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口號

呼籲英語演講口號範文

口號2.9W

篇一:英語勵志口號100句

呼籲英語演講口號範文

never give up  永不放棄

i believe i can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go all out to do everything我相信我可以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全力以赴,盡一切

IF you don`t ever take chances, you won`t reachthe rainbows.(不抓住機會 怎能見彩虹)

If you don`t ever search, you`ll never be able to find.(不去尋找 怎能有發現)

IF you don`t attempt to get over your doubts and fears, you`ll never discover howwonderful it is to live without them. (不嘗試打消疑問和恐懼 怎能知道無憂無慮地生活是多麼的精彩.)

If you don`t go beyonddifficulty, you won`t grow any stronger.(不克服困難  怎能變得強大)

IF you don`t keep your dreams alive, you won`t have your dreams any longer. (不讓夢想燃燒 怎能讓夢想永存)

1.有志者,事竟成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春是挑戰的慾望而不是安逸的生活。即使年過花甲,仍壯心不已.沒有人癡長百歲,而伴隨着的是我們拋卻幻想,錘鍊生活的經歷。歲月讓我們的面板起了皺紋,但缺乏激情會讓我們的靈魂萎縮。焦慮、恐懼、缺乏自信則讓心稽首,更讓心靈的青春塵封

無論60歲還是16歲,我們每個人都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孩子般刨根追底不厭其煩的渴求慾望、幻想遊戲人生的生活方式。在你我心中有着心靈的默契:只要我們的心還能從人們的身上和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到美麗、希望、快樂、勇氣和力量,那麼我們依舊年輕無限。當幻想破滅,而你憤世嫉俗,對生活充滿悲觀情緒,那麼你已經老了。即使在20歲的時候,只要你積極樂觀的追求你心中的幻想,一直到永遠,那麼你在80歲的時候仍有一顆永保青春的心。

篇二:中英文演講之差異

中西方人在思想文化上有着衆多不謀而合的地方,然而差異的存在是勿容置疑的。

一、結構佈局

一般說來,英文演講的結構比中文的要清晰。英文演講往往開宗明義地提出主題,並且提得簡單明瞭,緊接着喜歡用一些具體事實加以論述。一些觀點常常在講故事般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被聽衆接受了。不用說一些普通演講,即便是非常正式的政治性演講也會擺出許多事實,援引許多例證。例如里根總統的就職演說在開始簡單得體地表示要盡最大努力不負衆望的決心後,就運用實例,他回顧到華盛頓年代,從十三州到現在的五十州,從四百萬人口到現在的兩億幾千萬人口,偉大的發明創造還有登月探索等。他沒有枯燥無味地高呼口號以示決心,而是緬懷過去,對比當今,讓事實說話,有信心讓美國繼續繁榮。相比而言,中文演講所用的事例沒有英文演講用的多,而且主題的位置不像英文的那麼固定。中文演講的主題常會有許多修飾語和大篇想要振奮人心的宣傳性的話。在英美人看來,把事實擺得早一點可以很快吸引聽衆,如果一開始就是一大堆的口號,聽衆的胃口還沒開就夠了。在論述過程中,英文講稿往往論點簡單,重視“讓事實說話”。在結尾,英文講稿常是對全篇的簡要概括,重申主題,這時候的重申有着深化的作用,並且提出希望或留下令人深思的問題。中文講稿的結尾有與英文相同之處,但可能有很多一連串的呼籲口號。以上結構佈局上的主要差異與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文字習慣的不同都有關係,我在此並不是說哪個好,哪個不好。

二、遣詞造句

一篇中文講稿常會有許多成語、引語。聽衆則常會爲演講者引經據典而深感他知識淵博,驚訝他詞藻華麗。在英美人的眼裏,他們並不讚賞多用成語、諺語等,因爲他們一方面覺得這些用多了成了陳詞濫調,毫無新意,另一方面演講者爲什麼不能用自己的話擺事實講道理而要鸚鵡學舌似的借別人的話說自己的理呢?在造句上英文演講善用比喻、聯想。例如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演說中曾講道:“當這個國家的創建者寫下堂皇的憲法和獨立宣言文句時,他們是在開一張期票,每個美國人都要繼承。這張期票是不僅對白人而且包括黑人的所有人的承諾,所有人都有不可剝奪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他從憲法、宣言這樣政治領域的東西聯想到經濟領域的期票,非常接近美國人民的生活。而且在聽衆的腦海裏會立刻浮現出期票的影子,有了畫面的動感。這樣的生動形象的比喻即使在演講過後還能給人以回味。再如他又說:“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州的紅土小丘上,從前奴隸與地主的子孫們能夠一起圍坐在友愛的桌旁。”這時聽衆的腦海裏不可能不出現一幅彩色的美好畫面。多少天甚至多少年過去了,演講的大部分內容都會被淡忘,尤其是口號之類忘得最快,唯獨那些生動的畫面包容着演講的“靈魂”會永遠留在人們的腦海裏,達到持久的效果。

三、語氣態度

中國一向崇尚謙虛的美德,所以有的演講者往往自謙地說:“我沒有什麼口才”、“獻醜了”之類的'話,這在西方人看來覺得虛假多餘:確實有演說能力爲什麼要講沒有口才?如果真是沒有口才又何必再站出來獻醜?所以價值道德觀的不同,說話的語氣態度也不一樣。在中文演講時常可以聽到“我們應該”“我們一定要”“我們必須”之類的說法,這在英文中是越來越被冷落了。因爲人們厭煩管教式的口吻,越是說“必須”“一定要”越會造成逆反心理。再者聽衆會懷疑演講者沒有真憑實據,只會空喊口號,缺乏可信度。所以在英文中即使是說服性的演講都很少用“We should”“We must”??

在這裏有一點中英文基本相同,因爲它很重要,所以在此也順便一提,即稱呼親切,說話方式得當,拉近與聽衆的距離。做爲聽衆,他們是按照自己的知識、經歷、經驗、價值觀、感情等來理解演講者的。爲了避免疏遠感,演講者多用“朋友們”、“我們大家”之類,與聽衆站在一條線上。演講者在思想上接觸聽衆、相容聽衆進而影響聽衆,使聽衆無形中接受了演講者的觀點。

四、表情動作

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演講時都很注意聲音洪亮,把握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表情隨着所講內容的變化而自然地變化。(對於用母語演講的人來說很容易理解句子的感情色彩,而用外語演講的人恐怕就較難深刻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了。因而有的人用外語演講時表情麻木甚至與內容不一致。如講到悲痛的時候表情漠然,講到幽默的地方表情迷惘。)演講不僅僅是語言的表達,還可以藉助於非語言的方式,像剛纔所說的表情,還有動作,甚至用圖表、音樂等靈活的方式。這樣既幫助演講人表達了思想,又讓聽衆更容易接受。在這一方面英文演講者可能用的多一些。當然這個方法不要濫用,否則會削弱主題,觀衆覺得像在看戲,忽視了演講本身的內容。

研究中、英文演講的不同之處,對我們不無益處,一是可以相互借鑑,二是當用外語演講時應掌握外語演講的特點,不至於非驢非馬,貽笑大方。以上是我的一點初步分析和實踐體會,很不深刻,希望有興趣在此方面研究的人提出更好更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