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實習報告

地大實習報告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大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地大實習報告

地大實習報告1

今年暑假我們班級很多同學沒有回家,而是留在學校,參加社會實踐,鍛鍊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前幾天我們班級留下的同學集體來到高速公路建設工地現場實習,令我們大開眼界,長了很多的見識。隨着時間的不斷的推移,我們隊工地的各種情況逐漸有了更爲熟悉的瞭解,我們在結束實習後,久久不能夠平靜!

一、實習目的:

透過對西柞高速公路、永鹹高速公路的實地實習認識,使我們對高速公路的路基處理、瀝青路面的施工、道路的設計、公路橋樑的設計與施工以及其它公路相關設施的設計與佈置,有了一次全面的感性認識,加深了我們對所學課程知識的理解,使學習和實踐相結合。

二、實習時間:

20xx年7月27日-8月1日

三、實習地點:

西柞高速公路、永鹹高速公路的部分施工工地

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起於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南段曲江互通式立交,止於柞水縣九里灣,路線全長64.714公里。

永壽至咸陽公路是國家規劃的西部大通道銀川至武漢高速公路在陝西省境內的重要路段,也是陝西省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12條公路勘察設計典型示範工程之一。本項目是在建的鳳翔路口至永壽高速公路向東延伸段,已建成的西安至咸陽高速公路向西延伸段,途經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四、實習內容:

路基部分

路基的實習主要在永鹹高速公路的部分施工工地包括了地基處理、路堤、橋涵等內容。

1.路基處理:

該路段位於溼陷性黃土地區,處理辦法就是換填土法。就是將上面80公分路牀範圍內的多餘的土全部挖掉,然後分層回填上50公分的素土,上面是沙粒。但是這種情況很不好的一點就是沙粒遇到水之後,水還會下滲到路基的黃土上,破壞了了其穩定性。於是對原設計進行了變更,就是將原來80公分的土挖掉,先進行全段碾壓,碾壓後回填上40cm素土,再上面40cm 5%的石灰土,然後在兩側設計盲溝。

對於溼陷性黃土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衝擊碾壓,二是強夯法。對比二者機能後,該路段全部強夯處理。處理方法工序是:首先進行清表;然後就是按照設計要求打網格,進行土方調配設計;最後確定機械的夯實機能(120噸米,60噸米)。

另外,對結構物的處理。由於溼陷性黃土對結構物會有很大的影響,處理方法就是先把基坑開挖,然後用大噸級機械進行強夯,保證結構物安全。

對於路堤的處理,用碾壓夯實法。其機理是:土是三相體,土粒爲骨架,顆粒之間的孔隙爲水分和氣體所佔據。壓實的目的在於使土粒重新組合,彼此擠緊,孔隙縮小,土的單位重量提高,形成密實整體,最終導致強度增加,穩定性提高。

方法是先原地面進行碾壓,用環刀法測定密實度;再進行分層填土碾壓,用灌沙法測密實度。壓實是意:在機具類型、土層厚度及行程遍數已經選定的條件下,壓實操作時宜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先邊緣後中間(超高路段等需要時,則宜先低後高)。壓實時,相鄰兩次的輪跡應重疊輪寬的三分之一,保持壓實均勻,不漏壓,對於壓不到的邊角,應輔以人力或小型機具夯實。壓實全過程中,經常檢查含水量和密實度,以達到符合規定壓實度的要求。

土方施工的工序是:粗平——放樣——打灰線——精平——測壓實度。

碾壓機械採用羊足碾壓實。

2.橋涵:

高速公路由於等級高,全線封閉、立交,加上跨河谷等,所以橋樑甚多。我們實習的主要包括咸陽機場高架橋和雙星溝大橋兩段。

這段咸陽機場高架橋全長980米全部採用預應力組合箱梁和現澆樑,單樑跨度爲25米,採用張拉工藝,在樑內佈置預應力鋼角線,減小形變增加承載力。

雙星溝大橋是一個2×85米t型鋼構橋,其上部工藝採用掛籃懸臂澆築法。現在兩橋墩做到38米左右,設計高度爲51.5米,下面樁基深達75米。墩身採用的是箱型薄壁墩,上部3米爲合攏段,將兩墩硬性的連接在一起,增加起整體效果。屬於大體積混凝土澆注,澆築中有散熱設計。

路面部分

路面的實習主要集中在西柞高速公路的工地(瀝青路面)。這條高速路採用了廠拌法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的施工工藝。其路面由面層、基層、底基層組成。面層分:上面層5cm、中面層7cm、下面層10cm。其材料有改性瀝青、粗細集料等。基層爲二灰穩定碎石;底基層爲二灰穩定土。

熱拌瀝青混合料適用於各種等級道路的瀝青面層。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幹路的瀝青面層的上面層、中面層及下面層應採用瀝青混凝土混合料鋪築。熱拌瀝青混合料材料種類應根據具體條件和技術規範合理選用。應滿足耐久性、抗車轍、抗裂、抗水損害能力、抗滑性能等多方面要求,同時還需考慮施工機械、工程造價等實際情況。

廠拌法瀝青路面包括瀝青混凝土、瀝青碎(礫)石等,施工過程可分爲瀝青混合料的拌制與運輸及現場鋪築兩個階段。

瀝青混合料的拌制與運輸

在工廠拌制混合料所用的固定式拌和設備有間歇式和連續式兩種。前者系在每盤拌和時計量混合料各種材料的重量,而後者則在計量各種材料之後連續不斷地送進拌和器中拌和。該拌和站採用的是3000間歇式拌和機。

在拌制瀝青混合料之前,應根據確定的配合比進行試拌。試拌時對所用的各種礦料及瀝青應嚴格計量。透過試拌和抽樣檢驗確定每盤熱

地大實習報告2

引言

本次金山鎮地址剖面圖和綱要圖的繪製,是在前幾次關於地形地貌構造實習的基礎上的綜合實習,它要求我們比較全面的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我們分析並解決地質構造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實習。

此次實習報告涉及地史及各類地質構造的綜合作業,透過畫金山地區地質構造綱要圖及金山地區A-B地質剖面圖,在其基礎上分析其構造運動及地史時間,加強對地質學的全面瞭解。

金山地區地質構造綱要圖比例尺爲1:100000,金山鎮地質圖北東-南西走勢漸低,包含了中泥盆統(D2)至上白堊統(K2)的岩層, 包含了一個構造層及兩個亞構造層,構造層爲K1-K2的沉積蓋層,亞構造層爲T2—T3和D2-P2的地層主要山峯有諸嶺、奇峯和雨峯等,最高峯爲諸嶺,海拔1800米,併發育有多種地質構造現象。東北角有花崗岩岩漿侵入體,後期有斑岩岩脈侵入體。花崗岩、斑岩與其圍巖都成不整合接觸關係。東南角發育河流,並向北面與北西面發育支流。

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特徵

一、地層

該地區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疊(P1)、上二疊(P2)、中三疊(T2)、上三疊(T3)、下白堊(K1)和上白堊(K2)的岩層,在下白堊統與上三疊個不整合面:K1與T2之間爲角度不整合關係,T2與P2之間爲平行不整合關係。

泥盆紀(D):地層爲中泥盆統砂岩和上泥盆統頁岩,分佈於東南角正斷層處的直立背斜的核部與翼部。中泥盆統砂岩爲背斜核部,上泥盆統頁岩爲翼部,傾角爲45°,兩翼夾角爲90°。

石炭紀(C):地層爲上石炭統灰巖、中石炭統灰巖和下石炭統灰巖,在圖中各處背斜兩翼、核部出露。

二疊紀(P):地層爲下二疊統灰巖與上二疊統灰巖,在北西角向斜處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圖中中部構造窗與飛來峯處出露。

三疊紀(T):地層爲中三疊統泥灰岩與上三疊統灰巖,缺失了下三疊統地層。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與翼部出露。與二疊紀地層以平行不整合關係接觸

侏羅紀(J):在地質構造歷史時期中地殼擡升接受風化剝蝕作用使得地層缺失。

白堊紀(K):地層爲下白堊統砂岩與上白堊統砂岩,在圖中北西角與北東角出露,走向北東,傾角8°,與三疊紀地層角度不整合接觸。

二、構造

金山鎮地區存在一個構造層與兩個構造亞層,爲K1-K2沉積蓋層 構造層和褶皺基地構造層,褶皺基地構造層可進一步分爲中三疊統—上三疊統亞構造層和中泥盆統—上二疊統亞構造層。 金山鎮地區主要爲褶皺斷層構造地形,發育褶皺與斷層,主要褶皺(f1~f11):背斜、向斜,在凌莊飛來峯向斜組(f6—f7)還發育次級褶皺;主要斷層(F1—F4):逆衝斷層、正斷層,在奇峯—雨峯逆衝斷層帶(F2)發育兩組走滑斷層(F5、F6)褶皺軸線走向與逆衝斷層帶及正斷層帶走向基本一致,走向都爲北東。多條同性質逆衝斷層帶構成疊瓦式逆衝斷層系;在圖中的南東角發育正斷層帶,由於其各正斷層走向一致,組合形成地塹與地壘構造;圖中在逆衝斷層F2雨峯和奇峯處發育左行(F6)和右行(F5)走滑斷層,但是不能判定其是否爲同期斷層;同樣在金山鎮附近也發育相同的左行和右行走滑斷層。

(一)褶皺

1.河北村-金山鎮線性背斜褶皺:該褶皺分佈於河北村至金山鎮一帶,核部爲D2,翼部由D3,C1,C2,C3組成,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傾角45度,軸面豎直,樞紐水平,兩翼夾角約90°,爲直立背斜褶皺。又該褶皺被正斷層段切斷,透過圖上觀察,其在垂直空間上發生錯動,該斷層運動發生於褶皺之後。

2.凌莊—飛來峯向斜褶皺組:由在飛來峯處兩處向斜褶皺組成,核部均爲T3,翼部由T2、P2組成,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北西翼傾角80°,南東翼傾角40°—45°,中間低並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圓弧形態,軸面豎直略向北西傾,兩翼夾角約60°,南西側呈現短軸褶皺形態。由於逆衝斷層的作用將該處另一同走向發育的次級褶皺部分埋於地下,其核部爲T2,北西翼爲P2、P1、C3,傾角爲75°,這兩組褶皺可構成M型褶皺系。

3.奇峯-雨峯短軸背斜褶皺:核部均爲C1,翼部由C2、C3地層組成,北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45°:南東翼爲倒轉岩層,走向北東-南西,傾角75°,倒轉褶皺可以反映出當時此處應力擠壓大導致褶皺向一邊偏彎。但是由於此處的逆衝推覆構造導致南東翼倒轉岩層損失,中間低並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形態爲圓弧形態,軸面傾向北西。

金山地區總體的組合形式爲背斜向斜的組合,背斜向斜的交替出現,整個區域中所有褶皺的軸跡平行,反映了垂直於褶皺延伸方向的擠壓應力場。

(二)斷層

1、河北村正斷層系:五個正斷層面的走向垂直於河北村褶皺的樞紐,延伸1—1.5千米。延樞紐方向從北東至南西向斷層依次編號爲Fa,Fb,Fc,Fd,Fe,每個斷層面的傾向依次爲北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Fa,Fb走向相同,傾向相反,兩斷層之間共同下盤上升,形成地壘,Fd,Fe同理;兩地壘中間形成地塹。該組正斷層發育在此處背斜之後。 2、陵莊—諸嶺逆衝斷層:位於飛來峯與構造窗之間。層面走向北東南西,傾角20度,延伸約1.8萬米,它是整個地區規模最大的斷層。上盤爲構造窗和諸嶺處短軸倒轉背斜褶皺組,下盤爲飛來峯—陵莊向斜褶皺組,根據構造窗和飛來峯可判斷該逆衝推覆構造的最小位移位爲2.2千米。它與圖中其北西方向的兩條同時代形成的同性質的逆衝斷層帶構成疊瓦式逆衝斷層系。

3、雨峯、奇峯走滑斷層系:在雨峯西側與奇峯東側各有一走滑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延伸分別爲1.5—2千米),分別爲左行和右行走滑斷層,使兩端層面中間部分相對兩邊向北西方向移動,但是這兩處走滑斷層形成時期是否相同不能確定。

(三)飛來峯與構造窗

構造窗:位於北西方向兩條支流的匯合處,海拔800米左右,在地質構造時期逆衝斷層F3擡升接受剝蝕作用出露了逆衝斷層F3下盤的P2與T2地層,形成構造窗。

飛來峯:位於構造窗南東面海拔1200米處,由P2和T2兩部分地層組成,可以判斷出是逆衝斷層F3在地質構造時期中擡升被剝蝕後殘留上盤地層,形成飛來峯。

(四)岩漿岩

透過對全圖的仔細分之後發現本區內主要有個侵入岩體分別是花崗岩體和斑岩巖體。其在地圖上的出露買面積各部相同下面就詳細介紹之。

花崗岩侵入岩體:

在本區圖的東北部位分佈着花崗岩傾入體。其出露在外表的形狀爲一個桃子型,其面積估算爲10平方千米(在圖內)。次塊侵入岩體爲花崗岩與周圍多個岩層呈不整合接觸,其左面和中二疊紀岩層相接處,下方依次接觸爲上二疊紀,中三疊紀上三疊統灰巖。過我們判斷其形成時間在上三疊之後。其走向是45度,傾斜角大約爲40度。並且有圖上可以看出在左面部分被一個斷層切割,所以在斷層下面仍然有花崗岩體同時在花崗岩中部有一個斑岩請入體,爲豎直岩層,產狀爲南北正向所以其侵入時間比花崗岩體晚。但其構造強度比較大,所以能夠穿過花崗岩體爲侵入完全。透過結合斑岩侵入體,可判斷花崗岩形成時期大約爲侏羅紀之末。

斑岩侵入體: 另一塊斑岩侵入體在地圖的東北角處,該侵入體爲狹長豎直侵入體,透過圖中與花崗岩不整合關係可判斷其爲後期侵入體,有足夠的強度能侵入到花崗岩體中並一直延伸到中三疊紀,下二疊紀。形成時間可初步判斷爲在侏羅紀之後—下白堊紀以前。

構造演化(發展)簡史

在地質歷史時期內,金山鎮地區經歷了多期地殼運動,以致形成了現今複雜的地質現象。

1、泥盆紀時期,該區主要接受沉積作用:自早泥盆世開始地殼開始下降,接受海洋沉積,形成頁岩2、在石炭紀到二疊紀地殼穩定,繼續沉積了大量的灰巖地層。3、早二疊世以後,地殼開始擡升,發生大面積構造運動形成褶皺到了早三疊世沉積物露出地表,接受風化和剝蝕。使得早三疊世地層缺失。4、中三疊世開始再次下降,再次接受沉積作用。5、晚三疊世以後,地殼再次擡升至水面,併發生大規模構造斷層運動,在地表該地區再次接受風化和剝蝕作用,使得侏羅紀地層缺失。6、白堊紀地殼下降至水面以下再次接受沉積作用

結束語

在這次綜合讀圖實習中,我對地質作業的過程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填圖技能、地質基本理論知識在平面圖上的表現方式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但是這次圖仍然有別於前幾次的地質剖面實習,在地質綱要圖上表示出各個構造地形基本還可以,就旨在向斜、背斜尖端指向在作業過程中遇到一些小困難,在填圖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其他問題,但很多都是由於不細心、不熟悉而引起。雖然之前地質剖面圖已經畫過,但是在這次畫剖面圖中仍然遇到困難,碰到一些比較三維空間化的構造地形就比較需要斟酌一下,進程不快,尤其在逆衝斷層附近。

其次是在完成報告中,第一次寫這樣的報告,條理什麼的感覺就蠻混亂,自己想的懂是一回事,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又是另一回事,因此在寫報告中經常糾結於怎麼表述的恰當一點,當然最後來看還是很混亂,在梳理其地質歷史過程中,斷層、褶皺這些我本身就容易把它忽略,糾結在一起後更加亂糟糟,而且從這個圖中我覺得斷層褶皺的形成年代不易判斷,只能大致得出斷層應該在三疊後形成,而褶皺形成年代更早。

在今後的學習中我應更注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對於斷層這部分內容也還要再多看書熟記一些理論知識,當然還有寫報告的問題也要注意,注意語言表達直觀簡介,或者可以多用一些圖來參考說明。

地大實習報告3

專業: 土木工程_________

班級:__土木10XX班______

姓名:__蔡X學__________

學號:__U201015175______

日期:__20xx年9月14日

__

(一).實習時間:20xx年9月14日

(二).實習地點: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三).實習目的:對自然地理學中所涉及的相關概念有真實的認識瞭解

(四).實習安排:組隊達到博物館,在講解員的講解下進行參觀最後進行自由參觀

(五).實習內容及過程:

1. 地球的奧祕展廳

①太陽系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恆星系統。它是以太陽爲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廣義上,太陽系的領域包括太陽、4顆像地球的內行星、由許多小岩石組成的小行星帶、4顆充滿氣體的巨大外行星、充滿冰凍小岩石、被稱爲柯伊伯帶的第二個小天體區。在柯伊伯帶之外還有黃道離散盤面、太陽圈和依然屬於假設的'奧爾特雲。

②太陽系八大星系位置:依照至太陽的距離,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③地球內部結構:由內到外:地核-地幔-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於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

④六大板塊: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在海洋,其餘板塊均包括大陸和海洋,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分界線是海嶺、海溝、大的褶皺山脈和大斷裂帶。

⑤全球火山分佈版圖:1)西太平洋火山活動區,主要與太平洋板塊向北西西方向的俯衝活動有關。環太平洋火山鏈集中了全球大部分火山,中國東部就被這條火山鏈包圍着(2)東太平洋火山活動區,主要與太平洋東面的小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科科斯、納斯卡板塊)向美洲板塊的俯衝有關(3)大西洋火山活動區,與大西洋和非洲的裂開,以及地中海帶的活動有關,

⑥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範疇。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爲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佈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佈,曾波及比今日更爲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

⑦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爲,意爲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⑧磁懸浮地球: 磁懸浮地球儀運用磁懸浮的科學原理,將地球儀在無任何支撐的及觸點電的空中自轉,展示地球的真實狀態,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給人以奇特新穎的感覺和精神享受。同時具有很高的欣賞和使用性,地球球面爲標準的世界地圖,七大洲,四大洋,世界各國疆域,版圖及重要城市盡收眼底,寓教娛樂,融知識與趣味於一體感受高科技產品的神氣魅力。

2.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

①生命起源與進化:第一個過程是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發生在地球形成後的十多億年之間),即由非生命物質經一系列複雜的變化,逐步變成原始生命的過程。第二個過程是生物進化過程(發生在三十億年以前原始生命產生到現在),即由原始生命繼續演化,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經過漫長的過程直到發展爲現今豐富多彩的生物界,並且繼續發展變化的過程。

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 →有機高分子物質→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

低等→高等

水生→陸生

雪球事件:新元古代是一個非常時代,大量的多細胞生物在此時產生,尤其是動物

人類的進化: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進化主要表現下頜骨後退,腦容量上升。

②地質時代:可分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

太古代: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強烈的宇宙射線、雷電轟擊下首先形成簡單有機分子,後發展爲複雜有機分子,再形成準生命的凝聚體,進而由凝聚體進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約33億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岩,大氣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並出現了最早的、與生物活動相關的疊層石;到 31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比較原始的藻類和細菌。在2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大量藍綠藻形成疊層石,這表明這一時期地球上已經出現了遊離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藻類和細菌開始繁盛,到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發現。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着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爲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爲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羣—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羣就出現這個時期。

古生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45億年前。古生代共有6個紀(Period),一般分爲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紀(Cambrian 5.4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 5億年前)和志留紀(Silurian 4.35億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紀(Devonian 4.05億年前)、石炭紀(Carboniferous 3.55億年前)和二疊紀(Permian 2.95億年前)。

中生代: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 ,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爲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着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佈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爲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Cenozoic Era)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它從6400萬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隨着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的開始。 新生代被分爲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古近紀佔了前三個世,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時間大約是6500萬年前~2300萬年前。 新近紀佔了中間兩個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時間大約是2300萬年前~160萬年前。第四紀佔了最後兩個世,更新世和全新世。時間大約是160萬年前~今天。所以,第四紀也叫做人類紀或靈生紀。 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爲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

③化石:由於自然作用在地層中儲存下來的地史時期生物的遺體、遺蹟,以及生物體分解後的有機物殘餘等統稱爲化石。分爲實體化石、遺蹟化石、模鑄化石、化學化石、分子化石等不同的儲存類型。

④梁氏關嶺魚龍化石:地大逸夫博物館的梁氏關嶺魚龍屬於大型魚龍,體長8米多,形似魚雷。該魚龍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其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爲奇特的是,在這條魚龍化石上還發現了它的面板化石,這在世界上極其罕見。

⑤黃果樹安順龍化石:黃果樹安順龍是海龍的一種,屬於海洋爬行動物。該化石長5米左右,體態修長,當年的游泳姿勢一目瞭然。化石產於我國貴州關嶺,生活在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標籤:實習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