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感言

資助工作者感言

感言2.46W

十年學生資助,十年真誠奉獻,十年教育育人。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資助工作者感言,希望對你有幫助。

資助工作者感言

自2007年,國務院發出《關於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的檔案後,我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以中央有關部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我校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我校建立起了完整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我校各級有關部門和相關教職員工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全力推動落實國家關於高校學生資助的政策,利用自身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十年來,我校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人人都要能接受教育,加快完善資助體系

2007年前的,我國在農村中就有2千餘萬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按照國際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的總數則不少於2億,國家的貧困人口數僅次於印度位列世界第二。有孩子在學習的貧困家庭更爲困難,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成爲了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的沉重負擔,“因困失學”成爲一個普遍現象,繼而,學習成爲貧困家庭孩子的一種奢望。梁啓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首要在於教育。改變因困失學現狀,讓中國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教育,都能進步,是當時中國教育的迫切任務。

2005年,時任國家總理的溫家寶同志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做強調,要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爲主的經費保障機制。繼續實施西部地區兩級攻堅難關,從2005年起,免除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並補助寄宿學生的生活費。“兩免一補”政策對於貧困家庭的孩子而言,如久旱之甘霖,寒冬之暖陽。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完成義務教育,進城務工農民子女也都能上學。

2007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的.檔案,要求各級部門、各高校逐步完善國家獎學金制度,完善國家助學金制度,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並從2007年起,對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新招收的師範生,實行免費教育。同時要求各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從事業收入中足額提取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學費減免、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勤工助學、校內無息借款、校內獎助學金和特殊困難補助等。在該檔案精神的指示下,各地個高校紛紛重構自身資助體系,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生資助服務體系。

完善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是我國各級教育相關部門、各高校規範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減少我國校園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和手段。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檔案確保了我國高校大學生能夠得到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促進社會公正、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建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和培養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建立人與人的和諧關係等方面,促進校園、社會的和諧。

二、嚴格執行國家政策,真情奉獻助學生

自2007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來,我校積極響應,根據該檔案的精神要求,建立了我校學生資助的政策體系。經過2007-2016年這十年來,不斷的學生資助工作實踐,不斷的反思完善,不斷的經驗總結,我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成爲了國家、社會以及學校對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強度最大、資助範圍最廣、財政投入最多的制度設計,是困難學生得到實惠最多、學生和家長最滿意的制度安排。

(一)嚴格執行檔案,完成國家資助

國家資助是根據國家的政策檔案,按照相關資助政策要求,對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的資助。十年來,我校執行國家層面的資助主要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大學生應徵入伍學費補償貸款代償以及邊遠地區基層就業學費獎補等。

1.國家獎學金。中央政府出資設立高校國家獎學金,獎勵特別優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生。每年獎勵5萬名學生,每生每年8000元。學生無論家庭經濟是否困難,只要符合規定條件,均可獲得國家獎學金。同一學年內,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同時申請並獲得國家助學金,但不能同時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試行免費教育的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師範類專業學生符合規定條件的,同樣可以獲得國家獎學金。

2.國家勵志獎學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國家勵志獎學金,獎勵資助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生。國家勵志獎學金資助面平均約佔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學生總數的3%,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學年內,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學生可以同時申請並獲得國家助學金,但不能同時獲得國家獎學金。試行免費教育的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師範類專業學生不再同時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

3.國家助學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高校國家助學金,主要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學生的生活費用開支。國家助學金資助面平均約佔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學生總數的20%。全國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同一學年內,申請並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可同時申請並獲得國家獎學金或國家勵志獎學金。試行免費教育的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師範類專業學生,不再同時獲得國家助學金。

4.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金融機構向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的信用助學貸款,幫助解決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國家助學貸款利率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公佈的同檔次基準利率,不上浮。貸款學生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貸款利息全部由財政支付,畢業後的利息由借款人全額支付。爲鼓勵金融機構承辦國家助學貸款的積極性,建立貸款風險分擔機制,財政(高校)對經辦銀行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國家助學貸款是信用貸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諾按期還款,並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含高職生)、第二學士學位學生和研究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有兩種模式:一是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可以透過本校學生資助部門向經辦銀行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原則上每生每學年最高申請金額不超過6000元。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向戶籍所在縣(市、區)的學生資助管理機構提出貸款申請(有的地區直接到相關金融機構申請)。借款人每學年申請的貸款金額原則上不超過6000元。

5.高等學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國家對中央部門所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自願到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單位就業、服務期達到3年以上(含3年)的,實施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每年實際繳納的學費或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低於6000元的,按實際繳納的學費和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兩者就高的原則,實行補償或代償,在校期間每年實際繳納的學費或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高於6000元的,按照每年6000元的金額實行代償。每年代償或補償總額的1/3,分3年代償完畢。地方高校畢業生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由各地參照中央政策制定執行。

6.應徵入伍服義務兵役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及學費資助。從2009年起,國家對應徵入伍服義務兵役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在校期間繳納的學費或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及其產生的利息實施一次性補償或代償。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國家對應徵入伍服義務兵役的高等學校在校生在校期間繳納的學費或獲得的國家助學貸款實施一次性補償或代償;對退役後復學的原高校在校生給予學費資助。學生應徵入伍前每學年實際繳納的學費或獲得的貸款高於6000元的按6000元資助,低於6000元的按實際繳納的學費和貸款兩者就高的原則,實行補償或代償。學生退役復學後每學年實際繳納學費高於6000元的按6000元資助,低於6000元的按實際繳納的學費資助。

7.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對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的自主就業退役士兵,根據本人申請,由政府給予教育資助。資助內容包括:一是學費資助;二是家庭經濟困難退役士兵學生生活費資助;三是其他獎助學金資助。學費資助標準,按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學費標準,原則上退役士兵學生應交多少學費中央財政就資助多少,最高不超過年人均6000元。生活費及其他獎助學金資助標準,按國家現行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積極聯繫社會,增強資助力度

我校積極藉助於社會資源,多渠道地籌措社會捐助經費,不斷提高資助工作成效。目前我校與社會企業簽定的長期、固定的資助項目有校友獎學金、新希望獎學金、移動獎學金、正成助學金等十餘項。現就主要的,長期、固定協議的社會資助進行一個列舉。

1.校友獎學金是爲鼓勵在校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揚我校校友幾十年來嚴謹治學,求實上進的優良學風,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經學提議,歷屆畢業校友出資,特在學校設立的獎學金。凡符合評比條件且學習成績位居全院前50名者,按“全面發展,系部平衡”的原則,推選出15名錶現突出者,每人可獲得獎學金2000元人民幣。

2.新希望獎學金是爲支援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勇於創新,實踐成才,作爲企業回報社會,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由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新希望集團)在我校設立的獎學金,每年評選出符合條件的50名學生,凡符合條件的學生每人 1000元/年。

3.移動獎學金是中國移動德陽分公司在我校設立的獎學金,旨在鼓勵我校學生勵志向上,刻苦學習,勇於創新,積極實踐。每年評選出符合條件的20名學生,凡符合條件的學生每人 1000元/年。