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陶淵明

飲酒陶淵明的板書設計

陶淵明3.13W

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酒,更是一種文化,注入了我們很多的喜怒哀樂,承載着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下面小編爲你整理了飲酒陶淵明的板書設計,希望能幫到你!

飲酒陶淵明的板書設計

一、匯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爭名奪利,有的人爲了使自己在官場中爬得更高,不惜採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擊他人,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之流。當然也有少數人厭惡官場,辭官不做,卻願意遠居田園,過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一般稱之爲隱士。(陶淵明的名言:不爲五斗米折腰)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東晉是我國曆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佔據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衆的優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

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久而,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於說:“吾不

願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並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後人稱他爲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三、教師範讀全詩,學生齊讀,師向學生明確:本詩分爲兩層。

1—4句爲第一層,講作者因爲能夠超脫現

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

5—10句爲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

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四、研習新課

1、研習第一層:

提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麼理解?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衆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麼能夠這樣呢?這是由於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麼?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附]板書設計:

在人境

第一層 (果)←心遠地自偏(因)

無車馬喧

2、研習第二層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⑴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麼理解?“採菊”這一動作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擡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閒自得的形象,“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爲“花之君子”,採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⑵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爲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說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爲無意,化有我爲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後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着蔥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着孩子一樣。着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麼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麼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爲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⑶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麼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係?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爲什麼還要奔波於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裏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羣”,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彷彿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籲:“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爲兩句的“悠然”的行爲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爲表裏。

⑷ 《飲酒》最後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裏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附]板書設計

悠然 → 超脫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第二層 飛鳥相與還→人、“呼籲”歸真還樸

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

3、學生齊讀全詩。

五、以討論小結本課。 結合詩作的學習,我們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明確:

a、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

b、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