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馬原社會實踐報告書

一、瞭解生態文明含義,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馬原社會實踐報告書

1、生態文明及生態文明的含義

關於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教育,我們先來看看二者含義。

生態文明,是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係上的具體體現。包括對天人關係的認知、人類行爲的規範、社會經濟體制、生產消費行爲、有關天人關係的物態和心態產品、社會精神面貌等方面的體制合理性、決策科學性、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性、生活儉樸性、行爲自覺性、公衆參與性和系統和諧性。 它還包括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建設,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我國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要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就意味着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和重要目標。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發展觀。當代大學生作爲經濟建設的生力軍,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應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透過生態文明教育,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獻計獻策,貢獻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任務,作爲當代大學生必須從思想上逐步加強,從教育中認真培養,從實踐中刻苦鍛鍊。

(一)高校要從生存的高度,大力開展對大學生的'生態意識教育,更新思想觀念,使大學生確立人與自然協調共生的世界觀。

(二)加強生態文明道德觀的培養,使大學生在理論上對生態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文明道德觀。

(三)加強環境教育,引導大學生參與環境建設實踐,使他們的責任感和人生觀得到提高

(四)高校應大力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活動,在學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倫關係,愛樹惜草的良好傳統,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園景觀,從而形成良好的氛圍和德育養成環境。

二、本次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1、進行此次實踐調查的目的及意義

本次實踐調查的目的在於透過實地調查,瞭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提出切實可行

的生態文明教育路徑,使高校成爲引領江西省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陣地,進而爲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提供政策建議,爲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身爲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有義務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2、本次實踐調查的過程

我組全體成員在經過明確分工的情況下,於5月2日――5月7日期間對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師大、外語外貿、進行實地調查。全組分爲3個小隊,第一隊:李雙女、蘇絲絹、鄧雙婕、歐陽圓圓,調查外語外貿;第二隊:範曉曉、王曉芳、付瑩,調查南昌工程學院;第三組:周星星、吳婷婷、周遊、黃麗君,調查江西師大。

標籤:報告書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