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文天祥

在文天祥的影響下

文天祥2.48W

引導語:後人對文天祥的評價是怎樣的?對後世的影響是如何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訊,我們一起閱讀了解吧。

  

文天祥(公元1236年-公元1283年),字宋瑞,別號文山,吉州廬陵人(今江西吉安人)。作爲南宋最後一位丞相,他在對投降派的鬥爭和對元軍的鬥爭 中表現出來的威武不屈、寧死不從的崇高民族氣節和品質令人欽佩。他受命於危難之際,殫精竭慮,戎馬倥傯,以其光輝的一生實現了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 偉願望。

文天祥的父親喜好博覽羣書,收藏了許多書籍,他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業,設法聘請名師教文天祥學習。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 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知識學問增長很快。文天祥少年時在孔廟中看到先賢歐陽修、胡銓等人的塑像,非常仰慕,自發慨嘆說:“我 死後不配享於他們之中,非大丈夫。”可見他年少時就有一番大志。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王朝極端腐敗、民不聊生的歲月中。在文天祥出生的那 一年,蒙古軍對南宋屢屢侵擾。淳枯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大汗,在宋蒙邊界地區屯兵置糧,蓄意南侵。寶枯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 攻人云南,將南宋包圍了起來。在這十分嚴峻的時刻,文天祥自然憂心忡忡,立志要抗敵復國。

寶祜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赴杭州 參加進士考試,高中狀元。在殿試中,他做“御試策”提出改革方案,切中時弊,並且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被主考官譽爲“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是個難得 的好人才。南宋理宗皇帝親自將文天祥定爲狀元。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文天祥被朝廷任命爲承事郎,自此開始了他坎坷多難的人生旅途。

公元1259年,忽必烈繼承汗位。蒙古大軍在滅金以後,繼續攻打南宋。忽必烈率蒙古軍隊突破長江天險之後,包圍了鄂州。南宋朝廷爲之震驚,當時在朝中掌 權的宦官董宋臣等人提出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的主張。但是文天祥卻竭力反對,他不計較個人安危寫出了一篇《己未上皇帝書》冒死向皇上進諫。他在上書中請 求皇帝徹底悔悟,並鄭重指出:“若聽從董宋臣的建議,則‘六師一動,變生無方’,因此必須斬董宋臣以謝天下。”他在奏疏中還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改革措施,以 求救亡圖存。文天祥的提議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文天祥上書辭去了朝廷改授的籤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制官廳的公職。

公元1271年,忽必烈把都城遷到燕京,改名大都,正式改國號爲“元”。建元之後,他便開始籌劃滅亡南宋的計劃。

公元1273年春,屢遭貶謫的文天祥又被朝廷任命爲湖南提刑。

公元1274年,元軍經過5年圍城攻堅戰,拿下了南宋的門戶襄樊。

當朝宰相賈似道荒淫誤國,謊報朝廷,稱“諸路大捷”,被加封衛國公,大權獨攬。繼而度宗即位,沉於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此後,元軍在左丞相伯顏的率領之下,以20萬大軍的優勢兵力,分幾路進攻南宋的首都臨安。南宋朝廷陷入了極度恐慌之中。

元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很就就打到了臨安附近。宋恭帝的祖母太皇太后發出《哀痛詔》,命令各地將帥起兵“勤王”,以解救京城之圍。在危難之中,只有文天祥、張世傑等人來京城勤王。可見南宋朝廷已經失去了民心。

文天祥當時擔任江西安撫副使,他接到勤王的詔書後,立即把家產拿出來作軍費,招募了1萬民兵趕到臨安。當時有人勸他說:“如今元軍大兵壓境,你用新招募 的民兵去迎戰,就好像是把羊投進狼羣裏面,不是白白送死嗎?”文天祥回答說:“我知道這樣做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我這麼做,是希望能使天下的忠臣義士都起 來勤王,這樣大宋的天下就有救了。”

南宋一方面讓忠臣義士來勤王,另一方面卻在暗中向元求和。爲了達到求和的目的,謝太后甚至以南宋皇帝向元朝皇帝稱侄或侄孫爲條件。但伯顏執意不允。謝太后又表示願意向元朝稱臣,伯顏這才同意商談。

投降派的主張遭到了文天祥、張世傑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強烈要求與元兵決一死戰,但投降派代表陳宜中卻代替皇帝起草了降表,連同皇帝的印璽一起送給了伯 顏。陳宜中私自逃走。張世傑看到朝中投降派佔據了上風,臨安守備非常虛弱,於是便到定海一帶去招兵買馬,以此舉來壯大京城的守備力量。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陳宜中逃走之後,文天祥被謝太后任命爲右丞相,並派他去議和。文天祥不顧個人安危,懷着探聽元軍虛實的目的,親自前往元軍 大本營。在元營,文天祥向元軍統帥伯顏提出了先撤軍後議和的權宜之計,伯顏不聽,逼文天祥等南宋代表投降元朝。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憤 然表示要抗戰到底。文天祥大罵伯顏道:“我身爲大宋狀元宰相,至今只欠一死報國,我誓與大宋共存亡!”伯顏盛怒之餘將文天祥扣留,並準備將其押往元大都。

文天祥一行人經過周密的策劃,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乘船從水路逃脫,趕往福州。由於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爲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 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抵溫州,投奔宋端宗。他被任命爲同都督置府南劍州,文天祥招兵買馬,整頓軍隊,先收復了浙江,隨後又從福建經廣東 東部,帶兵進入江西,試圖重新恢復南宋的天下。他帶兵打了許多勝仗。元軍看到文天祥的威脅,立即派大批騎兵猛攻江西,同時出兵襲擊文天祥的大營。

文天祥兵力不多,再加上倉促應戰,結果戰敗,元軍俘虜了他的妻子。文天祥帶兵向福建撤退,後來率兵到了南嶺。張弘範突然帶兵包圍文天祥的隊伍,文天祥還 來不及抵抗,就兵敗被俘了。張弘範勸文天祥投降,遭到文天祥的嚴詞拒絕,在這期間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這首著名的詩歌,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 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在表明他視死如歸、決不投降的決心。張弘範又強迫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投降,也遭到了拒絕。張弘範於是把文天祥押到船上,送往大 都。

公元1279年,元軍與南宋軍隊進行了決戰,文天祥被押在元艦上觀戰,他親眼目睹了南宋的覆滅,心中無比痛苦。當天,陸文夫揹着9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幾天後已經突圍出去的楊太后、張世傑等人也都跳海殉國。南宋滅亡。

在元大都,忽必烈瞭解到文天祥的滿腹才華以及他對南宋的耿耿忠心,想使文天祥爲自己所用,便多次派人來勸他投降,但都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絕。忽必烈不得不 親自召見文天祥。文天祥見了忽必烈昂首不跪。忽必烈也不計較,他對文天祥說:“如果你能歸順我,我就讓你做宰相。如果你不願意做宰相,當樞密院使也行。” 文天祥卻回答說:“除了死,我什麼都不要。”忽必烈沒有辦法,既然不能爲自己所用,就只得將他關押在牢中。而且一關就是四年多。

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破陋不堪,陰暗潮溼,令人難以忍受。儘管環境如此惡劣,但是文天祥並沒有屈服。在昇常艱難的環境之下,文天祥寫出了氣貫長虹的《正氣歌》。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統治者殺害,死時只有47歲。臨刑前,他從容地對人們說:“我文天祥走完了該走的路,死而無憾。”說完他深情地朝南跪拜後 英勇就義。死後,其妻歐陽氏收屍時,在衣裳中發現了一篇早就寫好的遺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己 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第二年文天祥的靈柩歸葬吉州廬陵。

作爲大宋朝殘燈末廟時期的最後一位宰相,文天祥在對投降派的鬥爭和對元軍威武不屈的鬥爭中所表現出的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與高貴品質是值得後人欽佩與學習的。他奉命於敗軍之際,受任於危難之間,以其光輝的一生實踐着自己的偉大宏願,做出了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

文天祥是個怎樣的.人

幾百年來,文天祥的抗元事蹟衆所周知,他在受命於危難之際,視死如歸的精神昭然於史書。那麼,文天祥是個怎樣的人呢?文天祥是南宋狀元,其才情自不必說,從後世流傳下來的詩歌也可看出文天祥這個狀元名符其實。

不過,成爲狀元的文天祥,仕途並不平坦,因爲他不願對奸臣妥協。文天祥在朝中屬於主戰派,他多次上書理宗皇帝殺掉提議遷都的董宋臣,但得不到迴應。後來,權臣賈似道以告病回鄉要挾皇帝,文天祥又起草制誥諷刺賈似道,因此被責令退休,時年三十七歲。文天祥的正直不阿雖然給他的仕途帶來羈絆,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其正直可見一斑。

實際上,文天祥不僅是一名正直的臣子,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文天祥的後半生幾乎都在軍旅中度過,他的家小也隨軍轉戰南北。有一年,文天祥駐紮於麗江浦,當時軍中流行疫病,士兵死者數百,他的母親和獨子在這個時候一起病死了,文天祥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被捕之後,文天祥在大都被關了三年,始終拒絕元朝的誘惑。元朝統治者爲了逼他就範,將他的妻子和僅剩的倆女柳娘、環娘沒入宮中爲奴,文天祥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沒有妻兒骨肉之情呢?但事已至此……奈何奈何!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爲人父者,見女兒受難而無能爲力,心中苦悶可想而知。但文天祥不願因家人而屈服,他死後連元世祖也頗爲可惜,嘆道“好男子,不能爲吾所用,殺之誠可惜哉”!

文天祥勤王的評價

在南宋鹹淳十年,南宋政府昭告天下勤王,文天祥也聚集了數萬忠義之士準備入京勤王。雖然這次勤王最終沒有達成,但是文天祥的民族氣節也被人們廣爲傳頌,關於文天祥勤王的評價也有不同的說法。

文天祥在國家面臨威脅的時候,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讓人們不得不稱讚,在面對國家危難的時候,文天祥不僅沒有退縮,反而擁有心懷天下的愛國主義精神。即使他明明知道這次勤王是一條不歸路,他依然義無反顧,這也與儒家文化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相契合。文天祥是一個書生,他作爲南宋後期最後一位進階將領,他深受朝廷的恩惠,他選了去勤王來證明自己的忠義。

但是很多歷史學家從歷史潮流發展的角度去看待文天祥勤王,認爲他的這次行動跟歷史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的,他沒有順應歷史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阻礙歷史發展的態度,所以在面對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的時候,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爲文天祥應該倒戈相向,做一位治理國家的名仕。

對於文天祥勤王的評價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人認同他的愛國精神,也有的人認爲他太過於執着。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都無法抹殺他堅貞不屈,誓死不降的名族氣節。這些精神無關於任何教派,無關於歷史角度,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着自己的信仰。

對文天祥的評價

公元1283年初,文天祥被元朝政府殺害。但他精忠報國,威武不屈的精神卻爲人所欽佩,時人與後人對文天祥的評價相當高。

在文天祥生前,時人對他的評價就很高。宋理宗曾欽點文天祥爲狀元,他雖然昏庸,對文天祥的才學倒是很欣賞,評價文天祥“此天之祥,宋之瑞也。”與文天祥同朝爲官的王積翁認爲,論才幹,“南人無如天祥者”。連元世祖忽必烈也曾對左右說道:“(文天祥)真男子也,不能爲我所用,誠可惜哉!”

文天祥死後,後世對他也頗多讚詞。元朝編修的《宋史》評價道:“自天祥死,世之好爲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意思是,文天祥死後,世上那些喜歡高談闊論的人說科舉得不到偉人,難道真的是這樣嗎?這就等於將文天祥評價爲“偉人”了。明代負有盛名的士人蔣一葵將文天祥比喻爲擎天一柱:“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清代乾隆皇帝也給了文天祥相當高的評價:“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降元,而死君事、分國難者,皆忠誠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於一時之憤激,奮不顧身以死殉之,後世猶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陸以則說:“(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此四人者,皆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到了當代,毛澤東對文天祥的評價也很高,他說:“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由上述評價可以看出,世人對文天祥的評價甚高。

文天祥的詩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天祥的詩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充滿了家國之悲,人生之恨。

文天祥的詩歌內容既充滿了英雄壯志,也飽含家國之悲。如文天祥《和中齋韻》詩云:功業飄零五丈原,如今侷促傍誰轅?俯眉北去明妃淚,啼血南飛望帝魂。骨肉凋殘唯我在,形容變盡只聲存。江流千古英雄恨,蘭作行舟柳作樊。此詩共八句,充滿了對“功業飄零”和“骨肉凋殘”的傷感之情,作者的“英雄之恨”藏於字裏行間,乃作者的“啼血”之作。

文天祥後半生主要活動就是抗元救國,在盡忠保國的同時不免疏於對家人的照顧,對此文天祥頗感自責。“堂上太夫人,鬢髮今猶玄”“家山時入夢,妻子亦關情”“牀前兩小女,各在天一涯。所愧爲人父,風物常年悲”,這一句句詩飽含了文天祥對老母親、妻子以及兒女的牽掛與愧疚,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不知爲了救國而家破人亡的文天祥,是否曾經因爲家人落下男兒之淚?

說到文天祥的詩,就不得不提到《過零丁洋》和《正氣歌》,前者作於文天祥被俘押送途中,後者作於文天祥在燕京羈押期間。如今,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行”之句已成警句名言,而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他的詩一樣,歷數百年而不衰。

標籤: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