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落英繽紛議論文

論文8.67K

落英繽紛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墜落的花瓣雜亂繁多的散在地上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落英繽紛議論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落英繽紛議論文

落英繽紛議論文篇一

我站在樹下,仰望,每一束陽光都握着一片葉子,一個夢想,一段美麗。在那兒搖曳着。望着,望着,我的眼睛變成了金色……

——題記

坐在小店門前的臺階上,兀自望天,偶然瞧見一棵灰色的老樹絕望的揮舞着乾枯的樹枝,被深藍色的天空越抓越高,像是在悲痛的祈禱。頭髮被冷風撩起,身邊片片的枯葉如同褪了色的蝴蝶,悽美地撫向生命的終端。彎腰拾起一片落葉,細數它的紋理,享受着生命的歷程,這一片葉,嚐盡了悲春傷秋,試想那灰濛濛的天空,清風無事隨意飄蕩,樹的葉子紛紛落下,跌在地上,這片土地便成了葉冢。一片片,一葉葉,悲意重重。這個時候,望着滿天的葉雨,失神的想到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悲嘆,詩人那悽悽慘慘的一生,此刻也化成落葉,落入泥土之中。

葉雨仍在繽紛的下着,但落葉早已不那麼淒涼,葉舞紛飛,清風徐徐,悠悠旋下,輕盈的覆蓋在泥土之上。一片片從從容容,平靜而優雅的享受着死亡的昇華,少了幾分悽美,多了幾許英姿,果然落英繽紛。

冬天總是一個令人感慨的時候,縱然“明媚鮮豔能幾時”卻也“落英紛飛耐人尋”。沒有今時的凋零,怎來明日的芬芳。落葉鋪成的地毯,散發出它們最後的餘香,悠悠散散,輕輕曼曼。

輕踏於落葉之上,細聽它們的親切耳語。用手指的餘溫抹去葉上的冰霜,未幾便成露水,輕飄於殘膚之上,心卻不再神傷。落葉總有它的歸宿,何必爲一時的衰敗而從此失望,落葉終要歸根,不必去乞求什麼重生的幻想。不曾爲落葉,不會體味它的心傷,只願一掙、一飄、一落,便成留香。

又是一年落英時節,卻早已不再彷徨,沉默於落葉之間,輕嘆世事的紛忙。不再去哀傷,不再去迷惘,擡頭望天,枯乾的老樹後,是一片晴空悠長。

落英繽紛議論文篇二

一切的一切,不是瀟想的。

太多的太多,亦不是娜希望的。

瀟和娜的相遇,或許是註定的;瀟和娜的相愛,也許是錯誤的。可是對於娜,她覺得是幸運,幸福的。她說:如果再重來一次,她還是會那麼愛瀟。可瀟呢?他會嗎?應該不會了吧!

瀟愛娜,是的,他是愛的。只是那是他愛的其中一份,他把他的愛分成了好多份,因爲,他愛着好多女孩娜明白,她什麼都明白,可她就是那樣不知倦的愛着瀟。看到瀟微笑,她也會傻傻地跟着笑;看到瀟不開心,她也會憂慮,甚至落淚。瀟總是說娜傻,娜真的是傻傻地,她喜歡聽瀟那麼說她。她會幸福的死掉。。。。。。

娜努力地,小心地呵護着和瀟的愛。她害怕,怕一個不小心就把瀟,把和瀟的愛弄丟了。瀟很優秀,優秀的男孩女生都會喜歡。所以,娜也很怕瀟會離開。她會哭着從夢中醒來,也會在夢中傻傻地,癡癡地笑。只有娜自己知道,那是個有瀟的夢。

好多次,瀟都說要走,他告訴娜他愛她,可是不得不走。娜不懂。是的,她怎麼會懂呢!既然愛又爲什麼不得不走?可是娜只會哭,她很傻,只會傻傻地失聲痛哭,撕心裂肺…所以,每次最後瀟都會被娜的眼淚挽留。瀟說他不想娜傷心,不要看到娜的眼淚,因爲他也會心痛。瀟告訴娜會好好愛她,讓她幸福。娜就傻傻地看着瀟,噘着小嘴,破涕爲笑。

娜從書上看到:沉浸在眼淚中的`愛是最可愛的……到瀟卻告訴她,那樣的愛已變味了。娜慌了,她知道瀟的意思。所以,又是一場“生死”的苦苦掙扎。娜盲目了,她真的迷茫了。到底怎樣的纔是愛,難道自己又哪裏做錯了,或是做的不夠好,讓瀟一次又一次要離開。她並不奢望得到什麼,她只是想留在瀟身邊,可以愛他,照顧他。

或許是上天也可憐,同情娜了吧。瀟對娜說他真的愛上了娜,也很在乎和她之間的愛了,他不可以沒有娜,他要和她好好相愛,希望娜能相信他。

可是,瀟,你知道嗎?你知道娜有多痛,多累嗎?她不敢告訴你,因爲她不想你也不開心,不想讓你擔心,爲難她不敢告訴你,因爲她怕你又誤會她,以爲她不再愛你,不願再堅持了,怕你又會說那句“如果你累了就放手走吧。”瀟,你明知娜是不能沒有你,更不會放手離開你,你明知她說的累並非是愛你愛的累了,你爲什麼還要對她說那些話?所以,娜一個人傻傻承受,傻傻愛你。她一直不斷地告訴她自己:瀟是愛她的,不是存心要騙自己,而是怕傷害了自己。所以,她才能那麼勇敢地走過了466天,堅定着,執着着。

現在,娜明白了,瞭解了一切的一切。她只等着瀟你的最後審判。她不會再自私地爲難你,娜不是那樣的女孩,因爲她只要她的瀟幸福,只要瀟過得好。娜可以用一切交換!她說瀟笑的時候是最帥的。她喜歡看到瀟開心的樣子。

瀟,你能明白嗎?你能明白一切的一切嗎?瀟,你的娜她傷了,痛了,痛徹心扉了。。。。。。

葉子的離去,是因爲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瀟是要自由,而不是不愛娜了。

娜是要瀟幸福,怕自己給不了瀟他想要的一切,而不是不愛瀟了。

………

煙花煙落淚 花哭花瓣飛

花開爲誰謝 花謝爲誰悲

本文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