的高度讚揚

辛棄疾是一個立志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愛國志士,他投奔南宋以來,多次上書獻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他做地方官時,設想多種方法建軍備戰,積極爲北伐中原籌措。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協投降,不僅苟且偷安,同時對抗戰人物多加貶謫棄置,這種狀況令詩人十分憤慨。《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在婉轉悱惻中深有寄託,曲折抒寫了自己的政治哀怨。這首詞曲折地表達了他對抗金戰機、恢復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嘆,對葬送抗戰良機、貽誤國家大計的怨恨及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在辛棄疾的其他詞作中,鮮明地表達對國勢時局的憂慮憤激。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國恥,苟且偷安,不思北伐,以致“西風塞馬空肥”(《木蘭花慢》),他也批判南宋最高統治者是非不分,賢愚不辨,“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爲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算子》),“幾人曾是經綸手?”(《水龍吟》)是他對南宋苟且偷安求和君臣的貶責。他憤怒地寫到要清除這些抗金事業中的絆腳石,矇蔽君主的小人,“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苟安求和君臣的貶責和對堅持抗金收復失地的抗金志士極力推崇讚許。辛棄疾的這類詞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曲折地表達了深沉而又複雜的愛國感情。

3 表現了抒發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

靖康之變使中原淪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種族歧視與蹂躪,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這種志向不僅貫穿於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同時在他的詞創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業,並以英雄自許。“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爲恢復中原獻身,即使到了晚年,仍是“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有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既有正面描寫抗金戰爭:“漢家組練十萬,列尖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鶻血污,風雨佛狸愁。”(《水調歌頭》),以表達自己的讚美之情;也透過送友、祝壽來勸勉友人奮力抗敵,側面反映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在《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中,希望韓元吉能夠肩負恢復中原、統一中原的歷史重任,這雖然是勸勉別人,實際是詩人自勉。“整頓乾坤”是辛棄疾縈繞心頭的願望,有如陸游以塞上長城自許一樣,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愛國感情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又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是作者六十歲時所作。他登臨京口北固亭,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業績,心潮激盪,寫下了這首優秀的愛國詞章,也是詩人生平報國夙願和北伐熱望的盡情傾訴。詩人在詞中透過懷古,表達了堅決抗金的主張和強烈的戰鬥意志,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作者不可遏制的抗戰激情。

4 表現了抒發深沉的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

辛棄疾是一位有着出將入相的雄才大略的人,並且一生以報國爲志,南宋朝廷不但不任用他以恢復中原,反而棄置不用達二十年之久,“大仇不復,大恥不雪,平生志願百無一酬”(謝枋得《祭辛棄疾稼軒先生墓記》)。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形成了辛棄疾詞的另一主題特色。辛棄疾空有滿腔報國之志卻難以實現,因而使他精神上倍感苦悶。“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木蘭花慢》)英雄躍躍欲試,而又苦無用武之地,辛棄疾就是這樣生動地表達了自己不能忘懷故國的憤激之情。又如在《水調歌頭》一詞中,他也用閒掛在壁上的弓劍,傾訴自己被閒置的苦悶:“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情懷。”他曾幾番摩挲着自己原來用以申壯志的弓箭來哀悼自己壯年時的幻想和希望。“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木蘭花慢》)“醉裏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鴻明滅,萬事重教,浮雲來去,枉了衝冠發。”(《念奴嬌·瓢泉酒酣和東坡韻》),無論是醒時還是醉裏,引起詩人傷心落淚的,總是故國的殘破河山。辛棄疾在詞裏無不表現出憤慨情懷。因爲久棄不用,投老空山,只好與鷗爲盟,與鬆爲友,“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把相牛經,種魚法,教兒孫”(《行香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字裏行間無不縈繞着詩人極度淒涼、悲憤的情緒。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便是他的抒寫悲憤之情的代表作。這首詞透過對自己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年華虛擲的抑鬱悲憤心情的宣泄,表現了作者怨恨投降派,不甘碌碌無爲,希望仗劍從徵,殺敵立功,爲國獻身的英雄品質,寄寓了強烈的愛國情思。

這種滿腔孤憤,抑鬱悲涼的情感在《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同樣顯示了出來。辛棄疾被罷職閒居,始終不忘統一復國大業,但壯志難酬,自覺年華虛度,不勝悲憤傷感。作品中引起詩人無限嚮往的,總是青年時代斬將擎旗的英雄形象,而現實卻是被棄之不用而逐漸衰老下去的辛棄疾,恰好是傷心的對照:“且置請纓封萬戶,意須賣劍酬黃犢!”(《滿江紅》)昏聵的南宋朝廷所扼殺的豈止是個人的才能,而是整個民族國家復興的希望。

辛棄疾以無比豪邁的歌聲,歌唱了收復失地、恢復中原是時代的主旋律,也是作者畢生追求的人生目標和政治理想。他的詞以奔騰不息的熱情,昂揚向上的格調,氣宇軒昂的才情,唱出了那個時代的心聲。由於辛棄疾所擁有的不平凡的才能和他所遭受的特殊境遇,他將個人的命運同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融爲一體,使他的詞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爍着璀璨的愛國主義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