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蘇軾

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

蘇軾2.92W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特別是記敘文,記敘文寫的是生活中的見聞和作者對於生活的真切感受。那麼優秀的記敘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

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1

夢迴北宋。道中遇雨,但見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覺風雨,談笑自若。詫異間,恍然大悟,他就是蘇軾!

在我眼中,蘇軾是天資聰穎的,從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歲隨父進京趕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歐陽修稱讚。繼而金榜題名,步入仕途。想想看,剛過弱冠的他能一舉成名,這是何等的聰慧啊!

我眼中,蘇軾是文采飛揚,豪放不羈的。初入仕途,年輕氣盛的蘇軾鋒芒畢露,因爲與當時主張變法的朝廷重臣王安石政見不同,先後被迫流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知州。當時蘇軾雖遭貶,但也不忘遠大抱負,每到一處,就爲當地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可是擁有濟世之才的蘇軾怎甘於做一個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之後,揮毫宣泄,卻因此捲入“烏臺詩案”。雖然死裏逃生,但又一次被貶到黃州。這時的蘇軾開始反思了,他拋開官場,拋開世俗,將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間,從而留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不朽篇章,而他面對困難時的樂觀豁達,從容瀟灑更是給世人留下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在我眼中,蘇軾是一生沉浮卻有坦然從之的。元祐元年,久經坎坷的蘇軾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剛直的他卻耐不住官場的禁錮,毅然辭官,請求外放。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是在顛沛流離的處境中,他也能瀟灑的吟唱“大江東去”。

只可惜天妒英才,新黨又重新執政,對早已不問政事的蘇軾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擊,這無辜的文人知道數年之後才得以昭雪,卻不幸病逝在回朝途中,這個曠世奇才永遠閉上了眼睛,不必再理會世俗的紛爭。

蘇軾在政治道路上一世坎坷,在情感路途中也不盡人意。

一貫豪放豁達的蘇軾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他一生有三個女人爲伴,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15歲時嫁給蘇軾,她的善良與聰明能幹,伴蘇軾順利的步入仕途,可卻在11年後,帶着蘇軾的愛與牽掛離開了人世。四年之後,蘇軾才續娶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她溫柔賢淑,伴他經歷了26年的風風雨雨,最後也離他而去。無依無靠的蘇軾在人生最低落的時候,遇到了出身卑微卻善解人意的舞女王朝雲。她成了蘇軾孤獨失意歲月裏的解語花。然而34歲的朝雲也是先他而去了。從此,這人世間的一切都化爲了孤獨,多情的蘇軾只能與淒冷的月兒爲伴了……

蘇軾的一生可謂曲折多難,但他本人卻並不消極。即使官場烏煙瘴氣,也掩不住蘇軾的光芒萬丈;即使世俗再渾濁不堪,也污染不了蘇軾的白衣勝雪;即使人生再坎坷艱難,也打不垮蘇軾挺直的脊樑;即使死神再無情,也帶不走蘇軾情深似海。

我喜歡蘇軾的詞,更喜歡他融於詞中的氣度品格。他既有柳永的柔情委婉,也有辛棄疾的豪邁直爽;他既有李白的豁達瀟灑,也有杜甫的濟世情懷;他既有陶淵明的沖淡自然,也有范仲淹的遠大抱負。

我想,蘇軾這落寞的文人,其實並不落寞,因爲他將永遠被後人銘記!

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2

蘇軾,在我沒有走近他時,他只是一個文學家、書畫家;但當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發爲他找到一個合適的標籤是如此困難。還在冥思苦想時,筆已經在紙上輕輕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個蘇軾——哲學家。

蘇軾後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奧祕,而這種思考,已經將他鑄造成了哲學家,清冷秋季,霧氣籠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嘆世界的宏大與自己的渺小,蘇軾卻坐在船頭飲酒,緩緩吟出:”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卻與柏拉圖的學說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蘇軾,在這一刻已不是單純的樂觀,而是徹底蛻變爲了理性的哲學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萬物流動,生生滅滅,那隻不過是感官世界罷了;蘇軾深邃的目光,卻望透了那重重迷霧,用不朽的靈魂,追隨到了永恆不變的理型世界。於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徹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擾了,如同他詩中的梨花,將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深刻的思考,使他成爲哲學家。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他,卻調轉筆鋒“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廬山美景中,他能寫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堅信,這一切決不是蘇軾有意而爲,而是在電光石火間很自然的將這一切聯繫起來,即使時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輸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讓人們看到的是他的樂觀與豁達,忽視了他的理性與深刻。而他這種深刻,不是有生俱來的,而是經過了坎坷的磨練後沉澱下來的,如厚繭老皮。

蘇軾還擁有一個哲學家應有的智慧。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將其巧妙地融爲一體。當他胸懷天下卻屢屢碰壁時,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般四處行善,卻不失曠達與灑脫。他用自己的智慧將這三教中的精華集於一身,這無疑加速形成了他獨特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爲哲學家。

就這樣,在柏拉圖一千四百多年後,中國有一位叫蘇軾的文人追隨他腳步,像一個真正的哲學家那樣,衝破了肉體的枷鎖,釋放了靈魂,踏上了迴歸理型世界的旅程。而我們代代相傳的那些詩詞,不過是這位中國曆偉大哲學家靈魂的腳印,在那裏呢喃着不知名的歌。

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3

蘇東坡風雨的一生,我們或許永遠無法親身經歷,只得停留於書本,然而他的釋然心境和人生態度卻是我們需要拾起的……

就算道路曲折,他也能夠寫下“一蓑煙雨任平生”;就算風雨瀰漫,他也可以“吟嘯且徐行”,哪怕你將他一貶再貶,他甚至可以一笑置之地放下。“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那樣的豪邁霸氣,沒有一處不透露着剛正不阿、超凡脫俗的氣質,試問,如今,幾人能夠做到?

蘇軾,一襲布衣,坦率純真。在他的一生中,烏臺詩案使他的征途一下子到了最低點,那就好像萬丈深淵般。黃州,一個淒涼的城,囚住了蘇軾的形,卻囚不住他的神。他不附權貴的氣節讓他不肯擇木而棲,卻因那樣的一身正氣和不阿諛奉承使他一生的仕途變得坎坷。然而,即便如此,蘇軾卻能夠把酒臨風,任長廊上的清風貫穿春秋,卻不覺苦悶,因爲有詞足矣。他給自己尋找精神寄託,苦中作樂,自己耕種、造房、寫作,與農夫相契合。在當時,縱有多少豪情壯志,又能與誰訴說呢?

當蘇軾駕一葉扁舟來到赤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這古戰場,面對這一片江水,他陷入沉思。他在祭奠英雄的同時也反省着,他清醒了,不再悲觀了,於是便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他泛遊赤壁之後留下的是兩篇名賦與一首懷古之詩詞。餘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寫道:“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蘇軾,豪邁之下,點點柔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深情的悼亡詞,是東坡爲亡妻所作,以及“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痛楚與哀愁。儘管隔着近千年的時光,我們仍能感受這般的痛苦之深、感情至深。

在宋朝乃至如今,蘇軾的無人可替何嘗不證明了他自己?他的心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般輕盈,他的心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然,他的心更有無畏於世事變遷的坦坦蕩蕩。

即便離我們如此遙遠,但他用他的詩詞拉近了後人與他的距離,在這歷史的長河之中,不管時代如何在變化,蘇東坡依然是蘇東坡,豪邁卻帶着點點柔情。相信直到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就如《生命中的土地》所寫到的,東坡與蘇軾一起最終成爲了我們精神的源泉與歸宿!

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4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來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時空隧道,久久地迴響在我的耳邊。我閉上雙眼,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天地茫茫,煙雨蒼蒼,滾滾長江向東一瀉千里。驚濤拍岸,江邊,一位高冠長髯的老者正在對江高歌。這就是蘇軾,我眼中的蘇軾。

在我看來,蘇軾不僅僅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一顆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種豁達多情,倔強不屈的人生態度和處事原則。烏臺詩案後的蘇軾,經歷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這對他的心靈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對此,他也有過“人生如夢”的迷惘,“早生華髮”的惋惜,“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達平和的心態來面對這世間百態,起起伏伏。“一蓑煙雨任平生”說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鴨先知”寫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脫俗的姿態。

誠然,在蘇軾六十六年生命歷程中,坎坷多於平靜,打擊多過褒獎,但他卻絲毫沒有動搖過自己與生俱來的人生理想與處世原則。他永遠是那個時代的心靈勝利者。所有的不幸,打擊與困苦,都在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煙,如絲,如塵,如風,一吹便消散得無影無蹤。他像一位倔強的舵手,任前方風大浪高,他依然高懸白帆,突出重圍,成爲那個時代最無畏的勇者;他又像一隻神奇的不死鳥,在經歷無數的打擊與沉淪後,依然婉轉地放歌,痛苦越劇烈,他那天籟之音卻更是流傳千古;他更像一桶陳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陰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無邊的寂寞;然而,當陽光射入地窖時,那酒香霎時彌散開來,漸染這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與文化。

蘇軾,這豁達多情,倔強不屈的象徵,他給後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大境界。

我眼中的蘇軾記敘文5

唐詩、宋詞是我國傳統國學之一。而在我眼中,蘇軾的詩詞是茫茫詩詞海洋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文如其人,一首首風格迥異的詩詞使蘇軾的形象在我眼前越來越清晰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年輕時就已經滿腹經綸的蘇軾雖被貶謫到黃州,卻依然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的詞句,真不愧是豪放派詞人中的魁首。蘇軾的豪放、樂觀、豁達充分地顯現在他詩詞中的字裏行間。報國無門而“早生華髮”的蘇軾感嘆“人生如夢”之餘,能灑脫地“一樽還酹江月”,放下榮辱,自得其樂。蘇軾儘管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卻從不讓自己的生活充滿陰影。人到中年,蘇軾被貶到密州任太守,一般人早已心灰意冷,蘇軾卻能“老夫聊發少年狂”,自比“孫郎”,讓全城的人看他“親射虎”。即使是“鬢微霜,又何妨?”,他依然要“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萬丈豪情,即使是年輕人,又有幾個人能媲美。晚年的蘇軾,雖險遭殺頭的厄運,卻從不消沉,“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豪情不減當年。此時的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他眼中的世界廣闊、寧靜而清澈,“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境界,古往今來,有幾個人能達到?

蘇軾的豪放詩詞世人耳熟能詳,很多人一定認爲他是一個灑脫不羈的人。但可貴的是蘇軾豪放卻不失細膩,樸實卻不失婉約,志向高遠卻又重情重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在妻子去世十年時所寫的悼念之作。不用特意回想,根本就忘不了,文字看似平淡卻道出他對亡妻十年來的無盡思念。夜晚,蘇軾睡夢中又回到家鄉,彷彿又見到妻子在窗前“正梳妝”,千般思念卻“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如此淒涼、悲傷的詞句,動人心魄,令人斷腸。蘇軾對亡妻情深意切,對手足兄弟也同樣無限牽掛。中秋佳節,思念弟弟卻不能相見,蘇軾不由得發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嘆。對千里之外的弟弟只能送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依依深情,感人肺腑。

蘇軾的詩詞豪放如旭日噴薄,婉約如微風拂柳。品讀他的作品,你會彷彿跨越歷史的長河與詩人成爲知己,進行了一場酣暢淋漓的精神交流,陣陣激情在胸中迴盪,長久不消。

月圓之夜,我舉杯望月,依稀看見蘇軾也舉杯和我共邀明月……

標籤:蘇軾 記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