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演講稿

2017年大學生畢業典禮優秀髮言稿

演講稿9.73K

大學時代你擁有什麼值得珍惜的東西,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憶?小編收集了2017年大學生畢業典禮優秀發言稿,歡迎閱讀。

2017年大學生畢業典禮優秀髮言稿【一】

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作爲畢業生的代表,今天在這莊嚴的畢業典禮上,代表全體畢業生在此發言,我深感榮幸。首先,我代表全體同學向學院的各位老師說聲:您們辛苦了!向朝夕相處的兄弟姐妹道聲:繼續努力!

幾年的大學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彈指一揮間,我們已從渴求知識的新生,成長爲略有所成的畢業生。相信大學生活裏的酸、甜、苦、辣,給每個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回憶;相信大學幾年的學習會成爲每個人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

經歷了大學幾年的緊張和忙碌,我此刻的心情應當和在座的各位同學一樣,縱然喜悅,也掩不住回憶與留戀。面對母校,即將畢業的我們感慨萬千。正是由於您的培養,使我們在發展方向上擁有充分的個性空間;正是由於您的關懷,使我們可以自信地面隊任何艱難困苦;正是由於您的呵護,才使得我們順利完成學業,獲得繼續深造與建功立業的機會;正是你的寬容,使我們可以犯錯,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理想愛好學會生活。

幾年的課堂,老師們或滔滔不絕,或循循善誘,或旁徵博引的風格,爲我們展現了知識的無限魅力。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麼,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划動那船隻般泊在港口的課本 。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佈列,你手勢生動如一隻飛翔的鳥,在講臺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隻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雲,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也許還有一些遺憾吧,那麼多精彩的講座,我們已經來不及聆聽;那麼多精彩的活動,我們已經來不及參與。也許還有一些愧疚吧,面對慈父嚴母般的老師,我們總能杜撰出各種逃課的理由。面對認真批改作業的各科老師,我們很多時候都只能拿出一個版本。

這幾年的大學生活裏,我們收穫了太多,也錯過了太多,而時間從未像現在這樣吝嗇,連一分一秒也不願多留給我們。我們總以爲自己已經長大,總以爲自己可以毫不在乎,但當離別就這樣不依不饒地到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與這個集體已經血脈相連,榮辱與共了。

最近,我常常考慮一個問題:假如我可以再度過一次大學生活,又會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會努力地追求些什麼?放棄些什麼?有些問題真的會有和當時不一樣的答案。

總有太多發自肺腑的感謝,怕來不及說出口:

親愛的母校,是您包容了我們的懵懂無知,是您孕育了我們的睿智果斷,是您給了我們展示自我的舞臺。學校的學習風氣、學習理念將使我們終生受益。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怎樣做人,做一個勤奮、誠實的人,這是學院給我們最大的財富。

親愛的老師,是您的辛勞付出,是您的無私奉獻換來了我們的收穫與成長;您知識淵博,並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您體貼入微,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家的溫暖;您獨特的人格魅力更是令我們折服;您的磨練與指導,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印跡。衷心地感謝您!

親愛的父母,一路上風雨兼程,你們撐起一片燦爛無比的晴空,用細緻無私的愛,給了我們溫暖的港灣和不斷前行的力量,卻從不索求,讓我們把誠摯的謝意獻給你們,用一生去回報你們無盡的恩情。

現在,我們即將離開,讓我們認真儲存好每張合影,因爲合影上的燦爛笑容已經定格在記憶中;讓我們用力擁抱每一個我們喜歡、我們欣賞或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因爲很多人,此生將很難再重逢;讓我們對曾經起過爭執衝突的人說聲“對不起”,不再追究誰對誰錯,因爲我們不想把友情的缺憾帶入今後的生活;讓我們再對每位老師,對校內各崗位上的工作人員說聲“謝謝”,因爲他們的存在, 我們纔可以舒心的學習和生活;也讓我們在送別的時候,別淚水漣漣,因爲我們應更多的記住彼此燦爛的笑臉!

在這裏,我們共同祝願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燦爛,我們也衷心祝願每一位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願學弟學妹們繼續開創美好的未來!

在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將記住:沒有大海的壯美,可以有小溪的娟秀,沒有高山的巍峨,可以有山路的曲折,沒有激昂的樂章,可以有抒情的小調。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以後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個最好的自我!這樣的人生也美麗!

2017年大學生畢業典禮優秀髮言稿【二】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大學職業生活可能帶給我們的矛盾、困惑,以及個人可能的應對之道。

毫無疑問,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在好的大學裏取得一個職位,已經成爲在這個社會上令人羨慕的事業成功的新起點。我們這一代人主動或被動地以大學作爲職業選擇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國公衆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公衆認爲教師的職業聲望最高,公衆在期望子女從事最好職業的選擇中,教師職業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講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的社會責任這類賦予我們某種崇高美感的內容,僅僅從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視角看來,大學爲她的每一位從業者提供了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校園,相對寬鬆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還有一年兩次、每次長達數週的有薪假期。諸位還比較年輕,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更能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環境中,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眼下這個社會迅速轉型,價值觀和是非感日益多元發展,從而令人難以適從的時代。即使從這樣比較世俗的眼光看來,我們有機會在這個校園裏成爲同事,也真是值得高興和珍惜的。

在座的諸位大多是年輕人,大家選擇任職於大學,一定不僅僅是因爲上面提到的這些相對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很好的設計,也可能對未來的生活懷有各種各樣多少有點理想色彩的期待。作爲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充滿矛盾和挑戰,在未來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種帶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種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態,將是諸位的職業生涯能否平順而成功的關鍵所在。陳寅恪先生講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也就是說,讀書人要脫俗。“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學裏面。我們對大學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這些期盼和理想的達成,有待於用一種帶有宗教感的態度去提升。這也是我們這些選擇任職於大學的人,所要面對的可能備受內心煎熬的難題。

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

如果從12世紀在法國、意大利、英國等西歐國家陸續出現的中世紀大學算起,大學已經有近8XX年的歷史。在全世界現存的85個1520年以前成立的組織中,有70所是學校。大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已經不證自明。有無數最傑出的學者、教育家描述過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理想,我想不避累贅,在這裏引述20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艾倫•布魯姆的一段話,來說明人們有過的對一所好大學的期望,這段話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

一所好大學應該有另一種氣氛,它告訴我們,有一些問題應該被每一個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不允許不利於或者妨礙自由探索的東西存在;它給出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區別;它保護傳統,不是因爲傳統就是傳統,而是因爲傳統提供在極高的水準上進行討論的模式;它蘊含奇蹟,預示在分享奇蹟中產生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這裏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是理論生活存在的活的證明,他們的動機不會流於低俗,雖然人們以爲低俗的動機是無所不在的。他們有權威,但不是來自權力、金錢或家庭,而是來自能夠贏得尊敬的天賦。他們相互之間、他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看到一個以真正的共同利益爲宗旨的團體。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爲基石的國家的神殿,是奉獻給純粹理性的。它在人們心中喚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情。

我不敢說,我們都是“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爲一體的人”,但我們在大學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着這樣的關於大學的理想。對在座的一些同事來說,也許對這樣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們選擇任職大學的緣由。

然而,毋需諱言的是,在大學任職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與個人職業生涯順利與否相關的部分,並未達到這樣理想化的境地。大學是人類的組織,也就具備了社會組織的所有弱點,人性的弱點也必然導致大學職業生活要面對的種種不公。代表了人類未來、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種追求的大學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滿了短視和不公的環境中的大學領導者、教師和其他同事的具體活動來達成的。這是每一位剛剛步入大學之門的同事,從一開始就要準備面對的。

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矛盾,由於現代大學中教師職業互相矛盾的雙重要求而被強化了。

學者職業化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即只有在大學和研究機構裏面從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認爲是學術的工作。對學術創造的願望,促使我們在大學裏找一份教書的工作。結果,就難免要遇到大學制度的一個內在矛盾。在現代的學術體制下,學術越來越變成一個從業者集團內部的自足的行爲,衡量一個學者學術貢獻的大小,成爲學術共同體內部相互承認的過程,而這個共同體的評價,決定了我們能否當一個好學者。要當一個好學者,一定要有好的學術思維的能力,而學術思維的本質,就是在深刻理解學術史和嚴格遵循學術規範基礎上的知識創造。從這個角度講,學術就是“反常識”。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者的標誌,是看一位學者在學術上有沒有思想的創造,有沒有“反常識”的發明。而另一方面,作爲一位大學教師,其基本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常識教授給學生。

這樣一來,在做一個好教師和當一個好學者之間,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容易克服的鴻溝。學術創造與知識傳授,需要的是兩種很不相同的秉性,一個人是很難同時完美地具備這兩種秉性的。我們因爲熱愛思想創造而來到這個大學,而且也可能有很好的從事學術創造的才能,但如果要長期擁有從事學術創造的資格,就必須同時具備另外一種不同的才能,即能夠透過常識的傳授,將一大堆聰明、好學、有知識準備但不懂學術思維的腦袋,訓練得具有學術思維的習慣。

1919年,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做了題爲“以學術爲業”的演講,這是一次學術史上不朽的演說,其中有這樣兩段話:

大學教師中誰也不願意回憶那些有關聘任的討論,因爲他們很少有愉快的經歷。……大家必須明白,如此多的學術前程操於命運之手這個事實,其根源不僅在於集體決定這種選拔方式的不恰當。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驅策,想要從事學術的年輕人,必須認識到他面對的任務的兩重性。他不但必須具備學者的資格,還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兩者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個人可以是一名傑出的學者,同時卻是個糟糕透頂的老師。

學術生涯是一場魯莽的賭博。……你對每一個人都要憑着良心問一句:你能夠承受年復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輩爬到你頭上去,既不怨恨也無挫折感嗎?當然每一次他們都會回答說:“自然,我只爲我的天職而活着”。但至少就我所知,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無動於衷地忍受這種事。

這樣的矛盾,我們可能要終身面對。

依我自己的經驗,這類矛盾之所以有時會變成難以克服的障礙,常常主要不是由於學術制度的不公,也可能主要不是由於上級或同事看法的偏頗,而更多的是因爲我們自己不能面對內心的煎熬。在現代中國的教育制度下,從小學的時候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做人要力爭上游。但恐怕難以改變的事實是,人類大腦先天的結構已經決定,天才只佔人羣中相當小的比例。我們都是很幸運的人,在一個淘汰率很高、每一步都充滿風險的教育體制中,能夠完成從小學到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有機會到大學任職。但這樣的經歷,仍不足以證明我們就是天才,甚至也不一定能證明我們比大學外面的人更聰明一些。客觀的事實是,在現代大學裏,絕大多數教職員只是中才而已。我們的內心、我們周圍親近的人們、甚至我們的社會,並不真正明白這一點,常常對我們懷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我們能夠取得大的成就。內在和外部的期望,與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對每一個就職於大學的人來說,都可能會成爲壓力和煎熬的根源。所以,我們在選擇大學職業生涯的時候,一定要捫心自問,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我想說的是,要正確面對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使我們的大學職業生活更加平順並有更大的成功,除了要遵守外在的行爲規範的約束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對自己的內心召喚的遵從。這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經驗的帶有宗教感的體驗。

我們選擇任職於現代中國的大學,還要經常面對保持大學精神的追求與帶有明顯“工具理性”性質的各種外部壓力之間的矛盾。

我們這個大學,是許多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作出過奠基貢獻的學者傳道授業之所。所有的大學都會有其辦學特點,不過,並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大學精神”。如果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沒有清華、沒有北大、沒有南開、沒有大學,那麼,我們國家的歷史就得重寫。我們相信只有這類承載了重大歷史使命的大學,才真正有其精神。我們深深相信,擁有這種精神的大學,纔可能是永恆的。

生活在這樣的校園之中,耳邊不時迴響着陳寅恪先生“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警句,大學的同事們對精神的自由有着比其他大學的學者更自然的嚮往。嶺南文化對大學精神內核的形成,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系一位我很景仰的前輩學者說過,中大的可貴之處,不在大,而在中。這是一句樸素而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整天強調要“做大做強”、要“跨越式發展”的時代,常常忘了“中庸”、“持中”、“大正至中”這些中國人思維方式中最寶貴的思想要素。相對於國內其他大學來說,我也相信大學的最動人之處,就在這個“中”字。因爲這樣的一種精神因素,讓這個大學始終對校史上許許多多“敢爲天下先”的創舉保持着足夠的寬容和理解,讓這個校園始終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讓我們這些在其中生活的人,在面對社會和自己內心的種種煎熬時,更容易保持一種平衡的心態。

但是,具有明顯“工具理性”取向的外部壓力仍然存在,且與日俱增,各種各樣的評估和排名,實際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校長公開表明以“爲中才立規矩,給天才留空間”爲治校理念,既然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中才而已,自然就要受到更多的外部規範的約束。而這些規範和制度,可能有一部分與我們對自己的期望、對學校的期望、對學術的期望並不一致。

作爲教師和職員,學校還期待着我們爲大學爭取更多的榮譽。19世紀以後,學術成爲一種職業。這意味着我們必須遵守職業的規範,而榮譽變成了一種衡量職業(而不是學術本身)是否成功的外在標誌。在學術職業化的背景下,有了榮譽,就可能意味着有機會爲學校爭取更多的資源。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必須明白,這與自己學術工作是不是有價值,是沒有必然關係的。我們在學術上是否成功,在於看下一代學者會不會引用我們的東西,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有沒有價值。用數字來說明問題、來衡量每個人的水準,是具有破壞性的。太過看重榮譽,孤獨思考的時間就會減少。但另一方面,生活在大學裏,我們好象就有爲大學爭取榮譽的責任,而偏偏爭取外在的“榮譽”本身,就是違背“大學精神”的。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悖論。

這樣以來,任職於大學者,特別是其中的學者,就有了雙重的責任。一方面,我們要守護大學的本職和精神,努力改變各種不利於文化和教育長遠發展的制度和規矩。我們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制度重建的年代,這樣的工作,無疑是時代對於大學的要求之一,也是我們在大學工作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作爲一位普通的教職員,我們又要遵守既有的制度和規矩,在現有體制下爲個人和學校爭取更多的榮譽。

我個人的體驗是,只有在嚴格遵守既有制度,在現有體制下做得比周圍的人更好的前提下,我們纔有資格討論改革體制和改善制度的可能。只有遵循目前的規矩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我們提出的改變現狀的願望和方案,纔會被正確地得到理解,大家纔會相信,我們提出這樣的要求,真的是出於對教育、文化和學術長遠發展的責任,是爲了守護大學這個人類精神生活的家園,而不是出於一己之私。在這個校園工作、生活了幾十年,我看到的情況是,對各種不合理的制度和舉措提出批評建議,且能被接受並取得成效者,往往都是在原有的體制下就做得比別人更好的人。

我是學歷史的。作爲一個歷史學家,深深地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過去30年間,我們所經歷和體驗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的巨大變化,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親歷這樣的歷史,對中國社會的研究者來說,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由於社會的迅速轉型,我們的價值觀、行爲方式和思維模式正日益多元化,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矛盾和困惑。今天在這裏如實地描述自己的體驗和感覺,是想告訴諸位,真正的解決之道,是要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博大,思想更加深刻,心靈能夠容納更多的矛盾,是自我的超越。

2017年大學生畢業典禮優秀髮言稿【三】

尊敬的xxx:

大家上午好!如果有人問我,“大學時代你擁有什麼值得珍惜的東西,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憶?”我要說:“我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在那裏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創造了大連理工大學機械0603班的輝煌。”

四年來,全班30名同學在數十門考試中無一人掛科,0603班先後獲得了大連理工大學十佳團支部、優良學風標兵班、先進班集體、大連市先進班集體、遼寧省先進班集體標兵等榮譽稱號,幾乎囊括了大學期間可以獲得的全部榮譽;

四年來,同學們從青澀懵懂自命不凡走向成熟穩重成竹在胸,學會了獨立與內斂,學會了統籌與淡定。

四年來,同學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屬於我們機械0603班的精神。

一、鑽研精神——構建優良班風的堅實基礎

作爲面向21世紀新一代大學生的我們深深懂得:唯有奮鬥、拼搏纔是青春最嘹亮的號角;只有求學鑽研,纔是人生得以昇華的唯一捷徑。

剛入學時,還在入學教育期間,我們在學院領導、輔導員老師及學長們的諄諄教導下,深刻的領悟到學習對於大學生的重要性,那時我們班級全體同學立下了大學四年班級零掛科的誓言。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四年來勤奮始終伴隨着我們的足跡。聽課時,我們集中精力,自習時,我們高質高效。在刻苦學習的同時我們更加註重學習方法以及資源的合理整合,由於大學的學習課時少,但所學內容多且難度較大,靠每個同學獨自埋頭苦學勢必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爲此我班專門成立了“專家組”,由各學科成績拔尖的同學分別擔任各科的班級帶頭人,對於同學們課後交流中普遍認爲的重點難點,則在班級集體上自習的時候由這些專家組的同學幫助統一解答,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效率。於是,自習室,圖書館,實驗室,到處都留下了我們孜孜不倦汲取知識的身影。

班級裏30名同學中,有6名是貧困生,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和寒暑假勤工儉學、做家教來減輕經濟負擔,但學習上也毫不示弱。大家刻苦求學,努力工作,生活井然有序。“我們可以兜裏沒有錢,但身上不能沒有熱情,心裏不能沒有希望”。“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早已融入到每一顆熾熱之心,乘萬里風,破萬里浪,他們總能面帶微笑,堅忍不拔!

在濃厚的學習氛圍的薰陶下,同學們自覺學習,唯恐爲班級託後腿。記得在大一下半年,班級個別同學學習很吃力,很多科目的平時測試成績都不理想。在期末考試前的班級動員會上,他們都積極發言,紛紛表示不會因爲個人而耽誤班集體的發展。在期末複習階段,這部分同學更是加倍的努力,透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班集體的榮譽。………

二、團隊精神——構建和諧班級的可靠保證

家的歸屬感不光表現在由於成員的優秀而產生的自豪感上,鋼7連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團隊精神,而我們的0603則用家的溫暖關懷每一名成員。記得剛開學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們,由於地方風俗差異,大家並沒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多數以寢室爲單位活動。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班級經常開展些團體活動,如班級籃球賽、足球賽、團支部建設活動等並儘量避開寢室分成小組,同時發揮班級幹部和寢室長的作用,帶頭走出寢室,加強各個寢室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就這樣班級很快形成了寢室互相關心、班委對口幫助的良好氛圍,這些確保了班級可以及時把握每一名同學的動態,讓大家都能以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來度過大學四年的生活。從團建活動到外出遊玩,從集體包餃子到一起備戰考試,我們都不落下任何一名同學,家的意識已深入每一名同學的心中。淡化寢室概念,突出集體觀念,開啟寢室門,開放那封閉的小空間,我們有的是一個共同的名字:機械0603!相互幫助、互相促進,30名同學始終以整齊的腳步共同前進着。

同時我們還把這種團隊意識投入到了更廣闊的舞臺,同學們紛紛投身到各級學生組織中去,參與社會工作,從級隊到團委學生會,從自強社到廣播臺電視臺,到處都有我們三班同學忙碌的身影。大三學年還有五人繼續爲同學們服務,他們分別擔任了校紅十字會志願者工作委員會主任,機械工程學院學生會主席,機械工程學院自強社社長,機械工程學院團委實踐部部長,機械工程學院06級副級隊長。

三、創新精神——不斷開拓進取的強勁動力

作爲一名工科學生,創新意識對我們來講顯得尤爲重要。爲此,剛開學時,班級經常召開班會並邀請一些創新方面優秀的學長學姐,一起討論大學期間的創新研究問題,這樣我們班在大一時就有多名同學加入了機械創新實踐班、多媒體實踐班、數學建模實踐班以及軟件工程實踐班;積極參加了機械設計大賽,數學建模聯賽,廣告創意大賽等多項比賽。在學長學姐的影響下,在班級優秀同學的帶動下,大三大四學年,我班有更多同學報名參加了學校的uirt項目,其中由xx等五名同學負責的樓宇防盜門減噪方案創新設計項目被評爲國家級項目,另有5個項目被列爲校級和院級項目。

四、奉獻精神——勇擔責任 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中有一段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所以,我們還應該勇敢地擔負起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我們積極走向社會,走進民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寒暑假裏的大工學子母校行、自主實踐活動都是我們勇於擔當、不斷實踐真理的舞臺。響應學校號召,而涌現的一個個獻血志願者,更是班級無私奉獻的楷模。

XX年5月在舉國上下抗震救災之際,班級同學及時的組織召開了一場班會,班會上同學們紛紛表示在此時此刻我們作爲大學生應該爲災區的人民做點兒什麼,經大家熱烈討論後,我們班積極與學校和大連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繫,於XX年大連市徒步走大會當天,全班同學在星海廣場擔當志願者,爲災區同胞募捐,凡是爲災區同胞捐助的路人我們都爲他們貼上一個愛心粘貼,當天整個徒步走線路上都是貼着愛心粘貼有愛人的路人。一天的時間裏,設定的幾個捐款箱共籌到善款 5萬餘元,充分展現了大工學子的社會責任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廣泛讚許。透過這次集體志願者的活動,我們切身體會到,只要自己有一顆甘於奉獻的愛心,就一定能爲社會,爲他人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班,正以30顆火熱的心,感動着你我。

大學的四年,是拼搏的四年,是奮鬥的四年。回首走過的每一個或是燦爛,或是辛酸的日子,我們都感到充實而有意義。經過每位同學不懈的努力,0603班獲得了包括遼寧省先進班集體標兵在內的數十項榮譽稱號。大四時大家都從開始時的迷茫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畢業時0603班30人中有9人保送研究生,2人考取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17人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如一汽大衆、一汽轎車、中國廣東核電集團,鄭州宇通,三星,三一重工,沈飛,瀋陽黎明等,均爲大型國企或者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的三資企業,另有兩名同學選擇繼續考研。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0603班同學能迅速的找到自己將來的出路是與班級同學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的,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每當大家想起這段奮鬥的日子時,每個人心中都一定會感到陣陣暖意。

總結四年來的經驗,嚴謹求實的鑽研精神爲我們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戮力同心的團隊精神爲我們的共同進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使我們的前進道路始終擁有明確的方向,而胸懷天下的奉獻精神則讓我們時刻與祖國和人民心心相連。0603在用行動詮釋着這些可貴的精神,用一個又一個成績見證着這個集體的成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萬點光輝非個人之力。我們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着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師,用優異的成績回饋着母校的殷殷恩情!在這裏,希望在坐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好好珍惜大學裏的點滴時光,珍惜你和同學們在一起相處的日子,更希望這裏的每一個班級都能團結共進,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