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農民收入調查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農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維持簡單的生活。以下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了關於農民收入調查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關於農民收入調查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一、農民收入狀況分析

1.農民實際收入低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的實際收入很低,人均年節餘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節餘分佈看,無節餘甚至是入不敷出的農戶比例佔61%,收入高的農戶集中在少數。有33%的農戶基本無節餘,每年的收支勉強能持平。

在無節餘的農戶中28%的農戶則是每年辛苦勞動不僅無剩餘,反而要靠借款、欠債維持生計。這部分農戶中,約有8%的家庭是因爲家中有孩子上大學的費用過多而造成負債;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況則讓人心痛:家中沒有象樣的傢俱,房子低矮、漆黑,有許多人還表示因爲缺錢,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上醫院看病的。

節餘的農戶佔39%,其中人均節餘額在500元以上的農戶比例爲6%;人均節餘額在200--500元的農戶比例爲9%;剩下的24%的農戶人均節餘額都在200元以內。

2.農村土地利用率低,創造的價值少

種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於生產成本過高,生產的產品價格低,90%的農民認爲種地越來越不合算,因此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今年狀況稍有好轉。

農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創造的價值很少。農民大多從田間收入一些傳統的糧食作物,從單位面積土地收益來看,除去成本以後,所剩不多。

3.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調查中發現,農村勞動力就業面臨困境:一是農村勞動力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剩餘。尤其是在以產水稻爲主的江夏區大橋鄉,村民們說:“我們每年就忙那麼幾陣子,合起來也就兩三個月吧。”二是農民在非農領域就業難。在所調查的地區,鄉鎮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不景氣,吸納剩餘勞動力的容量有限;農民自身資金積累少,缺乏技術,做生意、辦工廠困難很大。三是剩餘勞動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但獲得收入較低。調查結果顯示,外出打工的農民佔農村剩餘勞動力的56%。但據外出打工的農民講,他們出外打工都是乾重體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4.農產品轉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農產品商品轉化率低。調查結果表明,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作爲商品部分的(佔農產品總量的28%)是自己食用部分(佔農產品總量的72%)的約1/3。

農產品加工增值少。對於出售的產品,95%無任何加工而直接銷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將黃豆加工成豆腐,將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創造的農產品附加值少。

5.生產成本高

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成本高。在所調查的五個區域,農民從田間獲得的年收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種子、生產工具和灌溉、脫粒等生產成本合計高達105元/人,若計算勞力支出,生產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經營性支出多

調查發現,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承擔了許多不合理的經營性支出:某些農村基層組織與所謂的服務農民的經營性公司相結合,透過壟斷經營,或明或暗地提高農民所需生產資料的價格。一農戶反映,某糧種的實際價格爲2元/包,而那些組織攤派過來必須要4元/包。農民資訊相對比較閉塞,政府又在致富資訊上指導不多。調查中我瞭解到,有的農民輕信了一些小報上的虛假資訊,被騙去了不少的錢財,也有的因爲投資的項目不切合實際而賠了本。

7.落後的消費意識造成不合理的消費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費支出主要表現:一是農村重人情,婚嫁壽葬的支出多。過分強調人情的“禮尚往來”給不少家戶帶來不必要的負擔,你花3000元,我花5000塊,攀比現象嚴重。二是農民平時省吃儉用,而逢年過節支出過大。三是部分農民有抽菸、喝酒、賭博等不良嗜好,而且越是貧困的地方這種現象越嚴重。

二、農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對工作的思路不明確

71%的農民認爲,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層引導不力。部分農村基層組織認爲農村的生產由農民自己負責,放棄了對農民生產的引導。實際上在市場經濟的今天,農民發展經濟,需要農村基層組織有力的引導。如果農村基層組織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導農民發展經濟爲中心,那麼農村的工作就難以做好。

2.農民的效益觀念不強

農民在生產中沒有注意農業種植結構的合理性。調查數據顯示,農產品中糧食居多,糧食作物的產量佔了農產品總量的74.5%,而一些相對單位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種植的`比例卻不到5%。

3.農民文化素質水平低

調查數據表明,高中及相當學歷的僅佔13%,小學及小學未畢業者,其比例高達48%。以上只是接受基礎文化教育的情況,而事實上,掌握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農民增收的潛力

1.農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創造財富的源泉

在所調查的地區中,60%以上的農民表示爲了能夠在閒暇時賺點錢,他們什麼活都願幹。據出外打工的農民介紹,爲了早日富裕起來,他們願意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去換取低廉的報酬。

2.農民已經啓蒙性地接受市場經濟意識

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民透過報紙、電視、收音機等媒體的宣傳,出外打工者的切身體會及身邊發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許多市場經濟的資訊,思想意識也開始有啓蒙性地轉變。

3.富饒的土地是農民致富的物質基礎

農民的收入較低,但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極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對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使土地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必將爲增加農民的收入提供穩定的保障。

4.國家已具備加大對農業投入的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收入持續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經濟上已具備了對部分地區農民進行產業化引導和扶持的經濟實力。

5.農產品加工潛力大,市場需求大

在實際生產中,農產品附加值的增長與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麥,0.2斤小麥值不了0.1元錢,但加工成麪粉就能值0.2元錢,再做成饅頭呢,就能賣0.4元錢,若做成麪包,大概就會再增值到2塊錢,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麪人(玩具),恐怕就能賣7、8元錢了……況且,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農產品的加工深度越來越大。

四、對農村工作的幾點建議

1.基層組織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爲中心工作

發展農村經濟是搞好農村一切工作的源頭,農村基層組織應據此開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準備的工作上,各級組織應當做好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各種服務工作,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應用、市場意識、技術資訊等的引導,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放寬農民進行其它生產的限制。在實際工作中,縣、鄉(鎮)各級政府應當提出具體的發展經濟和農民增收的目標,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詳盡的工作計劃,在資金和技術兩個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要素上,提供政策上的支援。

2.根據自願原則,相對集中土地,形成規模經濟

村裏在進行土地調整時,留足農民要種的田,將願意轉讓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儘量集中在一起,透過招投標的方式,將集中後的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給種植(養)大戶經營。由於大戶專業經營,規模大、產業化程度相對較高,可以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潛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權流轉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轉讓自願和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變的基本原則。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導,切不可強制執行。

3.引導農民建立合作性服務組織

農民合作組織應按市場規律建立成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合作經濟組織應參與市場競爭。爲了避免壟斷,應允許自發地組建多個實體,競爭服務。合作經濟組織的業務以服務農民爲宗旨而開展,包括科技、購銷、加工、儲運、資金等服務。

據調查,武漢市建設鄉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農,若能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在蔬菜的產前、產中、產後對農戶提供相應的資訊與服務,或依託武漢這個極大的蔬菜消費市場進行農工商一體化,產加銷綜合經營,將必然提高菜農的收益,提升產業化水平。

4.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從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村經濟的發展應當以農業作爲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環節,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產業佈局上下功夫,透過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以武漢市建設鄉新集村爲例,該村依託武漢這個極大的生活消費市場,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居民的收入在所調查的地區中較高。但該村的蔬菜產業化程度低,仍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爲主,品質單一,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小。該村可以優化產品結構,對中低檔蔬菜擴大產業規模,與17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場加強聯繫,逐步將其建設成爲武漢的中低檔蔬菜基地;同時,加強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的聯繫,發展高科技蔬菜、反季節蔬菜,供應武漢各大酒店。

5.繼續在農村倡導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

對於農村的改革,還有必要繼續倡導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農戶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雖然可能暫時地拉大,但先富起來的農戶和地區可以起模範帶頭作用,引導並帶動其它農民和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調查對象中,有一農戶家產達三、四百萬,戶主是一個包工頭,他的發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時間。由於他的輻射作用,周圍的村民隨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這樣有經濟頭腦、市場意識強的能人,在農村中並不少見,但因爲資金、技術、政策、土地等生產要素條件不具備,他們的潛能無法完全釋放。如果縣、鄉(鎮)政府領導將這些人作爲重點服務對象,讓他們首先富裕起來,他們就能在農民增收中更好的發揮骨幹帶頭作用。

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再引導單個的農民向農民合作組織或農業公司等轉變,這樣可以加快農業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只要農民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並且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農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農村就可以富裕。沒有農村的富裕,就不會有城市的長久繁榮。我們吃的穿的都要靠農民耕種,真誠地希望農民早日富裕,農村和城市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