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礦山生活區規劃設計論文

論文2.81W

摘要:瑞木鎳鈷項目礦山生活區地處山地環境,其基地自然環境特徵,使規劃設計與建築設計面臨機遇與挑戰。本方案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特徵,保持、延續和拓展場地特點,確立了提升環境品質、減少工程量、合理安排各項功能的規劃目標。從而明確了規劃構思:依山而開,以共享向獨享、喧鬧向安靜漸變爲原則組織功能佈局結構;利用山地建構序列化、尺度適宜的公共空間系統;保留山體原始地形和植被形成綠色開放空間;利用生活區交通組織山地排水,並形成生活區與外界自然環境的視線通廊。依據構思採用山地規劃設計策略生成具有豐富空間感受、功能合理的生活區,並且實現生活區建築與環境的共融、共生。

礦山生活區規劃設計論文

關鍵詞:山地;礦山生活區規劃;空間系統

0引言

瑞木礦山生活區是爲在礦山工作的中方及外方員工設立的固定居住地,生活區本着“鄰居工作”原則,選址於距選礦廠1.5km的山地建設,總用地面積約爲38374.7m2,總建築面積約爲13255m2。對生活區構成的多樣性和山地的複雜性分解、提煉和組合是礦山生活區的基本出發點,生活區形態上的種種空間表述其實是建立在這兩方面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是生活區特殊的功能要求在獨特場地脈絡上投射、疊合的結果。

1場地分析

每一塊建設場地都有其特殊性,體現在其周邊用地構成、區位條件以及地理特徵等方面。透過對這幾方面的分析,提煉出場地的特徵要素作爲生活區規劃的依據。同時,也歸納出場地中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制約條件。礦山生活區位於坡度10%~25%不等的山丘之上,高差較大,主要建設用地爲山丘頂部較平坦地區和朝向西、北的坡地。礦山進山路從場地邊盤旋透過,同時限定了場地北、東、南3邊的邊界[1](見圖1)。場地特殊性給設計帶來一定的難度,生活區用地較爲侷促,同時山地較低的利用率增加了用地的緊張程度,部分場地坡向朝西,與建築的合理朝向有一定矛盾,生活區發展受到周邊環境限制。北、東、南3面爲礦山進山路,西面大部分地區坡度較陡,高差較大,這些因素限制了生活區在各方面的擴展,使可建設用地限於較小範圍。

2規劃目標

透過對場地理性分析和生活區特點的梳理,確立了明確的規劃目標,以礦山生活區建設爲契機,保護和提升地區的環境品質,依山就勢,充分利用地形,營建與山地自然景觀相協調的執行高效的山地生活區,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資,合理安排生活區各項功能,建構有序承載各項需求活動的整體性生活基地。

3規劃構思

3.1依山而開,以共享向獨享、喧鬧向安靜漸變

爲原則組織功能佈局結構礦山生活區的功能佈局原則是把公共性較強的建築集中佈置,組成處於控制地位的共享空間系統,其他的相對獨立的各類居住用房則圍繞該中心佈置,共同形成一個讓不同空間同氣連枝的佈局結構。喧鬧向安靜的過渡是共享向獨享漸變原則在這塊場地上的實用需求的詮釋。建設場地是一個呈圓錐臺的山丘,南側靠近礦山進山路的地方與進山路高差較小、坡度較緩但受外界影響大,適宜佈置共享空間系統;西側用地坡度較大,但相對安靜,適宜安排體量較小的居住建築的獨享空間系統。基於以上考慮,我們首先建立了一條連接礦山進山路的共享空間序列,以不同尺度的空間透過空間的收放、圍合程度的不同以容納不同活動並組織起給人豐富空間體驗、符合人體尺度的共享空間系統。序列空間始於生活區入口,延伸至社區保衛、餐廳、超市等限定的入口廣場,轉折後進入由會所、餐廳等圍合而成的中心廣場。形成了由開敞到圍合的轉變,使人在運動中得到不同空間感受,並且形成不同的交往場所[2]。

3.2依山地脈絡構建有序而自由的環境

3.2.1利用山地建構序列化、尺度適宜的公共空間系統

人們不同的行爲心理對空間尺度常常有着不同的需求。從公共到私密,從城市到建築,從宏偉到親切,人們需要不同的空間尺度給他們以提示,幫助他們定位。這就需要外部空間提供不同尺度的多層次空間體系,以滿足人們心理和認知上的需求。規劃中把外部空間劃分爲3個等級,透過不同尺度的空間形成空間序列,構建多層次的空間體系。從生活區的公共空間,到生活區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間,到生活區的私密空間。透過建築語言使其各級空間具有歸屬感,對社區的形成有着重要意義。在場地南部較爲平坦的地方,集中佈置生活區的各公共建築,利用各公共建築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圍合程度建構一個富有活力,感受豐富的序列公共空間。在這樣的公共空間中,空間尺度較大,人們的活動具有一種匿名性,環境壓力小,空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都比較高,人們可以很容易進入這裏,從而成功地實現生活區外與生活區內的轉換與過渡。而位於各個住宅組團入口的半公共空間,其空間尺度就可以適當縮小爲與建築體量相適應的建築尺度。尺度的變化會使空間的領域感較之前的公共空間更強,位置也更加明確,進入這裏的人們其身份以及所進行的活動亦隨着空間領域的明確而進一步得到確認。尺度的變化也標示了空間由公共向私密的轉換。最後,到了住宅組團內的各庭院單元,空間尺度則可以進一步縮小爲更爲宜人的尺度,從而爲人們創造出親切、安全的空間環境[3]。

3.2.2保留山體原始地形和植被形成綠色開放空間

場地內坡度大於20%的較陡山地,規劃中基於生態的考慮不用於建設,使場地內建築佈置儘量緊密以減少佔地。從而使山體形狀到植被都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在生活區中保留了自然的寧靜和清新。從進山路望生活區,連綿不斷的綠色山體無疑是生活區最賞心悅目的自然背景,並且與山體上密集的臺地建築羣以一種肌理對比的方式共同構成一個富有張力的景觀。

3.2.3利用生活區交通系統合理組織山地排水,並形成生活區與外界自然環境的視線通廊

基於當地降雨量大的特點,積極利用生活區內道路的組織,形成合理的場地排水系統,保證場地內的乾燥整潔,且透過放射形的支路形成與外界環境的視線通廊,從而有機的把生活區與自然環境融爲一體,提升了生活區的.空間品質,創造了宜人的住區。

3.3協調環境、降低工程量、充分利用山地的建築設計和場地設計策略

建構于山地的生活區,場地的特殊性對建築與場地設計都提出了較高要求,爲滿足這些要求而採取了一系列的建築和場地設計策略,從而生成一個形態獨特的生活區[4]。3.3.1山地建築設計———階梯式建築佈置爲了降低土方工程量、儲存山體形狀,我們採用階梯式的建築形式來適應山地的傾斜,從而使建築與地形具有一種緊密關係。居住建築分佈於不同標高的4個臺地之上。2層的建築室內不設樓梯而是透過不同臺地的標高層分別進入,透過與室外空間的結合形成富有趣味的生活空間。同時臺地上建築的輪廓延山勢跌落,與山林環境協調。場地設計策略———依高差劃分臺地平整地形和擋土牆的多樣化設計爲了防止可能發生的塌方和滑坡,保證土方穩定,生活區內設定了較多擋土牆。擋土牆的多樣化設計成爲生活區的特色,提高了生活區環境質量。擋土牆根據高度、長度以及砌築材料不同可以形成多種景觀。位於開放空間處較大面積處擋土牆可以借鑑當地木雕裝飾,主題根據所處位置不同而不同。

4總體規劃

4.1功能分區

依據規劃構思進行各功能分區的佈局。入口進入景觀軸線,周圍佈置次要公共建築,包括超市、社區保衛、診所;場地中心區佈置主要公共建築,形成核心景觀區,包括餐廳、會所等。用地西側爲中層以下員工住宅區,包括高管、普管和普通工人住宅區;西北側爲中層員工住宅區;東北側爲高管住宅區,住區配有獨立的活動場地及設施(見圖3)。

4.2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依據地段的地形地貌,將生活區道路順應等高線佈置,坡度儘量控制在3%~5%以內。對外交通:場地南側爲礦山與生活區的快速路。內部交通:由於場地的限制,爲了有效縮短道路長度,降低山地道路施工投資,依據道路使用效率採用環路和盡端路相結合的形式。生活區中部設定一條環形車道,各類機動車輛沿環路可到達各組團入口,將各組團連爲一體。生活區西端設定盡端路,作爲爲生活區輔助機動車道。組團內部採取步行的交通形式。交通組織:生活區道路網規劃爲3級,即主幹道、次幹道、宅前路。其中主幹道路幅6m;次幹道路幅2m;宅前路路幅1.5m。4.3景觀規劃依據共享向獨享、喧鬧向安靜漸變的功能佈局原則,以入口爲起始點,向住區景觀中心爲次要景觀軸線,公共建築中心區入口廣場爲次要景觀軸線的轉折點,在此形成主要景觀軸線,結合各建築之間的空間設定景觀節點。保留的大量植被和樹種的自然景觀和上述人工景觀軸線形成有機與無機、理性與感性的景觀形態。

參考文獻:

[1]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2.

[2]C亞力山大.建築模式語言[M].王聽度,周序鴻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3]克萊爾庫珀馬庫斯.人性場所[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4]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