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宋代詩人 > 李清照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故事

李清照2.7W

導語: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爲您整理的李清照與其丈夫之間的故事,歡迎閱讀!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故事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清照就是這樣一位曠世女奇才。南宋女詞人,婉約宗主。她和趙明誠的愛情根基我想用八個字評價最好——才貌雙全,門當戶對。

李清照,詞美人更美,趙明誠也是那時衆多到婚嫁年齡的女子所想往的對象。而他們倆當時一個是吏部員外郎的女兒一個是吏部侍郎的兒子,可以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的愛情延續可以用上那四個字:志趣相投。夫妻都喜好讀書,詩詞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題簽。趙明誠每每得到古舊書畫碑文等時,必是歡欣鼓舞的拉上妻子一同觀賞,評價。而李清照有什麼好的作品,趙明誠也會以藝術作品爲標準去品讀評賞。可見他對愛妻才學的肯定與欣賞。

但他們也稱不上人間的神仙眷侶。生在多劫多難的年代,夫妻倆聚少離多,“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李清照常常寫詞寄思念。趙明誠也是倍受感動。

《百家講壇》裏講過他們在民間流傳至今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把自己寫的這首《醉花陰重陽》給丈夫寄去。趙明誠看後,也想給妻子寫幾首表達自己情意的詩,同時,也想自己一個堂堂大老爺們,怎麼能被一弱女子在才氣上打敗。不服氣,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詞雜於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自嘆不如。可見他們夫妻二人彼此傾心愛慕,既受相思愁緒之苦,又享相愛之甜如蜜的滋味。

不過兩個人雖然感情深厚,琴瑟相和。但在那個朝代,男人納妾,養歌妓實屬平常事。李清照常留守家中,趙明誠在外,難免也納妾,且不止一個。更何況趙明誠常因自己無子嗣,經常夙夜哀嘆。這也是李清照的一塊心病。

後趙明誠病逝,李清照想要靜心整理填補丈夫生前未著完的《金石錄》。和爲了保管好丈夫在世時剩存不多的收藏,改嫁他人,接着又離婚。遭到當世之人的譴責、唾罵與鄙視。晚年境況不佳,常常獨佇寒窗,思念她此生唯一真正愛過的男人——她的丈夫趙明誠。

下面爲大家提供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900多年前,一個6歲女孩跟隨父親走進了富麗甲天下的京都汴梁.他們來自山東章丘,定居在京城“經衢之西”一座被稱爲“有竹堂”的幽雅之地.父親名叫李格非,女孩便是李清照.

對於李清照來說,來京定居也可以算作“迴歸故里”.她的外祖父王拱辰家居開封鹹平,也就是現在的通許,19歲便以第一名得中進士,是宋代最年輕的狀元之一,曾在翰林院15年.

18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位翩翩公子,讀書極博,酷好書畫,尤其擅長金石鑑賞.他的父親官至宰相,也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二人門當戶對,意趣相投,時常詩詞唱和,共同研究金石書畫,有着說不盡的喜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這嫵媚嬌憨的姿態是婚後的幸福,透出李清照內心的甜蜜.

結婚時,趙明誠21歲,在太學讀書,尚無俸祿.夫婦二人節衣縮食,經常典當質衣,到大相國寺蒐羅金石書畫.當時,大相國寺是京城最爲繁華和熱鬧的所在,寺內可容萬人貿易,有專門出售書籍、字畫和古玩的地方.一旦發現難得的古籍文物卻囊中羞澀,趙明誠會毫不猶豫地脫下衣服作抵押.回到家中,夫妻二人燈前對坐,說說笑笑,摩挲展觀,無限浪漫與溫馨.

閒暇之時,他們賞花賦詩,傾心而談,有時還會玩上些智力遊戲.他們斟上香茶,隨意說出某個典故,猜它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猜中者飲茶,不中者不得飲.每次比賽,李清照總是贏.當趙明誠抽書查證時,李清照已滿懷自信地舉杯在手,開懷大笑,直笑得茶水濺出了懷子.

趙明誠偶爾出京遠遊,李清照倍覺思念與傷感.“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首《醉花陰》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離別之情,相思之苦,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深摯動人.趙明誠讀後歎賞不已,發誓要寫一首詞超過妻子.他閉門謝客,冥思苦想三晝夜,填詞50首,把這首詞混雜其中,請朋友品評.朋友反覆吟詠,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婚後在京城度過了7年快樂時光,他們的生活有如琴瑟和鳴,浪漫而又高雅.正當他們埋首書齋之際,政局卻發生了地震般的'動盪,其父李格非與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謂“元祐黨人”有牽連,罷職遠徒.而這個案件恰恰是丈夫的父親趙挺之審判的.李清照便親自寫詩給自己的公公.三天之後,家產被封,自己的丈夫被罷免官職.於是,她一同丈夫去故里青州居住.

趙明誠重病時期,一位探望者攜帶一把石壺給這位病榻上的文物鑑賞家看過.趙明誠死後,謠言四起,說他把石壺託人獻給金國.李清照爲了洗刷冤屈,她便想把多年攜帶的古董一起獻給宋高宗趙構.她追隨着皇上逃亡的路線,帶着沉重的書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終日的逃難歷程.從南京到越州,經明州、奉化、寧海、台州,然後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皇帝最後回到杭州.李清照一路追隨,僱船求人,歷盡辛苦,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途中,她貧病交加,身心憔悴,她與趙明誠收集的金石書畫也喪失殆盡.

在一個深秋的黃昏,她獨自漫步在落葉黃花之中,無邊的寂寞陣陣襲來.國破家亡的嚴酷現實,顛沛流離的悲慘遭遇,終於凝結成濃縮她半生痛楚的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遠房親戚的疏通和勸說下終於結束了追趕.

有一次,朋友邀她去看燈.李清照無心遊樂,卻想起了少年時代京城火樹銀花、人涌如潮的元宵之夜:“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她獨坐屋中,撫今追昔,不禁黯然神傷:“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卒於何年何地無人知曉.在歷盡悲歡、榮辱之後,她在寂寞淒涼中悄無聲息地結束她愁苦的生命.她再也沒有能夠回到日夜懷想、萬分留戀的京都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