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李清照

我眼中的李清照是如何的

李清照9.64K

引導語:李清照是才女,但她畢竟是個女子。她是有抱負之人,但她仍是女子。她追逐夢,但她不免女子的命運。大家眼中的李清照是如何的呢?下面是相關的資料資訊,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我眼中的李清照是如何的

我眼中的李清照篇1:

尋尋覓覓,輾轉他鄉,是否尋得到曾經的他?冷冷清清,乍暖還寒,是否品得到兒時的溫馨?悽悽慘慘慼戚,幾盞獨愁,是否能夠暫時忘卻那柔腸百結的痛?

醉了吧?燈下,眼前已經是亦幻亦真。你又想起了當年……

蕩完鞦韆的你,百無聊賴地看着自己纖弱的手。突然感到背後一股冰涼,轉身,豔麗卻不妖冶的花映入眼簾。你微笑,用手接住從嬌柔的花瓣上滾落的露珠,絲毫不在乎自己已是香汗淋漓。那時的你,亭亭玉立,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那時的你,生活優裕,無憂無慮。那時的你,不解悲歡,只知一味地笑着。那時的你,是如此的快樂,如此的幸福。

就算是和丈夫趙明誠結婚後,也是情投意合,過着如膠似漆的生活。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它不會讓你永遠安逸。或許就在不經意間,美好的生活就會被摧殘。所有的一切,都將如塵埃般,在空氣中,消散。

哭了吧?月下,眼前已經是如夢如煙,只能回到殘酷的現實……

荷花凋零,香味散去,竹蓆冰涼的觸感,由身下泛至全身。你孤身一人,泛一葉蘭舟。偶然聽到一聲清脆的鳥鳴,下意識地仰頭看天,望着遠方飄來的潔白的雲,心中涌上一股酸澀。唉,這相思之苦,離別之痛,才從微皺的眉宇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這時的你,已不似從前,沒有從前的那份天真。這時的你,已陷入那憂愁的黑洞,不能自拔。這時的你,已然沒有那麼幸福。這時的你,被離愁之苦折磨得煩惱攻心。

當丈夫趙明誠病重過世,所有的不幸如潮涌似的襲向你,把你捲入那寂寞的深淵。你哭了,如此無奈。你問,世間誰懂吾心。卻,無人迴應。

倦了吧?傘下,眼前已經是似睡似醒,帶着一抹悲哀徘徊百年……

百年後,有人在感嘆,李清照的悲劇人生只因生逢亂世。百年後,有人在感慨,李清照的流芳百世只因才情無雙。百年後,有人在感懷,李清照一生的成就只因世事無常。

爲何悲劇不能修改?那個貢獻頗大卻受盡人世間磨難的女子,對愛情對國家的夢,該如何圓滿?

她是才女,但她畢竟是個女子。她是有抱負之人,但她仍是女子。她追逐夢,但她不免女子的命運。

我眼中的李清照。少年幸福,晚年疾苦。因爲她終究是個女子。

我心目中的李清照1000字篇2:

是她吟出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生活對於自己的樂趣。

是她訴出了“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對丈夫的思念。

是她唱出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遭受深創鉅痛後的愁苦之情。

——李清照——易安

她是一位平凡的女子,但她不僅是一位平凡的女子,她更是一位懂得知足常樂、理解生活真諦的女子。

那是一個多麼愉快的日子,暮色蒼茫,在盛放的荷花之中,有一葉扁舟,靜靜地,靜靜地,隨波盪漾,融在這青山秀水之中。船上正坐着一個遊興未盡,醉意未消的女子,似乎也沉醉在這世外桃源之中。漸漸地,漸漸地,小舟泛到了茂密的荷叢裏,“驚起一灘鷗鷺”。在這大自然的傑作中,李清照爲之沉迷,彷彿這溪水,也像她的心一樣,是那麼的,清澈透明。像她這樣一個出身於名門世家的貴族女子,,能置身於平凡當中,而把權貴拋擲之九霄雲外,不易,不易。

她是一位知足常樂的女子,但她不僅是一位知足常樂的`女子,她更是一位溫柔婉約,深愛丈夫的女子。

十八歲的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兩人情投意合,互相砥礪,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一年重陽節,丈夫趙明誠在外做官,李清照爲了抒發自己對他的思念,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被陸德夫稱爲“三句佳絕”。

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她不僅僅是一位詩人,她更是一位愛國英雄。

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許多壯士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李清照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徹底成爲了幻影。在那種離亂的年代,悲憤欲絕的她寫下了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映證了她的一生,在命懸一線的時刻,她並沒有退縮而丟下國家置之不顧,而是忍辱奮起,動員有更多的人能像項羽一樣寧死不屈,保衛國家。然而對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的憤恨,再加上多年的背井離鄉,以及她對丈夫的思念,讓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她的心已經殘碎不堪了,最後只能寂寞地死在江南。

清照呀,清照,“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她就是她,不管是故知足之足常足的李易安,還是充滿愛國豪情的李清照,她的一生就是那樣,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記憶中的李清照1000字篇3: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點絳脣》)記憶中的易安,就是以一個天真活潑,自由爽朗的形象闖入我的心裏。她的朝氣、豪爽,以及那一身的才氣,使我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迷戀上了她和她的詞。

也許是受她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很早便工書能文,通音律,在詩詞的造詣上更是當時無人能及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如此之自然、活潑,充溢着少女生活情趣的詞,便是她早期最擅長的。而她的人,也正如所寫的詞般充滿靈性,惹人憐惜。正是如此的出類拔萃,如此的有才氣,才使她遇到了懂她惜她之人――趙明誠。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趙明誠由於事務的繁忙,常不能陪在她左右,她便將思念化作一紙詩詞,傳遞出自己的情感。用黃花來比人瘦,用人瘦來說相思的煎熬,低吟中跳蕩着她對愛情生活的熱烈嚮往。“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隨着時間的流逝,易安婚後在深閨中的寂寞和孤獨,嚮往廣闊天地的愁苦卻從未消失過――紅菏殘香,竹蓆生涼,獨上蘭舟,望天思夫,月滿西樓,更映出她的相思之苦;流水無盡,花自飄零,更突出了她與趙明誠身在兩出的苦悶。

也許天真的不從人願,越是相思,便越難相守在一起。趙明誠在受命赴任湖州的途中與易安永遠的分離了。如此悲痛之情,易安並不是從此一蹶不振,而是將感情寄託在了更重要,更理智的抱負上――國家安危。“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武陵春》)詞中之愁,是對南宋朝廷求和苟安,不思抵抗的憂慮。蘊涵着對國家興亡的擔憂。可此情又有誰知?一名弱小的女子又能爲國家做什麼呢?“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爲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蝶戀花》)國破家亡,孤雁南飛,此等沉痛之情,縱是花光月影,春色宜人也是排解不了的。日日夢迴故都,醒來時才方知只是夢而已,那種心底最深的悲傷,相信不是任何人都能輕易體會到的。

李清照的一身,不可否認,充滿着坎坷。也許她曾埋怨上天讓她的一生痛苦不斷;也許她曾咒罵社會的黑暗;也許她更曾怨恨自己只是一名女子……但她那從未被磨滅的豪義,不是在飽經風霜後顯得更無畏麼?

“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錯,記憶中的易安,是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她匆忙走過的一生,留下的是永世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