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P2P網絡體系及檢測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1.92W

摘要:P2P網絡是一個分佈式網絡模型,也叫對等網絡,網絡中的節點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責任,其特點就是降低以服務器爲核心的地位,充分整合分佈在終端主機上的資源,如CPU資源、網絡資源和存儲資源等。跟傳統的C/S模式有着巨大的區別,也就是說,在對等網絡中,各個節點的地位是平等的,可以同時作爲服務端又可以作爲客戶端。

P2P網絡體系及檢測技術研究論文

關鍵詞:P2P;結構化;流量識別

P2P(Peer-to-Peer)並非一種全新的技術,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服務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平等的一端。由於受早期計算機性能、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數連接到互聯網上的普通用戶並沒有能力提供網絡服務,從而逐步形成了以少數服務器爲中心的客戶機/服務器(Client/Server)模式。但是,隨着互聯網跟人們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和深入,人們需要更直接、更廣泛的資訊交流,P2P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廣泛分佈的資源,擴大了資源利用範圍,改變共享方式,提高了資源共享效率,比C/S模式更具穩定性和健壯性,去中心化,使其應用日益豐富,流量迅速增長。

1、P2P基本概述

對等網絡技術起源於最早的網絡互聯時代,當時的計算機可以不透過服務器而能直接互相訪問,例如上世紀70年代的USENET和FidoNet網絡就是基於資源共享的。隨着計算機網絡化進程的不斷前進,互聯網主要以客戶機/服務器(C/S)爲主體模式,在此應用中必須在網絡中擁有服務器,資訊則是透過服務器與客戶端進行交流。服務器作爲資源的擁有者,對各個客戶端提供資源下載,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C/S模式。但是此種模式有一個共同的弊端:服務器端的資源有限,伴隨着連接用戶數的激增,服務器的性能和服務器的.帶寬將經受嚴重考驗,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務質量,從而制約了客戶數的增長。

對等網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C/S模式的概念,它允許各終端與另一個終端直接進行通信,上傳或下載資源,並且隨着加入P2P網絡的節點的增多,上傳或下載資源的速度就越快,這就遠遠增強了資訊傳輸的速度和效率。所以,P2P網絡是一種不透過中繼設備直接交換資源和服務的技術,它允許網絡用戶直接獲取對方的檔案。所有的用戶都能訪問到別人的電腦資源,並進行檔案的共享,而不需要連結到服務器上再進行瀏覽與下載。

2、P2P體系結構

P2P體系結構大致歸納爲兩種,一種是非結構化的P2P,另一種是結構化的P2P[1]。

結構化P2P採用純分佈式的消息傳遞機制和根據關鍵詞查找的定位服務。分佈式哈希表(DHT)[2]技術是如今主要採納的技術,此類系統代表的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AN項目和TaPestry項目,麻省理工學院的Chord項目以及微軟研究院的Pastry[3]項目等。

如今大多數P2P系統都是採用的非結構化的P2P網絡,這種非結構化的P2P網絡總共經歷了四代的發展,現在就此四代的歷程做以簡述:

第三代混合式的結構。如圖3所示,混合式P2P模型綜合了以上兩種結構的特點,在此模式中,依然去除集中服務器,只建立超級節點,也叫搜尋節點,其他節點叫普通節點。搜尋節點用來處理普通節點的搜尋請求,擁有強大的處理器、硬盤空間、連接速率,和普通節點相互協作,共同管理整個網絡,它們之間組成了一個自治的簇。所有的簇就構成了一個混合式的結構。每個簇內結構與集中服務器結構類似,如果普通節點要進行資源搜尋,首先是在本地所在的簇內查詢,僅當搜尋結果不完全時,纔在其他搜尋節點之間採取有限的廣播,得到查詢的目的後,就可以同時對擁有資源的多個節點進行獲取。這就要判斷資源是否爲相同資源,是的話就要對資源進行分片處理。

總的來說,採用這樣的模式,普通節點受控於搜尋節點,可以抑制病毒和惡意攻擊等行爲,並且可以減少網絡堵塞,檢索耗時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