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李清照

《孤雁兒世人作梅詩》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李清照3.2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孤雁兒世人作梅詩》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孤雁兒世人作梅詩》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古詩:

孤雁兒·世人作梅詩

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牀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註釋:

①孤雁兒:《孤雁兒》原名《御街行》。《古今詞話》無名氏《御街行》詞有“聽孤雁聲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兒》。

②藤牀:藤條編織的牀。紙帳:繭紙做的帳子。

③佳思:好心情。

④沉香:薰香的一種。玉爐:玉製的香爐或是香爐的代稱。

⑤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由名,或稱“梅花引”。

⑥梅心驚破:指梅花聞笛而心傷。

⑦春情意:喻指當年夫妻情深。

⑧蕭蕭地:淅淅瀝瀝。地,語助詞。

⑨吹簫人去:《列仙傳》:“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趙明誠之去世。

⑩腸斷:這裏形容因喪夫而悲傷之極。《世說新語·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裏,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陸凱《贈范曄》詩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說沒人堪寄。

譯文:

早晨從藤牀紙帳中醒來,昨夜又痛到失眠。沒有絲毫安慰,只有無盡的哀思。只有斷斷續續的焚香和受寒的玉爐,陪伴我如水的情懷。吹吹玉笛,寄託了多少春情義的梅花的心都被驚破。

輕風中,疏雨蕭蕭的下着。此情景又催落我多少的淚啊。吹簫的人去了,玉樓空空蕩蕩的,寸斷的肝腸知與誰同。折下一隻梅,可嘆天上人間,又有誰值得我寄贈!

賞析1:

“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遊春意。”以漢代橫吹曲中的《梅花落》照應詠梅的命題,讓人聯想到園中的梅花,好像一聲笛曲,催綻萬樹梅花,帶來春天的消息。然“梅心驚破”一語更奇,不僅說明詞人語言的運用上有所發展,而且顯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剎那的波瀾,然而意思很含蓄。聞笛懷人,因梅思春,她詞中是不止一次用過。這是一歇拍,詞從這一句開始自然地過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寫自己的淒冷孤苦,下片則着重寫對愛侶趙明誠的思念。

下闋正面抒寫悼亡之情,詞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脈相續。“小風”句,將外境與內境融爲一體。門外細雨瀟瀟,下個不停;門內伊人枯坐,淚下千行。以雨催淚,以雨襯淚,寫感情的變化,層次鮮明,步步開掘,愈寫愈深刻;但爲什麼“無佳思”,爲什麼“情懷如水”和淚下千行,卻沒有言明。直至“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才點明懷念丈夫的主旨。“吹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與其夫簫史的典故,見《列仙傳》。這裏的“吹簫人”是說簫史,比擬趙明誠。明誠既逝,人去樓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她倚闌同賞呢?詞人回想當年循城遠覽,踏雪尋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愴然感傷。

結尾三句化用陸凱贈梅與范曄的故事,表達了深重的哀思。陸凱當年思念遠長安的友人范曄,曾折下梅花賦詩以贈。可是詞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間天上,四處茫茫,沒有一人可供寄贈。其中“人間天上”一語,寫盡了尋覓苦:“沒個人堪寄”,寫盡了悵然若失之傷。全詞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卻繚繞不絕。

這首詞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詠梅悼亡,渾然一體;口語入詞,以俗寫雅,獨樹一枝。

賞析2:

“藤牀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開門見山,傾訴寡居之苦。藤牀,乃今之藤躺椅。據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藤製,上有倚圈靠背,後有活動撐腳,便於調節高低。紙帳,亦名梅花紙帳。據宋林洪《山家清供》雲,其上作大方形帳頂,四周用細白布製成帳罩,中置布單、楮衾、菊枕、蒲褥。宋人詞作中,這種陳設大都表現淒涼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嬌》雲:“照我藤牀涼似水。”意境相似,寫一榻橫陳,日高方起,心情孤寂無聊“沉香斷續玉爐寒”,使人想起詞人《醉花陰》中的“瑞胸銷金獸”。然而這一“寒”字,更突出了環境的淒冷與心境之痛苦。此時室內唯有時斷時續的香菸以及香菸滅了的玉爐相伴。“伴我情懷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名家點評:

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漱玉詞卷三》:此詞從王半塘《漱玉詞》本《歷代詩徐》調名《御街行》、《梅苑》、《花草粹編》並作《孤雁兒》、《梅苑》附有序文:“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按此詞乃悼亡之詞,序文與原意無涉,且清照詠梅之作頗多,所云試作一篇,亦不合,因不錄序。

侯健、呂智敏《李清照詩詞評註》:這是一首悼亡之作,約寫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明誠逝世後。序中說明這是一首詠梅詞,實際上既沒有直接描繪梅的色、香、姿,也沒有去歌頌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爲作者個人悲歡的見證者。從表達上看,是把梅作爲全詞的線索,着力描寫了丈夫去世後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淒涼悲絕的心情。

羅忼烈:易安《孤雁兒》詠梅詞序雲:“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意大類薛能《折楊柳》詩序,而其詞不過雲:“(略)”。詞語陳熟,內容單調,且其所以病少遊者皆有之,賙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謂其詞“究苦無骨”者是也。不識何以自負至此?

羅敏中:這是一首悼亡詞。其時趙明誠已逝世幾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轉爲深沉涵蘊,哀思綿綿不絕,任何一件細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對亡人的懷念。因此,從室內的藤牀紙帳、玉爐沉香到室外的陣陣笛聲、瀟瀟春雨都被她借用來作了抒發感情的“道具”:寒爐斷香是正面借用,表達思春情意的笛聲是反面借用(反襯),形成了這首詞在表現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這裏的基調、氣氛與《聲聲慢》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來反襯自己的喪夫之痛,則更見其悲慼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