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秦觀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秦觀2.27W

引導語:秦觀的《三月晦日偶題》,富有哲理,蘊含“理趣”,下文是小編收集的這首詩的原文翻譯與鑑賞,歡迎大家閱讀。

《三月晦日偶題》

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註釋

①晦日:農曆每月最後的一天。

②節物: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③兒女:這裏泛指男女。

④芳菲:香花芳草。

⑤何須:何必,何用。

⑥可人:稱人心意。

譯文

節令風物不斷遞換,變化常新;癡心兒女,你們爲什麼要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繽紛的花朵凋謝又有什麼可恨?夏天的樹木,濃密蔥綠,不也一樣使你合意歡心!

賞析一

秦觀的《三月晦日偶題》,富有哲理,蘊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後一天,過了這天,意味着時令進入夏季。春去的傷感,對於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這首,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節物相催”,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爲。因爲新陳代謝,是自然執行的鐵的規律!但那些“癡心兒女”卻想“挽留春”,不欲讓春歸去。這樣寫足了人們對春將逝去時的悵惘之感。爲詩的後兩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鋪墊。

後兩句,反振一筆,如異峯突起,醒人耳目。繁華似錦(“芳菲”)的春天歸去,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那“陰陰”的“夏木”同樣“可人”呢!詩人的樂觀、豪放、豁達,躍然紙上!

賞析二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後一天,過了這天,意味着時令進入夏季。春去的傷感,對於情感敏銳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這首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節物相催”,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爲。因爲新陳代謝,是自然執行的鐵的規律!但那些“癡心兒女”卻想“挽留春”,不欲讓春歸去。這樣寫足了人們對春將逝去時的悵惘之感。爲詩的後兩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鋪墊。

後兩句,反振一筆,如異峯突起,醒人耳目。繁華似錦(“芳菲”)的春天歸去,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那“陰陰”的“夏木”同樣“可人”呢!詩人的樂觀、豪放、豁達,躍然紙上!富有哲理,蘊含“理趣”。

秦詩之理趣:作者闡發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爲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

作者生平

秦觀(1049-1100),早年字太虛,後改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江蘇省高郵市人。他少時聰穎,博覽羣書,抱負遠大,縱遊湖州、杭州、潤州(今鎮江)各地。

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爲佳話。

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

如浙江杭州的秦觀祠,麗水的秦觀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

熙寧元年(1068),秦觀21歲,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災的慘狀,創作了《浮山堰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

熙寧十年(1078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觀前往拜謁,寫詩道:“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別子瞻學士》)。次年,他應蘇軾之請寫了一篇《黃樓賦》,蘇軾稱讚他“有屈、宋才”。在此期間,秦觀與蘇軾同遊戊烯、吳江、湖州、會稽各地,結下了友誼。在蘇軾的勸說下,秦觀開始發奮讀書,積極準備參加科考;可是命運不濟,兩度應考均名落孫山。蘇軾爲之抱屈,並做詩寫信予以勸勉。

元豐七年(1084),蘇軾路經江寧時,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後又致書曰:“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王安石也讚許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稱許下,秦觀決心再度赴京應試。

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爲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爲太學博士,後遷祕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元祐七年(1091年),蘇軾自揚州召還,進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京城任職的數年裏,秦觀得與師友時相過從。

哲宗元祐年間,操持朝政的多爲舊黨人士,但其內部派別鬥爭卻異常激烈。蜀黨領袖蘇軾及其“蘇門四學士”,均能夠出以公心,根據民生疾苦和國家利益,針對新、舊兩黨的主張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秦觀先後向朝廷進策論30篇,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方略,對王安石變法作了中肯的論析,認爲新法是救國濟民的良策,只是執法者矯枉過正,以致產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認爲那也是因噎廢食之舉。這些觀點在黨同伐異的激烈政治形勢下,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由於秦觀與蘇軾關係密切,他更無法逃脫派別門戶之間的中傷和攻訐。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親政後,“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新黨人士章棹、蔡京上臺,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元符二年(1099),秦觀年事已高,身處雷州,自做《輓詞》。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覆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藤州(今廣西藤縣),遊光華亭,秦觀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